首页 > 文学名著 > 史记

史记 第9节

注⑥集解孔安国曰:“言帝尧亦以为难。”
注⑦集解郑玄曰:“禹为父隐,故言不及鲧。”
注⑧集解孔安国曰:“言其人有德,必言其所行事,因事以为验。”
注⑨集解孔安国曰:“性宽弘而能庄栗。”
注⑩集解孔安国曰:“和柔而能立事。”
注⑾集解孔安国曰:“-愿而恭敬。”
注⑿集解徐广曰:“扰,一作‘柔’。”-案:孔安国曰“扰,顺也。致果为毅”。
注⒀集解孔安国曰:“章,明也。吉,善也。”
注⒁集解孔安国曰:“三德,九德之中有其三也。卿大夫称家,明行之可以为卿大夫。”
注⒂集解孔安国曰:“严,敬也。行六德以信治政事,可为诸侯也。”马融曰:“亮,信;采,事也。”
注⒃集解孔安国曰:“翕,合也。能合受三六之德而用之,以布施政教,使九德之人皆用事。谓天子*(也)*如此,则俊德理能之士并皆在官也”注⒄索隐此取尚书皋陶谟为文,断绝殊无次序,即班固所谓“-略抵捂”是也,今亦不能深考。
注⒅集解孔安国曰:“言用五刑必当。”
注⒆正义皋陶云我未有所知,思之审赞于古道耳。谦辞也。已上并尚书皋陶谟文,略其经,不全备也。
帝舜谓禹曰:“女亦昌言。”禹拜曰;“于,予何言!予思日孳孳。”皋陶难禹曰:“何谓孳孳?”禹曰:“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皆服于水。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行山□木。①与益予-庶稻鲜食。②以决九川致四海,浚畎浍③致之川。与稷予-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补不足,徙居-民乃定,万国为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
注①正义行,寒孟反。□,口寒反。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鸟兽新杀曰鲜。”索隐予音与。上“与”谓“同与”之“与”,下“予”谓“施予”之“予”。此禹言其与益施予-庶之稻粮。
注③集解郑玄曰:“畎浍,田闲沟也。”
禹曰:“于,帝!慎乃在位,安尔止。①辅德,天下大应。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②帝曰:“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女辅之。③余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作文绣服色,女明之。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来始滑,以出入五言,女听。④予即辟,女匡拂予。女无面谀。退而谤予。敬四辅臣。⑤诸-谗嬖臣,君⑥德诚施皆清矣。”禹曰:“然。帝即不时,布同善恶则毋功。”⑦
注①集解郑玄曰:“安汝之所止,无妄动,动则扰民。”
注②集解郑玄曰:“天将重命汝以美应,谓符瑞也。”
注③集解马融曰:“我欲左右助民,汝当翼成我也。”
注④集解尚书“滑”字作“-”,音忽。郑玄曰:“-者。臣见君所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以出内政教于五官。”索隐古文尚书作“在治忽”,今文作“采政忽”,先儒各随字解之。今此云“来始滑”,于义无所通。盖来采字相近,滑忽声相乱,始又与治相似,因误为“来始滑”,今依今文音“采政忽”三字。刘伯庄云“听诸侯能为政及怠忽者”,是也。五言谓仁-义-礼-智-信五德之言,郑玄以为“出纳政教五官”,非也。
注⑤集解尚书大传曰:“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
注⑥集解徐广曰:“一作‘吾’。”索隐“诸-谗嬖臣”为一句,“君”字宜属下文。
注⑦集解孔安国曰:“帝用臣不是,则贤愚并位,优劣共流故也。”
帝曰:②“毋若丹朱傲,维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滢于家,②用绝其世。
予不能顺是。”禹曰:“予*(辛壬)*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③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外薄四海,④咸建五长,⑤各道有功。苗顽不即功,⑥帝其念哉。”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
注①正义此二字及下“禹曰”,尚书并无。太史公有四字,帝及禹相答极为次序,当应别见书。
注②集解郑玄曰:“朋滢,滢门内。”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涂山,国名。辛日娶妻,至于甲四日,复往治水。”索隐杜预云“涂山在寿春东北”,皇甫谧云“今九江当涂有禹庙”,则涂山在江南也。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又按:尚书云“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今此云“辛壬娶涂山,癸甲生启”,盖今文尚书脱漏,太史公取以为言,亦不稽其本意。岂有辛壬娶妻,经二日生子?不经之甚。正义此五字为一句。禹辛日娶,至甲四日,往理水,及生启,不入门,我不得名子,以故能成水土之功。又,一云过门不入,不得有子爱之心。帝系云“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是生启”也。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薄,迫。言至海也。”正义尔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释名云:“海,晦也。”按:夷蛮晦昧无知,故云四海也。
注⑤集解孔安国曰:“诸侯五国,立贤者一人为方伯,谓之五长,以相统治。”
注⑥集解孔安国曰:“三苗顽凶,不得就官,善恶分别。”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①舜德大明。
注①索隐谓不用命之人,则亦以刑罚而从之。
于是夔行乐,①祖考至,-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②百兽率舞,百官信谐。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维时维几。”③乃歌曰:
“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④皋陶拜手稽首扬言曰:“念哉,⑤率为兴事,慎乃宪,敬哉!”
⑥乃更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舜)*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⑦帝拜曰:“然,往钦哉!”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⑧为山川神主。
注①正义若今太常卿也。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箫韶,舜乐名。备乐九奏而致凤皇也。”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奉正天命以临民,惟在顺时,惟在慎微。”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股肱之臣喜乐尽忠,君之治功乃起,百官之业乃广。”
注⑤集解郑玄曰:“使-臣念帝之戒。”
注⑥集解孔安国曰:“率臣下为起治之事,当慎汝法度,敬其职。”
注⑦集解孔安国曰:“丛脞,细碎无大略也。君如此,则臣懈惰,万事堕废也。”
注⑧集解徐广曰:“舜本纪云禹乃兴九韶之乐。”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①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②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③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④
注①集解刘熙曰:“若此,则舜格于文祖,三年之后,摄禹使得祭祀与?”
注②集解刘熙曰:“今颍川阳城是也。”
注③集解皇甫谧曰:“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注④集解礼纬曰:“祖以吞薏苡生。”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①封皋陶之后于英、六,②或在许。③而后举益,任之政。
注①正义帝王纪云:“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赐姓曰偃。尧禅舜,命之作士。舜禅禹,禹即帝位,以咎陶最贤,荐之于天,将有禅之意。
未及禅,会皋陶卒。”括地志云:“咎繇墓在寿州安丰县南一百三十里故六城东,东都陂内大-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皆作‘英’字,而以英布是此苗裔。”索隐地理志六安国六县,咎繇后偃姓所封国。英地阙,不知所在,以为黥布是其后也。正义英盖蓼也。括地志云:“光州固始县,本春秋时蓼国。偃姓,皋陶之后也。左传云子燮灭蓼。太康地志云蓼国先在南阳故县,今豫州郾县界故胡城是,后徙于此。”括地志云:“故六城在寿州安丰县南一百三十二里。春秋文五年秋,楚成大心灭之。”
注③集解皇览曰:“皋陶-在庐江六县。”索隐许在颍川。正义括地志云:“许故城在许州许昌县南三十里,本汉许县,故许国也。”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①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②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注①集解皇甫谧曰:“年百岁也。”
注②集解孟子“阳”字作“陰”。刘熙曰:“□高之北。”正义按:陰即阳城也。括地志云:“阳城县在箕山北十三里。”又恐“箕”字误,本是“嵩”字,而字相似。其阳城县在嵩山南二十三里,则为嵩山之阳也。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①启伐之,大战于甘。②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③启曰:“嗟!六事之人,④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⑤天用剿绝其命。⑥今予维共行天之罚。⑦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
⑧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⑨用命,赏于祖;⑩不用命,-于社,[一一]予则帑-女。”⑿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注①集解地理志曰扶风-县是扈国。索隐地理志曰扶风县-是扈国。正义括地志云:“雍州南-县本夏之扈国也。地理志云-县,古扈国,有户亭。训纂云户-扈——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
注②集解马融曰:“甘,有扈氏南郊地名。”索隐夏启所伐,-南有甘亭。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也。”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各有军事,故曰六事。”
注⑤集解郑玄曰:“五行,四时盛德所行之政也。威侮,暴逆之。三正,天-地-人之正道。”
注⑥集解孔安国曰:“剿,截也。”
注⑦集解孔安国曰:“共,奉也。”
注⑧集解郑玄曰:“左,车左。右,车右。”
注⑨集解孔安国曰:“御以正马为政也。三者有失,皆不奉我命也。”
注⑩集解孔安国曰:“天子亲征,必载迁庙之祖主行。有功即赏祖主前,示不专也。”
注⑾集解孔安国曰:“又载社主,谓之社事。奔北,则-之社主前。社主陰,陰主杀也。”
注⑿集解孔安国曰:“非但止身,辱及女子,言耻累之。”
夏后帝启崩,①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②昆弟五人,③须于洛-,作五子之歌。④
注①集解徐广曰:“皇甫谧曰夏启元年甲辰,十年癸丑崩。”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盘于游田,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反国。”
注③索隐皇甫谧云号五观也。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太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湎滢,废时乱日。①胤往征之,作胤征。②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羲氏,和氏,掌天地四时之官。太康之后,沈湎于酒,废天时,乱甲乙也。”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胤国之君受王命往征之。”郑玄曰:“胤,臣名。”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①帝少康崩,子帝予②立。帝予崩,子帝槐③立。帝槐崩,子帝芒④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⑤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⑥立。帝□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滢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⑦未得豢龙氏。⑧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⑨学扰龙⑩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一一]受豕韦之后。⑿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⒀
注①索隐左传魏庄子曰:“昔有夏之衰也,后羿自-迁于穷石,因夏人而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人事,而信用伯明氏之谗子寒浞。浞杀羿,烹之,以食其子,子不忍食,杀于穷门。浞因羿室,生浇及。使浇灭斟灌氏及斟寻氏,而相为浇所灭,后缗归于有仍,生少康。有夏之臣靡,自有鬲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于戈,有穷遂亡。”然则帝相自被篡杀,中闲经羿浞二氏,盖三数十年。而此纪总不言之,直云帝相崩,子少康立,疏略之甚。正义帝王纪云:“帝羿有穷氏未闻其先何姓。帝喾以上,世掌射正。至喾,赐以彤弓素矢,封之于-,为帝司射,历虞-夏。羿学射于吉甫,其臂长,故以善射闻。及夏之衰,自-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诸侯斟寻。羿恃其善射,不修民事,滢于田兽,弃其良臣武罗-伯姻-熊髡——圉而信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伯明后以谗弃之,而羿以为己相。
寒浞杀羿于桃梧,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之,死于穷门。浞遂代夏,立为帝。寒浞袭有穷之号,因羿之室,生-及-多力,能陆地行舟。使-帅师灭斟灌-斟寻,杀夏帝相,封-于过,封-于戈。恃其诈力,不恤民事。初,-之杀帝相也,妃有仍氏女曰后缗,归有仍,生少康。初,夏之遗臣曰靡,事羿,羿死,逃于有鬲氏,收斟寻二国余烬,杀寒浞,立少康,灭-于过,后杼灭-于戈,有穷遂亡也。”按:帝相被篡,历羿浞二世,四十年,而此纪不说,亦马迁所为疏略也-音五告反-音许器反。括地志云:“故-城在滑州韦城县东十里。晋地记云河南有穷谷,盖本有穷氏所迁也。”括地志云:“商丘,今宋州也。斟灌故城在青州寿光县东五十四里。斟寻故城,今青州北海县是也。故过乡亭在莱州掖县西北二十里,本过国地。故鬲城在洛州密县界。杜预云国名,今平原鬲县也。”戈在宋郑之闲也。寒国在北海平寿县东寒亭也。伯明其君也。臣瓒云斟寻在河南,盖后迁北海也。汲-古文云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书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此即太康居之,为近洛也。又吴起对魏武侯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又周书度邑篇云武王问太公“吾将因有夏之居”,即河南是也。括地志云:“故-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阳翟县又是禹所封,为夏伯。”
注②索隐音伫。系本云季伫作甲者也。左传曰杼灭-于戈。国语云杼能帅禹者也。
注③索隐音回。系本作“帝芬”。
注④索隐音亡。邹诞生又音荒也。
注⑤索隐系本作“帝降”。
注⑥索隐音觐。邹诞生又音勤。
首节 上一节 9/24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