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史记

史记 第10节

注⑦正义音寺。
注⑧集解贾逵曰:“豢,养也。谷食曰豢。”
注⑨集解服虔曰:“后,刘累之为诸侯者,夏后赐之姓。”正义括地志云:“刘累故城在洛州缑氏县南五十五里,乃刘累之故地也。”
注⑩集解应劭曰:“扰音柔。扰,驯也。能顺养得其嗜欲。”
注⑾集解服虔曰:“御亦养。”
注⑿集解徐广曰:“受,一作‘更’。”-案:贾逵曰“刘累之后至商不绝,以代豕韦之后。祝融之后封于豕韦,殷武丁灭之,以刘累之后代之”。索隐按:
系本豕韦,防姓。
注⒀集解贾逵曰:“夏后既飨,而又使求致龙,刘累不能得而惧也。”传曰迁于鲁县。
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①子帝发立。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桀。②帝桀之时,③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乃召汤而囚之夏台,④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
桀走鸣条,⑤遂放而死。⑥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
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汤封夏之后,⑦至周封于□也。⑧
注①集解左传曰皋墓在-南陵。
注②索隐桀,名也。按:系本帝皋生发及桀。此以发生桀,皇甫谧同也。
注③集解谧法:“贼人多杀曰桀。”
注④索隐狱名。夏曰均台。皇甫谧云“地在阳翟”是也。
注⑤集解孔安国曰:“地在安邑之西。”郑玄曰:“南夷,地名。”
注⑥集解徐广曰:“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案:汲-纪年曰“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矣”。索隐徐广曰:“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
案:汲-纪年曰“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正义括地志云:“庐州巢县有巢湖,即尚书‘成汤伐桀,放于南巢’者也。淮南子云‘汤败桀于历山,与末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国语云‘满于巢湖’。又云‘夏桀伐有施,施人以-喜女焉’。”女音女虑反。
注⑦正义括地志云:“夏亭故城在汝州郏城县东北五十四里,盖夏后所封也。”
注⑧正义括地志云:“汴州雍丘县,古□国城也。周武王封禹后,号东楼公也。”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①彤城氏——氏-费氏-②□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③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④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斟氏-寻氏’。”
注②索隐系本男作“南”,寻作“-”,费作“弗”,而不云彤城及。按:周有彤伯,盖彤城氏之后。张敖地理记云:“济南平寿县,其地即古斟寻国。”又下云斟戈氏,按左传-系本皆云斟灌氏。
注③集解礼运称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
郑玄曰:“得夏四时之书,其存者有小正。”索隐小正,大戴记篇名。正征二音。
注④集解皇览曰:“禹-在山陰县会稽山上。会稽山本名苗山,在县南,去县七里。越传曰禹到大越,上苗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因而更名苗山曰会稽。因病死,葬,苇棺,穿圹深七尺,上无泻泄,下无邸水,□高三尺,土阶三等,周方一亩。吕氏春秋曰‘禹葬会稽,不烦人徒’。墨子曰‘禹葬会稽,衣裘三领,桐棺三寸’。地理志云山上有禹井-禹祠,相传以为下有-鸟耘田者也。”索隐抵,至也,音丁礼反。
苇棺者,以苇为棺。谓蘧-而敛,非也。禹虽俭约,岂万乘之主而臣子乃以蘧-裹尸乎?墨子言“桐棺三寸”,差近人情。正义括地志云:“禹陵在越州会稽县南十三里。庙在县东南十一里。”
【索隐述赞】尧遭鸿水,黎人阻饥。禹勤沟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载,动履四时。娶妻有日,过门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锡兹。帝启嗣立,有扈违命。五子作歌,太康失政。羿浞斯侮,夏室不竞。降于孔甲,扰龙乖性。嗟彼鸣条,其终不令!
卷三 殷本纪 第三
殷契,①母曰简狄,②有-氏之女,③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④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⑤赐姓子氏。⑥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着于百姓,百姓以平。
注①索隐契始封商,其后裔盘庚迁殷,殷在邺南,遂为天下号。契是殷家始祖,故言殷契。正义括地志云:“相州安阳本盘庚所都,即北蒙,殷墟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里。竹书纪年云‘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墟,南去邺四十里’,是旧邺城西南三十里有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阳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谓北蒙者也。”
今按:洹水在相州北四里,安阳城即相州外城也。
注②索隐旧本作“易”,易狄音同。又作“-”,吐历反。
注③集解淮南子曰:“有-在不周之北。”正义按:记云“桀败于有-之墟”,有-当在蒲州也。
注④索隐谯周云:“契生尧代,舜始举之,必非喾子。以其父微,故不著名。
其母-氏女,与宗妇三人浴于川,玄鸟遗卵,简狄吞之,则简狄非帝喾次妃明也。”
注⑤集解郑玄曰:“商国在太华之阳。”皇甫谧曰:“今上洛商是也。”索隐尧封契于商,即诗商颂云“有-方将,帝立子生商”是也。正义括地志云:“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本商邑,古之商国,帝喾之子-所封也。”
注⑥集解礼纬曰:“祖以玄鸟生子也。”正义括地志云:“故子城在渭州华城县东北八十里,盖子姓之别邑。”
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①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②曹圉卒,③子冥立。④冥卒,子振立。⑤振卒,子微立。⑥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
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⑦
注①集解宋忠曰:“相土就契封于商。春秋左氏传曰‘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
索隐相土佐夏,功着于商,诗颂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是也。左传曰“昔陶唐氏火正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是始封商也。正义括地志云:“宋州宋城县古阏伯之墟,即商丘也,又云羿所封之地。”
注②索隐系本作“粮圉”也。
注③正义圉音语,出系本。
注④集解宋忠曰:“冥为司空,勤其官事,死于水中,殷人郊之。”索隐礼记曰“冥勤其官而水死”,殷人祖契而郊冥也。
注⑤索隐系本作“核”。
注⑥索隐皇甫谧云:“微字上甲,其母以甲日生故也。”商家生子,以日为名,盖自微始。谯周以为死称庙主曰“甲”也。
注⑦集解张晏曰:“禹,汤,皆字也。二王去唐、虞之文,从高阳之质,故夏、殷之王皆以名为号。”谥法曰:“除虐去残曰汤。”索隐汤名履,书曰“予小子履”是也。又称天乙者,谯周云“夏、殷之礼,生称王,死称庙主,皆以帝名配之。天亦帝也,殷人尊汤,故曰天乙”。从契至汤凡十四代,故国语曰“玄王勤商,十四代兴”。玄王,契也。
成汤,自契至汤八迁。①汤始居亳,②从先王居,③作帝诰。④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十四世凡八徙国都。”
注②集解皇甫谧曰:“梁国谷熟为南亳,即汤都也。”正义括地志云:“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因景山为名。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契父帝喾都亳,汤自商丘迁焉,故曰‘从先王居’。”
正义按:亳,偃师城也。商丘,宋州也。汤即位,都南亳,后徙西亳也。括地志云:“亳邑故城在洛州偃师县西十四里,本帝喾之墟,商汤之都也。”
注④索隐一作“-”。上云“从先王居”,故作帝。孔安国以为作诰告先王,言己来居亳也。
汤征诸侯。①葛伯不祀,汤始伐之。②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汤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作汤征。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为夏方伯,得专征伐。”
注②集解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伯为邻。”地理志曰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
伊尹名阿衡。①阿衡欲坚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②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③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④
注①索隐孙子兵书:“伊尹名挚。”孔安国亦曰“伊挚”。然解者以阿衡为官名。按:阿,倚也,衡,平也。言依倚而取平。书曰“惟嗣王弗惠于阿衡”,亦曰保衡,皆伊尹之官号,非名也。皇甫谧曰:“伊尹,力牧之后,生于空桑。”
又吕氏春秋云:“有-氏女采桑,得婴儿于空桑,母居伊水,命曰伊尹。”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
注②集解列女传曰:“汤妃有莘氏之女。”正义括地志云:“古莘国在汴州陈留县东五里,故莘城是也。陈留风俗传云陈留外黄有莘昌亭,本宋地,莘氏邑也。”媵,翊剩反。尔雅云:“媵,将,送也。”
注③集解刘向别录曰:“九主者,有法君、专君、授君、劳君、等君、寄君、破君、国君、三岁社君,凡九品,图画其形。”索隐按: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九主者,三皇、五帝及夏禹也。或曰,九主谓九皇也。然按注刘向所称九主,载之七录,名称甚奇,不知所凭据耳。法君,谓用法严急之君,若秦孝公及始皇等也。劳君,谓勤劳天下,若禹、稷等也。等君,等者平也,谓定等威,均禄赏,若高祖封功臣,侯雍齿也。授君,谓人君不能自理,而政归其臣,若燕王哙授子之,禹授益之比也。专君,谓专己独断,不任贤臣,若汉宣之比也。破君,谓轻敌致寇,国灭君死,若楚戊、吴濞等是也。寄君,谓人困于下,主骄于上,离析可待,故孟轲谓之“寄君”也。国君,国当为“固”,字之讹耳。固,谓完城郭,利甲兵,而不修德,若三苗、智伯之类也。三岁社君,谓在襁褓而主社稷,若周成王、汉昭、平等是也。又注本九主,谓法君、劳君、等君、专君、授君、破君、国君,以三岁社君为二,恐非。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鸠房二人,汤之贤臣也。二篇言所以丑夏而还之意也。”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
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滢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①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汤曰:“格女-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②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③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众,女曰‘我君不恤我-,舍我啬事而割政’。
④女其曰‘有罪,其柰何’?夏王率止-力,率夺夏国。⑤-有率怠不和,⑥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⑦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⑧女毋不信,朕不食言。⑨女不从誓言,予则帑-女,无有攸赦。”以告令师,作汤誓。于是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一0]
注①正义帝喾时陆终之长子,昆吾氏之后也。世本云“昆吾者,-氏”是。
注②集解马融曰:“台,我也。”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不敢不正桀之罪而诛之。”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夺民农功,而为割剥之政。”
注⑤集解孔安国曰:“桀之君臣相率遏止众力,使不得事农,相率割剥夏之邑居。”
注⑥集解马融曰:“众民相率怠惰,不和同。”
注⑦集解尚书大传曰:“桀云‘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
注⑧集解尚书“理”字作“赉”。郑玄曰:“赉,赐也。”
注⑨索隐左传云:“食言多矣,能无肥乎?”是谓妄言为食言。
注⑩集解诗云:“武王载旆,有虔秉钺。”毛传曰:“武王,汤也。”
桀败于有-之虚,桀-于鸣条,①夏师败绩。汤遂伐三-,俘厥宝玉,②义伯、仲伯作典宝。③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④作夏社。⑤伊尹报。⑥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高涯原在蒲州安邑县北三十里南阪口,即古鸣条陌也。
鸣条战地,在安邑西。”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三-,国名,桀走保之,今定陶也。俘,取也。”正义括地志云:“曹州济陰县即古定陶也,东有三-亭是也。”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二臣作典宝一篇,言国之常宝也。”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欲变置社稷,而后世无及句龙者,故不可而止。”
注⑤集解孔安国曰:“言夏社不可迁之义。”
注⑥集解徐广曰:“一云‘伊尹报政’。”
汤归至于泰卷陶,①中-作诰。②既绌夏命,③还亳,作汤诰:“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侯-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④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⑤有状。⑥先王言不可不勉。’⑦曰:‘不道,毋之在国,⑧女毋我怨。’”以令诸侯。
伊尹作咸有一德,⑨咎单作明居。⑩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无此‘陶’字。”孔安国曰:“地名。汤自三-而还。”
首节 上一节 10/24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