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史记

史记 第8节

按:大别山,今沙洲在山上,汉江经其左,今俗犹云甑山。注云“在安丰”,非汉所经也。
注⑿索隐在长沙湘南县东南。广雅云:“岣嵝谓之衡山。”正义括地志云:
“岷山在茂州汶川县。衡山在衡州湘潭县西四十一里。”
注⒀集解徐广曰:“浅,一作‘灭’。”-案:孔安国曰“敷浅原一名傅阳山,在豫章”。索隐豫章历陵县南有傅阳山,一名敷浅原也。
道九川:①弱水至于合黎,②余波入于流沙。③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④道河积石,⑤至于龙门,南至华陰,⑥东至砥柱,⑦又东至于盟津,⑧东过雒-,至于大邳,⑨北过降水,至于大陆,⑩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⑾入于海。⑿——道-,东流为汉,⒀又东为苍浪之水,[一四]过三-,入于大别,⒂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⒃东为北江,入于海。⒄汶山道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⒅过九江,至于东陵,[一九]东迤北会于汇,[二0]东为中江,入于梅。[二一]道-水,东为济,入于河,-为荥,[二二]东出陶丘北,[二三]又东至于荷,[二四]又东北会于汶,[二五]又东北入于海。道淮自桐柏,[二六]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二七]道渭自鸟鼠同袕,[二八]东会于沣,[二九]又东北至于泾,[三0]东过漆-沮,入于河。[三一]道雒自熊耳,[三二]东北会于——,[三三]又东会于伊,[三四]东北入于河。[三五]
注①索隐弱-黑-河——江——淮-渭-洛为九川。
注②集解郑玄曰:“地理志弱水出张掖。”孔安国曰:“合黎,水名,在流沙东。”索隐水经云合黎山在酒泉会水县东北。郑玄引地说亦以为然。孔安国云水名,当是其山有水,故所记各不同。正义括地志云:“兰门山,一名合黎,一名穷石山,在甘州删丹县西南七十里。淮南子云‘弱水源出穷石山’。”又云:
“合黎,一名羌谷水,一名鲜水,一名覆表水,今名副投河,亦名张掖河,南自吐谷浑界流入甘州张掖县。”今按:合黎水出临松县临松山东,而北流历张掖故城下,又北流经张掖县二十三里,又北流经合黎山,折而北流,经流沙碛之西入居延海,行千五百里。合黎山,张掖县西北二百里也。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弱水余波西溢入流沙。”郑玄曰:“地理志流沙在居延*(西)[东]*北,名居延泽。地记曰‘弱水西流入合黎山腹,余波入于流沙,通于南海’。”马融-王肃皆云合黎-流沙是地名。索隐地理志云“张掖居延县西北有居延泽,古文以为流沙”。广志“流沙在玉门关外,有居延泽-居延城”。又山海经云“流沙出钟山,西南行昆仑墟入海”。
按:是地兼有水,故一云地名,一云水名,马郑不同,抑有由也。
注④集解郑玄曰:“地理志益州滇池有黑水祠,而不记此山水所在。地记曰‘三危山在鸟鼠之西南’。”孔安国曰:“黑水自北而南,经三危过梁州,入南海也。”
正义括地志云:“黑水源出伊州伊吾县北百二十里,又南流二千里而绝。三危山在沙州炖煌县东南四十里。”按:南海即扬州东大海,岷江下至扬州东入海也。
其黑水源在伊州,从伊州东南三千余里至鄯州,鄯州东南四百余里至河州,入黄河。河州有小积石山,即禹贡“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者。然黄河源从西南下,出大昆仑东北隅,东北流经于阗,入盐泽,即东南潜行入吐谷浑界大积石山,又东北流,至小积石山,又东北流,来处极远。其黑水,当洪水时合从黄河而行,何得入于南海?南海去此甚远,阻隔南山-陇山-岷山之属。当是洪水浩浩处,西戎不深致功,古文故有疏略也。
注⑤索隐尔雅云:“河出昆仑墟,其色白。”汉书西域传云:“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于阗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一名盐泽。其水停居,冬夏不增减,潜行地中,南出积石为中国河。”是河源发昆仑,禹导河自积石而加功也。
注⑥集解孔安国曰:“至华山北而东行。”正义华陰县在华山北,本魏之陰晋县,秦惠文王更名宁秦,汉高帝改曰华陰。
注⑦集解孔安国曰:“砥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也。在西虢之界。”正义砥柱山俗名三门山,禹凿此山,三道河水,故曰三门也。
注⑧集解孔安国曰:“在洛北。”索隐盟,古“孟”字。孟津在河阳。十三州记云“河阳县在河上,即孟津”是也。正义杜预云:“盟,河内郡河阳县南孟津也,在洛阳城北。都道所凑,古今为津,武王度之,近代呼为武济。”括地志云:“盟津,周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津。亦曰孟津,又曰富平津。水经云小平津,今云河阳津是也。”
注⑨集解孔安国曰:“洛-,洛入河处。山再成曰邳。”索隐尔雅云“山一成曰邳”。或以为成皋县山是。正义李巡云:“山再重曰英,一重曰邳。”括地志云:“大邳山,今名黎阳东山,又曰青□山,在-州黎阳南七里。张揖云今成皋,非也。”
注⑩集解郑玄曰:“地理志降水在信都*(南)*。”孔安国曰:“大陆,泽名。”
索隐地理志降水字从“系”,出信都国,与-池-漳河水并流入海。大陆在钜鹿郡。尔雅云“晋有大陆”,郭璞以为此泽也。正义括地志云:“降水源出潞州屯留县西南,东北流,至冀州入海。”
注⑾集解郑玄曰:“下尾合名曰逆河,言相向迎受也。”
注⑿正义播,布也。河至冀州,分布为九河,下至沧州,更同合为一大河,名曰逆河,而夹右碣石入于渤海也。
注⒀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水出陇西氐道,至武都为汉,至江夏谓之夏水。”
索隐水经云-水出陇西氐道县——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地理志云至江夏谓之夏水。山海经亦以汉出——山。故孔安国云“泉始出山为-水,东南流为沔水,至汉中东流为汉水”。正义括地志云:“——山水始出山沮洳,故曰沮水。
东南为-水,又为沔水。至汉中为汉水,至均州为沧浪水。始欲出大江为夏口,又为沔口。汉江一名沔江也。”
注⒁集解孔安国曰:“别流也。在荆州。”索隐马融-郑玄皆以沧浪为夏水,即汉河之别流也。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是此水也。正义括地志云:“均州武当县有沧浪水。庾仲雍汉水记云‘武当县西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也。地记云‘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水’。”
注⒂集解孔安国曰:“三-,水名。”郑玄曰:“在江夏竟陵之界。”索隐水经云“三-,地名,在南郡-县北”。孔安国-郑玄以为水名。今竟陵有三参水,俗云是三-水。参音去声。
注⒃集解孔安国曰:“汇,回也。水东回为彭蠡大泽。”
注⒄集解孔安国曰:“自彭蠡,江分为三道入震泽,遂为北江而入海。”
注⒅集解孔安国及马融-王肃皆以醴为水名。郑玄曰:“醴,陵名也。大阜曰陵。长沙有醴陵县。”索隐按:蚤人所歌“濯余佩于醴浦”,明醴是水。孔安国-马融解得其实。又虞喜志林以醴是江-沅之别流,而醴字作“澧”也。
注⒆集解孔安国曰:“东陵,地名。”
注[二0]集解孔安国曰:“迤,溢也。东溢分流都共北会彭蠡。”
注[二一]集解孔安国曰:“有北有中,南可知也。”正义括地志云:“禹贡三江俱会于彭蠡,合为一江,入于海。”
注[二二]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东至河内武德入河,-为荥。”孔安国曰:“济在温西北。荥泽在敖仓东南。”索隐水经云:“自河东垣县王屋山东流为-水,至温县西北为济水。”正义括地志云:“-水出怀州王屋县北十里王屋山顶,岩下石泉-不流,其深不测,既见而伏,至济源县西北二里平地,其源重发,而东南流,为汜水。”水经云-东至温县西北为-水,又南当巩县之北,南入于河。释名云:“济者,济也。”下“济”子细反。按:
济水入河而南,截度河南岸溢荥泽,在郑州荥泽县西北四里。今无水,成平地。
注[二三]集解孔安国曰:“陶丘,丘再成者也。”郑玄曰:“地理志陶丘在济陰定陶西*(北)[南]*。”正义括地志云:“陶丘在濮州鄄城西南二十四里。又云在曹州城中。徐才宗国都城记云此城中高丘,即古之陶丘。”
注[二四]集解孔安国曰:“荷泽之水。”
注[二五]正义汶音问。地埋志云汶水出泰山郡莱芜县原山,西南入。
注[二六]正义地埋志云桐柏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淮水所出。按:在唐州东五十余里。
注[二七]集解孔安国曰:“与泗-沂二水合入海。”
注[二八]集解孔安国曰:“鸟鼠共为雄雌同袕处,此山遂名曰鸟鼠,渭水出焉。”
正义括地志云:“鸟鼠山,今名青雀山,在渭州渭源县西七十六里。山海经云‘鸟鼠同袕之山,渭水出焉’。郭璞注云‘今在陇西首阳县西南。山有鸟鼠同袕。鸟名。鼠名-,如人家鼠而短尾-似-而小,黄黑色。袕入地三四尺,鼠在内,鸟在外’。”-音余-,扶废反-音丁刮反,似雉也。
注[二九]正义沣音丰。括地志云:“雍州-县终南山,沣水出焉,北入渭也。”
注[三0]正义括地志云:“泾水出原州百泉县西南笄头山出泾谷,东南流入渭也。”
注[三一]集解孔安国曰:“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水,出冯翊北。”
注[三二]集解孔安国曰:“在宜阳之西。”正义括地志云:“洛水出商州洛南县西-岭山,东北流入河。熊耳山在虢州卢氏县南五十里,洛所经。”
注[三三]集解孔安国曰:“会于河南城南。”正义括地志云:“-水出洛州新安县东白石山陰。”地理志云-水出河南谷城县-亭北,东南入于洛。
注[三四]集解孔安国曰:“会于洛阳之南。”
注[三五]集解孔安国曰:“合于巩之东也。”
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①九山□旅,②九川涤原,③九泽既陂,④四海会同。六府甚修,⑤-土交正,致慎财赋,⑥咸则三壤成赋。⑦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⑧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四方之宅已可居也。”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九州名山已槎木信道而旅祭也。”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九州之川已涤除无壅塞也。”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九州之泽皆已陂障无决溢也。”
注⑤集解孔安国曰:“六府,金-木-水-火-土-谷。”
注⑥集解郑玄曰:“-土美恶及高下得其正矣。亦致其贡篚,慎奉其财物之税,皆法定制而入之也。”
注⑦集解郑玄曰:“三壤,上-中-下各三等也。”
注⑧集解郑玄曰:“中即九州也。天子建其国,诸侯祚之土,赐之姓,命之氏,其敬悦天子之德既先,又不距违我天子政教所行。”
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①百里赋纳-,②二百里纳-,③三百里纳秸服,④四百里粟,五百里米。⑤甸服外五百里侯服:⑥百里采,⑦二百里任国,⑧三百里诸侯。⑨侯服外五百里绥服:⑩三百里揆文教,⑾二百里奋武。⑿绥服外五百里要服:⒀三百里夷,⒁二百里蔡。⒂要服外五百里荒服:⒃三百里蛮,⒄二百里流。⒅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为天子*(之)*服治田,去王城面五百里内。”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甸内近王城者。禾-曰-,供饲国马也。”索隐说文云:
“-,聚束草也。”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所-刈谓禾穗。”索隐说文云:“-,获禾短-也。”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秸,-也。服-役。”索隐礼郊特牲云“蒲越-秸之美”,则秸是-之类也。
注⑤集解孔安国曰:“所纳津者少,-者多。”
注⑥集解孔安国曰:“侯,候也。斥候而服事也。”
注⑦集解马融曰:“采,事也。各受王事者。”
注⑧集解孔安国曰:“任王事者。”
注⑨集解孔安国曰:“三百里同为王者斥候,故合三为一名。”
注⑩集解孔安国曰:“绥,安也。服王者政教。”
注⑾集解孔安国曰:“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三百里皆同。”
注⑿集解孔安国曰:“文教之外二百里奋武-,天子所以安。”
注⒀集解孔安国曰:“要束以文教也。”
注⒁集解孔安国曰:“守平常之教,事王者而已。”
注⒂集解马融曰:“蔡,法。受王者刑法而已。”
注⒃集解马融曰:“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
注⒄集解马融曰:“蛮,慢也。礼简怠慢,来不距,去不禁。”
注⒅集解马融曰:“流行无城郭常居。”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①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②天下于是太平治。
注①集解郑玄曰:“朔,北方也。”
注②正义帝,尧也。玄,水色。以禹理水功成,故锡玄圭,以表显之。自此已上并尚书禹贡文。
皋陶作士以理民。①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皋陶述其谋曰:“信其道德,谋明辅和。”禹曰:“然,如何?”皋陶曰:“于!②慎其身修,③思长,④敦序九族,-明高翼,近可远在已。”⑤禹拜美言,曰:“然。”
皋陶曰:“于!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皆若是,惟帝其难之。⑥知人则智,能官人;能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知能惠,何忧乎-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⑦皋陶曰:“然,于!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
乃言曰:“始事事,⑧宽而栗,⑨柔而立,⑩愿而共,⑾治而敬,扰而毅,⑿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章其有常,吉哉。⒀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⒁日严振敬六德,亮采有国。⒂翕受普施,九德咸事,俊-在官,⒃百吏肃谨。毋教邪滢奇谋。非其人居其官,是谓乱天事。⒄天讨有-,五刑五用哉。⒅吾言-可行乎?”禹曰:“女言致可绩行。”
皋陶曰:“余未有知,思赞道哉。”⒆
注①正义士若大理卿也。
注②正义于音乌,叹美之辞。
注③正义绝句。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慎修其身,思为长久之道。”
注⑤集解郑玄曰:“次序九族而亲之,以-贤明作羽翼之臣,此政由近可以及远也。”
首节 上一节 8/24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