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第78节
注①集解左传曰:“将宿于戚。”索隐注引左传曰“将宿于戚”。按:太史公欲自为一家,事虽出左氏,文则随义而换。既以“舍”字替“宿”,遂误下“宿”字替于“戚”。戚既是邑名,理应不易。今宜读宿为“戚”。戚,-邑,孙文子旧所食地。
注②集解服虔曰:“孙文子鼓钟作乐也。”
注③集解服虔曰:“辩若□辩也。夫以辩争,不以德居之,必加于刑戮也。”
注④集解贾逵曰:“夫子,孙文子也。获罪,出献公,以戚畔也。”
注⑤索隐左传曰:“而又何乐”。此“畔”字宜读曰“乐”。乐谓所闻钟声也,畔非其义也。
注⑥集解王肃曰:“言至危也。”
注⑦集解贾逵曰:“-君献公棺在殡未葬。”
注⑧集解服虔曰:“闻义而改也。琴瑟不听,况于钟鼓乎?”
适晋,说赵文子、①韩宣子、②魏献子③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④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⑤吾子直,⑥必思自免于难。”
注①索隐名武也。
注②索隐名起也。正义世本云名秦。
注③索隐名钟舒也。
注④集解服虔曰:“言晋国之祚将集于三家。”
注⑤集解杜预曰:“富必厚施,故政在三家也。”
注⑥集解服虔曰:“直,不能曲挠以从。”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树而去。①从者曰:
“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徐君庙在泗州徐城县西南一里,即延陵季子挂剑之徐君也。”
七年,楚公子围-其王夹敖而代立,是为灵王。①十年,楚灵王会诸侯而以伐吴之朱方,以诛齐庆封。吴亦攻楚,取三邑而去。②十一年,楚伐吴,至雩娄。③十二年,楚复来伐,次于干溪,楚师败走。
注①索隐春秋经襄二十五年,吴子遏卒;二十九年,阍杀吴子余祭;昭十五年,吴子夷未卒。是余祭在位四年,余-在位十七年。系家倒错二王之年,此七年正是余-之三年。昭元年经曰“冬十有一月,楚子麇卒”。左传曰“楚公子围将聘于郑,未出竟,闻王有疾而还。入问王疾,缢而杀之,孙卿曰:以冠缨绞之。遂杀其子幕及平夏。葬王于郏,谓之郏敖”也。
注②集解左传曰:“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索隐杜预注彼云“皆楚东鄙邑也。谯国-县东北有棘亭,汝陰新蔡县东北有栎亭”。按:解者以麻即襄城县故麻城是也。
注③集解服虔曰:“雩娄,楚之东邑。”索隐昭五年左传曰“楚子使沈尹射待命于巢,-启强待命于雩娄”。今直言至雩娄,略耳。
注④集解杜预曰:“干溪在谯国城父县南,楚东境。”
十七年,王余祭卒,①弟余-立。王余-二年,楚公子□疾-其君灵王代立焉。②
注①索隐春秋襄二十九年经曰“阍杀吴子余祭”。左传曰“吴人伐越,获俘焉,以为阍,使守舟。吴子余祭观舟,阍以刀杀之”。公羊传曰“近刑人则轻死之道”是也。
注②索隐据春秋,即-之十五年也。昭十三年经曰“夏四月,楚公子比自晋归于楚,-其君虔于干溪,楚公子弃疾杀公子比”。左传具载,以词繁不录。公子比,弃疾,皆灵王弟也。比即子干也。灵王,公子围也,即位后易名为虔。弃疾即位后易名熊居,是为平王。以平王遂有楚国,故曰“弃疾-君”;
春秋以子干已为王,故曰“比杀君”:彼此各有意义也。
四年,王余-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于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乃立王余-之子僚为王。①
注①集解吴越春秋曰“王僚,夷-子”,与同。索隐此文以为余-子,公羊传以为寿梦庶子也。
王僚二年,①公子光伐楚,②败而亡王舟。光惧,袭楚,复得王舟而还。③
注①索隐计僚元年当昭十六年。比二年,公子光亡王舟,事在昭十七年左传。
注②集解徐广曰:“世本云夷-生光。”
注③集解左传曰舟名“余皇”。
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公子光客之。①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②常以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陰纳贤士,欲以袭王僚。
注①索隐左传昭二十年曰:“伍员如吴,言伐楚之利于州于。杜预曰:州于,吴子僚也。公子光曰:‘是宗为戮,而欲反其雠,不可从也。’员曰:‘彼将有他志,余姑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乃见-设诸焉,而耕于鄙。”是谓客礼以接待也。
注②索隐此文以为诸樊子,系本以为夷-子。
八年,吴使公子光伐楚,败楚师,迎楚故太子建母于居巢以归。因北伐,败陈-蔡之师。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钟离。①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②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③
注①集解服虔曰:“钟离,州来西邑也。”索隐昭二十四年经曰:“冬,吴灭巢。”左传曰:“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沈尹戌曰:‘此行也,楚必亡邑。不抚人而劳之,吴不动而速之。’吴人踵楚,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乃还也。”
地理志居巢属庐江,钟离属九江。应劭曰“钟离子之国也”。
注②索隐左传无其事。
注③正义两都即钟离-居巢。
伍子胥之初-吴,说吴王僚以伐楚之利。公子光曰:“胥之父兄为-于楚,欲自报其仇耳。未见其利。”于是伍员知光有他志,①乃求勇士专诸,②见之光。光喜,乃客伍子胥。子胥退而耕于野,以待专诸之事。③
注①集解服虔曰:“欲取国。”
注②集解贾逵曰:“吴勇士。”索隐专或作“-”。左传作“-设诸”。刺客传曰“诸,棠邑人也”。正义吴越春秋云:“专诸,丰邑人。伍子胥初亡楚如吴时,遇之于途,专诸方与人□,甚不可当,其妻呼,还。子胥怪而问其状。专诸曰:
‘夫屈一人之下,必申万人之上。’胥因而相之,雄貌,深目,侈口,熊背,知其勇士。”
注③索隐依左传即上五年“公子光客之”是也。事合记于五年,不应略彼而更具于此也。
十二年冬,楚平王卒。①十三年春,吴欲因楚丧而伐之,②使公子盖余-烛庸③以兵围楚之六。④使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⑤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于是吴公子光曰:“此时不可失也。”⑥告专诸曰:“不索何获!⑦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⑧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⑨而两公子将兵攻楚,楚绝其路。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柰我何。”光曰:“我身,子之身也。”⑩四月丙子,⑾光伏甲士于窟室,⑿而谒王僚饮。⒀王僚使兵陈于道,自王宫至光之家,门阶户席,皆王僚之亲也,人夹持铍。⒁公子光详为⒂足疾,入于窟室,⒃使专诸置匕首⒄于炙鱼之中以进食。[一八]手匕首刺王僚,铍交于匈,⒆遂-王僚。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乃以专诸子为卿。
注①索隐昭二十六年春秋经书“楚子居卒”是也。按十二诸侯年表及左传,合在僚十一年。
注②索隐据表及左氏传止合有十二年,事并见昭二十七年左传也。
注③集解贾逵曰:“二公子皆吴王僚之弟。”索隐春秋作“掩余”,并作“盖余”,义同而字异。或者谓太史公被腐刑,不欲言“掩”也。贾逵及杜预及刺客传皆云“二公子,王僚母弟”。而昭二十三年左传曰“光帅右,掩余帅左”,杜注彼则云“掩余,吴王寿梦子”。又系族谱亦云“二公子并寿梦子”。若依公羊,僚为寿梦子,则与系族谱合也。
注④集解杜预曰:“-在庐江六县西南。”
注⑤集解服虔曰:“察强弱。”
注⑥集解贾逵曰:“时,言可杀王时也。”
注⑦集解服虔曰:“不索当何时得也。”
注⑧集解王肃曰:“聘晋还至也。”
注⑨集解服虔曰:“母老子弱,专诸托其母子于光也。”王肃曰:“专诸言王母老子弱也。”索隐依王肃解,与同,于理无失。服虔-杜预见左传下文云“我,尔身也,以其子为卿”,遂强解“是无若我何”犹言“我无若是何”,语不近情,过为迂回,非也。
注⑩集解服虔曰:“言我身犹尔身也。”
注⑾索隐春秋经唯言“夏四月”,左传亦无“丙子”,当别有按据,不知出何书也。
注⑿集解杜预曰:“掘地为室也。”
注⒀索隐谒,请也。本或作“请”也。
注⒁集解音披。索隐音披。刘逵注吴都赋“铍,两刃小刀”。
注⒂索隐上音阳,下如字。左传曰“光伪足疾”,详即伪也。或读此“为”字音“伪”,非也。岂详伪重言邪?
注⒃集解杜预曰:“恐难作,王党杀己,素避之也。”
注⒄索隐刘氏曰:“匕首,短剑也。”按:盐铁论以为长尺八寸。通俗文云“其头类匕,故曰匕首也”。
注⒅集解服虔曰:“全鱼炙也。”
注⒆集解贾逵曰:“交专诸匈也。”
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
哀死事生,以待天命。①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②复命,哭僚墓,③复位而待。④吴公子烛庸-盖余二人将兵遇围于楚者,闻公子光-王僚自立,乃以其兵降楚,楚封之于舒。⑤
注①集解服虔曰:“待其天命之终也。”
注②集解杜预曰:“吴自诸樊以下,兄弟相传而不立适,是乱由先人起也。季子自知力不能讨光,故云。”
注③集解服虔曰:“复命于僚,哭其墓也。”正义复音伏,下同。
注④集解杜预曰:“复本位,待光命。”
注⑤索隐左传昭二十七年曰“掩余奔徐,烛庸奔钟吾”。三十年经曰“吴灭徐,徐子奔楚”。左传曰“吴子使徐人执掩余,使钟吾人执烛庸。二公子奔楚,楚子大封而定其徙”。无封舒之事,当是“舒”“徐”字乱,又且疏略也。
王阖庐元年,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楚诛伯州-,其孙伯-亡奔吴,①吴以为大夫。
注①集解徐广曰:“伯-,州-孙也。与吴越春秋同-音披美反。”
三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光谋欲入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①四年,伐楚,取六与。五年,伐越,败之。六年,楚使子常囊瓦伐吴。②迎而击之,大败楚军于豫章,取楚之居巢而还。③
注①索隐左传此年有子胥对耳,无孙武事也。
注②正义左传云“楚囊瓦为令尹”,杜预云“子囊之孙子常。”
注③索隐左传定二年,当为七年。
九年,吴王阖庐请伍子胥-孙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①二子对曰:“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阖庐从之,悉兴师,与唐-蔡西伐楚,至于汉水。楚亦发兵拒吴,夹水陈。②吴王阖庐弟夫-③欲战,阖庐弗许。夫-曰:“王已属臣兵,兵以利为上,尚何待焉?”遂以其部五千人袭冒楚,楚兵大败,走。于是吴王遂纵兵追之。比至郢,④五战,楚五败。楚昭王亡出郢,奔郧。⑤郧公弟欲-昭王,⑥昭王与郧公-随。⑦而吴兵遂入郢。子胥-伯-鞭平王之尸⑧以报父雠。
注①索隐言今欲果敢伐楚可否也。
注②正义音阵。
注③正义音古代反。
注④索隐定四年“战于柏举,吴入郢”是也。
注⑤集解服虔曰:“郧,楚县。”
注⑥正义左传云郧公辛之弟怀也。
注⑦集解服虔曰:“随,楚与国也。”
注⑧索隐左氏无此事。
十年春,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吴使别兵击越。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击吴,吴师败。阖庐弟夫-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楚不去,夫-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阖庐闻之,乃引兵归,攻夫。夫-败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复入郢,而封夫-于堂溪,为堂溪氏。①十一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楚恐而去郢徙。②
注①集解司马彪曰:“汝南吴房有堂溪亭。”索隐案地理志而知。正义括地志云:“豫州吴房县在州西北九十里。应劭云‘吴王阖闾弟夫-奔楚,封之于堂溪氏。本房子国,以封吴,故曰‘吴房’。”
注②集解服虔曰:“孙文子鼓钟作乐也。”
注③集解服虔曰:“辩若□辩也。夫以辩争,不以德居之,必加于刑戮也。”
注④集解贾逵曰:“夫子,孙文子也。获罪,出献公,以戚畔也。”
注⑤索隐左传曰:“而又何乐”。此“畔”字宜读曰“乐”。乐谓所闻钟声也,畔非其义也。
注⑥集解王肃曰:“言至危也。”
注⑦集解贾逵曰:“-君献公棺在殡未葬。”
注⑧集解服虔曰:“闻义而改也。琴瑟不听,况于钟鼓乎?”
适晋,说赵文子、①韩宣子、②魏献子③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④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⑤吾子直,⑥必思自免于难。”
注①索隐名武也。
注②索隐名起也。正义世本云名秦。
注③索隐名钟舒也。
注④集解服虔曰:“言晋国之祚将集于三家。”
注⑤集解杜预曰:“富必厚施,故政在三家也。”
注⑥集解服虔曰:“直,不能曲挠以从。”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树而去。①从者曰:
“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徐君庙在泗州徐城县西南一里,即延陵季子挂剑之徐君也。”
七年,楚公子围-其王夹敖而代立,是为灵王。①十年,楚灵王会诸侯而以伐吴之朱方,以诛齐庆封。吴亦攻楚,取三邑而去。②十一年,楚伐吴,至雩娄。③十二年,楚复来伐,次于干溪,楚师败走。
注①索隐春秋经襄二十五年,吴子遏卒;二十九年,阍杀吴子余祭;昭十五年,吴子夷未卒。是余祭在位四年,余-在位十七年。系家倒错二王之年,此七年正是余-之三年。昭元年经曰“冬十有一月,楚子麇卒”。左传曰“楚公子围将聘于郑,未出竟,闻王有疾而还。入问王疾,缢而杀之,孙卿曰:以冠缨绞之。遂杀其子幕及平夏。葬王于郏,谓之郏敖”也。
注②集解左传曰:“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索隐杜预注彼云“皆楚东鄙邑也。谯国-县东北有棘亭,汝陰新蔡县东北有栎亭”。按:解者以麻即襄城县故麻城是也。
注③集解服虔曰:“雩娄,楚之东邑。”索隐昭五年左传曰“楚子使沈尹射待命于巢,-启强待命于雩娄”。今直言至雩娄,略耳。
注④集解杜预曰:“干溪在谯国城父县南,楚东境。”
十七年,王余祭卒,①弟余-立。王余-二年,楚公子□疾-其君灵王代立焉。②
注①索隐春秋襄二十九年经曰“阍杀吴子余祭”。左传曰“吴人伐越,获俘焉,以为阍,使守舟。吴子余祭观舟,阍以刀杀之”。公羊传曰“近刑人则轻死之道”是也。
注②索隐据春秋,即-之十五年也。昭十三年经曰“夏四月,楚公子比自晋归于楚,-其君虔于干溪,楚公子弃疾杀公子比”。左传具载,以词繁不录。公子比,弃疾,皆灵王弟也。比即子干也。灵王,公子围也,即位后易名为虔。弃疾即位后易名熊居,是为平王。以平王遂有楚国,故曰“弃疾-君”;
春秋以子干已为王,故曰“比杀君”:彼此各有意义也。
四年,王余-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于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乃立王余-之子僚为王。①
注①集解吴越春秋曰“王僚,夷-子”,与同。索隐此文以为余-子,公羊传以为寿梦庶子也。
王僚二年,①公子光伐楚,②败而亡王舟。光惧,袭楚,复得王舟而还。③
注①索隐计僚元年当昭十六年。比二年,公子光亡王舟,事在昭十七年左传。
注②集解徐广曰:“世本云夷-生光。”
注③集解左传曰舟名“余皇”。
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公子光客之。①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②常以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陰纳贤士,欲以袭王僚。
注①索隐左传昭二十年曰:“伍员如吴,言伐楚之利于州于。杜预曰:州于,吴子僚也。公子光曰:‘是宗为戮,而欲反其雠,不可从也。’员曰:‘彼将有他志,余姑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乃见-设诸焉,而耕于鄙。”是谓客礼以接待也。
注②索隐此文以为诸樊子,系本以为夷-子。
八年,吴使公子光伐楚,败楚师,迎楚故太子建母于居巢以归。因北伐,败陈-蔡之师。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钟离。①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②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③
注①集解服虔曰:“钟离,州来西邑也。”索隐昭二十四年经曰:“冬,吴灭巢。”左传曰:“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沈尹戌曰:‘此行也,楚必亡邑。不抚人而劳之,吴不动而速之。’吴人踵楚,边人不备,遂灭巢及钟离乃还也。”
地理志居巢属庐江,钟离属九江。应劭曰“钟离子之国也”。
注②索隐左传无其事。
注③正义两都即钟离-居巢。
伍子胥之初-吴,说吴王僚以伐楚之利。公子光曰:“胥之父兄为-于楚,欲自报其仇耳。未见其利。”于是伍员知光有他志,①乃求勇士专诸,②见之光。光喜,乃客伍子胥。子胥退而耕于野,以待专诸之事。③
注①集解服虔曰:“欲取国。”
注②集解贾逵曰:“吴勇士。”索隐专或作“-”。左传作“-设诸”。刺客传曰“诸,棠邑人也”。正义吴越春秋云:“专诸,丰邑人。伍子胥初亡楚如吴时,遇之于途,专诸方与人□,甚不可当,其妻呼,还。子胥怪而问其状。专诸曰:
‘夫屈一人之下,必申万人之上。’胥因而相之,雄貌,深目,侈口,熊背,知其勇士。”
注③索隐依左传即上五年“公子光客之”是也。事合记于五年,不应略彼而更具于此也。
十二年冬,楚平王卒。①十三年春,吴欲因楚丧而伐之,②使公子盖余-烛庸③以兵围楚之六。④使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⑤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于是吴公子光曰:“此时不可失也。”⑥告专诸曰:“不索何获!⑦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⑧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⑨而两公子将兵攻楚,楚绝其路。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柰我何。”光曰:“我身,子之身也。”⑩四月丙子,⑾光伏甲士于窟室,⑿而谒王僚饮。⒀王僚使兵陈于道,自王宫至光之家,门阶户席,皆王僚之亲也,人夹持铍。⒁公子光详为⒂足疾,入于窟室,⒃使专诸置匕首⒄于炙鱼之中以进食。[一八]手匕首刺王僚,铍交于匈,⒆遂-王僚。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乃以专诸子为卿。
注①索隐昭二十六年春秋经书“楚子居卒”是也。按十二诸侯年表及左传,合在僚十一年。
注②索隐据表及左氏传止合有十二年,事并见昭二十七年左传也。
注③集解贾逵曰:“二公子皆吴王僚之弟。”索隐春秋作“掩余”,并作“盖余”,义同而字异。或者谓太史公被腐刑,不欲言“掩”也。贾逵及杜预及刺客传皆云“二公子,王僚母弟”。而昭二十三年左传曰“光帅右,掩余帅左”,杜注彼则云“掩余,吴王寿梦子”。又系族谱亦云“二公子并寿梦子”。若依公羊,僚为寿梦子,则与系族谱合也。
注④集解杜预曰:“-在庐江六县西南。”
注⑤集解服虔曰:“察强弱。”
注⑥集解贾逵曰:“时,言可杀王时也。”
注⑦集解服虔曰:“不索当何时得也。”
注⑧集解王肃曰:“聘晋还至也。”
注⑨集解服虔曰:“母老子弱,专诸托其母子于光也。”王肃曰:“专诸言王母老子弱也。”索隐依王肃解,与同,于理无失。服虔-杜预见左传下文云“我,尔身也,以其子为卿”,遂强解“是无若我何”犹言“我无若是何”,语不近情,过为迂回,非也。
注⑩集解服虔曰:“言我身犹尔身也。”
注⑾索隐春秋经唯言“夏四月”,左传亦无“丙子”,当别有按据,不知出何书也。
注⑿集解杜预曰:“掘地为室也。”
注⒀索隐谒,请也。本或作“请”也。
注⒁集解音披。索隐音披。刘逵注吴都赋“铍,两刃小刀”。
注⒂索隐上音阳,下如字。左传曰“光伪足疾”,详即伪也。或读此“为”字音“伪”,非也。岂详伪重言邪?
注⒃集解杜预曰:“恐难作,王党杀己,素避之也。”
注⒄索隐刘氏曰:“匕首,短剑也。”按:盐铁论以为长尺八寸。通俗文云“其头类匕,故曰匕首也”。
注⒅集解服虔曰:“全鱼炙也。”
注⒆集解贾逵曰:“交专诸匈也。”
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
哀死事生,以待天命。①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②复命,哭僚墓,③复位而待。④吴公子烛庸-盖余二人将兵遇围于楚者,闻公子光-王僚自立,乃以其兵降楚,楚封之于舒。⑤
注①集解服虔曰:“待其天命之终也。”
注②集解杜预曰:“吴自诸樊以下,兄弟相传而不立适,是乱由先人起也。季子自知力不能讨光,故云。”
注③集解服虔曰:“复命于僚,哭其墓也。”正义复音伏,下同。
注④集解杜预曰:“复本位,待光命。”
注⑤索隐左传昭二十七年曰“掩余奔徐,烛庸奔钟吾”。三十年经曰“吴灭徐,徐子奔楚”。左传曰“吴子使徐人执掩余,使钟吾人执烛庸。二公子奔楚,楚子大封而定其徙”。无封舒之事,当是“舒”“徐”字乱,又且疏略也。
王阖庐元年,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楚诛伯州-,其孙伯-亡奔吴,①吴以为大夫。
注①集解徐广曰:“伯-,州-孙也。与吴越春秋同-音披美反。”
三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光谋欲入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待之。”①四年,伐楚,取六与。五年,伐越,败之。六年,楚使子常囊瓦伐吴。②迎而击之,大败楚军于豫章,取楚之居巢而还。③
注①索隐左传此年有子胥对耳,无孙武事也。
注②正义左传云“楚囊瓦为令尹”,杜预云“子囊之孙子常。”
注③索隐左传定二年,当为七年。
九年,吴王阖庐请伍子胥-孙武曰:“始子之言郢未可入,今果如何?”①二子对曰:“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阖庐从之,悉兴师,与唐-蔡西伐楚,至于汉水。楚亦发兵拒吴,夹水陈。②吴王阖庐弟夫-③欲战,阖庐弗许。夫-曰:“王已属臣兵,兵以利为上,尚何待焉?”遂以其部五千人袭冒楚,楚兵大败,走。于是吴王遂纵兵追之。比至郢,④五战,楚五败。楚昭王亡出郢,奔郧。⑤郧公弟欲-昭王,⑥昭王与郧公-随。⑦而吴兵遂入郢。子胥-伯-鞭平王之尸⑧以报父雠。
注①索隐言今欲果敢伐楚可否也。
注②正义音阵。
注③正义音古代反。
注④索隐定四年“战于柏举,吴入郢”是也。
注⑤集解服虔曰:“郧,楚县。”
注⑥正义左传云郧公辛之弟怀也。
注⑦集解服虔曰:“随,楚与国也。”
注⑧索隐左氏无此事。
十年春,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吴使别兵击越。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击吴,吴师败。阖庐弟夫-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楚不去,夫-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阖庐闻之,乃引兵归,攻夫。夫-败奔楚。楚昭王乃得以九月复入郢,而封夫-于堂溪,为堂溪氏。①十一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楚恐而去郢徙。②
注①集解司马彪曰:“汝南吴房有堂溪亭。”索隐案地理志而知。正义括地志云:“豫州吴房县在州西北九十里。应劭云‘吴王阖闾弟夫-奔楚,封之于堂溪氏。本房子国,以封吴,故曰‘吴房’。”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