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第57节
注⑦集解郑玄曰:“将奏乐,先击鼓以警戒-也。”正义此引武王伐纣之事,证前有德后有饰也。武王圣人,是前有德也;而用此节奏,是后有饰也。先鼓者,为武王伐纣,未战之前,鸣皮鼓以警戒,使军-逆备也。今作武乐者,未奏之前鸣皮鼓以敕人使豫备具也,是明志后有事也。
注⑧集解郑玄曰:“将舞必先三举足,以见其舞之渐也。”王肃曰:“舞武乐三步为一节者,以见伐道也。”正义见,胡练反。三步,足三步也。见方谓方战也。武王伐纣,未战之前,兵士乐奋其勇,出军阵前三步,示勇气方将战也,今作乐象之。缵列毕而-者将欲-,先举足三顿为步,以表方将-之势也。
注⑨集解郑玄曰:“武舞再更始,以明伐纣时再往也。”正义着,竹虑反。再始谓两过为始也。着,明也。文王受命十一年,而武王除丧,军至孟津观兵,曰“纣未可伐也”,乃还师,是一始也。至十三年,更兴师伐之,是再始也。今舞武者,前成列将欲舞而不-,是一始也。去复更来,是二过始,明象武王再往,故云再始着往也。
注⑩集解郑玄曰:“谓鸣铙而退,明以整归也。”正义复者,伏也。饬音□。
复乱者,纣凶乱而安复之。饬归者,武王伐纣胜,鸣金铙整武而归也。以去奏皮鼓,归奏金铙者,皮,文也,金,武也,初示文德,使纣自改之则不伐,纣既不改,因而用兵,用兵既竟,故鸣金铙而归,示用已竟也。今奏武-,初皮鼓警-,末鸣铙以归,象伐纣已竟也。铙,镫铎也。
注⑾集解王肃曰:“舞虽奋疾而不失节,若树木得疾风而不拔。”正义谓舞形也。奋,迅;疾,速也。拔,倾侧也。伐纣时士卒欢喜,奋迅急速,以尚威势,猛而不倾侧也。今武舞亦奋迅急而速,不倾倒象。
注⑿集解郑玄曰:“极优谓歌也。”正义皆谓文采节奏也。
注⒀集解王肃曰:“乐能使仁人独乐其志,不厌倦其道也。”正义言武王诸将,人各忻悦,象武王有德,天下之志并无厌*(干戈)*[仁义]君臣之道。
注⒁正义缘人人不厌,故作乐者事事法之。欲备举武王之道耳,非为私情之所欲也。
注⒂正义不厌武王之道,其情既见,则不私其欲,义亦立也。
注⒃正义为乐之理既终,是象德之事,其德亦尊显也。
注⒄正义乐理周足,象德可尊,以此教世,何往而不可,君子闻之则好善,小人闻之则改过也。
注⒅正义此引旧语,结乐道之为大。
君子曰:礼乐不可以斯须去身。①致乐以治心,②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③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④致乐,以治心者也;⑤致礼,以治躬者也。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⑦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⑧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⑨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德辉动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乎外而民莫不承顺,⑩故曰“知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
⑾
注①正义此第十章名为乐化章第十,以化民,故次宾牟贾成第十也。其章中皆言乐陶化为善也。凡四段:一明人生礼乐恒与己俱也;二明礼乐不可偏用,各有一失也;三明圣人制礼作乐之由也;四明圣人制礼作乐,天下服从。此初段,人生礼乐恒与己俱也。恒故能化,化故在前也,引君子之言以张本也。斯须,俄顷也。失之者死,故俄顷不可去身者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致犹深审也。乐由中出,故治心也。”
注③集解王肃曰:“易,平易;直,正直;子谅,爱信也。”郑玄曰:“油,新生好貌。”
注④集解郑玄曰:“若善心生则寡于利欲,寡于利欲则乐矣。志明行成,不言而见信,如天也;不怒而见畏,如神也。”
注⑤正义结所由也。有威信,由于深审乐以结心之故。
注⑥正义前明乐治心,今明礼检。若深审于礼以治身,则庄敬也。郑玄云“礼自外作,故治身也。”
注⑦集解郑玄曰:“礼自外作,故治身也。”正义既身庄敬俨然,人望而畏之,是威严也。治内难见,发明乐句多;治外易观,发明礼句少,而又结也。
注⑧集解郑玄曰:“谓利欲生也。”
注⑨集解郑玄曰:“易,轻易也。”
注⑩集解郑玄曰:“德辉,颜色润泽也。理,容貌进止也。”孙炎曰:“德辉,明惠也。理,言行也。”
注⑾正义错,七故反。引旧证民莫不承听,莫不承顺也。圣王有能详审极致礼乐之道,举而措之于天下,天下悉从,无难为之事也。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①故礼主其谦,②乐主其盈。
③礼谦而进,以进为文;④乐盈而反,以反为文。⑤礼谦而不进,则销;
乐盈而不反,则放。⑥故礼有报⑦而乐有反。⑧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⑨
注①正义此乐化章第二段也。明礼乐不可偏用,各有一失,既方明所失,故前更言其所发外内不同也。动亦感触。
注②集解郑玄曰:“人所倦也。”王肃曰:“自谦损也。”索隐王肃曰:“自谦慎也。”
注③集解郑玄曰:“人所欢也。”王肃曰:“充气志也。”
注④集解郑玄曰:“进者谓自勉强也。文犹美也,善也。”王肃曰:“礼自减损,所以进德修业也。”
注⑤集解郑玄曰:“反谓自抑止也。”王肃曰:“乐充气志而反本也。”
注⑥集解郑玄曰:“放滢于声乐,不能止也。”
注⑦集解孙炎曰:“报谓礼尚往来,以劝进之。”王肃曰:“礼自减损,而以进为报也。”
注⑧集解孙炎曰:“反谓曲终还更始。”索隐孙炎曰“反谓曲终还更始”也。
注⑨集解郑玄曰:“俱起立于中,不销不放。”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①乐必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②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③故人不能无乐,乐不能无形。④形而不为道,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纶而不息,⑤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⑥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⑦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⑧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⑨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⑩要其节奏,⑾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⑿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注①正义此乐化章第三段也。明圣人所以制乐,由人乐于歌舞,故圣人制乐以和乐之,故云乐者乐也。但欢乐是人所贪,贪不能自止,故云人情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人道,人之所为也。”
注③集解郑玄曰:“不可过。”
注④集解郑玄曰:“形,声音动静也。”
注⑤集解郑玄曰:“文,篇辞也。息,销也。”
注⑥集解郑玄曰:“曲直,歌之曲折;繁省廉肉,声之洪杀也。”
注⑦集解郑玄曰:“方,道也。”
注⑧集解郑玄曰:“审一,审其人声也。比物谓杂金革土匏之属以成文,五声八音克谐,相应和也。”
注⑨正义前云先王制之声音,形于动静,故此证其事也。此是发于声音也。
民听正声,得益盛德之美,志意得广大也。
注⑩集解郑玄曰:“缀,表也,所以表行列也。”
注⑾集解郑玄曰:“要犹会也。”
注⑿集解郑玄曰:“纪,总要之名。”
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①军旅-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齐矣。喜则天下和之,怒则暴乱者畏之。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
注①正义此乐化章第四段也。明乐唯圣人在上者制作,天下乃从服也。若内有喜,则外歌舞以饰之,故云先王以乐饰喜也。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①“吾端冕而听古乐②则唯恐卧,听郑-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注①正义此章第八,明文侯问也。文侯故晋大夫毕万之后,见子夏而问于乐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端,玄衣也。古乐,先王之正乐。”正义此文侯问事也。
端冕谓玄冕。凡冕服,其制正幅袂二尺二寸,故称端也。着玄冕衣与玄端同色,故曰端冕听古乐也。此当是庙中听乐。玄冕,祭服也。
子夏答曰:“今夫古乐,进旅而退旅,①和正以广,②弦匏笙簧合守拊鼓,③始奏以文,止乱以武,④治乱以相,讯疾以雅。⑤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⑥坚声以滢,溺而不止,⑦及优侏儒,⑧-杂子女,不知父子。⑨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⑩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一一]夫乐之与音,相近而不同。”⑿
注①集解郑玄曰:“旅犹俱也。俱进俱退,言其齐一也。”正义子夏之答凡有三,初则举古礼,次新乐以酬问意,又因更别说以诱引文侯,欲使更问也。此是答述古乐之情。旅,-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无坚声也。”
注③集解郑玄曰:“合,皆也。言-皆待击鼓乃作也。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嗳也。”正义拊音敷武反。拊,一名相。亦奏古笙乐也。弦,琴也。匏,瓠属也,四十六簧;笙十九至十三簧也。簧,施于匏笙之管端者也。合,会也。
守,待也。拊者,皮为之,以嗳实如革囊也,用手抚之鼓也。言奏弦匏笙簧之时,若欲令堂上作乐则抚拊,堂上乐工闻抚拊乃弦歌也。若欲令堂下作乐则击鼓,堂下乐工闻鼓乃吹管播乐也。言弦匏笙簧皆待拊为节,故言会守拊鼓也。
注④集解郑玄曰:“文谓鼓,武谓金也。”
注⑤集解孙炎曰:“整其乱行,节之以相;赴敌迅疾,趋之以雅。”郑玄曰:
“相即拊也,亦以节乐。雅亦乐器名,状如漆-,中有椎。”
注⑥集解郑玄曰:“俯犹曲也。言不齐一也。”正义此第二述杂乐也。俯,曲也。新乐行列不齐,进退曲也。
注⑦集解王肃曰:“坚声滢,使人溺而不能自止。”
注⑧集解王肃曰:“俳优短人也。”
注⑨集解郑玄曰:“-,猕猴也。言舞者如猕猴戏,乱男女尊卑也。”
注⑩正义此结新乐答也。
注⑾正义此第三段,诱引文侯更问前故说此句,言文侯所问乃是乐,而好铿-之音,非律吕克谐之正乐也。
注⑿集解郑玄曰:“铿-之类皆为音,应律乃为乐。”
文侯曰:“敢问如何?”①
注①集解郑玄曰:“欲知音乐异意。”
子夏答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①民有德而五谷昌,疾-不作而无-祥,此之谓大当。②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之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曰:
‘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③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此之谓也。④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与?”⑤
注①正义当,丁浪反。此答古乐之由也。天地从,四时当,圣人在上故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当谓不失其所也。”
注③集解郑玄曰:“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庆赏刑威曰君。慈和-服曰顺。俾当为‘比’,择善而从之曰比。”
注④集解郑玄曰:“施,延也。言文王之德皆能如此,故受天福,延及后世。”
注⑤集解郑玄曰:“言无文王之德,则所好非乐。”
文侯曰:“敢问溺音者何从出也?”
子夏答曰:“郑音好滥滢志,①宋音燕女溺志,②-音趣数烦志,③齐音骜辟骄志,四者皆滢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不用也。④诗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⑤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曰:‘诱民孔易’,此之谓也。⑥然后圣人作为-鼓——埙-,⑦此六者,德音之音也。⑧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荬-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⑨此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序也。钟声铿,铿以立号,⑩号以立横,⑾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⑿-以立别,⒀别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⒁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⒂滥以立会,会以聚。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以立动,动以进。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⒃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⒄
注①集解郑玄曰:“滥,滥窃坚声也。”正义子夏历述四国之所由以答文侯也。
注②集解王肃曰:“燕,欢悦。”
注③集解孙炎曰:“趣数,音促速而数变也。”郑玄曰:“烦,劳也。”
注④集解郑玄曰:“言四国出此溺音。”
注⑤集解郑玄曰:“古者乐敬且和,故无事而不用,溺音无所施。”
注⑥集解郑玄曰:“诱,进也。孔,甚也。言民从君之所好恶,进之于善无难也。”
注⑧集解郑玄曰:“将舞必先三举足,以见其舞之渐也。”王肃曰:“舞武乐三步为一节者,以见伐道也。”正义见,胡练反。三步,足三步也。见方谓方战也。武王伐纣,未战之前,兵士乐奋其勇,出军阵前三步,示勇气方将战也,今作乐象之。缵列毕而-者将欲-,先举足三顿为步,以表方将-之势也。
注⑨集解郑玄曰:“武舞再更始,以明伐纣时再往也。”正义着,竹虑反。再始谓两过为始也。着,明也。文王受命十一年,而武王除丧,军至孟津观兵,曰“纣未可伐也”,乃还师,是一始也。至十三年,更兴师伐之,是再始也。今舞武者,前成列将欲舞而不-,是一始也。去复更来,是二过始,明象武王再往,故云再始着往也。
注⑩集解郑玄曰:“谓鸣铙而退,明以整归也。”正义复者,伏也。饬音□。
复乱者,纣凶乱而安复之。饬归者,武王伐纣胜,鸣金铙整武而归也。以去奏皮鼓,归奏金铙者,皮,文也,金,武也,初示文德,使纣自改之则不伐,纣既不改,因而用兵,用兵既竟,故鸣金铙而归,示用已竟也。今奏武-,初皮鼓警-,末鸣铙以归,象伐纣已竟也。铙,镫铎也。
注⑾集解王肃曰:“舞虽奋疾而不失节,若树木得疾风而不拔。”正义谓舞形也。奋,迅;疾,速也。拔,倾侧也。伐纣时士卒欢喜,奋迅急速,以尚威势,猛而不倾侧也。今武舞亦奋迅急而速,不倾倒象。
注⑿集解郑玄曰:“极优谓歌也。”正义皆谓文采节奏也。
注⒀集解王肃曰:“乐能使仁人独乐其志,不厌倦其道也。”正义言武王诸将,人各忻悦,象武王有德,天下之志并无厌*(干戈)*[仁义]君臣之道。
注⒁正义缘人人不厌,故作乐者事事法之。欲备举武王之道耳,非为私情之所欲也。
注⒂正义不厌武王之道,其情既见,则不私其欲,义亦立也。
注⒃正义为乐之理既终,是象德之事,其德亦尊显也。
注⒄正义乐理周足,象德可尊,以此教世,何往而不可,君子闻之则好善,小人闻之则改过也。
注⒅正义此引旧语,结乐道之为大。
君子曰:礼乐不可以斯须去身。①致乐以治心,②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③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④致乐,以治心者也;⑤致礼,以治躬者也。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⑦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⑧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⑨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德辉动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乎外而民莫不承顺,⑩故曰“知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
⑾
注①正义此第十章名为乐化章第十,以化民,故次宾牟贾成第十也。其章中皆言乐陶化为善也。凡四段:一明人生礼乐恒与己俱也;二明礼乐不可偏用,各有一失也;三明圣人制礼作乐之由也;四明圣人制礼作乐,天下服从。此初段,人生礼乐恒与己俱也。恒故能化,化故在前也,引君子之言以张本也。斯须,俄顷也。失之者死,故俄顷不可去身者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致犹深审也。乐由中出,故治心也。”
注③集解王肃曰:“易,平易;直,正直;子谅,爱信也。”郑玄曰:“油,新生好貌。”
注④集解郑玄曰:“若善心生则寡于利欲,寡于利欲则乐矣。志明行成,不言而见信,如天也;不怒而见畏,如神也。”
注⑤正义结所由也。有威信,由于深审乐以结心之故。
注⑥正义前明乐治心,今明礼检。若深审于礼以治身,则庄敬也。郑玄云“礼自外作,故治身也。”
注⑦集解郑玄曰:“礼自外作,故治身也。”正义既身庄敬俨然,人望而畏之,是威严也。治内难见,发明乐句多;治外易观,发明礼句少,而又结也。
注⑧集解郑玄曰:“谓利欲生也。”
注⑨集解郑玄曰:“易,轻易也。”
注⑩集解郑玄曰:“德辉,颜色润泽也。理,容貌进止也。”孙炎曰:“德辉,明惠也。理,言行也。”
注⑾正义错,七故反。引旧证民莫不承听,莫不承顺也。圣王有能详审极致礼乐之道,举而措之于天下,天下悉从,无难为之事也。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①故礼主其谦,②乐主其盈。
③礼谦而进,以进为文;④乐盈而反,以反为文。⑤礼谦而不进,则销;
乐盈而不反,则放。⑥故礼有报⑦而乐有反。⑧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⑨
注①正义此乐化章第二段也。明礼乐不可偏用,各有一失,既方明所失,故前更言其所发外内不同也。动亦感触。
注②集解郑玄曰:“人所倦也。”王肃曰:“自谦损也。”索隐王肃曰:“自谦慎也。”
注③集解郑玄曰:“人所欢也。”王肃曰:“充气志也。”
注④集解郑玄曰:“进者谓自勉强也。文犹美也,善也。”王肃曰:“礼自减损,所以进德修业也。”
注⑤集解郑玄曰:“反谓自抑止也。”王肃曰:“乐充气志而反本也。”
注⑥集解郑玄曰:“放滢于声乐,不能止也。”
注⑦集解孙炎曰:“报谓礼尚往来,以劝进之。”王肃曰:“礼自减损,而以进为报也。”
注⑧集解孙炎曰:“反谓曲终还更始。”索隐孙炎曰“反谓曲终还更始”也。
注⑨集解郑玄曰:“俱起立于中,不销不放。”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①乐必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②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③故人不能无乐,乐不能无形。④形而不为道,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纶而不息,⑤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⑥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⑦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⑧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⑨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⑩要其节奏,⑾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⑿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注①正义此乐化章第三段也。明圣人所以制乐,由人乐于歌舞,故圣人制乐以和乐之,故云乐者乐也。但欢乐是人所贪,贪不能自止,故云人情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人道,人之所为也。”
注③集解郑玄曰:“不可过。”
注④集解郑玄曰:“形,声音动静也。”
注⑤集解郑玄曰:“文,篇辞也。息,销也。”
注⑥集解郑玄曰:“曲直,歌之曲折;繁省廉肉,声之洪杀也。”
注⑦集解郑玄曰:“方,道也。”
注⑧集解郑玄曰:“审一,审其人声也。比物谓杂金革土匏之属以成文,五声八音克谐,相应和也。”
注⑨正义前云先王制之声音,形于动静,故此证其事也。此是发于声音也。
民听正声,得益盛德之美,志意得广大也。
注⑩集解郑玄曰:“缀,表也,所以表行列也。”
注⑾集解郑玄曰:“要犹会也。”
注⑿集解郑玄曰:“纪,总要之名。”
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①军旅-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齐矣。喜则天下和之,怒则暴乱者畏之。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
注①正义此乐化章第四段也。明乐唯圣人在上者制作,天下乃从服也。若内有喜,则外歌舞以饰之,故云先王以乐饰喜也。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①“吾端冕而听古乐②则唯恐卧,听郑-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注①正义此章第八,明文侯问也。文侯故晋大夫毕万之后,见子夏而问于乐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端,玄衣也。古乐,先王之正乐。”正义此文侯问事也。
端冕谓玄冕。凡冕服,其制正幅袂二尺二寸,故称端也。着玄冕衣与玄端同色,故曰端冕听古乐也。此当是庙中听乐。玄冕,祭服也。
子夏答曰:“今夫古乐,进旅而退旅,①和正以广,②弦匏笙簧合守拊鼓,③始奏以文,止乱以武,④治乱以相,讯疾以雅。⑤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⑥坚声以滢,溺而不止,⑦及优侏儒,⑧-杂子女,不知父子。⑨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⑩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一一]夫乐之与音,相近而不同。”⑿
注①集解郑玄曰:“旅犹俱也。俱进俱退,言其齐一也。”正义子夏之答凡有三,初则举古礼,次新乐以酬问意,又因更别说以诱引文侯,欲使更问也。此是答述古乐之情。旅,-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无坚声也。”
注③集解郑玄曰:“合,皆也。言-皆待击鼓乃作也。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嗳也。”正义拊音敷武反。拊,一名相。亦奏古笙乐也。弦,琴也。匏,瓠属也,四十六簧;笙十九至十三簧也。簧,施于匏笙之管端者也。合,会也。
守,待也。拊者,皮为之,以嗳实如革囊也,用手抚之鼓也。言奏弦匏笙簧之时,若欲令堂上作乐则抚拊,堂上乐工闻抚拊乃弦歌也。若欲令堂下作乐则击鼓,堂下乐工闻鼓乃吹管播乐也。言弦匏笙簧皆待拊为节,故言会守拊鼓也。
注④集解郑玄曰:“文谓鼓,武谓金也。”
注⑤集解孙炎曰:“整其乱行,节之以相;赴敌迅疾,趋之以雅。”郑玄曰:
“相即拊也,亦以节乐。雅亦乐器名,状如漆-,中有椎。”
注⑥集解郑玄曰:“俯犹曲也。言不齐一也。”正义此第二述杂乐也。俯,曲也。新乐行列不齐,进退曲也。
注⑦集解王肃曰:“坚声滢,使人溺而不能自止。”
注⑧集解王肃曰:“俳优短人也。”
注⑨集解郑玄曰:“-,猕猴也。言舞者如猕猴戏,乱男女尊卑也。”
注⑩正义此结新乐答也。
注⑾正义此第三段,诱引文侯更问前故说此句,言文侯所问乃是乐,而好铿-之音,非律吕克谐之正乐也。
注⑿集解郑玄曰:“铿-之类皆为音,应律乃为乐。”
文侯曰:“敢问如何?”①
注①集解郑玄曰:“欲知音乐异意。”
子夏答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①民有德而五谷昌,疾-不作而无-祥,此之谓大当。②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之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曰:
‘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③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此之谓也。④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与?”⑤
注①正义当,丁浪反。此答古乐之由也。天地从,四时当,圣人在上故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当谓不失其所也。”
注③集解郑玄曰:“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庆赏刑威曰君。慈和-服曰顺。俾当为‘比’,择善而从之曰比。”
注④集解郑玄曰:“施,延也。言文王之德皆能如此,故受天福,延及后世。”
注⑤集解郑玄曰:“言无文王之德,则所好非乐。”
文侯曰:“敢问溺音者何从出也?”
子夏答曰:“郑音好滥滢志,①宋音燕女溺志,②-音趣数烦志,③齐音骜辟骄志,四者皆滢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不用也。④诗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⑤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曰:‘诱民孔易’,此之谓也。⑥然后圣人作为-鼓——埙-,⑦此六者,德音之音也。⑧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荬-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⑨此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序也。钟声铿,铿以立号,⑩号以立横,⑾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⑿-以立别,⒀别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⒁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⒂滥以立会,会以聚。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以立动,动以进。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⒃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⒄
注①集解郑玄曰:“滥,滥窃坚声也。”正义子夏历述四国之所由以答文侯也。
注②集解王肃曰:“燕,欢悦。”
注③集解孙炎曰:“趣数,音促速而数变也。”郑玄曰:“烦,劳也。”
注④集解郑玄曰:“言四国出此溺音。”
注⑤集解郑玄曰:“古者乐敬且和,故无事而不用,溺音无所施。”
注⑥集解郑玄曰:“诱,进也。孔,甚也。言民从君之所好恶,进之于善无难也。”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