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史记

史记 第56节

注⒁正义肉,仁救反。好,火到反。肉,肥也,谓音如肉之肥。言人君宽容肥好,则乐音顺成而和动,民应之,所以慈爱也。
注⒂集解王肃曰:“狄成,言成而似夷狄之音也。涤,放荡;滥,僭差也。”
索隐王肃曰:“狄成,言成而似夷狄之音也。”
注⒃正义辟,疋亦反。邪音斜。狄音惕。狄,涤,皆往来疾速也。往来速而成,故云狄成;往来疾而僭滥,故云涤滥也。言君上流滢纵僻,回邪放散,则乐音有往来速疾僭差之响,故民应之而滢乱也。心本无此六事,由随乐而起也。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①稽之度数,制之礼义,②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③使之阳而不散,陰而不密,④刚气不怒,柔气不慑,⑤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⑥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⑦然后立之学等,⑧广其节奏,省其文采,⑨以绳德厚也。⑩类小大之称,⑾比终始之序,⑿以象事行,⒀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⒁故曰“乐观其深矣”。⒂
注①正义此乐言章第二段也。前言民随乐变,此言先王制正乐化民也。言圣人制乐,必本人之性情也。
注②正义稽,考也。制乐又考天地度数为之,如律吕应十二月,八音应八风之属也。
注③集解郑玄曰:“生气,陰阳也。五常,五行也。”正义道音导。行,胡孟反。合,应也。
注④集解郑玄曰:“密之言闭也。”正义阳谓禀阳气多人也。阳气舒散,人禀阳多则奢;陰气闭密,人禀陰多则缜密。今以乐通二者之性,皆使中和,故阳者不散,陰者不密也。
注⑤集解郑玄曰:“慑犹恐惧也。”正义慑,之涉反,惧也。性刚者好怒,柔者好惧。今以乐和,使各得其所,不至怒惧也。
注⑥正义四,陰-阳-刚-柔也。畅,通也。交,互也。中,心也。今以乐调和四事,通畅交互于中心,而行用举动发于外,不至散密怒慑者也。
注⑦正义此结乐为本情性之事也。闭阳开陰,抑刚引柔,悉使中庸,故天下安其位,无复相侵夺之也。
注⑧集解郑玄曰:“等,差也。各用其材之差学之也。”正义前用乐陶情和畅,然后乃以乐语乐舞二事教之,民各随己性才等差而学之,以备分也。
注⑨集解郑玄曰:“广,增习之也。省犹审*(习之)*也。文采谓节奏合也。”
注⑩集解郑玄曰:“绳犹度也。”王肃曰:“绳,法也。法其德厚也。”
注⑾集解孙炎曰:“作乐器大小称十二律。”索隐类,今礼作“律”。孙炎曰“作乐器小大称十二律”也。
注⑿集解郑玄曰:“始于宫,终于羽。”
注⒀集解郑玄曰:“宫为君,商为臣。”
注⒁正义此结本人之情,以下缘本而教亲疏。以下之理悉章着乐功,使闲者皆知而见辑睦情也。
注⒂正义此引古语证观感人之深矣。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不大,①气衰则生物不育,②世乱则礼废而乐滢。③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④慢易以犯节,⑤流湎以忘本。
⑥广则容坚。⑦狭则思欲,⑧感涤荡之气而灭平和之德,⑨是以君子贱之也。⑩
注①正义此乐言章第三段,言邪乐不可化民。将言邪乐之由,故此前以天地为譬,此以地为譬也。敝犹劳熟,烦犹数搅动也。土过劳熟,水过挠动,则草木鱼□不长大也。
注②正义此以天譬也。气者,天时气也。气者衰微,则生物不复成遂也。
注③正义此合譬也。世谓时世。乱,其礼不备,乐不节,故流滢过度。水土劳敝,则草木鱼□不长大,如时世浊乱之礼乐,不可为化矣。
注④正义乐音洛。此证乐滢之事也。滢乐则声哀而无庄,故虽奏以自乐,必致倾危,非自安之道,故云乐而不安。若关雎“乐而不滢,哀而不伤”,则是有庄敬而安者也。
注⑤正义易,以豉反。言无庄敬*[也]*。慢易*(也)*无节奏,故云犯节也。
即是哀而不庄也。
注⑥正义湎音沔。靡靡无穷,失于终止,故言忘本,即乐而不安之义也。
注⑦正义言滢慝礼乐,声无节也。广,声缓也。容,寒也。其声缓者,则寒容坚伪也。
注⑧集解王肃曰:“其音广大,则容坚伪;其狭者,则使人思利欲也。”正义狭,声急也。其声急者,则思欲攻之也。
注⑨正义感,动也。言此恶乐能动善人涤荡之善气,使失其所,而灭善人平和之德也。
注⑩正义君子用乐调和,是故贱于动灭平和之气也。
凡坚声感人而逆气应之,①逆气成象②而滢乐兴焉。③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④倡和有应,⑤回邪曲直各归其分,⑥而万物之理以类相动也。⑦
注①正义此第六章名乐象也。本第八,失次也。明人君作乐,则天地必法象应之。中有五段:一明滢乐正乐俱能成象;二明君子所从正乐;三明邪正皆有本,非可假伪;四证第三段有本不伪之由;五明礼乐之用。前有证,故明其用别也。今此明滢正二乐俱能成象,故先言滢乐为习应人事也。言君奏坚声之乐以感动人民,则天地应之而生逆乱之气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成象谓人乐习之也。”
注③正义兴,生也。若逆气流行于世而民又习之为法,故云成象。既习乱为法,故民之乐声生于滢佚也。
注④正义言顺气流行,民习成法,故乐声亦生于和也。
注⑤正义倡音昌尚反。和,胡卧反。君唱之,天地和之,民应之,故云唱和有应也。
注⑥正义分,房问反。此是有应也。回邪,不正也。曲,折也。直,不邪也。
言相应和,表直影正,表曲影邪,各归其分也。
注⑦正义坚声致慝,正响招顺,是以天下万物之理,各随君善恶,以类而相动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①比类以成其行。②坚声乱色不留聪明,滢乐废礼不接于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③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④然后发以声音,文以琴瑟,⑤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⑥奋至德之光,⑦动四气之和,⑧以着万物之理。⑨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旋象风雨;⑩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坚,百度得数而有常;⑾小大相成,⑿终始相生,⒀倡和清浊,代相为经。⒁故乐行而轮清,⒂耳目聪明,⒃血气和平,[一七]移风易俗,天下皆宁。⒅故曰“乐者乐也”。⒆君子乐得其道,[二0]小人乐得其欲。[二一]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二二]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二三]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二四]广乐以成其教,[二五]乐行而民乡方,[二六]可以观德矣。[二七]
注①集解郑玄曰:“反犹本也。”正义此乐象章第二段也,明君子从正乐也。
君子,人君也。反犹本也。民下所习既从于君,故君宜本情,不使流宕,以自安和其志也。
注②正义行,胡孟反。万物之理以类相动,故君子比于正类以成己行也。
注③正义此以下皆反情性之类事也。术,道也。既本情和志,又比类成行,故坚声乱色不留视听,滢乐秽礼不与心道相接,惰慢邪僻不设置己身也。声色是事,故云聪明,而气无形,故于身为设也。
注④正义百体谓身体百节。既不行坚乱已下诸事,故能使诸行并由顺正以行其德,美化其天下也。不留聪明于坚声乱色,故耳目得顺正也。不用心术接滢慝礼乐,故心知得顺正也。不设身于邪僻,故百体得顺正也。不言鼻口者,嗜不一也,亦因戒臭味顺正也。
注⑤正义其身已正,故然后乃可制乐为化,故用歌之音声内发己之德,用琴瑟之响外发己之行。歌者在上,此是堂上之乐,故前明之也。
注⑥正义又用干戚羽旄箫管,从而播之。丝竹在下,此是堂下之乐,故后明之也。
注⑦索隐孙炎曰:“至德之光,天地之道也。”
注⑧索隐孙炎曰:“四气之和,四时之化。”
注⑨集解孙炎曰:“奋,发也。至德之光,天地之道也。四气之和,四时之化也。着犹诚也。”
注⑩集解王肃曰:“清明广大,终始周旋,皆乐之节奏容仪发动也。”正义历解乐所以能通天地。言歌声清明,是象天气也。广大谓钟鼓有形质,是象地形也。谓奏歌周而复始,如四时循环也,若乐六变九变是也。谓舞人回旋,如风雨从天而下。
注⑾集解郑玄曰:“五色,五行也。八风从律,应节至也。百度,百刻也。
言日月昼夜不失正也。”王肃曰:“至乐之极,能使然耳。”
注⑿正义大小谓月晦小大相通以成岁也。贺-云:“十二月律互为宫羽而相成也。”
注⒀正义岁月终而更始也。贺-云:“五行宫商,迭相为终始也。”
注⒁集解郑玄曰:“清谓蕤宾至应钟也。浊谓黄钟至仲吕也。”正义代,更也。经,常也。日月半岁陰阳更相为常也,即还相为宫也。
注⒂集解郑玄曰:“轮谓人道也。”正义谓上正乐之行也,谓下事张本也,即乐行之事也。由正乐既行,故人轮之道清也。
注⒃正义不视听坚乱,故视听聪明。
注⒄正义口鼻心知百体皆由从正,故血气和平。
注⒅正义既皆由从正以行其义,故风移俗革,天下陰阳皆安宁。移是移徙之名,易是改易之称也。文王之国自有文王之风,桀纣之邦亦有桀纣之风。桀纣之后,文王之风被于纣民,易前之恶俗,从今之善俗。上行谓之风,下习谓之俗。
注⒆正义引旧语乐名,广证前事也。前事邪正之乐虽异,并是其人所乐,故名曰乐也。
注[二0]正义虽其人所乐而名为乐,而人心不同,故所乐有异*(有异)*而名通,故皆名乐。君子,尧舜也。道谓仁义,故制乐亦仁义也。
注[二一]正义小人,桀纣也,人欲,邪滢也。
注[二二]正义若君子在上,小人在下,君子乐用仁义以制小人之欲,则天下安乐而不敢为乱也。
注[二三]集解郑玄曰:“道谓仁义也,欲谓邪滢也。”正义若小人在上,君子在下,则小人肆纵其欲,忘正道,而天下从化,皆为乱惑,不得安乐。
注[二四]正义若以道制欲则是君子,以欲忘道则为小人,故君子之人本情修性以和其志,不使逐欲忘道,反情以至其行也。
注[二五]正义内本情和志而外又广于乐,以成其教,然后发以声音,以着万物之理也。
注[二六]集解郑玄曰:“方犹道也。”正义君上内和志行,乐教流行,故民皆向君子之道,即仁义制欲者,故乐行而轮清,以至天下安宁也。
注[二七]正义结乐使人知上之事,故观知其德也。
德者,性之端也;①乐者,德之华也;②金石丝竹,乐之器也。③诗,言其志也;④歌,咏其声也;⑤舞,动其容也:⑥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⑦是故情深而文明,⑧气盛而化神,⑨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⑩
注①正义此乐象章第三段,明邪正有本,皆不可伪也。德,得理也。性之端,本也。言人禀生皆以得理为本也。
注②正义得理于内,乐为外,故云德华也。
注③正义历解饰所须也。乐为德华,若莫之能用,故须金石之器也。
注④正义前金石为器,须用诗述申其志,志在心,不术不畅,故用诗述之也。
注⑤正义若直述其志,则无酝藉之美,故又长言歌咏,使声音之美可得而闻之也。
注⑥正义若直咏歌未畅,故又举手蹈足以动其形容也。
注⑦正义三者,志-声-容也。乐气,诗-歌-舞也。君子前有三德为本乎心,后乃诗歌舞可观,故云然后乐气从之也。
注⑧正义德为性本,故曰情深也。乐为德华,故云文明。
注⑨正义歌-舞-蹈,乐气从之,故云气盛。天下咸宁,故曰化神也。
注⑩集解郑玄曰:“三者,本志也,声也,容也。言无此本于内,则不能为乐耳。”正义内外符合而无有虚假,不可以为伪也。
乐者,心之动也;①声者,乐之象也;②文采节奏,声之饰也。③君子动其本,④乐其象,⑤然后治其饰。⑥是故先鼓以警戒,⑦三步以见方,⑧再始以着往,⑨复乱以饬归,⑩奋疾而不拔,*(也)*⑾极优而不隐。⑿独乐其志,不厌其道;⒀备举其道,不私其欲。⒁是以情见而义立,⒂乐终而德尊;⒃君子以好善,小人以息过:⒄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⒅
注①正义此乐象章第四段也,明证前第三段乐本之事。缘有前境可乐,而心动应之,故云乐者心之动也。
注②正义象,法也。乐舞无声则不彰,故声为乐之法也。
注③正义若直有声而无法度,故须文采节奏,声之仪饰也。
注④正义本,德也。心之动必应德也。
注⑤正义德行必应法也。
注⑥正义饰,文采节奏也。前动心有德,次行乐有法,然后乃理其文饰也。
首节 上一节 56/24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