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第52节
注⑩集解郑玄曰:“方犹道也。”
注⑾索隐索,求也。
注⑿正义易谓轻易也。
注⒀正义好,火到反。言人以得礼之中,又能思审索求其礼,谓之能思虑;
又不轻易其礼,谓之能坚固。能虑,能固其礼,更加好之,乃圣人矣。
注⒁正义道谓礼义也。言人有礼义,则为圣人,比于天地日月,广大之极也。
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①文貌繁,情欲省,礼之隆也;文貌省,情欲繁,礼之杀也;文貌情欲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礼之中流也。②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③步骤驰骋广骛不外,④是以君子之性守宫庭也。⑤人域是域,士君子也。⑥外是,民也。⑦于是中焉,房皇周浃,曲*(直)*得其次序,圣人也。⑧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⑨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⑩
注①索隐隆犹厚也。杀犹薄也。
注②正义言文饰情用,表里外内,合于儒墨,是得礼情之中,而流行不息也。
注③正义中谓情文也。
注④正义骛音务。言君子之人,上存文饰,下务减省,而合情文,处得其中,纵有战阵杀戮邪恶,则不□于礼义矣。三皇步,五帝骤,三王驰,五伯骛也。
注⑤索隐言君子之性守正不慢远行,如常守宫庭也。正义宫庭,听朝处。喻君子心内常守礼义,若宫庭焉。
注⑥索隐域,居也。言君子之行,非人居亦弗居也。正义处平凡人域之中,能知礼义之域限,即为士及君子也。
注⑦索隐外谓人域之外,非人所居之地。以喻礼义之外,别为它行,即是小人,故云外是人也。
注⑧索隐房音旁。旁皇犹徘徊也。周浃犹周。言徘徊周浃,委曲得礼之序,动不失中,则是圣人之行也。
注⑨索隐言君子圣人有厚大之德,则为礼之所积益弘广也,故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忠信,则礼不虚道”。然此文皆荀卿礼论也。
注⑩正义言君子内守其礼,德厚大积广,至于高尊明礼,则是礼之终竟也。
此书是褚先生取荀卿礼论兼为之。
【索隐述赞】礼因人心,非从天下。合诚饰貌,救弊兴雅。以制黎-,以事宗社。情文可重,丰杀难假。仲尼坐树,孙通-野。圣人作教,罔不由者。
卷二十四 乐书 第二(上)
正义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陵河海,岁有万物成熟,国有圣贤宫观周域官僚,人有言语衣服体貌端修,咸谓之乐。乐书者,犹乐记也,郑玄云以其记乐之义也。此于别录属乐记,盖十一篇合为一篇。十一篇者,有乐本,有乐论,有乐施,有乐言,有乐礼,有乐情,有乐化,有乐象,有宾牟贾,有师乙,有魏文侯。今虽合之,亦略有分焉。刘向校书,得乐书二十三篇,着于别录。今乐记惟有十一篇,其名犹存也。
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成王作颂,推己惩艾,①悲彼家难,②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③君子不为约则修德,④满则□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⑤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⑥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⑦之声兴而士奋,郑-之曲动而心滢。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寒好恶,自然之势也?
注①正义音刈。
注②正义乃惮反。家难,谓文王囚-里,武王伐纣。
注③正义言成王作颂,悲文王战战恐惧,推己戒励为治,是善守善终也。
注④正义为,于伪反。
注⑤正义音洛。言不乐至荒滢也。
注⑥正义比音鼻。
注⑦索隐上姑尧反,又音叫。下音击。
治道亏缺而郑音兴起,封君世辟,①名显邻州,争以相高。自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于鲁,②虽退正乐以诱世,作五章以剌时,③犹莫之化。陵迟以至六国,流沔沉佚,遂往不返,卒于丧身灭宗,并国于秦。
注①索隐辟亦君也。正义辟,并亦反。
注②索隐齐人归女乐而孔子行,言不能遂容于鲁而去也。或作“逐客”,误耳。
注③索隐按:系*[家]*-家语所云孔子嗤季桓子作歌引诗曰“彼妇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人之谒,可以死败。优哉游哉,聊以卒岁”。是五章之刺也。
秦二世尤以为娱。丞相李斯进谏曰:“放□诗书,极意声色,祖伊所以惧也;①轻积细过,恣心长夜,纣所以亡也。”赵高曰:“五帝-三王乐各殊名,示不相袭。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欢喜,合殷勤,非此和说不通,解泽不流,②亦各一世之化,度时之乐,何必华山之-耳而后行远乎?”二世然之。
注①正义祖伊谏殷纣,纣不听。孔安国云祖己后贤臣也。
注②正义说音悦。解音蟹。言非此乐和适,亦悦乐之不通,散恩泽之事不流,各一世之化也。谏二世,故名之也。
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①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习常肄旧而已。②
注①索隐按:过沛诗即大风歌也。其辞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也。侯,语辞也。诗曰“侯其-而”者是也。兮亦语辞也。沛诗有三“兮”,故云三侯也。
注②正义肄音异。
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声,拜为协律都尉。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
注①索隐按:礼乐志安世房中乐有十九章。
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
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①秋歌西-,②冬歌玄冥。
③世多有,故不论。④
注①集解瓒曰:“尔雅云春曰青阳,夏曰朱明。”
注②集解韦昭曰:“西方少-也。”
注③正义礼记月令云玄冥,水官也。
注④索隐言四时歌多有其词,故此不论载。今见汉书礼乐志。
又尝得神马渥洼水中,①复次以为太一之歌。歌曲曰:“太一贡兮天马下,②沾赤汗兮沫流赭。③骋容与兮-万里,④今安匹兮龙为友。”后伐大宛得千里马,马名蒲梢,⑤次作以为歌。歌诗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中尉汲黯进曰:“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说。丞相公孙弘曰:“黯诽谤圣制,当族。”
注①集解李斐曰:“南阳新野有暴利长,当武帝时遭刑,屯田炖煌界。人数于此水旁见-野马中有奇异者,与凡马异,来饮此水旁。利长先为土人持勒-于水旁,后马玩习久之,代土人持勒-,收得其马,献之。欲神异此马,云从水中出。”苏林曰:“洼音‘-曲’之‘-’也。”索隐洼音一佳反,乌花反。苏林音“-曲”之“-”,-即窳也。
注②索隐按:礼乐志“贡”作“况”,况与贡意亦通。正义太一,北极大星也。
注③集解应劭曰:“大宛马汗血沾濡也,流沫如赭。”
注④集解孟康曰:“-音逝。”如淳曰:“-谓超-也。”索隐亦*[作]*“逝”。
邹诞生云-,一作“世”,亦音-,超也。
注⑤集解应劭曰:“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膊出如血,号一日千里。”索隐梢音史交反。又本作“蚤”,亦同音。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①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②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③声相应,故生变;④变成方,谓之音;⑤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⑥乐者,音之所由生也,⑦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⑧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以杀;⑨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⑩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⑾其怒心感者,其声-以厉;⑿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⒀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⒁六者非性也,⒂感于物而后动,⒃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⒄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⒅刑以防其坚。礼乐刑政,其极一也,⒆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二0]
注①正义皇侃云:“此章有三品,故名为乐本,备言音声所起,故名乐本。夫乐之起,其事有二:一是人心感乐,乐声从心而生;一是乐感人心,心随乐声而变也。”
注②正义物者,外境也。外有善恶来触于心,则应触而动,故云物使之然也。
注③集解郑玄曰:“宫商角征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形犹见也。”王肃曰:
“物,事也。谓哀乐喜怒和敬之事感人而动,见于声。”
注④集解郑玄曰:“乐之器,弹其宫则-宫应,然而不足乐,是以变之使杂也。”
正义崔灵恩云:“缘五声各自相应,不足为乐,故变使杂,令声音谐和也。”
注⑤集解郑玄曰:“方犹文章。”正义皇侃云:“单声不足,故变杂五声,使交错成文,乃谓为音也。”
注⑥集解郑玄曰:“干,-也;戚,斧也:武舞所执也。羽,翟羽也;旄,旄牛尾:文舞所执也。”正义比音鼻,次也。音,五音也。言五音虽杂,犹未足为乐,复须次比器之音及文武所执之物,共相谐会,乃是由音得名。为乐武陰文阳,故所执有轻重异。”
注⑦正义合音乃成乐,是乐由音而生,诸乐生起之所由也。
注⑧正义本犹初也。物,外境也。*(言)*将欲明乐随心见,故更陈此句也。
注⑨集解郑玄曰:“-,-也。”索隐焦音如字。邹诞生作“-”,音将妙反。
正义杀,所介反-,-急也。若外境痛苦,则其心哀戚,哀戚在心,故乐声-急而杀也。此下六者,皆人君见前境来感己而制乐音,随心见之也。
注⑩集解郑玄曰:“-,宽绰之貌。”正义-,宽也。若外境可美,则其心欢乐,欢乐在心,故乐声必随而宽缓也。
注⑾集解郑玄曰:“发,扬也。”正义若外境会意,其心喜悦,悦喜在心,故乐声发扬也。
注⑿正义若外境乖失,故己心怒恚,怒在心,心随怒而发扬,故无辍侦,则乐声-强而严厉也。
注⒀正义廉,隅也。若外境尊高,故己心悚敬,悚敬在内,则乐声直而有廉角也。
注⒁正义柔,软也。若外境怜慕,故己心爱惜,爱惜在内,则乐和柔也。
注⒂正义性本静寂,无此六事。六事之生,由应感见而动,故云非性。
注⒃集解郑玄曰:“言人声在所见,非有常。”
注⒄正义六事随见而动,非关本性,圣人在上,制正礼以防之,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也。
注⒅正义胡孟反。
注⒆集解郑玄曰:“极,至也。”正义四事,防慎所感之由也。用*[正]*礼教导其志,用*(世)[正]*乐谐和其声,用法律齐其行,用刑辟防其凶*[坚]*,民不复流僻,徒感防之,使同其一*(敬)[致]*,不为非也。极,至也。
注[二0]集解郑玄曰:“此其所谓至也。”正义上四事功成,民同其心,俱不邪僻,故治道出也。民心所触,有前六者不同,故圣人用后四者制之。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①情动于中,故形于声,②声成文谓之音。③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④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⑤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⑥声音之道,与正通矣。⑦宫为君,⑧商为臣,⑨角为民,⑩征为事,⑾羽为物。⑿五者不乱,则无——之音矣。[一三]宫乱则荒,其君骄;⒁商乱则-,其臣坏;⒂角乱则忧,其民怨;
⒃征乱则哀,其事勤;⒄羽乱则危,其财匮。⒅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⒆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二0]郑-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二一]桑闲濮上之音,[二二]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二三]
注①正义此乐本章第二段,明乐感人心也。人心即君人心也。乐音善恶由君上心之所好,故云生于人心者也。
注②正义情,君之情也。中犹心也。心既感物而动,故形见于声也。
注③正义谓之音,清浊虽异,各见于外,成于文彩,并谓之音也注④正义乐音洛。言平理之世,其乐音安静而欢乐也。正政同也。
注⑤集解徐广曰:“一作‘烦’。”正义乱世之音,民心怨怒,乐声亦怨,由其正乖僻故。
注⑥正义思音四。亡国,谓将欲灭亡之国,乐音悲哀而愁思。亡国之时,民之心哀思,其乐音亦哀思,由其民困苦故也。
注⑦集解郑玄曰:“言八音和否随政也。”正义正和则声音安乐,正乖则声音怨怒,是声音之道与正通矣。
注⑧集解王肃曰:“居中总四方。”索隐居中总四方,宫弦最大,用八十一丝,声重而尊,故为君。正义宫属土,居中央,总四方,君之象也。
注⑨集解王肃曰:“秋义断。”索隐商是金,金为决断,臣事也。弦用七十二丝,次宫,如臣次君也。
注⑩集解王肃曰:“春物并生,各以区别,民之象也。”索隐弦用六十四丝,声居宫羽之中,比君为劣,比物为优,故云清浊中,人之象也。正义角属木,以其清浊中,民之象。
注⑾索隐索,求也。
注⑿正义易谓轻易也。
注⒀正义好,火到反。言人以得礼之中,又能思审索求其礼,谓之能思虑;
又不轻易其礼,谓之能坚固。能虑,能固其礼,更加好之,乃圣人矣。
注⒁正义道谓礼义也。言人有礼义,则为圣人,比于天地日月,广大之极也。
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①文貌繁,情欲省,礼之隆也;文貌省,情欲繁,礼之杀也;文貌情欲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礼之中流也。②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③步骤驰骋广骛不外,④是以君子之性守宫庭也。⑤人域是域,士君子也。⑥外是,民也。⑦于是中焉,房皇周浃,曲*(直)*得其次序,圣人也。⑧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⑨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⑩
注①索隐隆犹厚也。杀犹薄也。
注②正义言文饰情用,表里外内,合于儒墨,是得礼情之中,而流行不息也。
注③正义中谓情文也。
注④正义骛音务。言君子之人,上存文饰,下务减省,而合情文,处得其中,纵有战阵杀戮邪恶,则不□于礼义矣。三皇步,五帝骤,三王驰,五伯骛也。
注⑤索隐言君子之性守正不慢远行,如常守宫庭也。正义宫庭,听朝处。喻君子心内常守礼义,若宫庭焉。
注⑥索隐域,居也。言君子之行,非人居亦弗居也。正义处平凡人域之中,能知礼义之域限,即为士及君子也。
注⑦索隐外谓人域之外,非人所居之地。以喻礼义之外,别为它行,即是小人,故云外是人也。
注⑧索隐房音旁。旁皇犹徘徊也。周浃犹周。言徘徊周浃,委曲得礼之序,动不失中,则是圣人之行也。
注⑨索隐言君子圣人有厚大之德,则为礼之所积益弘广也,故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忠信,则礼不虚道”。然此文皆荀卿礼论也。
注⑩正义言君子内守其礼,德厚大积广,至于高尊明礼,则是礼之终竟也。
此书是褚先生取荀卿礼论兼为之。
【索隐述赞】礼因人心,非从天下。合诚饰貌,救弊兴雅。以制黎-,以事宗社。情文可重,丰杀难假。仲尼坐树,孙通-野。圣人作教,罔不由者。
卷二十四 乐书 第二(上)
正义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陵河海,岁有万物成熟,国有圣贤宫观周域官僚,人有言语衣服体貌端修,咸谓之乐。乐书者,犹乐记也,郑玄云以其记乐之义也。此于别录属乐记,盖十一篇合为一篇。十一篇者,有乐本,有乐论,有乐施,有乐言,有乐礼,有乐情,有乐化,有乐象,有宾牟贾,有师乙,有魏文侯。今虽合之,亦略有分焉。刘向校书,得乐书二十三篇,着于别录。今乐记惟有十一篇,其名犹存也。
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成王作颂,推己惩艾,①悲彼家难,②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③君子不为约则修德,④满则□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⑤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⑥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⑦之声兴而士奋,郑-之曲动而心滢。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寒好恶,自然之势也?
注①正义音刈。
注②正义乃惮反。家难,谓文王囚-里,武王伐纣。
注③正义言成王作颂,悲文王战战恐惧,推己戒励为治,是善守善终也。
注④正义为,于伪反。
注⑤正义音洛。言不乐至荒滢也。
注⑥正义比音鼻。
注⑦索隐上姑尧反,又音叫。下音击。
治道亏缺而郑音兴起,封君世辟,①名显邻州,争以相高。自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于鲁,②虽退正乐以诱世,作五章以剌时,③犹莫之化。陵迟以至六国,流沔沉佚,遂往不返,卒于丧身灭宗,并国于秦。
注①索隐辟亦君也。正义辟,并亦反。
注②索隐齐人归女乐而孔子行,言不能遂容于鲁而去也。或作“逐客”,误耳。
注③索隐按:系*[家]*-家语所云孔子嗤季桓子作歌引诗曰“彼妇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人之谒,可以死败。优哉游哉,聊以卒岁”。是五章之刺也。
秦二世尤以为娱。丞相李斯进谏曰:“放□诗书,极意声色,祖伊所以惧也;①轻积细过,恣心长夜,纣所以亡也。”赵高曰:“五帝-三王乐各殊名,示不相袭。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欢喜,合殷勤,非此和说不通,解泽不流,②亦各一世之化,度时之乐,何必华山之-耳而后行远乎?”二世然之。
注①正义祖伊谏殷纣,纣不听。孔安国云祖己后贤臣也。
注②正义说音悦。解音蟹。言非此乐和适,亦悦乐之不通,散恩泽之事不流,各一世之化也。谏二世,故名之也。
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①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习常肄旧而已。②
注①索隐按:过沛诗即大风歌也。其辞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也。侯,语辞也。诗曰“侯其-而”者是也。兮亦语辞也。沛诗有三“兮”,故云三侯也。
注②正义肄音异。
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声,拜为协律都尉。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
注①索隐按:礼乐志安世房中乐有十九章。
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
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①秋歌西-,②冬歌玄冥。
③世多有,故不论。④
注①集解瓒曰:“尔雅云春曰青阳,夏曰朱明。”
注②集解韦昭曰:“西方少-也。”
注③正义礼记月令云玄冥,水官也。
注④索隐言四时歌多有其词,故此不论载。今见汉书礼乐志。
又尝得神马渥洼水中,①复次以为太一之歌。歌曲曰:“太一贡兮天马下,②沾赤汗兮沫流赭。③骋容与兮-万里,④今安匹兮龙为友。”后伐大宛得千里马,马名蒲梢,⑤次作以为歌。歌诗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中尉汲黯进曰:“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说。丞相公孙弘曰:“黯诽谤圣制,当族。”
注①集解李斐曰:“南阳新野有暴利长,当武帝时遭刑,屯田炖煌界。人数于此水旁见-野马中有奇异者,与凡马异,来饮此水旁。利长先为土人持勒-于水旁,后马玩习久之,代土人持勒-,收得其马,献之。欲神异此马,云从水中出。”苏林曰:“洼音‘-曲’之‘-’也。”索隐洼音一佳反,乌花反。苏林音“-曲”之“-”,-即窳也。
注②索隐按:礼乐志“贡”作“况”,况与贡意亦通。正义太一,北极大星也。
注③集解应劭曰:“大宛马汗血沾濡也,流沫如赭。”
注④集解孟康曰:“-音逝。”如淳曰:“-谓超-也。”索隐亦*[作]*“逝”。
邹诞生云-,一作“世”,亦音-,超也。
注⑤集解应劭曰:“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膊出如血,号一日千里。”索隐梢音史交反。又本作“蚤”,亦同音。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①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②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③声相应,故生变;④变成方,谓之音;⑤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⑥乐者,音之所由生也,⑦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⑧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以杀;⑨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⑩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⑾其怒心感者,其声-以厉;⑿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⒀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⒁六者非性也,⒂感于物而后动,⒃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⒄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⒅刑以防其坚。礼乐刑政,其极一也,⒆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二0]
注①正义皇侃云:“此章有三品,故名为乐本,备言音声所起,故名乐本。夫乐之起,其事有二:一是人心感乐,乐声从心而生;一是乐感人心,心随乐声而变也。”
注②正义物者,外境也。外有善恶来触于心,则应触而动,故云物使之然也。
注③集解郑玄曰:“宫商角征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形犹见也。”王肃曰:
“物,事也。谓哀乐喜怒和敬之事感人而动,见于声。”
注④集解郑玄曰:“乐之器,弹其宫则-宫应,然而不足乐,是以变之使杂也。”
正义崔灵恩云:“缘五声各自相应,不足为乐,故变使杂,令声音谐和也。”
注⑤集解郑玄曰:“方犹文章。”正义皇侃云:“单声不足,故变杂五声,使交错成文,乃谓为音也。”
注⑥集解郑玄曰:“干,-也;戚,斧也:武舞所执也。羽,翟羽也;旄,旄牛尾:文舞所执也。”正义比音鼻,次也。音,五音也。言五音虽杂,犹未足为乐,复须次比器之音及文武所执之物,共相谐会,乃是由音得名。为乐武陰文阳,故所执有轻重异。”
注⑦正义合音乃成乐,是乐由音而生,诸乐生起之所由也。
注⑧正义本犹初也。物,外境也。*(言)*将欲明乐随心见,故更陈此句也。
注⑨集解郑玄曰:“-,-也。”索隐焦音如字。邹诞生作“-”,音将妙反。
正义杀,所介反-,-急也。若外境痛苦,则其心哀戚,哀戚在心,故乐声-急而杀也。此下六者,皆人君见前境来感己而制乐音,随心见之也。
注⑩集解郑玄曰:“-,宽绰之貌。”正义-,宽也。若外境可美,则其心欢乐,欢乐在心,故乐声必随而宽缓也。
注⑾集解郑玄曰:“发,扬也。”正义若外境会意,其心喜悦,悦喜在心,故乐声发扬也。
注⑿正义若外境乖失,故己心怒恚,怒在心,心随怒而发扬,故无辍侦,则乐声-强而严厉也。
注⒀正义廉,隅也。若外境尊高,故己心悚敬,悚敬在内,则乐声直而有廉角也。
注⒁正义柔,软也。若外境怜慕,故己心爱惜,爱惜在内,则乐和柔也。
注⒂正义性本静寂,无此六事。六事之生,由应感见而动,故云非性。
注⒃集解郑玄曰:“言人声在所见,非有常。”
注⒄正义六事随见而动,非关本性,圣人在上,制正礼以防之,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也。
注⒅正义胡孟反。
注⒆集解郑玄曰:“极,至也。”正义四事,防慎所感之由也。用*[正]*礼教导其志,用*(世)[正]*乐谐和其声,用法律齐其行,用刑辟防其凶*[坚]*,民不复流僻,徒感防之,使同其一*(敬)[致]*,不为非也。极,至也。
注[二0]集解郑玄曰:“此其所谓至也。”正义上四事功成,民同其心,俱不邪僻,故治道出也。民心所触,有前六者不同,故圣人用后四者制之。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①情动于中,故形于声,②声成文谓之音。③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④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⑤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⑥声音之道,与正通矣。⑦宫为君,⑧商为臣,⑨角为民,⑩征为事,⑾羽为物。⑿五者不乱,则无——之音矣。[一三]宫乱则荒,其君骄;⒁商乱则-,其臣坏;⒂角乱则忧,其民怨;
⒃征乱则哀,其事勤;⒄羽乱则危,其财匮。⒅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⒆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二0]郑-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二一]桑闲濮上之音,[二二]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二三]
注①正义此乐本章第二段,明乐感人心也。人心即君人心也。乐音善恶由君上心之所好,故云生于人心者也。
注②正义情,君之情也。中犹心也。心既感物而动,故形见于声也。
注③正义谓之音,清浊虽异,各见于外,成于文彩,并谓之音也注④正义乐音洛。言平理之世,其乐音安静而欢乐也。正政同也。
注⑤集解徐广曰:“一作‘烦’。”正义乱世之音,民心怨怒,乐声亦怨,由其正乖僻故。
注⑥正义思音四。亡国,谓将欲灭亡之国,乐音悲哀而愁思。亡国之时,民之心哀思,其乐音亦哀思,由其民困苦故也。
注⑦集解郑玄曰:“言八音和否随政也。”正义正和则声音安乐,正乖则声音怨怒,是声音之道与正通矣。
注⑧集解王肃曰:“居中总四方。”索隐居中总四方,宫弦最大,用八十一丝,声重而尊,故为君。正义宫属土,居中央,总四方,君之象也。
注⑨集解王肃曰:“秋义断。”索隐商是金,金为决断,臣事也。弦用七十二丝,次宫,如臣次君也。
注⑩集解王肃曰:“春物并生,各以区别,民之象也。”索隐弦用六十四丝,声居宫羽之中,比君为劣,比物为优,故云清浊中,人之象也。正义角属木,以其清浊中,民之象。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