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第51节
注③正义以礼义率天下,天下咸遵之,故为功名之总。总,合也,聚也。
注④正义言由礼义也。
注⑤索隐覆上“功名之总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大刚曰钜。”正义宛城,今邓州南阳县城是也。音于元反。
钜,刚铁也。
注⑦索隐钻谓矛刃及矢镞也。
注⑧正义上匹妙反,下音速。剽-,疾也。
注⑨正义卒,村忽反-,必遥反-风,疾也。
注⑩集解许慎曰:“垂涉,地名也。”
注⑾索隐-音其略反,楚将之名。言其起兵乱后楚遂分为四。按汉志,滇王,庄-之后也。正义以“起”字为绝句。或曰楚庄王苗裔也。按:括地志云“师州-黎州在京西南五千六百七十里。战国楚威王时,庄-王滇,则为滇国之地”。楚昭王徙都-,*(庄-王滇)*楚襄王徙都陈,楚考烈王徙都寿春,咸被秦逼,乃四分也。然昭王虽在庄-之前,故荀卿兼言之也。
注⑿索隐参者,验也。言验是,楚岂无利兵哉。正义参,七寒反。言——楚国岂无坚甲利兵哉,为其不由礼义,故-分也。
注⒀正义括地志云:“汝水源出汝州鲁山县西伏牛山,亦名猛山。汝水至豫州郾城县名-水。尔雅云‘河有-,汝有-’,亦汝之别名。颍水源出洛州嵩高县东南三十五里阳干山,俗名颍山。地理志高陵山,汝出,东南至新蔡县入淮;
阳干山颍水出,东至下蔡入淮也。”
注⒁正义江即岷江,从蜀入,楚在荆州南。汉江从汉中东南入江。四水为楚之险固也。
注⒂集解山海经曰:“夸父与日逐走,日入,渴,欲得饮,饮于渭河;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其杖,化为邓林。”-谓邓林后遂为林名。索隐按:裴氏引山海经,以为夸父□杖为邓林,其言北饮大泽,盖非在中国也。
刘氏以为今襄州南凤林山是古邓祁侯之国,在楚之北境,故云阻以邓林也。
注⒃正义括地志云:“方城,房州竹山县东南四十一里。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为方城,即此山也。”
注⒄索隐振,动也,击也。槁,干叶也。正义鄢音郾。括地志云:“故城在襄州安养县北三里,古郾子之国,邓之南鄙也。又率道县南九里有故郾城,汉惠帝改曰宜城也。郢城,荆州江陵县东北六里,即吴公子光伐楚,楚平王恐,城郢者也。又楚武王始都郢,纪南故城是也,在江陵北十五里也。”
注⒅索隐言无人必保其性命。
古者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①城郭不集,沟池不掘,②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固者,无他故焉,明道而均分之,③时使而诚爱之,则下应之如景响。有不由命者,然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矣。④故刑一人而天下服-人不尤其上,知-之在己也。是故刑罚省而威行如流,无他故焉,由其道故也。故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传曰“威厉而不试,刑措而不用”。
注①集解徐广曰:“试,一作‘诫’也。”正义诎,丘勿反。试,用也。
注②正义求勿反,又求厥反。
注③正义分,扶问反。言明儒墨之分,使礼义均等,则下应之如影响耳。
注④正义事君以礼义,民有不由礼义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知罪伏刑矣。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①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
②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③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注①正义类,种类也。
注②正义恶音鸟。
注③索隐邹音遍。正义偏,疋然反。
故王者天太祖,①诸侯不敢怀,②大夫士有常宗,③所以辨贵贱。贵贱治,得之本也。郊畴乎天子,④社至乎诸侯,⑤函⑥及士大夫,所以辨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钜者钜,宜小者小。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⑦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⑧有特牲而食者不得立宗庙,⑨所以辨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
注①集解毛诗□曰:“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
注②索隐怀,思也。言诸侯不敢思以太祖配天而食也。又一解,王之子孙为诸侯,不思祀其父祖,故礼云“诸侯不敢祖天子”,盖与此同意。
注③集解礼记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百世不迁者,谓别子之后也。”
注④索隐畴,类也。天子类得郊天,余并不合祭,今大戴礼作“郊止乎天子”是也。止或作“畴”,因误耳。
注⑤索隐言天子已下至诸侯得立社。
注⑥集解音寒。索隐啖音寒。寒谓包容。诸侯已下至士大夫得祭社,故礼云“大夫成-立社曰置社”,亦曰里社也。邹诞生音啖徒滥反,意义亦通,但不见古文,各以意为音耳。今按:大戴礼作“导及士大夫”,导亦通也。今此为“啖”者,当以导与蹈同,后“足”字失“止”,唯有“口”存,故使解者穿凿也。
注⑦集解郑玄曰:“古者方十里,其中六十四井出兵车一乘,此兵法之赋。”
注⑧集解谷梁传曰:“天子至于士皆有庙,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士二。
始封之者必为其太祖。”
注⑨集解礼记曰:“庶人祭于寝。”
大飨上玄尊,俎上腥鱼,①先大羹,贵食饮之本也。大飨上玄尊而用薄酒,食先黍稷而饭稻粱,祭哜先大羹②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是谓大隆。③故尊之上玄尊也,④俎之上腥鱼也,豆之先大羹,一也。⑤利爵弗啐也,⑥成事俎弗尝也,⑦三侑之弗食也,⑧大昏之未废齐也,⑨大庙之未内尸也,始绝之未小敛,一也。
⑩大路之素帱也,⑾郊之麻-,⑿丧服之先散麻,一也。⒀三年哭之不反也,⒁清庙之歌⒂一倡而三叹,⒃县一钟尚拊膈,[一七]朱弦而通越,一也。⒅
注①集解郑玄曰:“大飨,-祭先王,以腥鱼为俎实,不-孰之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哜,至齿。”
注③索隐贵本亲用,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太一者,天地之本也。得礼之文理,是合于太一也。隆者,盛也,高也。得礼文理,归于太一,是礼之盛者也。
注④正义皇侃云:“玄酒,水也。上古未有酒,而始之祭但酌水用之,至晚世虽有酒,存古礼,尚用水代酒也。”
注⑤索隐尊之上玄尊,俎之上生鱼,豆之先大羹,三者如一,皆是本,故云一也。
注⑥集解郑玄曰:“啐,入口也。”索隐按:仪礼祭毕献,祝西面告成,是为利爵。祭初未行无算爵,故不啐入口也。
注⑦索隐成事卒哭之祭,故记曰“卒哭曰成事”。既是卒哭之祭,始从吉祭,故受胙爵而不尝俎也。
注⑧索隐礼,祭必立侑以劝尸食,至三饭而后止。每饭有侑一人,故有三侑。
既是劝尸,故不相食也。
注⑨索隐废齐,谓昏礼父亲醮子而迎之前,故曲礼云“斋戒以告鬼神”,是昏礼有齐也。
注⑩索隐此五者皆礼之初始,质而未备,亦是贵本之义,故云一也。
注⑾集解礼记曰:“乘素车,贵其质也。”郑玄曰:“素车,殷辂也。”索隐帱音稠。谓车盖以素帷,亦质也。
注⑿集解周礼曰:“王祀昊天上帝,服大裘而冕。”论语曰:“麻冕,礼也。”
孔安国曰:“冕,缁布冠。古者绩麻三十升布以为之。”正义-音免。亦作“冕”。
注⒀集解仪礼士丧礼曰:“始死,主人散带,垂之三尺。”礼记曰:“大功已上散带也。”索隐大路已下,三事相似如一,故云一也。散麻取其质无文饰,亦贵本也。
注⒁集解礼记曰:“斩衰之哭,若往而不反。”
注⒂集解郑玄曰:“清庙谓作乐歌清庙。”
注⒃集解郑玄曰:“倡,发歌句者。三叹,三人从叹。”
注⒄集解徐广曰:“一作‘搏膈’。”索隐县一钟尚拊隔。隔,悬钟格。拊音抚。[拊]隔,不击其钟而拊其格,不取其声,亦质也。邹氏隔音膊,盖依大戴礼也。而郑礼注云搏,拊——也。
注⒅索隐大瑟而练朱其弦,又通其下孔,使声浊且迟,上质而贵本,不取其声文。自“三年”已下四事,皆不取其声也。
凡礼始乎脱,①成乎文,②终乎税。③故至备,情文俱尽;④其次,情文代胜;⑤其下,复情以归太一。⑥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⑦
注①索隐脱犹疏略也。始,初也。言礼之初尚疏略也。
注②索隐言礼成就有文饰。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悦’。”索隐音悦。言礼终卒和悦人情也。大戴礼作“终于隆”,隆谓盛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古‘情’字或假借作‘请’,诸子中多有此比。”正义言情文俱尽,乃是礼之至备也。
注⑤索隐音升,又尸证反。或文胜情,或情胜文,是情文更代相胜也。大戴礼作“迭兴”也。
注⑥索隐言其次情文俱失,归心浑沌天地之初,复礼之本,是归太一也。
注⑦正义自“天地”以下八事,大礼之备,情文俱尽,故用为下则顺,用为上则明也。
太史公曰:至矣哉!①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益损也。本末相顺,②终始相应,③至文有以辨,④至察有以说。⑤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
从之者安,不从者危。小人不能则也。⑥
注①索隐已下亦是太史公取荀卿礼论之意,极言礼之损益,以结礼书之论也。
注②索隐谓礼之盛,文理合以归太一,至礼之杀,复情以归太一。隆杀皆归太一者,是本末相顺也。
注③索隐礼始于脱略,终于税,税亦杀也,杀与脱略,是始终相应也。正义应,乙陵反,当也。
注④索隐言礼之至文,能辨尊卑贵贱,故云有以辨也。
注⑤索隐言礼之至察,有以明隆杀损益,委曲情文,足以悦人心,故云有以说也。
注⑥正义小人犹庶人也。则,法也。言天下士以上至于帝王,能从礼者则治安,不能从礼者则危乱,庶人据于事,不能法礼也。
礼之貌诚①深矣,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弱。②其貌诚大矣,擅作典制褊陋之说,入焉而望。③其貌诚高矣,暴慢恣睢,④轻俗以为高之属,入焉而队。⑤故绳诚陈,⑥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⑦则不可欺以轻重;
规矩诚错,⑧则不可欺以方员;君子审礼,则不可欺以诈伪。⑨故绳者,直之至也;衡者,平之至也;规矩者,方员之至也;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者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⑩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之中,能思索,⑾谓之能虑;能虑勿易,⑿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之焉,圣矣。⒀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日月者,明之极也;无穷者,广大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⒁
注①索隐有本作“恳诚”者,非也。
注②正义言礼之貌信深厚矣,虽有邹子坚白同异之辩明察,入于礼义之中,自然懦弱败坏*(之礼)*也。
注③索隐言擅作典制及褊陋之说。入焉,谓入礼则自-望知其失。正义言礼之貌信广大矣,虽有擅作典制褊陋之说,文辞入于礼义之中,自然成滢俗褊陋之言。
注④索隐恣睢犹毁訾也。
注⑤索隐言訾毁礼者自取队灭也。正义言礼之貌信尊高矣,虽有暴慢恣睢轻俗以为高之属,入于礼义之中,自然成坠落暴慢轻俗之人。
注⑥集解郑玄曰:“诚犹审也。陈,设也,谓弹画也。”
注⑦集解郑玄曰:“衡,称也。县谓锤也。”正义县音玄。
注⑧索隐错,置也。规,车也。矩,曲尺也。正义错,七故反。
注⑨正义诈伪谓坚白同异,擅作典制,暴戾恣睢自高也。故陈绳,曲直定;
悬衡,轻重分;错规矩,方员□;审礼,诈伪自消灭矣。
注④正义言由礼义也。
注⑤索隐覆上“功名之总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大刚曰钜。”正义宛城,今邓州南阳县城是也。音于元反。
钜,刚铁也。
注⑦索隐钻谓矛刃及矢镞也。
注⑧正义上匹妙反,下音速。剽-,疾也。
注⑨正义卒,村忽反-,必遥反-风,疾也。
注⑩集解许慎曰:“垂涉,地名也。”
注⑾索隐-音其略反,楚将之名。言其起兵乱后楚遂分为四。按汉志,滇王,庄-之后也。正义以“起”字为绝句。或曰楚庄王苗裔也。按:括地志云“师州-黎州在京西南五千六百七十里。战国楚威王时,庄-王滇,则为滇国之地”。楚昭王徙都-,*(庄-王滇)*楚襄王徙都陈,楚考烈王徙都寿春,咸被秦逼,乃四分也。然昭王虽在庄-之前,故荀卿兼言之也。
注⑿索隐参者,验也。言验是,楚岂无利兵哉。正义参,七寒反。言——楚国岂无坚甲利兵哉,为其不由礼义,故-分也。
注⒀正义括地志云:“汝水源出汝州鲁山县西伏牛山,亦名猛山。汝水至豫州郾城县名-水。尔雅云‘河有-,汝有-’,亦汝之别名。颍水源出洛州嵩高县东南三十五里阳干山,俗名颍山。地理志高陵山,汝出,东南至新蔡县入淮;
阳干山颍水出,东至下蔡入淮也。”
注⒁正义江即岷江,从蜀入,楚在荆州南。汉江从汉中东南入江。四水为楚之险固也。
注⒂集解山海经曰:“夸父与日逐走,日入,渴,欲得饮,饮于渭河;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其杖,化为邓林。”-谓邓林后遂为林名。索隐按:裴氏引山海经,以为夸父□杖为邓林,其言北饮大泽,盖非在中国也。
刘氏以为今襄州南凤林山是古邓祁侯之国,在楚之北境,故云阻以邓林也。
注⒃正义括地志云:“方城,房州竹山县东南四十一里。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为方城,即此山也。”
注⒄索隐振,动也,击也。槁,干叶也。正义鄢音郾。括地志云:“故城在襄州安养县北三里,古郾子之国,邓之南鄙也。又率道县南九里有故郾城,汉惠帝改曰宜城也。郢城,荆州江陵县东北六里,即吴公子光伐楚,楚平王恐,城郢者也。又楚武王始都郢,纪南故城是也,在江陵北十五里也。”
注⒅索隐言无人必保其性命。
古者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①城郭不集,沟池不掘,②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固者,无他故焉,明道而均分之,③时使而诚爱之,则下应之如景响。有不由命者,然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矣。④故刑一人而天下服-人不尤其上,知-之在己也。是故刑罚省而威行如流,无他故焉,由其道故也。故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传曰“威厉而不试,刑措而不用”。
注①集解徐广曰:“试,一作‘诫’也。”正义诎,丘勿反。试,用也。
注②正义求勿反,又求厥反。
注③正义分,扶问反。言明儒墨之分,使礼义均等,则下应之如影响耳。
注④正义事君以礼义,民有不由礼义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知罪伏刑矣。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①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
②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③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注①正义类,种类也。
注②正义恶音鸟。
注③索隐邹音遍。正义偏,疋然反。
故王者天太祖,①诸侯不敢怀,②大夫士有常宗,③所以辨贵贱。贵贱治,得之本也。郊畴乎天子,④社至乎诸侯,⑤函⑥及士大夫,所以辨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钜者钜,宜小者小。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⑦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⑧有特牲而食者不得立宗庙,⑨所以辨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
注①集解毛诗□曰:“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
注②索隐怀,思也。言诸侯不敢思以太祖配天而食也。又一解,王之子孙为诸侯,不思祀其父祖,故礼云“诸侯不敢祖天子”,盖与此同意。
注③集解礼记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百世不迁者,谓别子之后也。”
注④索隐畴,类也。天子类得郊天,余并不合祭,今大戴礼作“郊止乎天子”是也。止或作“畴”,因误耳。
注⑤索隐言天子已下至诸侯得立社。
注⑥集解音寒。索隐啖音寒。寒谓包容。诸侯已下至士大夫得祭社,故礼云“大夫成-立社曰置社”,亦曰里社也。邹诞生音啖徒滥反,意义亦通,但不见古文,各以意为音耳。今按:大戴礼作“导及士大夫”,导亦通也。今此为“啖”者,当以导与蹈同,后“足”字失“止”,唯有“口”存,故使解者穿凿也。
注⑦集解郑玄曰:“古者方十里,其中六十四井出兵车一乘,此兵法之赋。”
注⑧集解谷梁传曰:“天子至于士皆有庙,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士二。
始封之者必为其太祖。”
注⑨集解礼记曰:“庶人祭于寝。”
大飨上玄尊,俎上腥鱼,①先大羹,贵食饮之本也。大飨上玄尊而用薄酒,食先黍稷而饭稻粱,祭哜先大羹②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是谓大隆。③故尊之上玄尊也,④俎之上腥鱼也,豆之先大羹,一也。⑤利爵弗啐也,⑥成事俎弗尝也,⑦三侑之弗食也,⑧大昏之未废齐也,⑨大庙之未内尸也,始绝之未小敛,一也。
⑩大路之素帱也,⑾郊之麻-,⑿丧服之先散麻,一也。⒀三年哭之不反也,⒁清庙之歌⒂一倡而三叹,⒃县一钟尚拊膈,[一七]朱弦而通越,一也。⒅
注①集解郑玄曰:“大飨,-祭先王,以腥鱼为俎实,不-孰之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哜,至齿。”
注③索隐贵本亲用,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太一者,天地之本也。得礼之文理,是合于太一也。隆者,盛也,高也。得礼文理,归于太一,是礼之盛者也。
注④正义皇侃云:“玄酒,水也。上古未有酒,而始之祭但酌水用之,至晚世虽有酒,存古礼,尚用水代酒也。”
注⑤索隐尊之上玄尊,俎之上生鱼,豆之先大羹,三者如一,皆是本,故云一也。
注⑥集解郑玄曰:“啐,入口也。”索隐按:仪礼祭毕献,祝西面告成,是为利爵。祭初未行无算爵,故不啐入口也。
注⑦索隐成事卒哭之祭,故记曰“卒哭曰成事”。既是卒哭之祭,始从吉祭,故受胙爵而不尝俎也。
注⑧索隐礼,祭必立侑以劝尸食,至三饭而后止。每饭有侑一人,故有三侑。
既是劝尸,故不相食也。
注⑨索隐废齐,谓昏礼父亲醮子而迎之前,故曲礼云“斋戒以告鬼神”,是昏礼有齐也。
注⑩索隐此五者皆礼之初始,质而未备,亦是贵本之义,故云一也。
注⑾集解礼记曰:“乘素车,贵其质也。”郑玄曰:“素车,殷辂也。”索隐帱音稠。谓车盖以素帷,亦质也。
注⑿集解周礼曰:“王祀昊天上帝,服大裘而冕。”论语曰:“麻冕,礼也。”
孔安国曰:“冕,缁布冠。古者绩麻三十升布以为之。”正义-音免。亦作“冕”。
注⒀集解仪礼士丧礼曰:“始死,主人散带,垂之三尺。”礼记曰:“大功已上散带也。”索隐大路已下,三事相似如一,故云一也。散麻取其质无文饰,亦贵本也。
注⒁集解礼记曰:“斩衰之哭,若往而不反。”
注⒂集解郑玄曰:“清庙谓作乐歌清庙。”
注⒃集解郑玄曰:“倡,发歌句者。三叹,三人从叹。”
注⒄集解徐广曰:“一作‘搏膈’。”索隐县一钟尚拊隔。隔,悬钟格。拊音抚。[拊]隔,不击其钟而拊其格,不取其声,亦质也。邹氏隔音膊,盖依大戴礼也。而郑礼注云搏,拊——也。
注⒅索隐大瑟而练朱其弦,又通其下孔,使声浊且迟,上质而贵本,不取其声文。自“三年”已下四事,皆不取其声也。
凡礼始乎脱,①成乎文,②终乎税。③故至备,情文俱尽;④其次,情文代胜;⑤其下,复情以归太一。⑥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⑦
注①索隐脱犹疏略也。始,初也。言礼之初尚疏略也。
注②索隐言礼成就有文饰。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悦’。”索隐音悦。言礼终卒和悦人情也。大戴礼作“终于隆”,隆谓盛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古‘情’字或假借作‘请’,诸子中多有此比。”正义言情文俱尽,乃是礼之至备也。
注⑤索隐音升,又尸证反。或文胜情,或情胜文,是情文更代相胜也。大戴礼作“迭兴”也。
注⑥索隐言其次情文俱失,归心浑沌天地之初,复礼之本,是归太一也。
注⑦正义自“天地”以下八事,大礼之备,情文俱尽,故用为下则顺,用为上则明也。
太史公曰:至矣哉!①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益损也。本末相顺,②终始相应,③至文有以辨,④至察有以说。⑤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
从之者安,不从者危。小人不能则也。⑥
注①索隐已下亦是太史公取荀卿礼论之意,极言礼之损益,以结礼书之论也。
注②索隐谓礼之盛,文理合以归太一,至礼之杀,复情以归太一。隆杀皆归太一者,是本末相顺也。
注③索隐礼始于脱略,终于税,税亦杀也,杀与脱略,是始终相应也。正义应,乙陵反,当也。
注④索隐言礼之至文,能辨尊卑贵贱,故云有以辨也。
注⑤索隐言礼之至察,有以明隆杀损益,委曲情文,足以悦人心,故云有以说也。
注⑥正义小人犹庶人也。则,法也。言天下士以上至于帝王,能从礼者则治安,不能从礼者则危乱,庶人据于事,不能法礼也。
礼之貌诚①深矣,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弱。②其貌诚大矣,擅作典制褊陋之说,入焉而望。③其貌诚高矣,暴慢恣睢,④轻俗以为高之属,入焉而队。⑤故绳诚陈,⑥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⑦则不可欺以轻重;
规矩诚错,⑧则不可欺以方员;君子审礼,则不可欺以诈伪。⑨故绳者,直之至也;衡者,平之至也;规矩者,方员之至也;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者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⑩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之中,能思索,⑾谓之能虑;能虑勿易,⑿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之焉,圣矣。⒀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日月者,明之极也;无穷者,广大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⒁
注①索隐有本作“恳诚”者,非也。
注②正义言礼之貌信深厚矣,虽有邹子坚白同异之辩明察,入于礼义之中,自然懦弱败坏*(之礼)*也。
注③索隐言擅作典制及褊陋之说。入焉,谓入礼则自-望知其失。正义言礼之貌信广大矣,虽有擅作典制褊陋之说,文辞入于礼义之中,自然成滢俗褊陋之言。
注④索隐恣睢犹毁訾也。
注⑤索隐言訾毁礼者自取队灭也。正义言礼之貌信尊高矣,虽有暴慢恣睢轻俗以为高之属,入于礼义之中,自然成坠落暴慢轻俗之人。
注⑥集解郑玄曰:“诚犹审也。陈,设也,谓弹画也。”
注⑦集解郑玄曰:“衡,称也。县谓锤也。”正义县音玄。
注⑧索隐错,置也。规,车也。矩,曲尺也。正义错,七故反。
注⑨正义诈伪谓坚白同异,擅作典制,暴戾恣睢自高也。故陈绳,曲直定;
悬衡,轻重分;错规矩,方员□;审礼,诈伪自消灭矣。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