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第48节
注⑩索隐其南则玉堂。汉武故事“玉堂基与未央前殿等,去地十二丈”。
注⑾索隐汉宫阙疏云:“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宫,常置九天道士百人也。”
注⑿索隐关中记“宫北有井干台,高五十丈,积木为楼”。言筑累万木,转相交架,如井干。司马彪注庄子云“井干,井阑也”。又崔-云“井以四边为干,犹筑墙之有桢干”又诸本多作“干”,一本作“干”,音*[韩]*。说文云“干,井桥”。
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官名①更印章以五字。②因为太初元年。是岁,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③雒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焉。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无‘名’字。”
注②集解张晏曰:“汉据土德,土数五,故用五为印文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也。”
注③集解韦昭曰:“丁,姓;夫人,名也。”
其明年,有司言雍五-无牢熟具,芬芳不备。乃命祠官进-犊牢具,五色食所胜,①而以木禺马②代驹焉。独五帝用驹,行亲郊用驹。及诸名山川用驹者,悉以木禺马代。行过,乃用驹。他礼如故。
注①集解孟康曰:“若火胜金,则祠赤帝以白牡。”
注②索隐木耦马。一音偶。孟云“寓寄龙形于木”。又姚氏云“寓,□也。以言□木龙马一驷,非寄生龙马形于木也”。
其明年,东巡海上,考神-之属,未有验者。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①以候神人于执期,②命曰迎年”。③上许作之如方,名曰明年。上亲礼祠上帝,衣上黄焉。
注①集解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
注②集解汉书音义曰:“执期,地名也。”
注③正义颜师古云:“迎年,若言祈年。”
公-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①岐伯②令黄帝封东泰山,③禅凡山④合符,然后不死焉。”天子既令设祠具,至东泰山,东泰山卑小,不称其声,乃令祠官礼之,而不封禅焉。其后令带奉祠候神物。夏,遂还泰山,修五年之礼如前,而加禅祠石闾。石闾者,在泰山下址南方,方士多言此-人之闾也,故上亲禅焉。
注①集解应劭曰:“封钜,黄帝师。”
注②正义张揖云:“岐伯,黄帝太医。”
注③集解徐广曰:“在琅邪朱虚县,汶水所出。”
注④集解徐广曰:“凡山亦在朱虚。”
其后五年,复至泰山修封,①还过祭常山。
注①集解徐广曰:“天汉三年。李陵以天汉二年败也。”
今天子所兴祠,泰一、后土,三年亲郊祠,建汉家封禅,五年一修封。薄忌泰一及三一、冥羊、马行、赤星,五,宽舒之祠官①以岁时致礼。凡六祠,②皆太祝领之。至如八神诸神,明年、凡山他名祠,行过则祀,去则已。方士所兴祠,各自主,其人终则已,祠官弗主。他祠皆如其故。今上封禅,其后十二岁而还,-于五岳、四渎矣。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莱,终无有验。而公孙卿之候神者,犹以大人迹为解,无其效。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终羁縻弗绝,冀遇其真。自此之后,方士言祠神者弥-,然其效可睹矣。③
注①集解李奇曰:“祀名也。”索隐赤星即上灵星祠也。灵星,龙左角,其色赤,故曰赤星。五者,太一也。三一也,冥羊也,马行也,赤星也。凡五,并祠官宽舒领之。
注②索隐谓五者之外有正太一后土祠,故六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犹今人云‘其事已可知矣’,皆不信之耳。又数本皆无‘可’字。”
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于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览焉。至若俎豆-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焉。
【索隐述赞】孝武纂极,四海承平。志尚奢丽,尤敬神明。坛开八道,接通五城。朝亲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传声。迎年祀日,改历定正。疲-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卷十三 三代世表 第一
*索隐应劭云:“表者,录其事而见之。”案:礼有表记,而郑玄云“表,明也”。
谓事微而不着,须表明也,故言表也。正义言代者,以五帝久古,传记少见,夏殷以来,乃有尚书略有年月,比于五帝事-易明,故举三代为首表。表者,明也。明言事仪。
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①尚矣。②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③周以来乃颇可着。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注①索隐案:此表依帝系及系本。其实□五帝、三代,而篇唯名三代系表者,以三代代系长远,宜以名篇;且三代皆出自五帝,故□三代要从五帝而起也。
注②索隐刘氏云:“尚犹久古也。‘尚矣’之文元出大戴礼,彼文云‘黄帝尚矣’。”
注③正义谱,布也。列其事也。
余读谍①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②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③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
注①索隐音牒。牒者,纪系谥之书也。下云“稽诸历谍”,谓历代之谱。
注②索隐音转。谓帝王更王,以金木水火土之五德传次相承,终而复始,故云终始五德之传也。
注③索隐案:大戴礼有五帝德及帝系篇,盖太史公取此二篇之谍及尚书,集而纪黄帝以来为系表也。
张夫子问褚先生曰:①“诗言契、后稷皆无父而生。今案诸传记咸言有父,父皆黄帝子也,②得无与诗谬秋?”
注①索隐褚先生名少孙,元成闲为博士。张夫子,未详也。
注②索隐案:上契及后稷皆帝喾子,此云“黄帝子”者,谓是黄帝之子孙耳。
案:喾是黄帝曾孙,而契、□是玄孙,故云也。
褚先生曰:“不然。诗言契生于卵,后稷人-者,欲见其有天命津诚之意耳。鬼神不能自成,须人而生,柰何无父而生乎!一言有父,一言无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尧知契、稷皆贤人,天之所生,故封之契七十里,后十余世至汤,王天下。尧知后稷子孙之后王也,故益封之百里,其后世且千岁,至文王而有天下。诗传曰:‘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寒之,误吞之,即生契。①契生而贤,尧立为司徒,姓之曰子氏。子者兹;兹,益大也。诗人美而颂之曰“殷社②芒芒,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者质,殷号也。文王之先为后稷,后稷亦无父而生。后稷母为姜-,③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姜-以为无父,贱而□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抱之山中,④山者养之。又捐之大泽,鸟覆席食之。姜-怪之,于是知其天子,乃取长之。尧知其贤才,立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姬者,本也。诗人美而颂之曰“厥初生民”,深修益成,而道后稷之始也。’孔子曰:‘昔者尧命契为子氏,为有汤也。命后稷为姬氏,为有文王也。
大王命季历,明天瑞也。太伯之吴,遂生源也。’⑤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人不知,以为泛从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注①索隐有-氏女曰简狄,浴于玄丘水,出诗纬。殷本纪云玄鸟翔水遗卵,-简狄取而吞之也。
注②集解诗云“土”。
注③索隐有合氏之女也。韦昭云“姜,姓;-,字也”。
注④集解抱,普茅反。索隐抱,普交反,又如字。
注⑤索隐言太伯之让季历居吴不反者,欲使传文王、武王拨乱反正,成周道,遂天下生生之源本也。
“黄帝后世何王天下之久远邪?”
曰:“传云天下之君王为万夫之黔首请赎民之命者帝,有福万世。黄帝是也。五政明则修礼义,因天时举兵征伐而利者王,有福千世。蜀王,黄帝后世也,①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非以其先之有德,泽流后世邪?
行道德岂可以忽秋哉!人君王者举而观之。汉大将军霍子孟名光者,亦黄帝后世也。②此可为博闻远见者言,固难为浅闻者说也。何以言之?古诸侯以国为姓。霍者,国名也。武王封弟叔处于霍,后世晋献公灭霍公,后世为庶民,往来居平阳。平阳在河东,河东晋地,分为-国。以诗言之,亦可为周世。周起后稷,后稷无父而生。以三代世传言之,后稷有父名高辛;高辛,黄帝曾孙。
黄帝终始传曰:③‘汉兴百有余年,有人不短不长,出*(自)[白]*燕之乡,④持天下之政,时有婴儿主,⑤欲行车。’⑥霍将军者,本居平阳*(自)[白]*燕。臣为郎时,与方士考功⑦会旗亭下,⑧为臣言。岂不伟哉!”⑨
注①索隐案:系本蜀无姓,相承云黄帝后。且黄帝二十五子,分封赐姓,或于蛮夷,盖当然也。蜀王本纪云朱提有男子杜宇从天而下,自称望帝,亦蜀王也。则杜姓出唐杜氏,盖陆终氏之胤,亦黄帝之后也。正义谱记普云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黄帝与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立,封其支庶于蜀,历虞夏商。周衰,先称王者蚕丛,国破,子孙居姚、-等处。
注②索隐案:系本云霍国,真姓后。周武王封其弟叔处于霍。是姬姓亦黄帝后。
注③索盖谓五行谶纬之说,若今之童谣言。
注④正义一作“白彘”。案:霍光,平阳人。平阳今晋州霍邑,本秦时霍伯国,汉为彘县,后汉改彘曰永安,隋又改为霍邑。遍检记传,无“白燕”之名,疑“白彘”是乡之名。
注⑤索隐谓昭帝也。
注⑥索隐言霍光持政擅权,逼帝令如却行车,使不前也。
注⑦正义谓年老为方士最功也。
注⑧集解西京赋曰:“族亭五里。”薛综曰:“旗亭,市楼也。立旗于上,故取名焉。”
注⑨索隐褚先生盖腐儒也。设主客,引诗传,云契、□无父,及据帝系皆帝喾之子,是也。而末引蜀王、霍光,竟欲证何事?而言之不经,芜秽正史,辄云“岂不伟哉”,一何诬也!
【索隐述赞】高辛之胤,大启祯祥。修己吞薏,石纽兴王。天命玄鸟,简秋生商。姜-履迹,祚流岐昌。俱膺历运,互有兴亡。风余周召,刑措成康。出彘之后,诸侯日强。
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 第二
*索隐案:篇言十二,实□十三者,贱夷狄不数吴,又霸在后故也。不数而□之者,阖闾霸盟上国故也。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①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鸣呼,师挚见之矣!②纣为象箸③而箕子唏。④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仁义陵迟,鹿鸣刺焉。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⑤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⑥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
然挟王室之义,⑦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⑧诸侯恣行,⑨滢侈不轨,贼臣-子滋起矣。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⑩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大封,皆威而服焉。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⑾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⑿为有所刺讥-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铎椒为楚威王传,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⒀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着八篇,为虞氏春秋。⒁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⒂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同胜纪。汉相张苍历谱五德,⒃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着文焉。⒄
注①索隐案:刘杳云“三代系表旁行邪上,其放周谱。谱起周代。艺文志有古帝王谱。又自古为春秋学者,有年历、谱谍之说,故杜元凯作春秋长历及公子谱。盖因于旧说,故太史公得读焉”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师挚,太师之名。周道衰微,郑-之音作,正乐废而失节,鲁太师挚识关雎之声,首理其乱也。”
注③索隐邹氏及刘氏皆音直虑反,即-也。今案:箕子云“为象箸者必为玉-”,则箸者是樽也,音治略反。
注④索隐唏,呜叹声,音许既反。又音希,希亦声余,故记曰“夫子曰嘻其甚也”,亦饩音也。
注⑤索隐恶,乌故反。过,古卧反。故国语云“厉王止谤,道路以目”是也。
注⑥索隐彘,地名,在河东,后为永安县也。
注⑦索隐挟音协也。
注⑧索隐伯音霸。五霸者,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
注⑨索隐下孟反。
注⑩索隐介音界,言楚以江淮为界。一云介者夹也。
注⑾索隐文去重。去,羌吕反。重,逐龙反。言约修春秋,去其重文也。
注⑿索隐传音逐宣反。
注⒀索隐铎椒所撰。名铎氏微者,春秋有微婉之词故也。
注⒁正义案:其文八篇,艺文志云十五篇,虞卿撰。
注⒂索隐荀况、孟轲、韩非皆著书,自称“子”。宋有公孙固,无所述。此固,齐人韩固,传诗者。
注⒃索隐案:张苍着终始五德传也。
注⒄索隐作春秋繁露是。
太史公曰: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历人取其年月,数家①隆于神运,②谱谍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③诸要难。④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着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⑤要删焉。⑥
注①索隐上音疏具反,谓陰阳术数之家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作‘通’也。”
注③索隐壹观。音官。
注④索隐下奴丹反。
注⑤集解徐广曰:“一云‘治国闻者’也。”
注⑾索隐汉宫阙疏云:“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宫,常置九天道士百人也。”
注⑿索隐关中记“宫北有井干台,高五十丈,积木为楼”。言筑累万木,转相交架,如井干。司马彪注庄子云“井干,井阑也”。又崔-云“井以四边为干,犹筑墙之有桢干”又诸本多作“干”,一本作“干”,音*[韩]*。说文云“干,井桥”。
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官名①更印章以五字。②因为太初元年。是岁,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③雒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焉。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无‘名’字。”
注②集解张晏曰:“汉据土德,土数五,故用五为印文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也。”
注③集解韦昭曰:“丁,姓;夫人,名也。”
其明年,有司言雍五-无牢熟具,芬芳不备。乃命祠官进-犊牢具,五色食所胜,①而以木禺马②代驹焉。独五帝用驹,行亲郊用驹。及诸名山川用驹者,悉以木禺马代。行过,乃用驹。他礼如故。
注①集解孟康曰:“若火胜金,则祠赤帝以白牡。”
注②索隐木耦马。一音偶。孟云“寓寄龙形于木”。又姚氏云“寓,□也。以言□木龙马一驷,非寄生龙马形于木也”。
其明年,东巡海上,考神-之属,未有验者。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①以候神人于执期,②命曰迎年”。③上许作之如方,名曰明年。上亲礼祠上帝,衣上黄焉。
注①集解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
注②集解汉书音义曰:“执期,地名也。”
注③正义颜师古云:“迎年,若言祈年。”
公-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①岐伯②令黄帝封东泰山,③禅凡山④合符,然后不死焉。”天子既令设祠具,至东泰山,东泰山卑小,不称其声,乃令祠官礼之,而不封禅焉。其后令带奉祠候神物。夏,遂还泰山,修五年之礼如前,而加禅祠石闾。石闾者,在泰山下址南方,方士多言此-人之闾也,故上亲禅焉。
注①集解应劭曰:“封钜,黄帝师。”
注②正义张揖云:“岐伯,黄帝太医。”
注③集解徐广曰:“在琅邪朱虚县,汶水所出。”
注④集解徐广曰:“凡山亦在朱虚。”
其后五年,复至泰山修封,①还过祭常山。
注①集解徐广曰:“天汉三年。李陵以天汉二年败也。”
今天子所兴祠,泰一、后土,三年亲郊祠,建汉家封禅,五年一修封。薄忌泰一及三一、冥羊、马行、赤星,五,宽舒之祠官①以岁时致礼。凡六祠,②皆太祝领之。至如八神诸神,明年、凡山他名祠,行过则祀,去则已。方士所兴祠,各自主,其人终则已,祠官弗主。他祠皆如其故。今上封禅,其后十二岁而还,-于五岳、四渎矣。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莱,终无有验。而公孙卿之候神者,犹以大人迹为解,无其效。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终羁縻弗绝,冀遇其真。自此之后,方士言祠神者弥-,然其效可睹矣。③
注①集解李奇曰:“祀名也。”索隐赤星即上灵星祠也。灵星,龙左角,其色赤,故曰赤星。五者,太一也。三一也,冥羊也,马行也,赤星也。凡五,并祠官宽舒领之。
注②索隐谓五者之外有正太一后土祠,故六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犹今人云‘其事已可知矣’,皆不信之耳。又数本皆无‘可’字。”
太史公曰:余从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焉。入寿宫侍祠神语,究观方士祠官之言,于是退而论次自古以来用事于鬼神者,具见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览焉。至若俎豆-币之详,献酬之礼,则有司存焉。
【索隐述赞】孝武纂极,四海承平。志尚奢丽,尤敬神明。坛开八道,接通五城。朝亲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传声。迎年祀日,改历定正。疲-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卷十三 三代世表 第一
*索隐应劭云:“表者,录其事而见之。”案:礼有表记,而郑玄云“表,明也”。
谓事微而不着,须表明也,故言表也。正义言代者,以五帝久古,传记少见,夏殷以来,乃有尚书略有年月,比于五帝事-易明,故举三代为首表。表者,明也。明言事仪。
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①尚矣。②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③周以来乃颇可着。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注①索隐案:此表依帝系及系本。其实□五帝、三代,而篇唯名三代系表者,以三代代系长远,宜以名篇;且三代皆出自五帝,故□三代要从五帝而起也。
注②索隐刘氏云:“尚犹久古也。‘尚矣’之文元出大戴礼,彼文云‘黄帝尚矣’。”
注③正义谱,布也。列其事也。
余读谍①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②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于是以五帝系谍、尚书③集世纪黄帝以来讫共和为世表。
注①索隐音牒。牒者,纪系谥之书也。下云“稽诸历谍”,谓历代之谱。
注②索隐音转。谓帝王更王,以金木水火土之五德传次相承,终而复始,故云终始五德之传也。
注③索隐案:大戴礼有五帝德及帝系篇,盖太史公取此二篇之谍及尚书,集而纪黄帝以来为系表也。
张夫子问褚先生曰:①“诗言契、后稷皆无父而生。今案诸传记咸言有父,父皆黄帝子也,②得无与诗谬秋?”
注①索隐褚先生名少孙,元成闲为博士。张夫子,未详也。
注②索隐案:上契及后稷皆帝喾子,此云“黄帝子”者,谓是黄帝之子孙耳。
案:喾是黄帝曾孙,而契、□是玄孙,故云也。
褚先生曰:“不然。诗言契生于卵,后稷人-者,欲见其有天命津诚之意耳。鬼神不能自成,须人而生,柰何无父而生乎!一言有父,一言无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尧知契、稷皆贤人,天之所生,故封之契七十里,后十余世至汤,王天下。尧知后稷子孙之后王也,故益封之百里,其后世且千岁,至文王而有天下。诗传曰:‘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寒之,误吞之,即生契。①契生而贤,尧立为司徒,姓之曰子氏。子者兹;兹,益大也。诗人美而颂之曰“殷社②芒芒,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者质,殷号也。文王之先为后稷,后稷亦无父而生。后稷母为姜-,③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姜-以为无父,贱而□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抱之山中,④山者养之。又捐之大泽,鸟覆席食之。姜-怪之,于是知其天子,乃取长之。尧知其贤才,立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姬者,本也。诗人美而颂之曰“厥初生民”,深修益成,而道后稷之始也。’孔子曰:‘昔者尧命契为子氏,为有汤也。命后稷为姬氏,为有文王也。
大王命季历,明天瑞也。太伯之吴,遂生源也。’⑤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人不知,以为泛从布衣匹夫起耳。夫布衣匹夫安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注①索隐有-氏女曰简狄,浴于玄丘水,出诗纬。殷本纪云玄鸟翔水遗卵,-简狄取而吞之也。
注②集解诗云“土”。
注③索隐有合氏之女也。韦昭云“姜,姓;-,字也”。
注④集解抱,普茅反。索隐抱,普交反,又如字。
注⑤索隐言太伯之让季历居吴不反者,欲使传文王、武王拨乱反正,成周道,遂天下生生之源本也。
“黄帝后世何王天下之久远邪?”
曰:“传云天下之君王为万夫之黔首请赎民之命者帝,有福万世。黄帝是也。五政明则修礼义,因天时举兵征伐而利者王,有福千世。蜀王,黄帝后世也,①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非以其先之有德,泽流后世邪?
行道德岂可以忽秋哉!人君王者举而观之。汉大将军霍子孟名光者,亦黄帝后世也。②此可为博闻远见者言,固难为浅闻者说也。何以言之?古诸侯以国为姓。霍者,国名也。武王封弟叔处于霍,后世晋献公灭霍公,后世为庶民,往来居平阳。平阳在河东,河东晋地,分为-国。以诗言之,亦可为周世。周起后稷,后稷无父而生。以三代世传言之,后稷有父名高辛;高辛,黄帝曾孙。
黄帝终始传曰:③‘汉兴百有余年,有人不短不长,出*(自)[白]*燕之乡,④持天下之政,时有婴儿主,⑤欲行车。’⑥霍将军者,本居平阳*(自)[白]*燕。臣为郎时,与方士考功⑦会旗亭下,⑧为臣言。岂不伟哉!”⑨
注①索隐案:系本蜀无姓,相承云黄帝后。且黄帝二十五子,分封赐姓,或于蛮夷,盖当然也。蜀王本纪云朱提有男子杜宇从天而下,自称望帝,亦蜀王也。则杜姓出唐杜氏,盖陆终氏之胤,亦黄帝之后也。正义谱记普云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黄帝与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立,封其支庶于蜀,历虞夏商。周衰,先称王者蚕丛,国破,子孙居姚、-等处。
注②索隐案:系本云霍国,真姓后。周武王封其弟叔处于霍。是姬姓亦黄帝后。
注③索盖谓五行谶纬之说,若今之童谣言。
注④正义一作“白彘”。案:霍光,平阳人。平阳今晋州霍邑,本秦时霍伯国,汉为彘县,后汉改彘曰永安,隋又改为霍邑。遍检记传,无“白燕”之名,疑“白彘”是乡之名。
注⑤索隐谓昭帝也。
注⑥索隐言霍光持政擅权,逼帝令如却行车,使不前也。
注⑦正义谓年老为方士最功也。
注⑧集解西京赋曰:“族亭五里。”薛综曰:“旗亭,市楼也。立旗于上,故取名焉。”
注⑨索隐褚先生盖腐儒也。设主客,引诗传,云契、□无父,及据帝系皆帝喾之子,是也。而末引蜀王、霍光,竟欲证何事?而言之不经,芜秽正史,辄云“岂不伟哉”,一何诬也!
【索隐述赞】高辛之胤,大启祯祥。修己吞薏,石纽兴王。天命玄鸟,简秋生商。姜-履迹,祚流岐昌。俱膺历运,互有兴亡。风余周召,刑措成康。出彘之后,诸侯日强。
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 第二
*索隐案:篇言十二,实□十三者,贱夷狄不数吴,又霸在后故也。不数而□之者,阖闾霸盟上国故也。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①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鸣呼,师挚见之矣!②纣为象箸③而箕子唏。④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仁义陵迟,鹿鸣刺焉。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⑤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⑥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
然挟王室之义,⑦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⑧诸侯恣行,⑨滢侈不轨,贼臣-子滋起矣。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⑩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大封,皆威而服焉。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⑾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⑿为有所刺讥-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铎椒为楚威王传,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⒀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着八篇,为虞氏春秋。⒁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⒂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同胜纪。汉相张苍历谱五德,⒃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着文焉。⒄
注①索隐案:刘杳云“三代系表旁行邪上,其放周谱。谱起周代。艺文志有古帝王谱。又自古为春秋学者,有年历、谱谍之说,故杜元凯作春秋长历及公子谱。盖因于旧说,故太史公得读焉”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师挚,太师之名。周道衰微,郑-之音作,正乐废而失节,鲁太师挚识关雎之声,首理其乱也。”
注③索隐邹氏及刘氏皆音直虑反,即-也。今案:箕子云“为象箸者必为玉-”,则箸者是樽也,音治略反。
注④索隐唏,呜叹声,音许既反。又音希,希亦声余,故记曰“夫子曰嘻其甚也”,亦饩音也。
注⑤索隐恶,乌故反。过,古卧反。故国语云“厉王止谤,道路以目”是也。
注⑥索隐彘,地名,在河东,后为永安县也。
注⑦索隐挟音协也。
注⑧索隐伯音霸。五霸者,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
注⑨索隐下孟反。
注⑩索隐介音界,言楚以江淮为界。一云介者夹也。
注⑾索隐文去重。去,羌吕反。重,逐龙反。言约修春秋,去其重文也。
注⑿索隐传音逐宣反。
注⒀索隐铎椒所撰。名铎氏微者,春秋有微婉之词故也。
注⒁正义案:其文八篇,艺文志云十五篇,虞卿撰。
注⒂索隐荀况、孟轲、韩非皆著书,自称“子”。宋有公孙固,无所述。此固,齐人韩固,传诗者。
注⒃索隐案:张苍着终始五德传也。
注⒄索隐作春秋繁露是。
太史公曰: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历人取其年月,数家①隆于神运,②谱谍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③诸要难。④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着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⑤要删焉。⑥
注①索隐上音疏具反,谓陰阳术数之家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作‘通’也。”
注③索隐壹观。音官。
注④索隐下奴丹反。
注⑤集解徐广曰:“一云‘治国闻者’也。”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