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第46节
注⑨集解地理志云东莱有当利县。
注⑩集解徐广曰:“武帝姑也。”-案:韦昭曰“窦太后之女也。”
注⑾集解服虔曰:“满手曰。”瓒曰:“-,执持也。”
其夏六月中,汾陰巫锦①为民祠魏-后土营旁,②见地如钩状,掊视③得鼎。鼎大异于-鼎,文镂毋款识,④怪之,言吏。吏告河东太守胜,胜以闻。天子使使验问巫锦得鼎无坚诈,乃以礼祠,迎鼎至甘泉,从行,上荐之。⑤至中山,⑥晏温,⑦有黄云盖焉。有-过,上自射之,因以祭云。⑧至长安,公卿大夫皆议请尊宝鼎。天子曰:“闲者河溢,岁数不登,故巡祭后土,祈为百姓育谷。今年丰庑未有报,鼎曷为出哉?”有司皆曰:“闻昔大帝兴神鼎一,⑨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烹⑩上帝鬼神。⑾遭圣则兴,⑿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一三]鼎乃沦伏而不见。颂云‘自堂徂基,⒁自羊徂牛;⒂鼐鼎及-,[一六]不虞不骜,⒄胡考之休’。今鼎至甘泉,光润龙变,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⒅盖,若兽为符,⒆路弓乘矢,[二0]集获坛下,报祠大飨。[二一]惟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二二]而合德焉。鼎宜见于祖祢,藏于帝廷,以合明应。”制曰:“可。”
注①集解应劭曰:“锦,巫名。”
注②集解应劭曰:“魏,故魏国也-,若丘之类。”
注③索隐说文:“掊,抱也。”音步沟切。
注④集解韦昭曰:“款,刻也。”索隐韦昭云:“款,刻也。”按:识犹表识也。
注⑤集解如淳曰:“以鼎从行,上至甘泉,将荐之于天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河渠书凿泾水自中山西。”索隐此山在冯翊谷口县西,近九-山,土人呼为中山。河渠书韩使水工郑国说秦凿泾水自中山西,即此山。
注⑦集解如淳曰:“三辅谓日出清济为晏。晏而温也。”索隐如淳云:“三辅俗谓日出清济为晏。晏而温,故曰晏温。”许慎注淮南子云:“晏,无云也。”
注⑧集解徐广曰:“上言从行荐之,或曰祭鼎*(乎)[也]*。”
注⑨索隐颜师古以大帝即太昊伏牺氏,以在黄帝之前故也。
注⑩集解徐广曰:“烹,煮也-音觞。皆尝以烹牲牢而祭祀也。”索隐言鼎烹牲而飨尝也。“-”字又作“觞”字,音殇。汉书郊祀志云鼎空足曰鬲,以象三德。鬲音历。谓足中不实者名之也。
注⑾集解服虔曰:“以祭祀上帝。或曰尝烹酌也。”
注⑿正义遭,逢也。鼎虽沦泗水,逢圣兴起,故出汾陰,西至甘泉也。
注⒀正义社主民也。社以石为之。宋社即亳社也。周武王伐纣,乃立亳社,以为监戒,覆上栈下,不使通天地陰阳之气。周礼衰,国将危亡,故宋之社为亡殷复也。
注⒁正义此以下至“胡考之休”是周颂丝衣之诗。自堂,从内往外。基,门内塾也。郑玄云:“门侧之堂谓之塾。绎礼轻,使士升堂,视壶濯及笾豆之属,降往于塾。牲自羊徂牛,告充已,乃举鼎告-,礼之次也。”
注⒂正义自堂往塾,先视羊,后及牛也。毛苌云:“先小后大也。”
注⒃集解韦昭曰:“尔雅曰鼎绝大谓之鼐,圜奄上谓之。”
注⒄索隐毛传云:“虞,哗也。”姚氏案:何承天云“虞”当为“吴”,音洪霸反。又说文以“吴,一曰大言也”。此作“虞”者,与吴声相近,故假借也。
或者本文借此“虞”为欢娱字故也。
注⒅集解韦昭曰:“与中山所见黄云之气合也。”
注⒆集解服虔曰:“云若兽,在车盖也。”晋灼曰:“盖,辞也。或云符谓瑞应也。”
注[二0]集解韦昭曰:“路,大也。四矢为乘。”
注[二一]集解徐广曰:“一云大报享祠也。”
注[二二]集解服虔曰:“高祖受命知之也。宜见鼎于其庙。”
入海求蓬莱者,①言蓬莱不远,而不能至者,殆不见其气。上乃遣望气佐侯其气云。
注①正义蓬莱-方丈-瀛州,勃海中三神山也。
其秋,上幸雍,①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亲郊之”。
上疑未定。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
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宝鼎宛*(侯)[朐]*,问于鬼臾区。②区对曰:‘*(黄)*帝得宝鼎神-,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后率二十岁③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登于天。”
卿因所忠欲奏之。所忠视其书不经,疑其妄书,谢曰:“宝鼎事已决矣,尚何以为!”卿因嬖人奏之。上大说,召问卿。对曰:“受此书申功,④申功已死。”
上曰:“申功何人也?”卿曰:“申功,齐人也。与安期生通,受黄帝言,无书,独有此鼎书。曰‘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封禅七十二王,⑤唯黄帝得上泰山封’。申功曰:‘汉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登天矣。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⑥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患百姓非其道,乃断斩非鬼神者。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是也。⑦其后于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谓寒⑧门者,谷口也。⑨黄帝-首山铜,铸鼎荆山下。⑩鼎既成,有龙垂胡-⑾下迎黄帝。黄帝上骑,-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龙-拔,堕⑿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号。⒀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⒁其弓曰乌号。’”于是天子曰:“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缢耳。”乃拜卿为郎,东使候神于太室。
注①索隐上雍,以雍地形高,故云上。
注②集解汉书音义曰:“区,黄帝时人。”索隐郑氏云:“黄帝佐也。”李奇曰:“黄帝时诸侯。本作‘申区’者,非;艺文志作‘鬼容区’者也。”
注③正义率音律,又音类,又所律反,三音并通。后皆放此也。
注④集解封禅书“功”字作“公”。
注⑤正义河图云:“王者封太山,禅梁父,易姓登崇,有七十二君也。”
注⑥集解应劭曰:“黄帝时诸侯会封禅者七千人。”李奇曰:“说仙道得封者七千国。”张晏曰:“神灵之封谓山川之守。”
注⑦集解苏林曰:“今雍有鸿。”
注⑧集解徐广曰:“一作‘塞’。”
注⑨集解汉书音义曰:“黄帝仙于塞门也。”索隐服虔云:“黄帝所仙之处也。”
小颜云:“谷,中山之谷口,汉时为县,今呼为冶谷,去甘泉八十里。盛夏凛然,故曰寒门谷口也。”
注⑩集解晋灼曰:“地理志首山属河东蒲阪,荆山在冯翊怀德县。”
注⑾索隐颜师古云:“胡谓项下垂肉也;-,其毛也。故童谣曰‘何当为君鼓龙胡’是也。”
注⑿正义徒果反。
注⒀正义户高反,下同。
注⒁正义括地志云:“湖水原出虢州湖城县南三十五里夸父山,北流入河,即鼎湖也。”
上遂郊雍,至陇西,西登空桐,①幸甘泉。令祠官宽舒等具泰一祠坛,坛放薄忌泰一坛,坛三垓。②五帝坛环居其下,各如其方,黄帝西南,除八通鬼道。③泰一所用,如雍一-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牦牛以为俎豆牢具。
而五帝独有俎豆④醴进。⑤其下四方地,为-食⑥-神从者及北斗云。
已祠,胙余皆燎之。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⑦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⑧泰一祝宰则衣紫及绣。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注①正义空桐山在原州平高县西一百里。
注②集解徐广曰:“垓,次也。”-案:李奇曰“垓,重也。三重坛也”。索隐垓,重也。言为三重坛也。邹氏云一作“阶”,言坛阶三重。
注③集解服虔曰:“坤位在未,黄帝从土位。”
注④集解韦昭曰:“无牦牛醴之属。”
注⑤索隐音进。汉书作“进”。颜师古云:“具俎豆酒醴而进之。一曰进谓杂物之具,所以加礼也。”
注⑥索隐-音竹芮反。谓联续而祭之。汉志作“-”,古字通。说文云:“-,祭酹。”正义刘伯庄云:“谓绕坛设诸神祭座相连缀也。”
注⑦集解徐广曰:“洎音居器反,肉汁也。”-案:晋灼曰“此说合牲物燎之也。”正义刘伯庄云:“以大羹和祭食燎之。”案:以鹿内牛中,以彘内鹿中。
水,玄酒也。
注⑧索隐特,一牲也。言若牛若羊若彘,止一特也。
十一月辛已朔旦冬至,昧爽,天子始郊拜泰一。朝朝日,夕夕月,①则揖;
而见泰一如雍礼。其赞飨曰:“天始以宝鼎神-授皇帝,朔而又朔,终而复始,皇帝敬拜见焉。”而衣上黄。其祠列火满坛,坛旁烹炊具。有司云“祠上有光焉”。公卿言“皇帝始郊见泰一云阳,②有司奉-玉③嘉牲荐飨。④是夜有美光,及昼,黄气上属天。”太史公-祠官宽舒等曰:“神灵之休,佑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⑤立泰-坛以明应。令太祝领,*(祀)[秋]*及腊闲祠。三岁天子一郊见。”
注①集解应劭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拜日东门之外,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瓒曰:“汉仪郊泰一-,皇帝平旦出竹宫,东向揖日,其夕西向揖月。便用郊日,不用春秋也。”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汉云阳宫在雍州云阳县北八十一里。有通天台,即黄帝以来祭天圜丘之处。武帝以五月避暑,八月乃还也。”
注③集解孟康曰:“璧大六寸谓之。”索隐音宣,璧大六寸也。
注④正义汉旧仪云:“祭天养牛五岁至二千斤。”
注⑤集解徐广曰:“地,一作‘夜’。”
其秋,为伐南越,告祷泰一,以牡①荆画幡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天一三星,为泰一锋,③名曰“灵旗”。④为兵祷,⑤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⑥而五利将军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上使人微随验,实无所见。五利妄言见其师,其方尽,多不雠。上乃诛五利。⑦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牝’。”
注②集解如淳曰:“荆之无子者,皆以-齐之道也。”晋灼曰:“牡荆,节闲不相当者。”韦昭曰:“以牡荆为柄者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天官书曰天极星明者,泰一常居也。斗口三星曰天一。”-
案:晋灼曰“画一星在后,三星在前为太一锋也”。
注④正义李奇云:“画旗树泰一坛上。名灵旗,画日月北斗登龙等。”
注⑤正义为,于伪反。
注⑥正义韦昭云:“牡,刚也。荆,强。”按:用牡荆指伐国,取其刚为称,故画此旗指之。
注⑦正义汉武故事云:“东方朔言栾大无状,上发怒,乃斩之。”
其冬,公孙卿候神河南,见-人迹缑氏城上,有物若雉,往来城上。天子亲幸缑氏城视迹。问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者非有求人主,人主求之。其道非少宽假,神不来。言神事,事如迂诞,①积以岁乃可致。”于是郡国各除道,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
注①正义迂音于。诞音但。迂,远也。诞,大也。
其年,既灭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上善之,下公卿议,曰:“民闲祠尚有鼓舞之乐,今郊祠而无乐,岂称乎?”公卿曰:“古者祀天地皆有乐,而神只可得而礼。”或曰:“泰帝使素女①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于是塞南越,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②及箜篌瑟③自此起。
注①索隐亦谓太昊也。正义泰帝谓太昊伏羲氏。
注②集解徐广曰:“瑟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应劭云武帝令乐人侯调始造箜篌。”索隐应劭云:“武帝始令乐人侯调作,声均均然,命曰箜篌。侯,其姓也。”
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①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桥山,泽兵须如。②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上天,-臣葬其衣冠。”即至甘泉,为且③用事泰山,④先类祠泰一。
注①集解徐广曰:“古‘释’字作‘泽’。”
注②集解李奇曰:“地名也。”
注③正义为,于伪反。将为封禅也。
注④正义道书福地记云:“泰山高四千九百丈二尺,周回二千里。”
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①封禅用希旷绝,莫知其仪礼,而-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②事。齐人丁公年九十余,曰:“封者,合不死之名也。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无风雨,遂上封矣。”上于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③数年,至且行。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欲放黄帝以尝接神-人蓬莱士,高世比-于九皇,④而颇采儒术以文之-儒既以不能辩明封禅事,又牵拘于诗书古文而不敢骋。上为封祠器示-儒,-儒或曰“不与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诸生行礼不如鲁善”,周霸属图封事,⑤于是上绌偃、霸,尽罢诸儒弗用。
注①正义白虎通云:“王者易姓而起,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禅梁父之趾,广厚也。刻石纪号,着己之功绩。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禅梁父之趾以报地。封者,附广之;禅者,将以功相传授之。”
注⑩集解徐广曰:“武帝姑也。”-案:韦昭曰“窦太后之女也。”
注⑾集解服虔曰:“满手曰。”瓒曰:“-,执持也。”
其夏六月中,汾陰巫锦①为民祠魏-后土营旁,②见地如钩状,掊视③得鼎。鼎大异于-鼎,文镂毋款识,④怪之,言吏。吏告河东太守胜,胜以闻。天子使使验问巫锦得鼎无坚诈,乃以礼祠,迎鼎至甘泉,从行,上荐之。⑤至中山,⑥晏温,⑦有黄云盖焉。有-过,上自射之,因以祭云。⑧至长安,公卿大夫皆议请尊宝鼎。天子曰:“闲者河溢,岁数不登,故巡祭后土,祈为百姓育谷。今年丰庑未有报,鼎曷为出哉?”有司皆曰:“闻昔大帝兴神鼎一,⑨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烹⑩上帝鬼神。⑾遭圣则兴,⑿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一三]鼎乃沦伏而不见。颂云‘自堂徂基,⒁自羊徂牛;⒂鼐鼎及-,[一六]不虞不骜,⒄胡考之休’。今鼎至甘泉,光润龙变,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⒅盖,若兽为符,⒆路弓乘矢,[二0]集获坛下,报祠大飨。[二一]惟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二二]而合德焉。鼎宜见于祖祢,藏于帝廷,以合明应。”制曰:“可。”
注①集解应劭曰:“锦,巫名。”
注②集解应劭曰:“魏,故魏国也-,若丘之类。”
注③索隐说文:“掊,抱也。”音步沟切。
注④集解韦昭曰:“款,刻也。”索隐韦昭云:“款,刻也。”按:识犹表识也。
注⑤集解如淳曰:“以鼎从行,上至甘泉,将荐之于天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河渠书凿泾水自中山西。”索隐此山在冯翊谷口县西,近九-山,土人呼为中山。河渠书韩使水工郑国说秦凿泾水自中山西,即此山。
注⑦集解如淳曰:“三辅谓日出清济为晏。晏而温也。”索隐如淳云:“三辅俗谓日出清济为晏。晏而温,故曰晏温。”许慎注淮南子云:“晏,无云也。”
注⑧集解徐广曰:“上言从行荐之,或曰祭鼎*(乎)[也]*。”
注⑨索隐颜师古以大帝即太昊伏牺氏,以在黄帝之前故也。
注⑩集解徐广曰:“烹,煮也-音觞。皆尝以烹牲牢而祭祀也。”索隐言鼎烹牲而飨尝也。“-”字又作“觞”字,音殇。汉书郊祀志云鼎空足曰鬲,以象三德。鬲音历。谓足中不实者名之也。
注⑾集解服虔曰:“以祭祀上帝。或曰尝烹酌也。”
注⑿正义遭,逢也。鼎虽沦泗水,逢圣兴起,故出汾陰,西至甘泉也。
注⒀正义社主民也。社以石为之。宋社即亳社也。周武王伐纣,乃立亳社,以为监戒,覆上栈下,不使通天地陰阳之气。周礼衰,国将危亡,故宋之社为亡殷复也。
注⒁正义此以下至“胡考之休”是周颂丝衣之诗。自堂,从内往外。基,门内塾也。郑玄云:“门侧之堂谓之塾。绎礼轻,使士升堂,视壶濯及笾豆之属,降往于塾。牲自羊徂牛,告充已,乃举鼎告-,礼之次也。”
注⒂正义自堂往塾,先视羊,后及牛也。毛苌云:“先小后大也。”
注⒃集解韦昭曰:“尔雅曰鼎绝大谓之鼐,圜奄上谓之。”
注⒄索隐毛传云:“虞,哗也。”姚氏案:何承天云“虞”当为“吴”,音洪霸反。又说文以“吴,一曰大言也”。此作“虞”者,与吴声相近,故假借也。
或者本文借此“虞”为欢娱字故也。
注⒅集解韦昭曰:“与中山所见黄云之气合也。”
注⒆集解服虔曰:“云若兽,在车盖也。”晋灼曰:“盖,辞也。或云符谓瑞应也。”
注[二0]集解韦昭曰:“路,大也。四矢为乘。”
注[二一]集解徐广曰:“一云大报享祠也。”
注[二二]集解服虔曰:“高祖受命知之也。宜见鼎于其庙。”
入海求蓬莱者,①言蓬莱不远,而不能至者,殆不见其气。上乃遣望气佐侯其气云。
注①正义蓬莱-方丈-瀛州,勃海中三神山也。
其秋,上幸雍,①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亲郊之”。
上疑未定。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
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宝鼎宛*(侯)[朐]*,问于鬼臾区。②区对曰:‘*(黄)*帝得宝鼎神-,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后率二十岁③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登于天。”
卿因所忠欲奏之。所忠视其书不经,疑其妄书,谢曰:“宝鼎事已决矣,尚何以为!”卿因嬖人奏之。上大说,召问卿。对曰:“受此书申功,④申功已死。”
上曰:“申功何人也?”卿曰:“申功,齐人也。与安期生通,受黄帝言,无书,独有此鼎书。曰‘汉兴复当黄帝之时。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封禅七十二王,⑤唯黄帝得上泰山封’。申功曰:‘汉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登天矣。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⑥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患百姓非其道,乃断斩非鬼神者。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是也。⑦其后于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谓寒⑧门者,谷口也。⑨黄帝-首山铜,铸鼎荆山下。⑩鼎既成,有龙垂胡-⑾下迎黄帝。黄帝上骑,-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龙-拔,堕⑿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号。⒀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⒁其弓曰乌号。’”于是天子曰:“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缢耳。”乃拜卿为郎,东使候神于太室。
注①索隐上雍,以雍地形高,故云上。
注②集解汉书音义曰:“区,黄帝时人。”索隐郑氏云:“黄帝佐也。”李奇曰:“黄帝时诸侯。本作‘申区’者,非;艺文志作‘鬼容区’者也。”
注③正义率音律,又音类,又所律反,三音并通。后皆放此也。
注④集解封禅书“功”字作“公”。
注⑤正义河图云:“王者封太山,禅梁父,易姓登崇,有七十二君也。”
注⑥集解应劭曰:“黄帝时诸侯会封禅者七千人。”李奇曰:“说仙道得封者七千国。”张晏曰:“神灵之封谓山川之守。”
注⑦集解苏林曰:“今雍有鸿。”
注⑧集解徐广曰:“一作‘塞’。”
注⑨集解汉书音义曰:“黄帝仙于塞门也。”索隐服虔云:“黄帝所仙之处也。”
小颜云:“谷,中山之谷口,汉时为县,今呼为冶谷,去甘泉八十里。盛夏凛然,故曰寒门谷口也。”
注⑩集解晋灼曰:“地理志首山属河东蒲阪,荆山在冯翊怀德县。”
注⑾索隐颜师古云:“胡谓项下垂肉也;-,其毛也。故童谣曰‘何当为君鼓龙胡’是也。”
注⑿正义徒果反。
注⒀正义户高反,下同。
注⒁正义括地志云:“湖水原出虢州湖城县南三十五里夸父山,北流入河,即鼎湖也。”
上遂郊雍,至陇西,西登空桐,①幸甘泉。令祠官宽舒等具泰一祠坛,坛放薄忌泰一坛,坛三垓。②五帝坛环居其下,各如其方,黄帝西南,除八通鬼道。③泰一所用,如雍一-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牦牛以为俎豆牢具。
而五帝独有俎豆④醴进。⑤其下四方地,为-食⑥-神从者及北斗云。
已祠,胙余皆燎之。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⑦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⑧泰一祝宰则衣紫及绣。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注①正义空桐山在原州平高县西一百里。
注②集解徐广曰:“垓,次也。”-案:李奇曰“垓,重也。三重坛也”。索隐垓,重也。言为三重坛也。邹氏云一作“阶”,言坛阶三重。
注③集解服虔曰:“坤位在未,黄帝从土位。”
注④集解韦昭曰:“无牦牛醴之属。”
注⑤索隐音进。汉书作“进”。颜师古云:“具俎豆酒醴而进之。一曰进谓杂物之具,所以加礼也。”
注⑥索隐-音竹芮反。谓联续而祭之。汉志作“-”,古字通。说文云:“-,祭酹。”正义刘伯庄云:“谓绕坛设诸神祭座相连缀也。”
注⑦集解徐广曰:“洎音居器反,肉汁也。”-案:晋灼曰“此说合牲物燎之也。”正义刘伯庄云:“以大羹和祭食燎之。”案:以鹿内牛中,以彘内鹿中。
水,玄酒也。
注⑧索隐特,一牲也。言若牛若羊若彘,止一特也。
十一月辛已朔旦冬至,昧爽,天子始郊拜泰一。朝朝日,夕夕月,①则揖;
而见泰一如雍礼。其赞飨曰:“天始以宝鼎神-授皇帝,朔而又朔,终而复始,皇帝敬拜见焉。”而衣上黄。其祠列火满坛,坛旁烹炊具。有司云“祠上有光焉”。公卿言“皇帝始郊见泰一云阳,②有司奉-玉③嘉牲荐飨。④是夜有美光,及昼,黄气上属天。”太史公-祠官宽舒等曰:“神灵之休,佑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⑤立泰-坛以明应。令太祝领,*(祀)[秋]*及腊闲祠。三岁天子一郊见。”
注①集解应劭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拜日东门之外,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瓒曰:“汉仪郊泰一-,皇帝平旦出竹宫,东向揖日,其夕西向揖月。便用郊日,不用春秋也。”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汉云阳宫在雍州云阳县北八十一里。有通天台,即黄帝以来祭天圜丘之处。武帝以五月避暑,八月乃还也。”
注③集解孟康曰:“璧大六寸谓之。”索隐音宣,璧大六寸也。
注④正义汉旧仪云:“祭天养牛五岁至二千斤。”
注⑤集解徐广曰:“地,一作‘夜’。”
其秋,为伐南越,告祷泰一,以牡①荆画幡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天一三星,为泰一锋,③名曰“灵旗”。④为兵祷,⑤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⑥而五利将军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上使人微随验,实无所见。五利妄言见其师,其方尽,多不雠。上乃诛五利。⑦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牝’。”
注②集解如淳曰:“荆之无子者,皆以-齐之道也。”晋灼曰:“牡荆,节闲不相当者。”韦昭曰:“以牡荆为柄者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天官书曰天极星明者,泰一常居也。斗口三星曰天一。”-
案:晋灼曰“画一星在后,三星在前为太一锋也”。
注④正义李奇云:“画旗树泰一坛上。名灵旗,画日月北斗登龙等。”
注⑤正义为,于伪反。
注⑥正义韦昭云:“牡,刚也。荆,强。”按:用牡荆指伐国,取其刚为称,故画此旗指之。
注⑦正义汉武故事云:“东方朔言栾大无状,上发怒,乃斩之。”
其冬,公孙卿候神河南,见-人迹缑氏城上,有物若雉,往来城上。天子亲幸缑氏城视迹。问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者非有求人主,人主求之。其道非少宽假,神不来。言神事,事如迂诞,①积以岁乃可致。”于是郡国各除道,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
注①正义迂音于。诞音但。迂,远也。诞,大也。
其年,既灭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上善之,下公卿议,曰:“民闲祠尚有鼓舞之乐,今郊祠而无乐,岂称乎?”公卿曰:“古者祀天地皆有乐,而神只可得而礼。”或曰:“泰帝使素女①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于是塞南越,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②及箜篌瑟③自此起。
注①索隐亦谓太昊也。正义泰帝谓太昊伏羲氏。
注②集解徐广曰:“瑟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应劭云武帝令乐人侯调始造箜篌。”索隐应劭云:“武帝始令乐人侯调作,声均均然,命曰箜篌。侯,其姓也。”
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①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桥山,泽兵须如。②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上天,-臣葬其衣冠。”即至甘泉,为且③用事泰山,④先类祠泰一。
注①集解徐广曰:“古‘释’字作‘泽’。”
注②集解李奇曰:“地名也。”
注③正义为,于伪反。将为封禅也。
注④正义道书福地记云:“泰山高四千九百丈二尺,周回二千里。”
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①封禅用希旷绝,莫知其仪礼,而-儒采封禅尚书、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②事。齐人丁公年九十余,曰:“封者,合不死之名也。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无风雨,遂上封矣。”上于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③数年,至且行。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欲放黄帝以尝接神-人蓬莱士,高世比-于九皇,④而颇采儒术以文之-儒既以不能辩明封禅事,又牵拘于诗书古文而不敢骋。上为封祠器示-儒,-儒或曰“不与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诸生行礼不如鲁善”,周霸属图封事,⑤于是上绌偃、霸,尽罢诸儒弗用。
注①正义白虎通云:“王者易姓而起,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禅梁父之趾,广厚也。刻石纪号,着己之功绩。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禅梁父之趾以报地。封者,附广之;禅者,将以功相传授之。”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