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史记

史记 第229节

注②集解张晏曰:“诏书赦,或有不从此令。”
注③索隐大氐尽柢以不道。案:大氐犹大都也。氐音至。
周中废,后为执金吾,逐盗,捕治桑弘羊——皇后昆弟子刻深,天子以为尽力无私,迁为御史大夫。①家两子,夹河为守。其治暴酷皆甚于王温舒等矣。
杜周初征为廷史,有一马,且不全;及身久任事,至三公列,子孙尊官,家訾累数巨万矣。
注①集解徐广曰:“天汉三年为御史大夫,四岁,太始三年卒。”
太史公曰:自郅都-杜周十人者,此皆以酷烈为声。然郅都伉直,引是非,争天下大体。张汤以知陰阳,人主与俱上下,时数辩当否,国家赖其便。赵禹时据法守正。杜周从谀,以少言为重。自张汤死后,网密,多诋严,官事-以-废。九卿碌碌奉其官,救过不赡,何暇论绳墨之外乎!然此十人中,其廉者足以为仪表,其污者足以为戒,①方略教导,禁坚止邪,一切亦皆彬彬质有其文武焉。虽惨酷,斯称其位矣。至若蜀守冯当暴挫,广汉李贞擅磔人,东郡弥仆②锯项,天水骆璧推咸,③河东褚广妄杀,京兆无忌-冯翊殷周蝮鸷,④水衡阎奉朴击卖请,何足数哉!何足数哉!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本无此四字。”
注②索隐弥,姓;仆,名。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成’。”索隐上音直追反,下音减。一作“成”,是也。谓*(推系)*[椎击]之以成狱也。
注④索隐上音蝮-,下音鸷鹰也。言其酷比之蝮毒鹰攫。
【索隐述赞】太上失德,法令滋起。破觚为圆,禁暴不止。坚伪斯炽,惨酷爰始。侞兽扬威,苍鹰侧视。舞文巧诋,怀生何恃!
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 第六十三
大宛①之迹,②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③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④以其头为饮器,⑤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⑥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故)*胡奴甘父⑦俱出陇西。经匈奴,⑧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
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注①索隐音菀,又于袁反。
注②正义汉书云:“大宛国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东至都护治,西南至大月氏,南亦至大月氏,北至康居。”括地志云:“率都沙-国亦名苏对沙-国,本汉大宛国。”
注③索隐陈寿益部耆旧传云:“骞,汉中成固人。”
注④正义氏音支。凉-甘-肃-瓜-沙等州,本月氏国之地。汉书云“本居敦煌-祈连闲”是也。
注⑤集解韦昭曰:“饮器,——也。单于以月氏王头为饮器。”晋灼曰:“饮器,虎子之属也。或曰饮酒器也。”索隐-音白迷反-音苦盍反。案:谓今之偏-也。正义汉书匈奴传云:“元帝遣车骑都尉韩昌-光禄大夫张猛与匈奴盟,以老上单于所破月氏王头为饮器者,共饮血盟。”
注⑥索隐更,经也。音羹。
注⑦集解汉书音义曰:“堂邑氏,姓;胡奴甘父,字。”索隐案:谓堂邑县人家胡奴名甘父也。下云“堂邑父”者,盖后史家从省,唯称“堂邑父”而略“甘”字。甘,或其姓号。
注⑧索隐谓道经匈奴也。
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大宛以为然,遣骞,①为发导绎,抵康居,②康居传致大月氏。③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④既臣大夏而居,⑤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⑥
注①索隐谓大宛发遣骞西也。
注②索隐为发道驿抵康居。发道,谓发驿令人导引而至康居也。导音道。抵,至也。居音渠也。正义抵,至也。居,其居反。括地志云:“康居国在京西一万六百里。其西北可二千里有奄蔡,酒国也。”
注③正义此大月氏在大宛西南,于妫水北为王庭。汉书云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
注④集解徐广曰:“一云‘夫人为王’,夷狄亦或女主。”索隐案:汉书张骞传云“立其夫人为王”也。
注⑤索隐既臣大夏而君之。谓月氏以大夏为臣,而为之作君也。正义既,尽也。大夏国在妫水南。
注⑥集解汉书音义曰:“要领,要契。”索隐李奇云“要领,要契也”。小颜以为衣有要领。刘氏云“不得其要害”,然颇是其意,于文字为疏者也。
留岁余,还,并南山,①欲从羌中归,②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③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④
注①正义并,白浪反。南山即连终南山,从京南东至华山过河,东北连延至海,即中条山也。从京南连接至葱岭万余里,故云“并南山”也。西域传云“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
注②正义说文云:“羌,西方牧羊人也。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貊从豸,西方羌从羊。”
注③集解徐广曰:“元朔三年。”
注④索隐堂邑父之官号。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
曰: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①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②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矾-③于。④于-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⑤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⑥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⑦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
注①索隐案:外国传云“外国称天下有三-:中国人-,大秦宝-,月氏马-”。
注②集解汉书音义曰:“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交,生驹汗血,因号曰天马子。”
注③集解徐广曰:“汉纪曰拘弥国去于-三百里。”索隐——,国名也,音污弥二
音。汉纪谓荀悦所-汉纪。拘音俱,弥即-也,则拘弥与——是一也。
注④索隐音殿。
注⑤索隐盐水也。太康地记云“河北得水为河,塞外得水为海”也。正义汉书云:“盐泽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四百里。其水皆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山为中国河。”括地志云:“蒲昌海一名-泽,一名盐泽,亦名辅日海,亦名穿兰,亦名临海,在沙州西南。玉门关在沙州寿昌县西六里。”
注⑥索隐案:汉书西域传云“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山海经云“河出昆仑东北隅”。郭璞云“河出昆仑,潜行地下,至葱岭山于-国,复分流岐出,合而东注-泽,已而复行积石,为中国河”-泽即盐泽也,一名蒲昌海。西域传云“一出于阗南山下”,与郭璞注山海经不同。广志云“蒲昌海在蒲类海东”也。
注⑦正义二国名。姑师即车师也。
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①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
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不肯往朝会焉。
注①集解徐广曰:“不土著。”
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邻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
奄蔡①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
注①正义汉书解诂云:“奄蔡即阖苏也。”魏略云:“西与大秦通,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貂,畜牧水草,故时羁属康居也。”
大月氏①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故时强,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闲,②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
其余小-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注①正义万震南州志云:“在天竺北可七千里,地高燥而远。国王称‘天子’,国中骑乘常数十万匹,城郭宫殿与大秦国同。人民赤白色,便习弓马。土地所出,及奇玮珍物,被服鲜好,天竺不及也。”康泰外国传云:“外国称天下有三-:中国为人-,秦为宝-,月氏为马-也。”
注②正义初,月氏居敦煌以东,祁连山以西。敦煌郡今沙州。祁连山在甘州西南。
安息①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②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
画革旁行以为书记。③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④
注①正义地理志云:“安息国京西万一千二百里。自西关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度河,又西南行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国。”汉书云:“北康居,东乌弋山离,西条枝。国临妫水。土著。以银为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
注②索隐汉书云:“文独为王面,幕为夫人面。”荀悦云:“幕音漫,无文面也。”张晏云:“钱之文面作人乘马,钱之幕作人面形。”韦昭曰:“幕,钱背也,音漫。”包恺音慢。
注③集解汉书音义曰:“横行为书记。”索隐画音获。小颜云:“革,皮之不柔者。”韦昭云:“外夷书皆旁行,今扶南犹中国,直下也。”
注④索隐汉书作“-靳”。续汉书一名“大秦”。按:三国并临西海,后汉书云“西海环其国,惟西北通陆道”。然汉使自乌弋以还,莫有至条枝者。正义上力奚反。下巨言反,又巨连反。后汉书云:“大秦一名——,在西海之西,东西南北各数千里。有城四百余所。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朱丹、青碧,珍怪之物,率出大秦。”康氏外国传云:“其国城郭皆青水津为[础],及五色水津为壁。人民多巧,能化银为金。国土市买皆金银钱。”万震南州志云:“大家屋舍,以珊瑚为柱,琉璃为墙壁,水津为础舄。海中斯调*(州)*[洲]上有木,冬月往剥取其皮,绩以为布,极细,手巾齐数匹,与麻焦布无异,色小青黑,若垢污欲浣之,则入火中,便更津洁,世谓之火浣布。秦云定重参问门树皮也。”括地志云:“火山国在扶风南东大湖海中。其国中山皆火,然火中有白鼠皮及树皮,绩为火浣布。魏略云大秦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故俗谓之海西。从安息界乘船直载海西,遇风利时三月到,风迟或一二岁。其公私宫室为重屋,邮驿亭置如中国。从安息绕海北陆到其国,人民相属,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无盗贼。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宋膺异物志云秦之北附庸小邑,有羊羔自然生于土中,候其欲萌,筑墙绕之,恐兽所食。其脐与地连,割绝则死。击物惊之,乃惊鸣,脐遂绝,则逐水草为。又大秦金二枚,皆大如瓜,植之滋息无极,观之如用则真金也。”括地志云:“小人国在大秦南,人-三尺。其耕稼之时,惧鹤所食,大秦-助之。□焦侥国,其人袕居也。”
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瓮。①人-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国善眩。②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③
注①正义汉书云:“条支出师子、犀牛、孔雀、大雀,其卵如瓮。和帝永元十三年,安息王满屈献师子、大鸟,世谓之‘安息雀’。”广志云:“鸟,钤鹰身,蹄骆,色苍,举头八九尺,张翅丈余,食大麦,卵大如瓮。”
注②集解应劭曰:“眩,相诈惑。”正义颜云:“今吞刀、吐火、殖瓜、种树、屠人、截马之术皆是也。”
注③索隐魏略云:“弱水在大秦西。”玄中记云:“天下之弱者,有昆仑之弱水,鸿毛不能载也。”山海经云:“玉山,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云:“天子觞西王母瑶池之上。”括地图云:“昆仑弱水乘龙不至。有三足神乌,为王母取食。”正义此弱水、西王母既是安息长老传闻而未曾见,后汉书云桓帝时大秦国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来献,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处,几于日所入也。然先儒多引大荒西经云弱水云有二源,俱出女国北阿耨达山,南流会于女国东,去国一里,深丈余,阔六十步,非毛舟不可济,南流入海。阿耨达山□昆仑山也,与大荒西经合矣。然大秦国在西海中岛上,从安息西界过海,好风用三月乃到,弱水又在其国之西。昆仑山弱水流在女国北,出昆仑山南。
女国在于-国南二千七百里。于-去京凡九千六百七十里。计大秦与大昆仑山相去几四五万里,非所论及,而前贤误矣。此皆据汉括地论之,犹恐未审,然弱水二所说皆有也。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王)[君]*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大月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余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
其东南有身毒国。①
注①集解徐广曰:“身,或作‘干’,又作‘讫’。”索隐身音干,毒音笃。孟康云:“□天竺也,所谓浮图胡也。”
正义一名身毒,在月氏东南数千里。俗与月氏同,而卑湿暑爇。其国临大水,乘象以战。其民弱于月氏。修浮图道,不杀伐,遂以成俗。土有象、犀、-瑁、金、银、铁、锡、铅。西与大秦通,有大秦珍物。明帝梦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至中国,画形像焉。万震南州志云:“地方三万里,佛道所出。其国王居城郭,殿皆雕文刻镂。街曲市里,各有行列。左右诸大国凡十六,皆共奉之,以天地之中也。”浮屠经云:“临儿国王生隐屠太子。父曰屠头邪,母曰莫邪屠。身色黄,发如青丝,侞有青色,爪赤如铜。始莫邪梦白象而孕,及生,从母右胁出。生有发,堕地能行七步。”又云:“太子生时,有二龙王夹左右吐水,一龙水暖,一龙水冷,遂成二池,今犹一冷一暖。初行七步处,琉璃上有太子-迹见在。生处名祗洹津舍,在舍-国南四里,是长者须达所起。
又有阿输迦树,是夫人所攀生太子树也。”括地志云:“沙祗大国即舍-国也,在月氏南万里,即波斯匿王治处。此国共九十种。知身后事。城有祗树给孤园。”
又云:“天竺国有东、西、南、北、中央天竺国,国方三万里,去月氏七千里。
大国隶属凡二十一。天竺在昆仑山南,大国也。治城临恒水。”又云:“阿耨达山亦名建末达山,亦名昆仑山。水出,一名拔扈利水,一名恒伽河,□经称*[恒]*河者也。自昆仑山以南,多是平地而下湿。土肥良,多种稻,岁四熟,留役-马,米粒亦极大。”
又云:“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法九十日。波斯匿王思欲见佛,即刻牛头旃檀象,置津舍内佛坐。此像是-像之始,后人所法也。佛上天青梯,今变为石,没入地,唯余十二蹬,蹬闲二尺余。彼耆老言,梯入地尽,佛法灭。”
又云:“王舍国,胡语曰罪悦祗国。其国灵鹫山,胡语曰耆-崛山。山是青石,石头似鹫。鸟名耆-,鹫也。崛,山石也。山周四十里,外周围水,佛于此坐禅,及诸阿难等俱在此坐。”又云:“小孤石,石上有石室者,佛坐其中,天帝释以四十二事问佛,佛一一以指画石,其迹尚存。又于山上起塔,佛昔将阿难在此上山四望,见福田疆畔,因制七条衣割截之法于此,今袈裟衣是也。”
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①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爇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②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③又无寇。”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业,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
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④致殊俗,威德-于四海。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乃令骞因蜀犍为⑤发闲使,四道并出:出-,出-,⑥出徙,⑦出邛、-,⑧皆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闭氐、-,⑨南方闭-、昆明。⑩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⑾而蜀贾坚出物者或至焉,于是汉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国。初,汉欲通西南夷,费多,道不通,罢之。及张骞言可以通大夏,乃复事西南夷。
注①正义邛都邛山出此竹,因名“邛竹”。节高实中,或寄生,可为杖。布,土芦布。
注②正义大水,河也。
注③集解如淳曰:“径,疾也。或曰径,直。”
注④正义言重重九遍译语而致。
注⑤正义犍,其连反。犍为郡今戎州也,在益州南一千余里。
注⑥正义茂州、向州等,-、-之地,在戎州西北也。
注⑦集解徐广曰:“属汉嘉。”索隐李奇云:“徙音斯。蜀郡有徙县也。”
注⑧正义-,蒲北反。徙在嘉州;邛,今邛州;-,今雅州:皆在戎州西南也。
注⑨集解服虔曰:“皆夷名,汉使见闭于夷也。”索隐韦昭云:“-县在越-,音昨。”案:南越破后杀-侯,以-都为沈黎郡,又有定-县。正义氐,今成州及武等州也-,白狗羌也。皆在戎州西北也。
注⑩正义-州及南昆明夷也,皆在戎州西南。
首节 上一节 229/24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