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第226节
公孙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曰:“丞相御史言:①制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屋之大轮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正博闻之士,咸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议,与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广贤材焉’。谨与太常臧-②博士平等议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③殷曰序,④周曰庠。⑤其劝善也,显之朝廷;
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轮,劝学修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⑥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⑦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试,能通一-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弟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辄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⑧恩施甚美。
小吏浅闻,不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治礼次治掌故,⑨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以上,补左右内史-⑩大行卒史;比百石已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先用诵多者,若不足,乃择掌故补中二千石属,⑾文学掌故补郡属,⑿备员。请着功令。佗如律令。”制曰:“可。”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
注①正义自此以下,皆弘奏请之辞。
注②集解汉书百官表孔臧也。
注③正义校,教也。可教道-也。
注④正义序,舒也。言舒礼教。
注⑤正义庠,详也。言详审经典。
注⑥索隐上时两反。属音烛。属,委也。所二千石,谓于所部之郡守相。
注⑦索隐计,计吏也。偕,俱也。谓令与计吏俱诣太常也。
注⑧索隐谓诏书文章雅正,训辞深厚也。
注⑨集解徐广曰:“一云‘次治礼学掌故’。”
注⑩正义案:左右内史后改为左冯翊-右扶风。
注⑾索隐苏林曰;“属亦曹吏,今县官文书解云‘属某甲’。”
注⑿索隐如淳云:“汉仪弟子射策,甲科百人补郎中,乙科二百人补太子舍人,皆秩比二百石;次郡国文学,秩百石也。”
申公者,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①高祖于鲁南宫。②吕太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师。③已而郢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④戊不好学,疾申公。及王郢卒,戊立为楚王,胥靡申公。⑤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⑥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疑者则阙不传。⑦
注①索隐按:汉书云“申公少与楚元王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泮宫在兖州曲阜县西南二百里鲁城内宫之内。郑云泮之言半也,其制半于天子之璧雍。”
注③索隐案:汉书云“吕太后时,浮丘伯在长安,申公与元王郢客俱卒学”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楚元王刘交以文帝元年薨,子夷王郢立,四岁薨,子戊立。
郢以吕后二年封上-侯,文帝元年立为楚王。”
注⑤集解徐广曰:“腐刑。”
注⑥集解徐广曰:“鲁恭王也。”
注⑦索隐谓申公不作诗传,但教授,有疑则阙耳。
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①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余,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注①集解徐广曰:“马车。”
弟子为博士者十余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①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阳内史,砀鲁赐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②至长沙内史,徐偃为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③为胶东内史。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注①集解徐广曰:“孔鲋之弟子襄为惠帝博士,迁为长沙太傅,生忠,忠生武及安国。安国为博士,临淮太守。”
注②索隐缪音亡救反。缪氏出兰陵。一音穆。所谓穆生,为楚元王所礼也。
注③集解汉书音义曰:“姓阙门,名庆忌。”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①不为不知味;
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注①正义论衡云:“气爇而毒盛,故食马肝杀人。又盛夏马行多渴死,杀气为毒也。”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①太后怒曰:
“安得司空城旦书乎?”②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③久之,病免。
注①索隐此家人言耳。服虔云:“如家人言也。”案:老子道德篇近而观之,理国理身而已,故言此家人之言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司空,主刑徒之官也。”-案:汉书音义曰“道家以儒法为急,比之于律令”。
注③集解徐广曰:“哀王乘也。”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①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薛县在-川。”
韩生者,①燕人也。孝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太傅。②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闲殊,然其归一也。淮南贲生③受之。
自是之后,而燕赵闲言诗者由韩生。韩生孙商为今上博士。
注①集解汉书曰:“名婴。”
注②集解徐广曰:“宪王舜也。”
注③索隐贲音肥。
伏生者,①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闲。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注①集解张晏曰:“伏生名胜,伏氏碑云。”
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①欧阳生教千乘儿宽。儿宽既通尚书,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儿宽贫无资用,常为弟子都养,②及时时闲行佣赁,以给衣食。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以试第次,补廷尉史。是时张汤方乡学,以为奏谳掾,以古法议决疑大狱,而爱幸宽。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书奏,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
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儿宽为掾,荐之天子。天子见问,说之。张汤死后六年,儿宽位至御史大夫。③九年而以官卒。宽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然无有所匡谏;于官,官属易之,不为尽力。张生亦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不能明也。
注①集解汉书曰:“字和伯,千乘人。”
注②索隐谓倪宽家贫,为弟子造食也。何休注公羊“灼烹为养”。案:有厮养卒,厮掌马,养造食。
注③集解徐广曰:“元封元年。”
自此之后,鲁周霸-孔安国,雒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①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
注①索隐案:孔臧与安国书云“旧书潜于壁室,□尔复出,古训复申。唯闻尚书二十八篇取象二十八宿,何图乃有百篇。即知以今绚古,隶篆推科斗,以定五十余篇,并为之传也”。艺文志曰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起者,谓起发以出也。
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
而鲁徐生善为容。①孝文帝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传子至孙延-徐襄。
襄,其天姿善为容,不能通礼经;延颇能,未善也。襄以容为汉礼官大夫,至广陵内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户满意-②桓生-单次,③皆尝为汉礼官大夫。
而瑕丘萧奋④以礼为淮阳太守。是后能言礼为容者,由徐氏焉。
注①索隐汉书作“颂”,亦音容也。
注②索隐公户,姓;满意,名也。案:邓展云二人姓字,非也。
注③索隐上音善。单,姓;次,名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属山阳也。”
自鲁商瞿受易孔子,①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②而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川人杨何。③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齐人□墨成以易至城阳相。广川人孟但以易为太子门大夫。
鲁人周霸,莒人衡胡,④临-人主父偃,皆以易至二千石。然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
注①索隐案:商姓,瞿名,字子木。瞿音劬。
注②索隐案:汉书云“商瞿授东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仲尼弟子传作“淳于人光羽子乘”,不同也。子乘授田何子装,是六代孙也。
注③索隐案:田何传东武王同,同传-川杨何。
注④集解徐广曰:“莒一作‘吕’。”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津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①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陰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着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②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③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注①索隐案:仲舒事易王。王,武帝兄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建元六年。”索隐案:汉书以为辽东高庙及长陵园殿灾也。
仲舒为灾异记,草而未奏,主父偃窃而奏之。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荼’,亦音舒。”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缪西王。”
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闲,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胡毋生,①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
注①集解汉书曰:“字子都。”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注①集解徐广曰:“殷,一作‘段’,又作‘瑕’也。’【索隐述赞】孔氏之衰,经书绪乱。言诸六学,始自炎汉。着令立官,四方-腕。曲台坏壁,书礼之冠。传易言诗,云蒸雾散。兴化致理,鸿猷克赞。
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 第六十二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②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③然坚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④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⑤-雕而为朴,⑥网漏于
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坚,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⑦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免,苟免也。”
注②集解何晏曰:“格,正也。”
注③索隐昔天下之罔尝密矣。案:盐铁论云“秦法密于凝脂”。
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轮,劝学修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⑥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⑦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试,能通一-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弟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辄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⑧恩施甚美。
小吏浅闻,不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治礼次治掌故,⑨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以上,补左右内史-⑩大行卒史;比百石已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先用诵多者,若不足,乃择掌故补中二千石属,⑾文学掌故补郡属,⑿备员。请着功令。佗如律令。”制曰:“可。”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
注①正义自此以下,皆弘奏请之辞。
注②集解汉书百官表孔臧也。
注③正义校,教也。可教道-也。
注④正义序,舒也。言舒礼教。
注⑤正义庠,详也。言详审经典。
注⑥索隐上时两反。属音烛。属,委也。所二千石,谓于所部之郡守相。
注⑦索隐计,计吏也。偕,俱也。谓令与计吏俱诣太常也。
注⑧索隐谓诏书文章雅正,训辞深厚也。
注⑨集解徐广曰:“一云‘次治礼学掌故’。”
注⑩正义案:左右内史后改为左冯翊-右扶风。
注⑾索隐苏林曰;“属亦曹吏,今县官文书解云‘属某甲’。”
注⑿索隐如淳云:“汉仪弟子射策,甲科百人补郎中,乙科二百人补太子舍人,皆秩比二百石;次郡国文学,秩百石也。”
申公者,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①高祖于鲁南宫。②吕太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师。③已而郢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④戊不好学,疾申公。及王郢卒,戊立为楚王,胥靡申公。⑤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⑥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余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疑者则阙不传。⑦
注①索隐按:汉书云“申公少与楚元王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泮宫在兖州曲阜县西南二百里鲁城内宫之内。郑云泮之言半也,其制半于天子之璧雍。”
注③索隐案:汉书云“吕太后时,浮丘伯在长安,申公与元王郢客俱卒学”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楚元王刘交以文帝元年薨,子夷王郢立,四岁薨,子戊立。
郢以吕后二年封上-侯,文帝元年立为楚王。”
注⑤集解徐广曰:“腐刑。”
注⑥集解徐广曰:“鲁恭王也。”
注⑦索隐谓申公不作诗传,但教授,有疑则阙耳。
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①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余,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注①集解徐广曰:“马车。”
弟子为博士者十余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①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阳内史,砀鲁赐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②至长沙内史,徐偃为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③为胶东内史。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注①集解徐广曰:“孔鲋之弟子襄为惠帝博士,迁为长沙太傅,生忠,忠生武及安国。安国为博士,临淮太守。”
注②索隐缪音亡救反。缪氏出兰陵。一音穆。所谓穆生,为楚元王所礼也。
注③集解汉书音义曰:“姓阙门,名庆忌。”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①不为不知味;
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注①正义论衡云:“气爇而毒盛,故食马肝杀人。又盛夏马行多渴死,杀气为毒也。”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①太后怒曰:
“安得司空城旦书乎?”②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③久之,病免。
注①索隐此家人言耳。服虔云:“如家人言也。”案:老子道德篇近而观之,理国理身而已,故言此家人之言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司空,主刑徒之官也。”-案:汉书音义曰“道家以儒法为急,比之于律令”。
注③集解徐广曰:“哀王乘也。”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①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薛县在-川。”
韩生者,①燕人也。孝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太傅。②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闲殊,然其归一也。淮南贲生③受之。
自是之后,而燕赵闲言诗者由韩生。韩生孙商为今上博士。
注①集解汉书曰:“名婴。”
注②集解徐广曰:“宪王舜也。”
注③索隐贲音肥。
伏生者,①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闲。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注①集解张晏曰:“伏生名胜,伏氏碑云。”
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①欧阳生教千乘儿宽。儿宽既通尚书,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儿宽贫无资用,常为弟子都养,②及时时闲行佣赁,以给衣食。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以试第次,补廷尉史。是时张汤方乡学,以为奏谳掾,以古法议决疑大狱,而爱幸宽。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书奏,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
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儿宽为掾,荐之天子。天子见问,说之。张汤死后六年,儿宽位至御史大夫。③九年而以官卒。宽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然无有所匡谏;于官,官属易之,不为尽力。张生亦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不能明也。
注①集解汉书曰:“字和伯,千乘人。”
注②索隐谓倪宽家贫,为弟子造食也。何休注公羊“灼烹为养”。案:有厮养卒,厮掌马,养造食。
注③集解徐广曰:“元封元年。”
自此之后,鲁周霸-孔安国,雒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①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
注①索隐案:孔臧与安国书云“旧书潜于壁室,□尔复出,古训复申。唯闻尚书二十八篇取象二十八宿,何图乃有百篇。即知以今绚古,隶篆推科斗,以定五十余篇,并为之传也”。艺文志曰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起者,谓起发以出也。
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
而鲁徐生善为容。①孝文帝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传子至孙延-徐襄。
襄,其天姿善为容,不能通礼经;延颇能,未善也。襄以容为汉礼官大夫,至广陵内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户满意-②桓生-单次,③皆尝为汉礼官大夫。
而瑕丘萧奋④以礼为淮阳太守。是后能言礼为容者,由徐氏焉。
注①索隐汉书作“颂”,亦音容也。
注②索隐公户,姓;满意,名也。案:邓展云二人姓字,非也。
注③索隐上音善。单,姓;次,名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属山阳也。”
自鲁商瞿受易孔子,①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②而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川人杨何。③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齐人□墨成以易至城阳相。广川人孟但以易为太子门大夫。
鲁人周霸,莒人衡胡,④临-人主父偃,皆以易至二千石。然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
注①索隐案:商姓,瞿名,字子木。瞿音劬。
注②索隐案:汉书云“商瞿授东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仲尼弟子传作“淳于人光羽子乘”,不同也。子乘授田何子装,是六代孙也。
注③索隐案:田何传东武王同,同传-川杨何。
注④集解徐广曰:“莒一作‘吕’。”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津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①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陰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着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②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③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注①索隐案:仲舒事易王。王,武帝兄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建元六年。”索隐案:汉书以为辽东高庙及长陵园殿灾也。
仲舒为灾异记,草而未奏,主父偃窃而奏之。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荼’,亦音舒。”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缪西王。”
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闲,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胡毋生,①齐人也。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
注①集解汉书曰:“字子都。”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注①集解徐广曰:“殷,一作‘段’,又作‘瑕’也。’【索隐述赞】孔氏之衰,经书绪乱。言诸六学,始自炎汉。着令立官,四方-腕。曲台坏壁,书礼之冠。传易言诗,云蒸雾散。兴化致理,鸿猷克赞。
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 第六十二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②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③然坚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④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⑤-雕而为朴,⑥网漏于
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坚,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⑦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免,苟免也。”
注②集解何晏曰:“格,正也。”
注③索隐昔天下之罔尝密矣。案:盐铁论云“秦法密于凝脂”。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