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史记

史记 第223节

尽诛所与谋者。于是乃遣淮南王,载以辎车,令县以次传。是时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柰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
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①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②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
人生一世闲,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③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不可柰何,愿陛下自宽。”上曰:“为之柰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④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守-三十户。
注①集解汉书音义曰:“槛车有槛封也。”
注②索隐乃,汝也。汝公,淮南王自谓也。
注③正义今岐州雍县也。
注④索隐案:刘氏云“袁盎此言亦大过也”。
孝文八年,上怜淮南王,淮南王有子四人,皆七八岁,乃封子安为阜陵侯,子勃为安阳侯,子赐为阳周侯,子良为东成侯。
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兼容。”①上闻之,乃叹曰:“尧舜放逐骨肉,②周公杀管蔡,天下称圣。何者?不以私害公。天下岂以我为贪淮南王地邪?”乃徙城阳王王淮南故地,③而追尊谥淮南王为厉王,④置园复如诸侯仪。
注①集解汉书音义曰:“尺布斗粟犹尚不弃,况于兄弟而更相逐乎。”瓒曰:
“一尺布尚可缝而共衣,一斗粟尚可舂而共食也,况以天下之广而不能兼容。”
注②正义帝系云尧,黄帝之后;舜,颛顼之后。四凶之内,有承黄帝-颛顼者,而尧舜窜之,故放逐骨肉耳。四凶者,共工-三苗-伯鲧及-兜,皆尧舜之同姓,故云骨肉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景王章之子。”
注④正义谥法云:“暴慢无亲曰厉。”
孝文十六年,徙淮南王喜①复故城阳。上怜淮南厉王废法不轨,自使失国蚤死,乃立其三子:阜陵侯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衡山王,阳周侯赐为庐江王,皆复得厉王时地,参分之。东城侯良前薨,无后也。
注①索隐故城阳景王之子也。
孝景三年,吴楚七国反,吴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欲发兵应之。其相曰:“大王必欲发兵应吴,臣愿为将。”王乃属相兵。淮南相已将兵,因城守,不听王而为汉;汉亦使曲城侯①将兵救淮南:淮南以故得完。吴使者至庐江,庐江王弗应,而往来使越。吴使者至衡山,衡山王坚守无二心。孝景四年,吴楚已破,衡山王朝,上以为贞信,乃劳苦之曰:“南方卑湿。”徙衡山王王济北,所以-之。及薨,遂赐谥为贞王。庐江王边越,
数使使相交,故徙为衡山王,王江北。淮南王如故。
注①集解徐广曰:“曲城侯姓虫名捷,其父名逢,高祖功臣。”
淮南王安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陰德拊循百姓,流誉天下。时时怨望厉王死,时欲畔逆,未有因也。及建元二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武安侯时为太尉,乃逆王霸上,与王语曰:“方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①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即宫车一日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
淮南王大喜,厚遗武安侯金财物。陰结宾客,②拊循百姓,为畔逆事。建元六年,彗星见,淮南王心怪之。或说王曰:“先吴军起时,彗星出长数尺,然尚流血千里。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王心以为上无太子,天下有变,诸侯并争,愈益治器械
攻战具,积金钱赂遗郡国诸侯游士奇材。诸辨士为方略者,妄作妖言,谄谀王,王喜,多赐金钱,而谋反滋甚。
注①正义汉书云:“武帝以安属为诸父。”
注②索隐淮南要略云安养士数千,高才者八人,苏非-李尚-左吴-陈由-伍被-毛周-雷被-晋昌,号曰“八公”也。
淮南王有女陵,慧,有口辩。王爱陵,常多予金钱,为中-①长安,约结上左右。元朔三年,上赐淮南王几杖,不朝。淮南王王后荼,王爱幸之。王后生太子迁,迁取王皇太后外孙修成君女为妃。②王谋为反具,畏太子妃知而内泄事,乃与太子谋,令诈弗爱,三月不同席。王乃详为怒太子,闭太子使与妃同内三月,太子终不近妃。妃求去,王乃上书谢归去之。王后荼-太子迁及女陵得爱幸王,擅国权,侵夺民田宅,妄致系人。③
注①集解徐广曰:“-,伺候采察之名也。音空政反。安平侯鄂千秋玄孙伯与淮南王女陵通而中绝,又遗淮南王书称臣尽力,故弃市。”索隐邓展曰:“-,捕也。”徐广曰:“伺候探察之名。”孟康曰:“-音侦。西方人以反闲为侦。”
刘氏及包恺并音丑政反。服虔云:“侦,候也。”
注②集解应劭曰:“王太后先适金氏女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云‘殴击’。”
元朔五年,太子学用剑,自以为人莫及,闻郎中赖被巧,①乃召与戏。被一再辞让,②误中太子。太子怒,被恐。此时有欲从军者辄诣京师,被即愿奋击匈奴。太子迁数恶被于王,王使郎中令斥免,欲以禁后,③被遂亡至长安,上书自明。诏下其事廷尉-河南。④河南治,逮淮南太子,⑤王-王后计欲无遣太子,遂发兵反,计犹豫,十余日未定。会有诏,即讯太子。⑥当是时,淮南相怒寿春丞留太子逮不遣,⑦劾不敬。王以请相,相弗听。王使人上书告相,事下廷尉治。踪迹连王,王使人候伺汉公卿,公卿请逮捕治王。王恐事发,太子迁谋曰:“汉使即逮王,王令人衣-士衣,持戟居庭中,王旁有非是,则刺杀之,臣亦使人刺杀淮南中尉,乃举兵,未晚。”是时上不许公卿请,而遣汉中尉宏⑧即讯验王。王闻汉使来,即如太子谋计。汉中尉至,王视其颜色和,讯王以斥赖被事耳,王自度无何,⑨不发。中尉还,以闻。公卿治者曰:“淮南王安拥阏奋击匈奴者赖被等,废格明诏,⑩当□市。”诏弗许。公卿请废勿王,诏弗许。公卿请削五县,诏削二县。使中尉宏赦淮南王罪,罚以削地。
中尉入淮南界,宣言赦王。王初闻汉公卿请诛之,未知得削地,闻汉使来,恐其捕之,乃与太子谋刺之如前计。及中尉至,即贺王,王以故不发。其后自伤曰:“吾行仁义见削,甚耻之。”然淮南王削地之后,其为反谋益甚。诸使道从长安来,⑾为妄妖言,言上无男,汉不治,即喜;即言汉廷治,有男,王怒,以为妄言,非也。
注①索隐案:巧,言善用剑也。
注②索隐乐产云:“初一让,至二让,后遂不让,故云一再让而误中。”
注③正义言屏斥免郎中令官,而令后人不敢效也。
注④正义雷被告章下廷尉及河南共治之。
注⑤正义逮谓追赴河南也。
注⑥索隐案:乐产云“即,就也。讯,问也。就淮南案之,不逮诣河南也”。
注⑦集解如淳曰:“丞主刑狱囚徒,丞顺王意,不遣太子应逮书。”
注⑧索隐案:百官表姓殷也。
注⑨集解如淳曰:“无何罪。”
注⑩索隐崔浩云:“诏书募击匈奴,而雍遏应募者,汉律所谓废格。”案:
如淳注梁孝王传云“罗阁,不行也。音各也”。
注⑾索隐道长安来。如淳曰:“道犹言路。由长安来。”姚承云:“道,或作‘从’。”
王日夜与伍被-①左吴等案舆地图,②部署兵所从入。王曰:“上无太子,宫车即晏驾,廷臣必征胶东王,不即常山王,③诸侯并争,吾可以无备乎!
且吾高祖孙,亲行仁义,陛下遇我厚,吾能忍之;万世之后,吾宁能北面臣事竖子乎!”
注①集解汉书曰:“伍被,楚人。或言其先伍子胥后。”
注②集解苏林曰:“舆犹尽载之意。”索隐按:志林云“舆地图汉家所画,非出远古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皆景帝子也。”
王坐东宫,召伍被与谋,曰:“将军上。”被怅然曰:“上宽赦大王,王复安得此亡国之语乎!臣闻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
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王怒,系伍被父母,囚之三月。复召曰:“将军许寡人乎?”被曰:“不,直来为大王画耳。臣闻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故圣人万举万全。昔文王一动而功显于千世,列为三代,此所谓因天心以动作者也,故海内不期而随。此千岁之可见者。夫百年之秦,近世之吴楚,亦足以喻国家之存亡矣。臣不敢避子胥之诛,愿大王毋为吴王之听。昔秦绝圣人之道,杀术士,燔诗书,□礼义,尚诈力,任刑罚,转负海之粟致之西河。当是之时,男子疾耕不足于糟嗳,女子纺绩不足于盖形。遣蒙恬筑长城,东西数千里,暴兵露师常数十万,死者不可胜数,僵尸千里,流血顷亩,百姓力竭,欲为乱者十家而五。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愿请延
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
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①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②于是百姓悲痛相思,欲为乱者十家而六。又使尉佗-五岭攻百越。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不来,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于是百姓离心瓦解,欲为乱者十家而七。
客谓高皇帝曰:‘时可矣。’高皇帝曰:‘待之,圣人当起东南闲。’不一年,陈胜吴广发矣。高皇始于丰沛,一倡天下不期而响应者不可胜数也。此所谓蹈瑕候闲,因秦之亡而动者也。百姓愿之,若旱之望雨,故起于行陈之中而立为天子,功高三王,德传无穷。今大王见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独不观近世之吴楚乎?夫吴王赐号为刘氏祭酒,③复不朝,王四郡之-,地方数千里,内铸消铜以为钱,东□海水以为盐,上取江陵木以为船,一船之载当中国数十两车,国富民。行珠玉金帛赂诸侯宗室大臣,独窦氏不与。计定谋成,举兵而西。破于大梁,败于狐父,④奔走而东,至于丹徒,越人禽之,身死绝祀,为天下笑。夫以吴越之-不能成功者何?
诚逆天道而不知时也。方今大王之兵-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天下安宁有万倍于秦之时,愿大王从臣之计。大王不从臣之计,今见大王事必不成而语先泄也。
臣闻微子过故国而悲,于是作麦秀之歌,是痛纣之不用王子比干也。故孟子曰‘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是纣先自绝于天下久矣,非死之日而天下去之。
今臣亦窃悲大王□千乘之君,必且赐绝命之书,为-臣先,死于东宫也。”⑤于是*(王)*气怨结而不扬,涕满匡而横流,即起,历阶而去。
注①集解徐广曰:“西京赋曰‘振子万童’。”-案:薛综曰“振子,童男女”。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州在东海中,秦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遂止此州。其后复有数洲万家,其上人有至会稽市易者。”阙文。
注③集解应劭曰:“礼‘饮酒必祭,示有先也’,故称祭酒,尊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在梁砀之闲。”
注⑤集解如淳曰:“王时所居也。”
王有孽子不害,最长,王弗爱,王-王后-太子皆不以为子兄数。①不害有子建,材高有气,常怨望太子不省其父;②又怨时诸侯皆得分子弟为侯,而淮南独二子,一为太子,建父独不得为侯。建陰结交,欲告败太子,以其父代之。太子知之,数捕系而榜笞建。建具知太子之谋欲杀汉中尉,即使所善寿春庄芷③以元朔六年上书于天子曰:“毒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
今淮南王孙建,材能高,淮南王王后荼-荼子太子迁常疾害建。建父不害无罪,擅数捕系,欲杀之。今建在,可征问,具知淮南陰事。”书闻,上以其事下廷尉,廷尉下河南治。是时故辟阳侯孙审卿善丞相公孙弘,怨淮南厉王杀其大父,乃深购淮南事于弘,弘乃疑淮南有畔逆计谋,深穷治其狱。河南治建,辞引淮南太子及党与。淮南王患之,欲发,问伍被曰:“汉廷治乱?”伍被曰:“天下治。”王意不说,谓伍被曰:“公何以言天下治也?”被曰:“被窃观朝廷之政,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皆得其理,上之举错遵古之道,风俗纪纲未有所缺也。重装富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故交易之道行。南越宾服,羌-入献,东瓯入降,广长榆,④开朔方,匈奴折翅伤翼,失援不振。
虽未及古太平之时,然犹为治也。”王怒,被谢死罪。王又谓被曰:“山东即有兵,汉必使大将军将而制山东,公以为大将军何如人也?”被曰:“被所善者黄义,从大将军击匈奴,还,告被曰:‘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于士卒有恩,-皆乐为之用。骑上下山若蜚,材干绝人。’被以为材能如此,数将习兵,未易当也。及谒者曹梁使长安来,言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须士卒尽得水,乃敢饮。军罢,卒尽已度河,乃度。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虽古名将弗过也。”王默然。
注①集解如淳曰:“不以为子兄秩数。”
注②集解服虔曰:“不省录着兄弟数中。”
注③索隐汉书作“严正”也。
注④集解如淳曰:“广谓拓大之也。长榆,塞名,王恢所谓‘树榆为塞’。”
淮南王见建已征治,恐国陰事且觉,欲发,被又以为难,乃复问被曰:“公以为吴兴兵是邪非也?”被曰:“以为非也。吴王至富贵也,举事不当,身死丹徒,头足异处,子孙无遗①类。臣闻吴王悔之甚。愿王孰虑之,无为吴王之所悔。”
王曰:“男子之所死者一言耳。②且吴何知反,③汉将一日过成皋者四十余人。④今我令楼缓⑤先要成皋之口,⑥周被下颍川兵塞-辕-伊阙之道,⑦陈定发南阳兵守武关。⑧河南太守独有雒阳耳,何足忧。然此北尚有临晋关-河东-上党与河内-赵国。人言曰‘绝成皋之口,天下不通’。据三川之险,⑨招山东之兵,举事如此,公以为何如?”被曰:“臣见其祸,未见其福也。”王曰:“左吴-赵贤-朱骄如皆以为有福,什事九成,公独以为有祸无福,何也?”被曰:“大王之-臣近幸素能使-者,皆前系诏狱,余无可用者。”
王曰:“陈胜-吴广无立锥之地,千人之聚,起于大泽,奋臂大呼而天下响应,西至于戏而兵百二十万。今吾国虽小,然而胜兵者可得十余万,非直适戍之-,-凿⑩棘矜也,公何以言有祸无福?”被曰:“往者秦为无道,残贼天下。
兴万乘之驾,作阿房之宫,收太半之赋,发闾左之戍,⑾父不宁子,兄不便弟,政苛刑峻,天下熬然若焦,⑿民皆引领而望,倾耳而听,悲号仰天,叩心而怨上,故陈胜大呼,天下响应。当今陛下临制天下,一齐海内,泛爱蒸庶,布德施惠。口虽未言,声疾雷霆,令虽未出,化驰如神,心有所怀,威动万里,下之应上,犹影响也。而大将军材能不特章邯-杨熊也。大王以陈胜-吴广谕之,被以为过矣。”王曰:“苟如公言,不可徼幸邪?”被曰:“被有愚计。”王曰:“柰何?”被曰:“当今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朔方之郡田地广,水草美,民徙者不足以实其地。臣之愚计,可伪为丞相御史请书,徙郡国豪桀任侠及有耐罪以上,⒀赦令除其罪,产五十万以上者,皆徙其家属朔方之郡,益发甲卒,急其会日。又伪为左右都司空上林中都官诏狱*(逮)*书,*[逮]*诸侯太子幸臣。⒁如此则民怨,诸侯惧,即使辩武⒂随而说之,傥可徼幸什得一乎?”王曰:“此可也。虽然,吾以为不至若此。”于是王乃令官奴入宫,作皇帝玺,丞相-御史-大将军-军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汉使节法冠,⒃欲如伍被计。使人伪得罪而西,⒄事大将军-丞相;一日发兵,⒅使人即刺杀大将军青,而说丞相下之,如发蒙耳。⒆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音寂笑反。”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本无此‘言’字。”-案:张晏曰“不成则死,一计耳”。
瓒曰“或有一言之交,以死报之矣”。
注③集解瓒曰:“言吴王不知举兵反。”索隐案:知犹解。
注④集解如淳曰:“言吴不塞成皋口,而令汉将得出之。”
注⑤集解汉书直云“缓”,无“楼”字。楼缓乃六国时人,疑此后人所益也。
李奇曰:“缓,似人姓名。”韦昭曰:“淮南臣名。”
注⑥正义成皋故城在河南*(渑)[汜]*水县东南二里。
注⑦正义-辕故关在河南缑氏县南四十里。伊阙故关在河南县南十九里。
注⑧正义故武关在商州商洛县东九十里。春秋时。阙文。
注⑨正义即成皋关也。
注⑩集解徐广曰:“大镰谓之剀,音五哀反。或是-乎?”索隐刘氏音上吾里反,下自洛反。又-,邹音机也。注“大镰谓之剀”,镰音廉,剀音五哀反。
注⑾正义闾左边不役之民,秦则役之也。
注⑿索隐若。音即消反。
注⒀集解应劭曰:“轻罪不至于髡,完其-鬓,故曰。古‘-’字从‘彡’,发肤之意。杜林以为法度之字皆从‘寸’,后改如是。耐音若能。”如淳曰:“律‘耐为司寇,耐为鬼薪-白粲’。耐犹任也。”苏林曰:“一岁为罚作,二岁刑已上为耐。耐,能任其罪。”
注⒁集解晋灼曰:“百官表宗正有左右都司空,上林有水司空,皆主囚徒官也。”
注⒂集解徐广曰:“淮南人名士曰武。”
注⒃集解蔡邕曰:“法冠,楚王冠也。秦灭楚,以其君冠赐御史。”索隐崔浩云:“一名獬-冠。”按:蔡邕云“楚王冠也。秦灭楚,以其君冠赐御史”者也。
首节 上一节 223/24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