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史记

史记 第221节

注⒅正义张云:“玉女,青要、乘弋等也。”
注⒆正义张云:“阆风在昆仑阊阖之中。楚辞云‘登阆风而-马’也。”
注[二0]集解汉书音义曰:“亢然高飞,如乌之腾也。”
注[二一]正义张云:“陰山在大昆仑西二千七百里。”
注[二二]集解徐广曰:“远音下沃反。”索隐远音鹤也。正义张云:“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蓬鬓,远然白首。石城金袕,居其中。”
注[二三]集解郭璞曰:“胜,玉胜也。”正义颜云:“胜*(代)*,妇人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也。”
注[二四]正义张云:“三足乌,青乌也。主为西王母取食,在昆墟之北。”
回车-来兮,绝道不周,①会食优都。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兮)*,-咀芝英兮叽琼华。②-侵浔③而高纵兮,纷鸿涌而上厉。贯列缺之倒景兮,④涉丰隆之滂沛。⑤
驰游道而修降兮,⑥骛遗雾而远逝。迫区中之隘-兮,舒节出乎北垠。遗屯骑于玄阙兮,轶先驱于寒门。⑦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视眩眠而无见兮,听惝恍而无闻。乘虚无而上假兮,超无友而独存。

注①集解汉书音义曰:“不周山在昆仑东南。”
注②集解徐广曰:“叽音祈,小食也。”-案:韦昭曰“琼华,玉英”。
注③集解徐广曰:“-音。”索隐汉书“-”作“-”-,仰也,音襟-
音鱼锦反。
注④集解汉书音义曰:“列缺,天闪也。倒景,日在下。”
注⑤正义张云:“丰崇,云师也,淮南子云‘季春三月,丰崇乃出以将雨’。”
案:丰崇将云雨,故云“滂沛”。
注⑥正义游,游车也。道,道车也。修,长也。降,下也。
注⑦集解汉书音义曰:“玄阙,北极之山。寒门,天北门。”
注⑧集解徐广曰:“假音古下反,至也。”
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闲意。
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禅事,奏所忠。忠奏其书,天子异之。
其书曰:
注①索隐张揖曰:“使者姓名,见食货志。”正义姓所,名忠也。风俗通姓氏云:“汉书有谏大夫所忠氏。”
伊上古之初肇,自昊穹兮生民,历撰①列辟,以迄于秦。率迩者踵武,②逖听者风声。③纷纶葳蕤,④堙灭而不称者,不可胜数也。续昭夏,崇号谥,略可道者七十有二君。⑤罔若淑而不昌,畴逆失而能存?⑥
注①集解徐广曰:“撰,一作‘选’。”索隐历选。文颖曰:“选,数之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率,循也。迩,近也。武,-也。循省近世之遗。”索隐案:
率,循也。迩,近也。言循览近代之事,则继迹可知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逖,远也。听察远古之风声。”索隐风声,风雅之声。以言听远古之事,则着在风雅之声也。
注④索隐纷纶威蕤。胡广曰:“纷,乱也。纶,没也。威蕤,委顿也。”张揖云:“乱。”
注⑤集解汉书音义曰:“昭,明也。夏,大也。德明大,相继封禅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人。”索隐七十有二君,韩诗外传及封禅书皆然。
注⑥集解徐广曰:“若,顺也。”-案:韦昭曰“畴,谁也。言顺善必昌,逆失必亡”。
轩辕之前,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也。五三六经①载籍之传,维见可观也。
书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因斯以谈,君莫盛于唐尧,臣莫贤于后稷。后稷创业于唐,公刘发-于西戎,文王改制,爰周郅隆,②大行越成,③而后陵夷衰微,千载
无声,④岂不善始善终哉。然无异端,慎所由于前,谨遗教于后耳。故轨-夷易,易遵
也;湛恩蒙涌,易丰也;宪度着明,易则也;垂统理顺,易继也。是以业隆于襁褓而崇冠于二后。⑤揆厥所元,终都攸卒,⑥未有殊尤绝-可考于今者也。然犹蹑梁父,登泰
山,建显号,施尊名。大汉之德,逢涌原泉,⑦——漫衍,旁魄四塞,云?雾散,⑧上畅九垓,下-八埏。⑨怀生之类沾濡浸润,协气横流,武节飘逝,迩-游原,迥泳沫?⑩首恶湮没,-昧昭-,⑾昆虫凯泽,回首面内。⑿然后囿驺虞之珍-,徼麋鹿之怪兽,⒀迟一茎六穗于庖,⒁牺双-共抵之兽,⒂获周余珍收龟于岐,⒃招翠黄乘龙于沼。⒄鬼神接灵圉,宾于闲馆。⒅奇物谲诡,-傥穷变。钦哉,符瑞臻兹,犹以为薄,不敢道封禅。盖周跃鱼陨杭,休之以燎,⒆微夫斯之为符也,以登介丘,不亦恧乎![二0]进让之道,其何爽与?[二一]
注①索隐胡广云:“五,五帝也。三,三王也。六,六经也。”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郅’盖字误。皇甫谧曰‘王季徙郢’,故周书曰‘维王季宅郢’。孟子称‘文王*(生)[卒]*于毕郢’。或者‘郅’字宜为‘郢’乎?或为‘-’,北地有郁郅县-,大也,音质。”-案:汉书音义曰“郅,至也”。
索隐爰,于,及也。郅,大也。隆,盛也。应劭曰“郅,至也”。樊光云“郅,可见之大也”。徐及皇甫之说皆非也。以言文王改制,及周而大盛也。
注③集解汉书音义曰:“行,道也。文王始开王业,改正朔,易服色,太平之道于是成矣。”索隐案:行,道也。越,于也。以言道德大行,于是而成之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周之王四海,千载之后声教乃绝。”-案:韦昭曰“无恶声”。
注⑤集解汉书音义曰:“襁褓谓成王也。二后谓文、武也。周公负成王致太平,功德冠于文武者,道成法易故也。”
注⑥集解汉书音义曰:“都,于;卒,终也。”
注⑦集解韦昭曰:“汉德逢涌如泉原也。”索隐逢源泉。张揖曰:“逢,遇也。
喻其德盛若遇泉源之流也。”又作“峰”,读曰烽。胡广曰:“自此已下,论汉家之德也。”
注⑧集解徐广曰:“?音布。”
注⑨集解徐广曰:“音衍。”-案:汉书音义曰“畅,达;垓,重也-,流也。埏音延,地之际也。言其德上达于九重之天,下流于地之八际也”。
注⑩集解汉书音义曰:“迩,近;原,本也。迥,远;阔,广也。泳,浮也。
恩德比之于水,近者游其原,远者浮其沫。”
注⑾集解汉书音义曰:“始为恶者皆湮灭-昧,喻夷狄皆化。”
注⑿集解韦昭曰:“面,向也。”
注⒀集解汉书音义曰:“徼,遮也。麋鹿得其奇怪者,谓获白麟也。”
注⒁集解徐广曰:“迟,瑞禾也。”-案:汉书音义曰“谓嘉禾之米,于庖厨以供祭祀”。索隐迟一茎六蕙。郑玄云:“迟,择也。”说文云:“嘉禾一名迟。”
字林云:“禾一茎六蕙谓之迟也。”
注⒂集解徐广曰:“抵音底。”-案:汉书音义曰“牺,牲也-,角也。
底,本也。武帝获白麟,两角共一本,因以为牲也”。
注⒃集解徐广曰:“一作‘放龟’。”-案:汉书音义曰“余珍,得周鼎也。
岐,水名也”。索隐余珍,案谓得周鼎也。
注⒄集解汉书音义曰:“翠黄,乘黄也。龙翼马身,黄帝乘之而登仙。言见乘黄而招呼之。礼乐志曰‘訾黄其何不来下’。余吾渥洼水中出神马,故曰乘龙于沼。”索隐服虔云“龙翠色”。又云“即乘黄也。乘四龙也”。周书云“乘黄似狐,背上有两角”也。
注⒅集解徐广曰:“言至德与神明通接,故灵圉为宾旅于闲馆矣。”郭璞曰:
“灵圉,仙人名也。”
注⒆索隐杭,舟也。胡广云:“武王渡河,白鱼入于王舟,俯取以燎。陨,坠之于舟中也。”
注[二0]集解汉书音义曰:“介,大;丘,山也。言周以白鱼为瑞,登太山封禅,不亦-乎!”
注[二一]集解徐广曰:“爽,差异也。”-案:汉书音义曰“进,周也。让,汉也。言周未可封禅而封禅为进,汉可封禅而不封禅为让也”。索隐何其爽与。爽犹差也。言周未可封而封,汉可封而不封,为让之道皆差之也?于是大司马进曰:“陛下仁育-生,义征不-,①诸夏乐贡,百蛮执贽,德侔往初,功无与二,休烈浃洽,符瑞-变,期应绍至,不特创见。②意者泰山、梁父设坛场望幸,③盖号以况荣,④上帝垂恩储祉,将以荐成,⑤陛下谦让而弗发也。挈三神之-,⑥缺王道之仪,-臣恧焉。或谓且天为质-,珍符固不可辞;⑦若然辞之,是泰山靡记而梁父靡几也。⑧亦各并时而荣,咸济世而屈,⑨说者尚何称于后,⑩而云七十二君乎?夫修德以锡符,奉符以行事,不为进越。⑾故圣王弗替,而修礼地只,谒款天神,⑿勒功中岳,以彰至尊,舒盛德,发号荣,受厚福,以浸黎民也。皇皇哉斯事!
天下之壮观,王者之丕业,不可贬也。愿陛下全之。而后因杂荐绅先生之略术,使获耀日月之末光绝炎,以展采错事,⒀犹兼正列其义,校饬厥文,作春秋一艺,⒁将袭旧六为七,⒂摅之无穷,⒃俾万世得激清流,扬微波,蜚英声,腾茂实。⒄前圣之所以永保鸿名而常为称首者用此,⒅宜命掌故悉奏其义而览焉。”⒆
注①集解汉书音义曰:“大司马,上公也,故先进议-音惠,顺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不但初显符瑞而已,盖将终以封禅之事。”索隐文颖曰:
“不独一物,造次见之。”胡广云:“符瑞-多,应期相继而至也。”
注③索隐设坛场望幸华。案:诸本或作“望华盖”。华盖,星名,在紫微太帝之上。今言望华盖、太帝耳。且言设坛场望幸者,望圣帝之临幸也,义亦两通。
而孟康、服虔注本皆云“望幸”下有“华”字,而挚虞流别集则唯云“望幸”,当是也,于义易通。直以后人见“幸”下有“盖”字,又“幸”字似“华”字,因疑惑,遂定“华”字,使之误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以况受上天之荣为名号。”索隐案:文颖曰“盖,合也。
言考合前代之,揆其荣而相比况而为号也”。大颜云“盖,语辞也。言盖欲纪?立号,受天之况赐荣名也”。于义为惬。然其文云“盖”,词义典质,又上与“幸”字连文,致令有“华盖”之谬也。
注⑤集解徐广曰:“以-瑞物初至封禅处,荐之上天,告成功也。”索隐荐,案汉书作“庆”,义亦通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挈犹言垂也。”-案:韦昭曰“挈,缺也。三神,上帝、泰山、梁父也”。索隐案:徐氏云“挈犹垂”,非也。应劭作“绝”,李奇、韦昭作“阙”,意亦不远。三神,韦昭以为上帝、太山、梁父,如淳谓地只、天神、山岳也。
注⑦集解汉书音义曰:“言天道质昧,以符瑞见意,不可辞让也。”索隐孟康曰:“言天道质昧,以符瑞见意,不可辞让也。”
注⑧集解汉书音义曰:“太山之上无所表记,梁父坛场无所庶几。”索隐案:
几音冀。
注⑨集解汉书音义曰:“屈,绝之也。言古帝王但作一时之荣,毕代而绝也。”
索隐言自古封禅之帝王,是各并时而荣贵,咸有济代之勋;而屈者,谓言抑屈总不封禅,使说者尚何称述于后代也,如上文云“七十二君”者哉?
注⑩集解徐广曰:“若无封禅之遗-,则荣尽于当时,至于历世之后,人何所述?”
注⑾索隐文颖曰:“越,-也。不为苟进-礼也。”
注⑿集解汉书音义曰:“款,诚也。谒告之报诚也。”
注⒀集解徐广曰:“错音厝。”-案:汉书音义曰“采,官也。使诸儒记功着业,得-日月末光殊绝之用,以展其官职,设厝其事业者也”。
注⒁集解徐广曰:“校,一作‘祓’。祓犹拂也,音废也。”-案:汉书音义曰“春秋者,正天时,列人事,诸儒既得展事业,因兼正天时,列人事,□述大义为一经”。
注⒂集解韦昭曰:“今汉书增一,仍旧六为七也。”
注⒃集解徐广曰:“摅,一作‘胪。胪,□也。”索隐广雅云:“摅,张舒也。?注⒄索隐胡广曰:“飞扬英华之声,腾驰茂盛之实也。”
注⒅索隐案:谓用此封禅。
注⒆集解汉书音义曰:“掌故,太史官属,主故事也。”
于是天子沛然改容,曰:“愉乎,朕其试哉!”乃迁思回虑,总公卿之议,询封禅之事,诗大泽之博,广符瑞之富。①乃作颂曰:
首节 上一节 221/24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