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史记

史记 第199节

注④索隐地理志冯翊县名,在合水之阳。音合。正义合阳故城在同州河西县南三十里。
注⑤索隐地名也。在蕲县之西。会音古兑反-音锤。
注⑥索隐填音镇。
注⑦集解徐广曰:“十二年十月辛丑。”
注⑧索隐拊音抚。
注⑨集解徐广曰:“汉元年至景帝三年反,五十有三年。”-案:应劭曰“克期五十,占者所知。若秦始皇东巡以厌气,后刘项起东南,疑当如此耳”。如淳曰“度其贮积足用为难,又吴楚世不宾服”。索隐案:应氏之意,以后五十年东南有乱,本是占气者所说,高祖素闻此说,自以前难未弭,恐后灾更生,故说此言,更以戒濞。如淳之说,亦合事理。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吴有豫章郡铜山,①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益)*[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②
注①集解韦昭曰:“今故鄣。”索隐案:鄣郡后改曰故鄣。或称“豫章”为衍字也。正义括地志云:“秦兼天下,以为鄣郡,今湖州长城县西南八十里故章城是也。”铜山,今宣州及润州句容县有,并属章也。
注②集解如淳曰:“铸钱煮盐,收其利以足国用,故无赋于民。”正义按:既盗铸钱,何以收其利足国之用?吴国之民又何得无赋?如说非也。言吴国山既出铜,民多盗铸钱,及煮海水为盐,以山海之利不赋之,故言无赋也。其民无赋,国用乃富饶也。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①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②于是遣其丧归葬。
至吴,吴王愠③曰:“天下同宗,死长安□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验问实不病,诸吴使来,辄系责治之。吴王恐,为谋滋甚。及后使人为秋请,④上复责问吴使者,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以故遂称病。且夫‘察见渊中鱼,不祥’。⑤今王始诈病,及觉,见责急,愈益闭,恐上诛之,计乃无聊。唯上□之而与更始。”于是天子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⑥卒践更,辄与平贾。⑦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⑧如此者四十余年,⑨以故能使其。
注①索隐姚氏案:楚汉春秋云“吴太子名贤,字德明”。
注②索隐提音啼,又音底,又音弟。
注③正义于问反,怨也。
注④集解应劭曰:“冬当断狱,秋先请择其轻重也。”孟康曰:“律,春曰朝,秋曰请,如古诸侯朝聘也。”如淳曰:“濞不得行,使人代己致请礼也。”索隐音净。孟说是也。应劭所云断狱先请,不知何凭。如淳云代己致请,亦是臆说。且文云“使人为秋请”,谓使人为此秋请之礼也。
注⑤集解张晏曰:“喻人君不当见尽下之私。”索隐案:此语见韩子及文子。
韦昭曰“知臣下陰私,使忧患生变,为不祥。故当赦宥,使自新也”。
注⑥索隐按:吴国有铸钱煮盐之利,故百姓不别徭赋也。
注⑦集解汉书音义曰:“以当为更卒,出钱三百文,谓之‘过更’。自行为卒,谓之‘践更’。吴王欲得民心,为卒者顾其庸,随时月与平贾,如汉桓、灵时有所兴作,以少府钱借民比也。”索隐案:汉律,卒更有三,践更、居更、过更也。此言践更辄与平贾者,谓为践更合自出钱,今王欲得人心。乃与平贾,官雠之也。正义践更,若今唱更、行更者也,言民自着卒。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常人,
皆当迭为之,是为卒更。贫者欲顾更钱者,次直者出钱顾之,月二千,是为践更。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月,亦各为更,律所谓繇戍也。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不可人人自行三月戍,又行者出钱三百入官,官给戍者,是为过更。此汉初因秦法而行之,后改为-,乃戍边一岁。
注⑧集解徐广曰:“讼音松。”-按:如淳曰“讼,公也”。正义讼音容。言其兼容禁止不与也。
注⑨正义言四十余年者,太史公尽言吴王一代行事也。汉书作“三十余年”,而班固见其语在孝文之代,乃减十年,是班固不晓其理也。
□错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数从容言吴过可削。数上书说孝文帝,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孝景帝□位,错为御史大夫,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子悼惠王王齐七十余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余城,兄子濞王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山①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三年冬,楚王朝,□错因言楚王戊往年为薄太后服,私坚服舍,②请诛之。诏赦,罚削东海郡。因削吴之豫章郡、会稽郡。及前二年赵王有罪,削其河闲郡。③胶西王-以卖爵有坚,削其六县。
注①索隐案:□山,山名。又□者,就也。
注②集解服虔曰:“服舍,在丧次,而私坚宫中也。”
注③索隐案:汉书作“常山郡”也。
汉廷臣方议削吴。吴王濞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欲举事。念诸侯无足与计谋者,闻胶西王勇,好气,喜兵,诸齐①皆惮畏,于是乃使中大夫应高-②胶西王。无文书,口报曰:“吴王不肖,有宿夕之忧,不敢自外,使喻其-心。”
王曰:“何以教之?”高曰:“今者主上兴于坚,饰于邪臣,好小善,听谗贼,擅变更律令,侵夺诸侯之地,征求滋多,诛罚良善,日以益甚。里语有之,‘舐嗳及米’。③吴与胶西,知名诸侯也,一时见察,恐不得安肆矣。
吴王身有内病,不能朝请二十余年,尝患见疑,无以自白,今胁肩累足,犹惧不见释。窃闻大王以爵事有适,④所闻诸侯削地,罪不至此,此恐不得削地而已。”王曰:“然,有之。子将柰何?”高曰:“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今吴王自以为与大王同忧,愿因时循理,□躯以除患害于天下,亿亦可乎?”王瞿然骇曰:⑤“寡人何敢如是?今主上虽急,固有死耳,安得不戴?”高曰:“御史大夫□错,荧惑天子,侵夺诸侯,蔽忠塞贤,朝廷疾怨,诸侯皆有倍畔之意,人事极矣。彗星出,蝗虫数起,此万世一时,而愁劳圣人之所以起也。⑥故吴王欲内以□错为讨,外随大王后车,彷徉天下,所乡者降,所指者下,天下莫敢不服。大王诚幸而许之一言,则吴王率楚王略函谷关,守荥阳敖仓之粟,距汉兵。治次舍,须大王。大王有幸而临之,则天下可并,两主分割,不亦可乎?”王曰:“善。”高归报吴王,吴王犹恐其不与,乃身自为使,使于胶西,面结之。
注①集解韦昭曰:“故为齐分为国者胶东、济北之属。”
注②索隐音徒鸟反。
注③索隐案:言舐嗳尽则至米,谓削土尽则至灭国也。
注④正义张革反。
注⑤索隐刘氏瞿音九具反。又说文云“瞿,远视貌”。音九缚反。
注⑥索隐案:所谓“殷忧以启明圣”也。
胶西-臣或闻王谋,谏曰:“承一帝,至乐也。今大王与吴西乡,弟令事成,两主分争,患乃始结。诸侯之地不足为汉郡什二,而为畔逆以忧太后,非长策也。”
①王弗听。遂发使约齐、-川、胶东、济南、济北,皆许诺,而曰“城阳景王有义,攻诸吕,勿与,事定分之耳”。②
注①集解文颖曰:“王之太后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尔时城阳恭王喜,景王之子。”
诸侯既新削罚,振恐,多怨□错。及削吴会稽、豫章郡书至,则吴王先起兵,胶西正月丙午诛汉吏二千石以下,胶东、-川、济南、楚、赵亦然,遂发兵西。
齐王后悔,饮药自杀,畔约。济北王城坏未完,其郎中令劫守其王,不得发兵。
胶西为渠率,胶东、-川、济南共攻围临。赵王遂亦反,陰使匈奴与连兵。
七国之发也,吴王悉其士卒,下令国中曰:“寡人年六十二,①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上与寡人比,下与少子等者,皆发。”发二十余万人。南使闽越、东越,东越亦发兵从。
注①集解徐广曰:“吴王封吴四十二年矣。”
孝景帝三年正月甲子,初起兵于广陵。①西涉淮,因并楚兵。发使遗诸侯书曰:“吴王刘濞敬问胶西王、胶东王、-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故长沙王子:②幸教寡人!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使吏劾系讯治,以-辱之为故,③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坚宄,诖乱天下,④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
欲举兵诛之,谨闻教。敝国虽狭,地方三千里;人虽少,津兵可具五十万。寡人素
事南越三十余年,其王君皆不辞分其卒以随寡人,又可得三十余万。寡人虽不肖,愿以身从诸王。越直⑤长沙者,⑥因王子定长沙以北,⑦西走蜀、汉中。⑧告越、⑨楚王、淮南三王,与寡人西面;⑩齐诸王与赵王定河闲、河内,或入临晋关,⑾或与寡人会雒阳;燕王、赵王固与胡王有约,燕王北定代、云中,抟胡-⑿入萧关,⒀走长安,匡正天子,以安高庙。愿王勉之。楚元王子、淮南三王或不沐洗十余年,怨入骨髓,欲一有所出之久矣,寡人未得诸王之意,未敢听。今诸王苟能存亡继绝,振弱伐暴,以安刘氏,社稷之所愿也。敝国虽贫,寡人节衣食之用,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凡为此,愿诸王勉用之。能斩捕大将者,赐金五千斤,封万户;列将,三千斤,封五千户;裨将,二千斤,封二千户;二千石,千斤,封千户;千石,五百斤,封五百户:皆为列侯。其以军若城邑降者,卒万人,邑万户,如得大将;人户五千,如得列将;人户三千,如得裨将;
人户千,如得二千石;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佗封赐皆倍军法。⒁其有故爵邑者,更益勿因。愿诸王明以令士大夫,弗敢欺也。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弗能尽。有当赐者告寡人,寡人且往遗之。
敬以闻。”
注①集解徐广曰:“荆王刘贾都吴,吴王移广陵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吴芮之玄孙靖王着,以文帝七年卒,无嗣,国除。”-案:
如淳曰“吴芮后四世无子,国除。庶子二人为列侯,不得嗣王,志将不满,故诱与之反也”。
注③集解汉书音义曰:“故,事也。”正义按:专以-辱诸侯为事。
注④正义诖音挂。
注⑤集解音值。
注⑥索隐服虔云:“直音值。谓其境相接也。”
注⑦集解如淳曰;“南越直长沙者,因王子定也。”索隐案:谓南越之地与长沙地相接。值者,因长沙王子以定长沙以北也。
注⑧正义走音奏,向也。王子,长沙王子也。南越之地对长沙之南者,其民因王子卒而镇定长沙以北,西向蜀及汉中,咸委王子定矣。
注⑨集解如淳曰:“告东越使定之。”
注⑩正义越,东越也。又告东越-楚-淮南三王,与吴王共西面击之。三王谓淮南-衡山-庐江也。
注⑾正义今蒲津关。
注⑿索隐抟音专。专谓专统领胡兵也。
注⒀正义今名陇山关,在原州平凉县界。
注⒁集解服虔曰:“封赐倍汉之常法。”
七国反书闻天子,天子乃遣太尉条侯周亚夫将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遣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大将军窦婴屯荥阳,监齐赵兵。
吴楚反书闻,兵未发,窦婴未行,言故吴相袁盎。盎时家居,诏召入见。上方与□错调兵□军食,上问袁盎曰:“君尝为吴相,知吴臣田禄伯为人乎?今吴楚反,于公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曰:“吴王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豪桀,白头举事。若此,其计不百全,岂发乎?何以言其无能为也?”袁盎对曰:“吴有铜盐利则有之,安得豪桀而诱之!诚令吴得豪桀,亦且辅王为义,不反矣。吴所诱皆无赖子弟,亡命铸钱坚人,故相率以反。”□错曰:“袁盎策之善。”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也。”乃屏错。错趋避东厢,恨甚。上卒问盎,盎对曰:“吴楚相遗书,曰‘高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错擅适过诸侯,①削夺之地’。故以反为名,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削地,则兵可无血刃而俱罢。”于是上嘿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盎曰:“臣愚计无出此,愿上孰计之。”乃拜盎为太常,②吴王弟子德侯为宗正。③盎装治行。后十余日,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东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则遣袁盎奉宗庙,宗正辅亲戚,④使告吴如盎策。至吴,吴楚兵已攻梁壁矣。
宗正以亲故,先入见,谕吴王使拜受诏。吴王闻袁盎来,亦知其欲说己,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何谁拜?”不肯见盎而留之军中,欲劫使将。盎不肯,使人围守,且杀之,盎得夜出,步亡去,走梁军,遂归报。
注①索隐适音直革反,又音宅。
注②正义令盎为太常,以示奉宗庙之指意。
注③集解徐广曰:“名通,其父名广。”-案:汉书曰“吴王弟子德侯广为宗正”也。
注④正义以亲戚之意辅汉训谕。
条侯将乘六乘传,①会兵荥阳。至雒阳,见剧孟,喜曰:“七国反,吾乘传至此,不自意全。②又以为诸侯已得剧孟,剧孟今无动。吾据荥阳,以东无足忧者。”至淮阳,问父绛侯故客邓都尉曰:“策安出?”客曰:“吴兵锐甚,难与争锋。楚兵轻,③不能久。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吴,吴必尽锐攻之。将军深沟高垒,使轻兵绝淮泗口,塞吴-道。彼吴梁相敝而粮食竭,乃以全强制其罢极,破吴必矣。”条侯曰:“善。”
从其策,遂坚壁昌邑南,④轻兵绝吴-道。
注①正义上音乘,下竹恋反。
注②正义言不自意洛阳得全,及见剧孟。
注③正义遣正反。
注④正义在曹州城武县东北四十二里也。
吴王之初发也,吴臣田禄伯为大将军。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佗奇道,难以就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王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藉人,藉人亦且反王,柰何?且擅兵而别,多佗利害,未可知也,①徒自损耳。”吴王即不许田禄伯。
注①集解苏林曰:“禄伯傥将兵降汉,自为利己,于吴为生患也。”
吴少将桓将军说王曰:“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邑不下,直□去,疾西据雒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毋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王问诸老将,老将曰:“此少年推锋之计可耳,安知大虑乎!”
于是王不用桓将军计。
吴王专并将其兵,未度淮,诸宾客皆得为将、校尉、候、司马,独周丘不得用。
周丘者,下邳人,亡命吴,酤酒无行,吴王濞薄之,弗任。周丘上谒,说王曰:
“臣以无能,不得待罪行闲。臣非敢求有所将,愿得王一汉节,必有以报王。”
王乃予之。周丘得节,夜驰入下邳。下邳时闻吴反,皆城守。至传舍,召令。
令入户,使从者以罪斩令。遂召昆弟所善豪吏告曰:“吴反兵且至,至,屠下邳不过食顷。今先下,家室必完,能者封侯矣。”出乃相告,下邳皆下。周丘一夜得三万人,使人报吴王,遂将其兵北略城邑。比至城阳,①兵十余万,破城阳中尉军。闻吴王败走,自度无与共成功,即引兵归下邳。未至,疽发背死。
注①正义地理志云城阳国,故齐,汉文帝二年别为国,属兖州。
二月中,吴王兵既破,败走,于是天子制诏将军曰:“盖闻为善者,天报之以福;
首节 上一节 199/24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