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第198节
注③集解徐广曰:“倩者,女-也。”-案:方言曰“东齐之闲,-谓之倩”。
郭璞曰“言可假倩也”。正义倩音七姓反。
注④集解徐广曰:“京者,仓廪之属也。”
济北王侍者韩女病要背痛,寒爇,-医皆以为寒爇也。臣意诊脉,曰:“内寒,月事不下也。”即窜以药,①旋下,病已。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所以知韩女之病者,诊其脉时,切之,肾脉也,啬而不属。啬而不属者,其来难,坚,故曰月不下。肝脉弦,出左口,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
注①索隐谓以熏熏之,故云。窜音七乱反。
临-泛①里女子薄吾病甚,-医皆以为寒爇笃,当死,不治。臣意诊其脉,曰:“蛲瘕。”②蛲瘕为病,腹大,上肤黄-,循之戚戚然。臣意饮以芫华一撮,即出蛲可数升,病已,三十日如故。病蛲得之于寒湿,寒湿气宛③笃不发,化为虫。臣意所以知薄吾病者,切其脉,循其尺,④其尺索刺-,而毛美奉发,⑤是虫气也。其色泽者,中
注①索隐泛音凡。
注②集解徐广曰:“蛲音饶。”索隐音饶-,旧音-遐。正义人腹中短虫。
注③集解音郁。索隐又如字。
注④正义王叔和云:“寸,关,尺。寸谓三分,尺谓八分。寸口在关上,尺在关下。寸-关-尺共有一寸九分也。”
注⑤集解徐广曰:“奉,一作‘奏’,又作‘秦’。”索隐循音巡。案:谓手循其尺索也。刺音七赐反-音七胡反。言循其尺索,刺人手而-,是妇人之病也。徐氏云奉一作“奏”,非其义也。又云一作“秦”,秦谓螓首,言发如蛴螬,事盖近也。
齐淳于司马病,臣意切其脉,告曰:“当病-风-风之状,饮食下嗌辄后之。
①病得之饱食而疾走。”淳于司马曰:“我之王家食马肝,食饱甚,见酒来,即走去,驱疾至舍,即泄数十出。”臣意告曰:“为火齐米汁饮之,七八日而当愈。”时医秦信在旁,臣意去,信谓左右阁都尉②曰:“意以淳于司马病为何?”曰:“以为-风,可治。”信即笑曰:“是不知也。淳于司马病,法当后九日死。”即后九日不死,其家复召臣意。臣意往问之,尽如意诊。臣即为一火齐米汁,使服之,七八日病已。所以知之者,诊其脉时,切之,尽如法。其病顺,故不死。
注①集解徐广曰:“如厕。”
注②索隐案:阁者,姓也,为都尉。一云阁即宫阁,都尉掌之,故曰阁都尉也。
齐中郎破石病,臣意诊其脉,告曰:“肺伤,不治,当后十日丁亥溲血死。”即后十一日,溲血而死。破石之病,得之堕马僵石上。所以知破石之病者,切其脉,得肺陰气,其来散,数道至而不一也。色又乘之。所以知其堕马者,切之得番陰脉。①番陰脉入虚里,乘肺脉。肺脉散者,固色变也乘也。所以不中期死者,师言曰:“病者安谷即过期,不安谷则不及期”。其人嗜黍,黍主肺,故过期。所以溲血者,诊脉法曰“病养喜陰处者顺死,养喜阳处者逆死”。其人喜自静,不躁,又久安坐,伏几而寐,故血下泄。
注①索隐番音芳袁反。
齐王侍医遂病,自练五石服之。臣意往过之,遂谓意曰:“不肖有病,幸诊遂也。”
臣意即诊之,告曰:“公病中爇。论曰‘中爇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为药津悍,公服之不得数溲,亟勿服。色将发臃。”遂曰:“扁鹊曰‘陰石以治陰病,阳石以治阳病’。夫药石者有陰阳水火之齐,故中爇,即为陰石柔齐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治之。”臣意曰:“公所论远矣。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①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论曰‘阳疾处内,陰形应外者,不加悍药及-石’。夫悍药入中,则邪气辟矣,②而宛气愈深。③诊法曰‘二陰应外,一阳接内者,不可以刚药’。刚药入则动阳,陰病益衰,阳病益箸,邪气流行,为重困于俞,④忿发为疽。”意告之后百余日,果为疽发侞上,入缺盆,死。⑤此谓论之大体也,必有经纪。拙工有一不习,文理陰阳失矣。
注①集解徐广曰:“合,一作‘占’。”
注②索隐辟音必亦反,犹聚也。
注③索隐愈音庾。
注④集解徐广曰:“音始喻反。”
注⑤索隐按:缺盆,人侞房上骨名也。
齐王故为阳虚侯时,病甚,①-医皆以为。臣意诊脉,以为痹,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气不能食。臣意□以火齐粥且饮,六日气下;□令更服丸药,出入六日,病已。病得之内。诊之时不能识其经解,大识其病所在。
注①集解徐广曰:“齐悼惠王子也,名将庐,以文帝十六年为齐王,□位十一年卒,谥孝王。”
臣意尝诊安阳武都里成开方,开方自言以为不病,臣意谓之病苦沓风,①三岁四支
不能自用,使人-,②-□死。今闻其四支不能用,-而未死也。病得之数饮酒以见大风气。所以知成开方病者,诊之,其脉法奇咳言曰“藏气相反者死”。③切之,得肾反肺,④法曰“三岁死”也。
注①索隐沓音徒合反,风病之名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作‘脊’,音才亦反。”索隐-者,失音也,读如音。
又作“厝”。厝者,置也。言使人运置其手足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反,一作‘及’。”
注④集解徐广曰;“反,一作‘及’。”
安陵阪里公乘项处病,①臣意诊脉,曰:“牡疝。”②牡疝在鬲下,上连肺。
病得之内。臣意谓之:“慎毋为劳力事,为劳力事则必呕血死。”处后蹴③-,④要-寒,汗出多,□呕血。臣意复诊之,曰:“当旦日日夕死。”⑤□死。
病得之内。所以知项处病者,切其脉得番阳。⑥番阳入虚里,处旦日死。一番一络者,⑦牡疝也。
注①索隐案:公乘,官名也。项,姓;处,名。故上云仓公之师,元里公乘阳庆,亦然也。
注②索隐上音母,下音色谏反。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
注④正义上千六反,下九六反,谓打球也。
注⑤索隐案:旦日,明日也。言明日之夕死也。
注⑥索隐脉病之名曰番阳者,以言阳脉之翻入虚里也。
注⑦集解徐广曰:“络,一作‘结’。”
臣意曰:他所诊期决死生及所治已病-多,久颇忘之,不能尽识,不敢以对。
问臣意:“所诊治病,病名多同而诊异,或死或不死,何也?”对曰:“病名多相类,不可知,故古圣人为之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墨,调陰阳,别人之脉各名之,与天地相应,参合于人,故乃别百病以异之,有数者能异之,①无数者同之。然脉法不可胜验,诊疾人以度异之,乃可别同名,命病主在所居。今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所以别之者,臣意所受师方适成,师死,以故表籍所诊,期决死生,观所失所得者合脉法,以故至今知之。”
注①索隐数音色住反。谓术数之人乃可异其状也。
问臣意曰:“所期病决死生,或不应期,何故?”对曰:“此皆饮食喜怒不节,或不当饮药,或不当针灸,以故不中期死也。”
问臣意:“意方能知病死生,论药用所宜,诸侯王大臣有尝问意者不?及文王病时,①不求意诊治,何故?”对曰:“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皆使人来召臣意,臣意不敢往。文王病时,臣意家贫,欲为人治病,诚恐吏以除拘臣意也,②故移名数,左右③不修家生,出行游国中,问善为方数者事之久矣,④见事数师,⑤悉受其要事,尽其方书意,及解论之。身居阳虚侯国,因事侯。侯入朝,臣意从之长安,以故得诊安陵项处等病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齐文王也,以文帝十五年卒。”
注②集解徐广曰:“时诸侯得自拜除吏。”
注③正义以名籍属左右之人。
注④索隐数音“术数”之“数”。
注⑤正义上色庾反。
问臣意:“知文王所以得病不起之状?”臣意对曰:“不见文王病,然窃闻文王病喘,头痛,目不明。臣意心论之,以为非病也。以为肥而蓄津,身体不得摇,骨肉不相任,故喘,不当医治。脉法曰‘年二十脉气当趋,年三十当疾步,年四十当安坐,年五十当安卧,年六十已上气当大董’。①文王年未满二十,方脉气之趋也而徐之,不应天道四时。
后闻医灸之即笃,此论病之过也。臣意论之,以为神气争而邪气入,非年少所能复之也,以故死。所谓气者,当调饮食,择晏日,车步广志,以适筋骨肉血脉,以泻气。故年二十,是谓‘易□’。②法不当砭灸,砭灸至气逐。”
注①集解徐广曰:“董谓深藏之。一作‘堇’。”索隐堇音谨。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作‘贺’,又作‘质’。”
问臣意:“师庆安受之?闻于齐诸侯不?”对曰:“不知庆所师受。庆家富,善为医,不肯为人治病,当以此故不闻。庆又告臣意曰:‘慎毋令我子孙知若学我方也。’”问臣意:“师庆何见于意而爱意,欲悉教意方?”对曰:“臣意不闻师庆为方善也。意所以知庆者,意少时好诸方事,臣意试其方,皆多验,津良。臣意闻-川唐里公孙光善为古传方,①臣意即往谒之。得见事之,受方化陰阳及传语法,②臣意悉受书之。臣意欲尽受他津方,公孙光曰:‘吾方尽矣,不为爱公所。③吾身已衰,无所复事之。是吾年少所受妙方也,悉与公,毋以教人。’臣意曰:‘得见事侍公前,悉得禁方,幸甚。意死不敢妄传人。’居有闲,公孙光闲处,④臣意深论方,见言百世为之津也。师光喜曰:‘公必为国工。吾有所善者皆疏,同产处临-,善为方,吾不若,其方甚奇,非世之所闻也。吾年中时,⑤尝欲受其方,杨中倩⑥不肯,曰“若非其人也”。胥与公往见之,⑦当知公喜方也。其人亦老矣,其家给富。’时者未往,会庆子男殷来献马,因师光奏马王所,意以故得与殷善。光又属意于殷曰:‘意好数,⑧公必谨遇之,其人圣儒。’⑨即为书以意属阳庆,以故知庆。臣意事庆谨,以故爱意也。”
注①索隐谓好能传得古方也。正义谓全传写得古人之方书。
注②集解徐广曰:“法,一作‘五’。”
注③索隐言于意所,不爱惜方术也。
注④正义上音闲,下昌汝反。
注⑤索隐案:年中谓中年时也。中年亦壮年也,古人语自尔。
注⑥索隐倩音七见反,人姓名也。
注⑦集解徐广曰:“胥犹言须也。”
注⑧索隐数,色句反。谓好术数也。
注⑨索隐言意儒德,慕圣人之道,故云圣儒也。
问臣意曰:“吏民尝有事学意方,及毕尽得意方不?何县里人?”对曰:“临-人宋邑。①邑学,臣意教以五诊,②岁余。济北王遣太医高期-王禹③学,臣意教以经脉高下及奇络结,④当论俞⑤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逆顺,以宜-石,定砭灸处,岁余-
川王时遣太仓马长冯信正方,臣意教以案法逆顺,论药法,定五味及和齐汤法。高永侯家丞杜信,喜脉,来学,臣意教以上下经脉五诊,二岁余。临-召里唐安来学,臣意教以五诊上下经脉,奇咳,四时应陰阳重,未成,除为齐王侍医。”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昆’。”
注②正义谓诊五藏之脉。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龋’。”
注④正义素问云:“奇经八脉,往来舒时,一止而复来,名之曰结也。”
注⑤正义式喻反。
问臣意:“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臣意对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心不津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
太史公曰: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故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自隐而当刑。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岂谓
扁鹊等邪?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
【索隐述赞】上池秘术,长桑所传。始候赵简,知梦钧天。言占虢嗣,尸-起焉。仓公赎罪,阳庆推贤。效验多状,式具于篇。
正义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尺,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凡人食,入于口而聚于胃中,谷熟,传入小肠也。*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小)[大]肠,谓受谷而传入于大肠也。*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二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甲乙经“肠胃凡长丈六尺四寸四分”,从口至肠而数之。此径从胃至肠而数之,故短也。*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肝者,干也。于五行为木,其体状有枝干也。肝之神七人,老子名曰明堂宫,兰台府,从官三千六百人。又云肝神六:童子三,女子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津汁三合,主藏神。*心,纤也,所识纤微也。其神九,太尉公名曰绛宫,太始-南极老人-员光之身,其从官三千六百人。又为帝王,身之王也。*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里)[裹]*血温五藏,主藏意。*脾,-也。在助气,主化谷。其神云光玉女子母,其从官三千六百人也。*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魂魄。*肺,孛也。言其气孛,故短也,郁也。其神八人,太和君名曰玉堂宫,尚书府。其从官三千六百人。又云肺神十四:童子七,女子七也。*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肾,引也。肾属水,主引水气,灌注诸脉也。其神六人,司徒-司空-司命-司录-司隶校尉-尉卿也。*胆在肝之短叶闲,重三两三铢,盛津汁三合。*胆,敢也。言人有胆气而能果敢也。其神五人,太一道君居紫房宫中,其从官三千六百人也。*胃重二斤十四两,纡曲屈申,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胃,围也。言围受食物也。其神十二人,五元之气,谏议大夫也。*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回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肠,畅也。言通畅胃气,牵去秽也。其神二人,元梁使者也。*大肠重三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半,当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大肠□回肠也。
其回曲,因以名之。其神二人,元梁使者也。*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膀,横也。胱,广也。体短而又名胞。胞,虚空也,主以虚承水液。*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已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也。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舌,泄也。言可舒泄言语也。*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咽,咽也。言咽物也。又谓之咽,主地气。胃为土,故云主地气也。*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喉咙,空虚也。
言其中空虚,可以通气息焉。心,肺之系也,呼吸之道路。喉咙与咽并行,其实两异,而人多惑也。*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太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肛,-也。言其处似车-,故曰-门。□广肠之门,又名*(-)[□肠]*也。
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一手有三阳,两手为六阳,故云五六三丈。*手三陰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两手各有三陰,合为六陰,故云三六一丈八尺也。*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合四丈八尺。*两足各有三阳,故曰六八四丈八尺也。*足三陰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两足各有三陰,故云六六三丈六尺也。按:足太陰-少陰皆至舌下,厥陰至于项上。今言至胸中者,盖据其相接之次者也。*人两足-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也,此所谓十二经脉长短之数也。*督脉起于胲头,上于面,至口齿缝,计此不止长四尺五寸,当取其上极于风府而言之也。手足各十二脉,为二十四,并督任两-四脉,都合二十八脉,以应二十八宿。凡长十六丈二尺,营-行周此数,则一度也。*寸口,脉之大会,手太陰之动也。*太陰者,脉之会也。肺,诸藏主,盖主通陰阳,故十二经皆手太陰,所以决吉凶者。十二经有病,皆寸口,知其何经之动浮沉滑-逆顺,知其死生之兆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十二经,十五络,二十七气,皆候于寸口,随呼吸上下。呼脉上行三寸,吸脉下行三寸,二十七气皆逐上下行,无有息时。*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行阳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
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陰。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于寸口也。*人一息行六寸,百息六丈,千息六十丈,一万三千五百息合为八百一十丈。阳脉出行二十五度,陰脉入行二十五度,陰阳出入行二十五度,陰阳呼吸覆行周毕度数也。脉行身毕,即水下百刻亦毕。谓一旦夜刻尽,天明,日出东方,脉还得寸口,当更始也。故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也。*
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臭香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白黑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为痈也。
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 第四十六
吴王濞①者,高帝兄刘仲之子也。②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刘仲为代王。
而匈奴攻代,刘仲不能坚守,□国亡,闲行③走雒阳,自归天子。天子为骨肉故,不忍致法,废以为合阳侯。④高帝十一年秋,淮南王英布反,东并荆地,劫其国兵,西度淮,击楚,高帝自将往诛之。刘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气力,以骑将从破布军蕲西,会-,⑤布走。荆王刘贾为布所杀,无后。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之,⑥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⑦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心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⑧告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⑨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
注①索隐案:澎濞字也,音披位反。
注②集解徐广曰:“仲名喜。”
注③索隐谓独行从他道逃走。闲音纪闲反。
郭璞曰“言可假倩也”。正义倩音七姓反。
注④集解徐广曰:“京者,仓廪之属也。”
济北王侍者韩女病要背痛,寒爇,-医皆以为寒爇也。臣意诊脉,曰:“内寒,月事不下也。”即窜以药,①旋下,病已。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所以知韩女之病者,诊其脉时,切之,肾脉也,啬而不属。啬而不属者,其来难,坚,故曰月不下。肝脉弦,出左口,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
注①索隐谓以熏熏之,故云。窜音七乱反。
临-泛①里女子薄吾病甚,-医皆以为寒爇笃,当死,不治。臣意诊其脉,曰:“蛲瘕。”②蛲瘕为病,腹大,上肤黄-,循之戚戚然。臣意饮以芫华一撮,即出蛲可数升,病已,三十日如故。病蛲得之于寒湿,寒湿气宛③笃不发,化为虫。臣意所以知薄吾病者,切其脉,循其尺,④其尺索刺-,而毛美奉发,⑤是虫气也。其色泽者,中
注①索隐泛音凡。
注②集解徐广曰:“蛲音饶。”索隐音饶-,旧音-遐。正义人腹中短虫。
注③集解音郁。索隐又如字。
注④正义王叔和云:“寸,关,尺。寸谓三分,尺谓八分。寸口在关上,尺在关下。寸-关-尺共有一寸九分也。”
注⑤集解徐广曰:“奉,一作‘奏’,又作‘秦’。”索隐循音巡。案:谓手循其尺索也。刺音七赐反-音七胡反。言循其尺索,刺人手而-,是妇人之病也。徐氏云奉一作“奏”,非其义也。又云一作“秦”,秦谓螓首,言发如蛴螬,事盖近也。
齐淳于司马病,臣意切其脉,告曰:“当病-风-风之状,饮食下嗌辄后之。
①病得之饱食而疾走。”淳于司马曰:“我之王家食马肝,食饱甚,见酒来,即走去,驱疾至舍,即泄数十出。”臣意告曰:“为火齐米汁饮之,七八日而当愈。”时医秦信在旁,臣意去,信谓左右阁都尉②曰:“意以淳于司马病为何?”曰:“以为-风,可治。”信即笑曰:“是不知也。淳于司马病,法当后九日死。”即后九日不死,其家复召臣意。臣意往问之,尽如意诊。臣即为一火齐米汁,使服之,七八日病已。所以知之者,诊其脉时,切之,尽如法。其病顺,故不死。
注①集解徐广曰:“如厕。”
注②索隐案:阁者,姓也,为都尉。一云阁即宫阁,都尉掌之,故曰阁都尉也。
齐中郎破石病,臣意诊其脉,告曰:“肺伤,不治,当后十日丁亥溲血死。”即后十一日,溲血而死。破石之病,得之堕马僵石上。所以知破石之病者,切其脉,得肺陰气,其来散,数道至而不一也。色又乘之。所以知其堕马者,切之得番陰脉。①番陰脉入虚里,乘肺脉。肺脉散者,固色变也乘也。所以不中期死者,师言曰:“病者安谷即过期,不安谷则不及期”。其人嗜黍,黍主肺,故过期。所以溲血者,诊脉法曰“病养喜陰处者顺死,养喜阳处者逆死”。其人喜自静,不躁,又久安坐,伏几而寐,故血下泄。
注①索隐番音芳袁反。
齐王侍医遂病,自练五石服之。臣意往过之,遂谓意曰:“不肖有病,幸诊遂也。”
臣意即诊之,告曰:“公病中爇。论曰‘中爇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为药津悍,公服之不得数溲,亟勿服。色将发臃。”遂曰:“扁鹊曰‘陰石以治陰病,阳石以治阳病’。夫药石者有陰阳水火之齐,故中爇,即为陰石柔齐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治之。”臣意曰:“公所论远矣。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①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论曰‘阳疾处内,陰形应外者,不加悍药及-石’。夫悍药入中,则邪气辟矣,②而宛气愈深。③诊法曰‘二陰应外,一阳接内者,不可以刚药’。刚药入则动阳,陰病益衰,阳病益箸,邪气流行,为重困于俞,④忿发为疽。”意告之后百余日,果为疽发侞上,入缺盆,死。⑤此谓论之大体也,必有经纪。拙工有一不习,文理陰阳失矣。
注①集解徐广曰:“合,一作‘占’。”
注②索隐辟音必亦反,犹聚也。
注③索隐愈音庾。
注④集解徐广曰:“音始喻反。”
注⑤索隐按:缺盆,人侞房上骨名也。
齐王故为阳虚侯时,病甚,①-医皆以为。臣意诊脉,以为痹,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气不能食。臣意□以火齐粥且饮,六日气下;□令更服丸药,出入六日,病已。病得之内。诊之时不能识其经解,大识其病所在。
注①集解徐广曰:“齐悼惠王子也,名将庐,以文帝十六年为齐王,□位十一年卒,谥孝王。”
臣意尝诊安阳武都里成开方,开方自言以为不病,臣意谓之病苦沓风,①三岁四支
不能自用,使人-,②-□死。今闻其四支不能用,-而未死也。病得之数饮酒以见大风气。所以知成开方病者,诊之,其脉法奇咳言曰“藏气相反者死”。③切之,得肾反肺,④法曰“三岁死”也。
注①索隐沓音徒合反,风病之名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作‘脊’,音才亦反。”索隐-者,失音也,读如音。
又作“厝”。厝者,置也。言使人运置其手足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反,一作‘及’。”
注④集解徐广曰;“反,一作‘及’。”
安陵阪里公乘项处病,①臣意诊脉,曰:“牡疝。”②牡疝在鬲下,上连肺。
病得之内。臣意谓之:“慎毋为劳力事,为劳力事则必呕血死。”处后蹴③-,④要-寒,汗出多,□呕血。臣意复诊之,曰:“当旦日日夕死。”⑤□死。
病得之内。所以知项处病者,切其脉得番阳。⑥番阳入虚里,处旦日死。一番一络者,⑦牡疝也。
注①索隐案:公乘,官名也。项,姓;处,名。故上云仓公之师,元里公乘阳庆,亦然也。
注②索隐上音母,下音色谏反。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
注④正义上千六反,下九六反,谓打球也。
注⑤索隐案:旦日,明日也。言明日之夕死也。
注⑥索隐脉病之名曰番阳者,以言阳脉之翻入虚里也。
注⑦集解徐广曰:“络,一作‘结’。”
臣意曰:他所诊期决死生及所治已病-多,久颇忘之,不能尽识,不敢以对。
问臣意:“所诊治病,病名多同而诊异,或死或不死,何也?”对曰:“病名多相类,不可知,故古圣人为之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墨,调陰阳,别人之脉各名之,与天地相应,参合于人,故乃别百病以异之,有数者能异之,①无数者同之。然脉法不可胜验,诊疾人以度异之,乃可别同名,命病主在所居。今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所以别之者,臣意所受师方适成,师死,以故表籍所诊,期决死生,观所失所得者合脉法,以故至今知之。”
注①索隐数音色住反。谓术数之人乃可异其状也。
问臣意曰:“所期病决死生,或不应期,何故?”对曰:“此皆饮食喜怒不节,或不当饮药,或不当针灸,以故不中期死也。”
问臣意:“意方能知病死生,论药用所宜,诸侯王大臣有尝问意者不?及文王病时,①不求意诊治,何故?”对曰:“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皆使人来召臣意,臣意不敢往。文王病时,臣意家贫,欲为人治病,诚恐吏以除拘臣意也,②故移名数,左右③不修家生,出行游国中,问善为方数者事之久矣,④见事数师,⑤悉受其要事,尽其方书意,及解论之。身居阳虚侯国,因事侯。侯入朝,臣意从之长安,以故得诊安陵项处等病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齐文王也,以文帝十五年卒。”
注②集解徐广曰:“时诸侯得自拜除吏。”
注③正义以名籍属左右之人。
注④索隐数音“术数”之“数”。
注⑤正义上色庾反。
问臣意:“知文王所以得病不起之状?”臣意对曰:“不见文王病,然窃闻文王病喘,头痛,目不明。臣意心论之,以为非病也。以为肥而蓄津,身体不得摇,骨肉不相任,故喘,不当医治。脉法曰‘年二十脉气当趋,年三十当疾步,年四十当安坐,年五十当安卧,年六十已上气当大董’。①文王年未满二十,方脉气之趋也而徐之,不应天道四时。
后闻医灸之即笃,此论病之过也。臣意论之,以为神气争而邪气入,非年少所能复之也,以故死。所谓气者,当调饮食,择晏日,车步广志,以适筋骨肉血脉,以泻气。故年二十,是谓‘易□’。②法不当砭灸,砭灸至气逐。”
注①集解徐广曰:“董谓深藏之。一作‘堇’。”索隐堇音谨。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作‘贺’,又作‘质’。”
问臣意:“师庆安受之?闻于齐诸侯不?”对曰:“不知庆所师受。庆家富,善为医,不肯为人治病,当以此故不闻。庆又告臣意曰:‘慎毋令我子孙知若学我方也。’”问臣意:“师庆何见于意而爱意,欲悉教意方?”对曰:“臣意不闻师庆为方善也。意所以知庆者,意少时好诸方事,臣意试其方,皆多验,津良。臣意闻-川唐里公孙光善为古传方,①臣意即往谒之。得见事之,受方化陰阳及传语法,②臣意悉受书之。臣意欲尽受他津方,公孙光曰:‘吾方尽矣,不为爱公所。③吾身已衰,无所复事之。是吾年少所受妙方也,悉与公,毋以教人。’臣意曰:‘得见事侍公前,悉得禁方,幸甚。意死不敢妄传人。’居有闲,公孙光闲处,④臣意深论方,见言百世为之津也。师光喜曰:‘公必为国工。吾有所善者皆疏,同产处临-,善为方,吾不若,其方甚奇,非世之所闻也。吾年中时,⑤尝欲受其方,杨中倩⑥不肯,曰“若非其人也”。胥与公往见之,⑦当知公喜方也。其人亦老矣,其家给富。’时者未往,会庆子男殷来献马,因师光奏马王所,意以故得与殷善。光又属意于殷曰:‘意好数,⑧公必谨遇之,其人圣儒。’⑨即为书以意属阳庆,以故知庆。臣意事庆谨,以故爱意也。”
注①索隐谓好能传得古方也。正义谓全传写得古人之方书。
注②集解徐广曰:“法,一作‘五’。”
注③索隐言于意所,不爱惜方术也。
注④正义上音闲,下昌汝反。
注⑤索隐案:年中谓中年时也。中年亦壮年也,古人语自尔。
注⑥索隐倩音七见反,人姓名也。
注⑦集解徐广曰:“胥犹言须也。”
注⑧索隐数,色句反。谓好术数也。
注⑨索隐言意儒德,慕圣人之道,故云圣儒也。
问臣意曰:“吏民尝有事学意方,及毕尽得意方不?何县里人?”对曰:“临-人宋邑。①邑学,臣意教以五诊,②岁余。济北王遣太医高期-王禹③学,臣意教以经脉高下及奇络结,④当论俞⑤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逆顺,以宜-石,定砭灸处,岁余-
川王时遣太仓马长冯信正方,臣意教以案法逆顺,论药法,定五味及和齐汤法。高永侯家丞杜信,喜脉,来学,臣意教以上下经脉五诊,二岁余。临-召里唐安来学,臣意教以五诊上下经脉,奇咳,四时应陰阳重,未成,除为齐王侍医。”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昆’。”
注②正义谓诊五藏之脉。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龋’。”
注④正义素问云:“奇经八脉,往来舒时,一止而复来,名之曰结也。”
注⑤正义式喻反。
问臣意:“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臣意对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心不津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
太史公曰: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故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自隐而当刑。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岂谓
扁鹊等邪?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
【索隐述赞】上池秘术,长桑所传。始候赵简,知梦钧天。言占虢嗣,尸-起焉。仓公赎罪,阳庆推贤。效验多状,式具于篇。
正义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尺,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凡人食,入于口而聚于胃中,谷熟,传入小肠也。*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小)[大]肠,谓受谷而传入于大肠也。*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二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甲乙经“肠胃凡长丈六尺四寸四分”,从口至肠而数之。此径从胃至肠而数之,故短也。*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肝者,干也。于五行为木,其体状有枝干也。肝之神七人,老子名曰明堂宫,兰台府,从官三千六百人。又云肝神六:童子三,女子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津汁三合,主藏神。*心,纤也,所识纤微也。其神九,太尉公名曰绛宫,太始-南极老人-员光之身,其从官三千六百人。又为帝王,身之王也。*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里)[裹]*血温五藏,主藏意。*脾,-也。在助气,主化谷。其神云光玉女子母,其从官三千六百人也。*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魂魄。*肺,孛也。言其气孛,故短也,郁也。其神八人,太和君名曰玉堂宫,尚书府。其从官三千六百人。又云肺神十四:童子七,女子七也。*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肾,引也。肾属水,主引水气,灌注诸脉也。其神六人,司徒-司空-司命-司录-司隶校尉-尉卿也。*胆在肝之短叶闲,重三两三铢,盛津汁三合。*胆,敢也。言人有胆气而能果敢也。其神五人,太一道君居紫房宫中,其从官三千六百人也。*胃重二斤十四两,纡曲屈申,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胃,围也。言围受食物也。其神十二人,五元之气,谏议大夫也。*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回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肠,畅也。言通畅胃气,牵去秽也。其神二人,元梁使者也。*大肠重三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半,当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大肠□回肠也。
其回曲,因以名之。其神二人,元梁使者也。*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膀,横也。胱,广也。体短而又名胞。胞,虚空也,主以虚承水液。*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已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也。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舌,泄也。言可舒泄言语也。*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咽,咽也。言咽物也。又谓之咽,主地气。胃为土,故云主地气也。*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喉咙,空虚也。
言其中空虚,可以通气息焉。心,肺之系也,呼吸之道路。喉咙与咽并行,其实两异,而人多惑也。*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太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肛,-也。言其处似车-,故曰-门。□广肠之门,又名*(-)[□肠]*也。
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一手有三阳,两手为六阳,故云五六三丈。*手三陰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两手各有三陰,合为六陰,故云三六一丈八尺也。*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合四丈八尺。*两足各有三阳,故曰六八四丈八尺也。*足三陰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两足各有三陰,故云六六三丈六尺也。按:足太陰-少陰皆至舌下,厥陰至于项上。今言至胸中者,盖据其相接之次者也。*人两足-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也,此所谓十二经脉长短之数也。*督脉起于胲头,上于面,至口齿缝,计此不止长四尺五寸,当取其上极于风府而言之也。手足各十二脉,为二十四,并督任两-四脉,都合二十八脉,以应二十八宿。凡长十六丈二尺,营-行周此数,则一度也。*寸口,脉之大会,手太陰之动也。*太陰者,脉之会也。肺,诸藏主,盖主通陰阳,故十二经皆手太陰,所以决吉凶者。十二经有病,皆寸口,知其何经之动浮沉滑-逆顺,知其死生之兆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十二经,十五络,二十七气,皆候于寸口,随呼吸上下。呼脉上行三寸,吸脉下行三寸,二十七气皆逐上下行,无有息时。*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行阳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
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陰。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于寸口也。*人一息行六寸,百息六丈,千息六十丈,一万三千五百息合为八百一十丈。阳脉出行二十五度,陰脉入行二十五度,陰阳出入行二十五度,陰阳呼吸覆行周毕度数也。脉行身毕,即水下百刻亦毕。谓一旦夜刻尽,天明,日出东方,脉还得寸口,当更始也。故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也。*
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臭香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白黑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为痈也。
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 第四十六
吴王濞①者,高帝兄刘仲之子也。②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刘仲为代王。
而匈奴攻代,刘仲不能坚守,□国亡,闲行③走雒阳,自归天子。天子为骨肉故,不忍致法,废以为合阳侯。④高帝十一年秋,淮南王英布反,东并荆地,劫其国兵,西度淮,击楚,高帝自将往诛之。刘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气力,以骑将从破布军蕲西,会-,⑤布走。荆王刘贾为布所杀,无后。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之,⑥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⑦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心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⑧告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⑨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
注①索隐案:澎濞字也,音披位反。
注②集解徐广曰:“仲名喜。”
注③索隐谓独行从他道逃走。闲音纪闲反。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