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第178节
注③索隐言其恶声狼籍,布于诸国。而刘氏曰“诸侯皆记其恶于史籍”,非也。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其爪以沉于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于楚。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沉书,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书曰‘必参而伍之’。①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臣逆乱,②内陵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③察于参伍,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r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注①索隐参谓三卿,伍即五大夫。欲参伍更议。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作‘辞’。”
注③索隐此“故曰”者,必先志有此言,蒙恬引之以成说也,今不知出何书耳。振者,救也。然语亦倒,以言前人受谏可觉,则其过乃可救。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索隐述赞】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赵高矫制,扶苏死焉。绝地何罪?劳人是。呼天欲诉,三代良然。
卷八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 第二十九
张耳者,大梁人也。①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张耳尝亡命②游外黄。
③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④去抵父客。⑤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⑥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陈余者,亦大梁人也,好儒术,数游赵苦陉。⑦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陈余非庸人也。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⑧
注①索隐臣瓒云:“今陈留大梁城是也。”
注②索隐晋灼曰:“命者,名也。谓脱名籍而逃。”崔浩曰:“亡,无也。命,名也。逃匿则削除名籍,故以逃为亡命。”
注③索隐地理志属陈留。
注④集解徐广曰:“一云‘其夫亡’也。”
注⑤集解如淳曰:“父时故宾客。”索隐如淳曰:“抵,归也,音丁礼反。”
注⑥索隐谓女请父客为决绝其夫,而嫁之张耳。
注⑦集解张晏曰:“苦陉,汉章帝改曰汉昌。”索隐地理志属中山。张晏曰:
“章帝丑其名,改曰汉昌。”正义音邢。邢州唐昌县。
注⑧索隐崔浩云:“言要齐生死,断颈无悔。”
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余五百金。张耳、陈余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①以自食。两人相对。里吏尝有过笞陈余,陈余欲起,张耳蹑之,②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余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余然之。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③
注①集解张晏曰:“监门,里正-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作‘摄’。”
注③索隐案:门者即余、耳也。自以其名而号令里中,诈更别求也。
陈涉起蕲,至入陈,兵数万。张耳、陈余上谒陈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余贤,未尝见,见即大喜。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
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
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①陈涉不听,遂立为王。
注①正义解,纪卖反。言天下诸侯见陈胜称王王陈,皆解堕不相从也。
陈余乃复说陈王曰:“大王举梁、楚而西,务在入关,未及收河北也。臣尝游赵,知其豪桀及地形,愿请奇兵北略赵地。”于是陈王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邵蚤为护军,以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
武臣等从白马渡河,①至诸县,说其豪桀曰:②“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③外内蚤动,百姓罢敝,头会箕敛,④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陈王奋臂为天下倡始,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响应,家自为怒,人自为□,各报其怨而攻其雠,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
今已张大楚,王陈,使吴广、周文将卒百万西击秦。于此时而不成封侯之业者,非人豪也。诸君试相与计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此士之一时也。”豪桀皆然其言。乃行收兵,得数万人,号武臣为武信君。下赵十城,余皆城守,莫肯下。
注①索隐案:郦食其云“白马之津”,白马是津渡,其地与黎阳对岸。
注②集解邓展曰:“至河北县说之。”
注③集解汉书音义曰:“岭有五,因以为名,在交址界中也。”索隐裴氏广州记云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斯五岭。
注④集解汉书音义曰:“家家人头数出谷,以箕敛之。”
乃引兵东北击范阳。范阳人蒯通说范阳令曰:①“窃闻公之将死,故吊。虽然,贺公得通而生。”范阳令曰:“何以吊之?”对曰:“秦法重,足下为范阳令十年矣,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胜数。然而慈父孝子莫敢-刃②公之腹中者,畏秦法耳。今天下大乱,秦法不施,然则慈父孝子且-刃公之腹中以成其名,此臣之所以吊公也。今诸侯畔秦矣,武信君兵且至,而君坚守范阳,少年皆争杀君,下武信君。君急遣臣见武信君,可转祸为福,在今矣。”
注①集解汉书曰“范阳令徐公”。
注②集解徐广曰:“-音。”李奇曰:“东方人以物插地皆为。”
范阳令乃使蒯通见武信君曰:“足下必将战胜然后略地,攻得然后下城,臣窃以为过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千里定,可乎?”
武信君曰:“何谓也?”蒯通曰:“今范阳令宜整顿其士卒以守战者也,怯而畏死,贪而重富贵,故欲先天下降,畏君以为秦所置吏,诛杀如前十城也。然今范阳少年亦方杀其令,自以城距君。君何不赍臣侯印,拜范阳令,范阳令则以城下君,少年亦不敢杀其令。令范阳令乘朱轮华毂,使驱驰燕、赵郊。燕、赵郊见之,皆曰此范阳令,先下者也,即喜矣,燕、赵城可毋战而降也。此臣之所谓传檄而千里定者也。”武信君从其计,因使蒯通赐范阳令侯印。赵地闻之,不战以城下者三十余城。
至邯郸,张耳、陈余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却;①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用其-不以为将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曰:“陈王起蕲,至陈而王,非必立六国后。将军今以三千人下赵数十城,独介居河北,②不王无以填之。且陈王听谗,还报,恐不脱于祸。又不如立其兄弟;不,即立赵后。将军毋失时,时闲不容息。”③武臣乃听之,遂立为赵王。以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蚤为左丞相。
注①集解苏林曰:“戏,地名。却,兵退也。”正义戏音羲。出骊山。
注②集解晋灼曰:“介音戛。”瓒曰:“方言云介,特也。”
注③索隐以言举事不可失时,时几之迅速,其闲不容一喘息顷也。
使人报陈王,陈王大怒,欲尽族武臣等家,而发兵击赵。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陈王然之,从其计,徙系武臣等家宫中,封张耳子敖为成都君。
陈王使使者贺赵,令趣发兵西入关。张耳、陈余说武臣曰:“王王赵,非楚意,特以计贺王。楚已灭秦,必加兵于赵。愿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内以自广。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使韩广略燕,李良略常山,张-略上党。
韩广至燕,燕人因立广为燕王。①赵王乃与张耳、陈余北略地燕界。赵王闲出,为燕军所得。燕将囚之,欲与分赵地半,乃归王。使者往,燕辄杀之以求地。张耳、陈余患之。有厮养卒谢其舍中曰:②“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
舍中皆笑曰:“使者往十余辈,辄死,若何以能得王?”乃走燕壁。燕将见之,问燕将曰:“知臣何欲?”燕将曰:
“若欲得赵王耳。”曰:“君知张耳、陈余何如人也?”燕将曰:“贤人也。”
曰:“知其志何欲?”曰:“欲得其王耳。”赵养卒乃笑曰:“君未知此两人所欲也。夫武臣、张耳、陈余杖马棰③下赵数十城,此亦各欲南面而王,岂欲为卿相终己邪?夫臣与主岂可同日而道哉,顾其势初定,未敢参分而王,且以少长先立武臣为王,以持赵心。今赵地已服,此两人亦欲分赵而王,时未可耳。
今君乃囚赵王。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而责杀王之罪,④灭燕易矣。”燕将以为然,乃归赵王,养卒为御而归。
注①集解徐广曰:“九月也。”
注②集解如淳曰:“-,贱者也。公羊传曰‘-役扈养’。”韦昭曰:“析薪为-,炊烹为养。”晋灼曰:“以辞相告曰谢也。”索隐谓其同舍中之人也。汉书作“舍人”。
注③集解张晏曰:“言其不用兵革,驱策而已也。”索隐杖音丈。棰音之委反。
注④集解徐广曰:“平原君传曰‘事成执右券以责’也,券契义同耳。”
李良已定常山,还报,赵王复使良略太原。至石邑,①秦兵塞井陉,未能前。
秦将诈称二世使人遗李良书,不封,②曰:“良尝事我得显幸。良诚能反赵为秦,赦良罪,贵良。”
良得书,疑不信。乃还之邯郸,益请兵。未至,道逢赵王姊出饮,从百余骑。
李良望见,以为王,伏谒道旁。王姊醉,不知其将,使骑谢李良。李良素贵,起,-其从官。从官有一人曰:“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且赵王素出将军下,今女儿乃不为将军下车,请追杀之。”李良已得秦书,固欲反赵,未决,因此怒,遣人追杀王姊道中,乃遂将其兵袭邯郸。邯郸不知,竟杀武臣、邵蚤。赵人多为张耳、陈余耳目者,以故得脱出。收其兵,得数万人。客有说张耳曰:“两君羁旅,而欲附赵,难;③独立赵后,④扶以义,可就功。”乃求得赵歇,⑤立为赵王,居信都。⑥李良进兵击陈余,陈余败李良,李良走归章邯。
注①索隐地理志属常山。
注②集解张晏曰:“欲其漏泄,君臣相疑。”
注③索隐案:羁旅势弱,难以立功也。
注④索隐谓独有立六国赵王之后。
注⑤集解徐广曰:“正月也。音乌辖反。”-案:张晏曰“赵之苗裔”。
注⑥集解徐广曰:“后项羽改曰襄国。”
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
陈余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钜鹿北。章邯军钜鹿南棘原,筑属河,饷王离。王离兵食多,急攻钜鹿。钜鹿城中食尽兵少,张耳数使人召前陈余,陈余自度兵少,不敌秦,不敢前。数月,张耳大怒,怨陈余,使张-、陈泽①往让陈余曰:“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安在其相为死!苟必信,胡不赴秦军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陈余曰:“吾度前终不能救赵,徒尽亡军。且余所以不俱死,欲为赵王、张君报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饿虎,何益?”张-、陈泽曰:“事已急,要以俱死立信,安知后虑!”陈余曰:“吾死顾以为无益。必如公言。”乃使五千人令张-、陈泽先尝秦军,③至皆没。
注①正义音释。
注②正义十中冀一两胜秦。
注③索隐崔浩云:“尝犹试。”
当是时,燕、齐、楚闻赵急,皆来救。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余人,来,皆壁余旁,未敢击秦。项羽兵数绝章邯,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①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闲自杀。卒存钜鹿者,楚力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三年十二月也。”
于是赵王歇、张耳乃得出钜鹿,谢诸侯。张耳与陈余相见,责让陈余以不肯救赵,及问张-、陈泽所在。陈余怒曰:“张-、陈泽以必死责臣,臣使将五千人先尝秦军,皆没不出。”张耳不信,以为杀之,数问陈余。陈余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①岂以臣为重去将哉?”②乃脱解印绶,推予张耳。张耳亦愕不受。陈余起如厕。客有说张耳曰:“臣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③今陈将军与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张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而陈余还,亦望张耳不让,④遂趋出。张耳遂收其兵。陈余独与麾下所善数百人之河上泽中渔猎。由此陈余、张耳遂有却。
注①索隐望,怨责也。
注②索隐案:重训难也。或云重,惜也。
注③索隐此辞出国语。
注④正义言陈余如厕还,亦怨望张耳不让其印。
赵王歇复居信都。张耳从项羽诸侯入关。汉元年二月,项羽立诸侯王,张耳雅游,①人多为之言,项羽亦素数闻张耳贤,乃分赵立张耳为常山王,治信都。
信都更名襄国。
注①集解韦昭曰:“雅,素也。”索隐郑氏云“雅,故也”。韦昭云“雅,素也”。然素亦故也。故游,言惯游从,故多为人所称誉。
陈余客多说项羽曰:“陈余、张耳一体有功于赵。”项羽以陈余不从入关,闻其在南皮,①□以南皮旁三县以封之,而徙赵王歇王代。②
注①索隐地理志属勃海。正义故城在沧州南皮县北四里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都代县。”
张耳之国,陈余愈益怒,曰:“张耳与余功等也,今张耳王,余独侯,此项羽不平。”及齐王田荣畔楚,陈余乃使夏说说①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尽王诸将善地,徙故王王恶地,今赵王乃居代!愿王假臣兵,请以南皮为-蔽。”
田荣欲树党于赵以反楚,乃遣兵从陈余。陈余因悉三县兵袭常山王张耳。张耳败走,念诸侯无可归者,曰:“汉王与我有旧故,②而项羽又强,立我,我欲之楚。”③甘公曰:④“汉王之入关,五星聚东井。东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楚虽强,后必属汉。”故耳走汉。⑤汉王亦还定三秦,方围章邯废丘。张耳谒汉王,汉王厚遇之。
注①正义上“说”音悦,下式锐反。
注②集解张晏曰:“汉王为布衣时,尝从张耳游。”
注③集解张晏曰:“羽既强盛,又为所立,是以狐疑莫知所往也。”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其爪以沉于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于楚。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沉书,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书曰‘必参而伍之’。①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臣逆乱,②内陵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③察于参伍,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r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注①索隐参谓三卿,伍即五大夫。欲参伍更议。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作‘辞’。”
注③索隐此“故曰”者,必先志有此言,蒙恬引之以成说也,今不知出何书耳。振者,救也。然语亦倒,以言前人受谏可觉,则其过乃可救。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索隐述赞】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赵高矫制,扶苏死焉。绝地何罪?劳人是。呼天欲诉,三代良然。
卷八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 第二十九
张耳者,大梁人也。①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张耳尝亡命②游外黄。
③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④去抵父客。⑤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⑥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陈余者,亦大梁人也,好儒术,数游赵苦陉。⑦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陈余非庸人也。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⑧
注①索隐臣瓒云:“今陈留大梁城是也。”
注②索隐晋灼曰:“命者,名也。谓脱名籍而逃。”崔浩曰:“亡,无也。命,名也。逃匿则削除名籍,故以逃为亡命。”
注③索隐地理志属陈留。
注④集解徐广曰:“一云‘其夫亡’也。”
注⑤集解如淳曰:“父时故宾客。”索隐如淳曰:“抵,归也,音丁礼反。”
注⑥索隐谓女请父客为决绝其夫,而嫁之张耳。
注⑦集解张晏曰:“苦陉,汉章帝改曰汉昌。”索隐地理志属中山。张晏曰:
“章帝丑其名,改曰汉昌。”正义音邢。邢州唐昌县。
注⑧索隐崔浩云:“言要齐生死,断颈无悔。”
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秦灭魏数岁,已闻此两人魏之名士也,购求有得张耳千金,陈余五百金。张耳、陈余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①以自食。两人相对。里吏尝有过笞陈余,陈余欲起,张耳蹑之,②使受笞。吏去,张耳乃引陈余之桑下而数之曰:“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陈余然之。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③
注①集解张晏曰:“监门,里正-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作‘摄’。”
注③索隐案:门者即余、耳也。自以其名而号令里中,诈更别求也。
陈涉起蕲,至入陈,兵数万。张耳、陈余上谒陈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余贤,未尝见,见即大喜。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
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
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①陈涉不听,遂立为王。
注①正义解,纪卖反。言天下诸侯见陈胜称王王陈,皆解堕不相从也。
陈余乃复说陈王曰:“大王举梁、楚而西,务在入关,未及收河北也。臣尝游赵,知其豪桀及地形,愿请奇兵北略赵地。”于是陈王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邵蚤为护军,以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
武臣等从白马渡河,①至诸县,说其豪桀曰:②“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③外内蚤动,百姓罢敝,头会箕敛,④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陈王奋臂为天下倡始,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响应,家自为怒,人自为□,各报其怨而攻其雠,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
今已张大楚,王陈,使吴广、周文将卒百万西击秦。于此时而不成封侯之业者,非人豪也。诸君试相与计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此士之一时也。”豪桀皆然其言。乃行收兵,得数万人,号武臣为武信君。下赵十城,余皆城守,莫肯下。
注①索隐案:郦食其云“白马之津”,白马是津渡,其地与黎阳对岸。
注②集解邓展曰:“至河北县说之。”
注③集解汉书音义曰:“岭有五,因以为名,在交址界中也。”索隐裴氏广州记云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斯五岭。
注④集解汉书音义曰:“家家人头数出谷,以箕敛之。”
乃引兵东北击范阳。范阳人蒯通说范阳令曰:①“窃闻公之将死,故吊。虽然,贺公得通而生。”范阳令曰:“何以吊之?”对曰:“秦法重,足下为范阳令十年矣,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胜数。然而慈父孝子莫敢-刃②公之腹中者,畏秦法耳。今天下大乱,秦法不施,然则慈父孝子且-刃公之腹中以成其名,此臣之所以吊公也。今诸侯畔秦矣,武信君兵且至,而君坚守范阳,少年皆争杀君,下武信君。君急遣臣见武信君,可转祸为福,在今矣。”
注①集解汉书曰“范阳令徐公”。
注②集解徐广曰:“-音。”李奇曰:“东方人以物插地皆为。”
范阳令乃使蒯通见武信君曰:“足下必将战胜然后略地,攻得然后下城,臣窃以为过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千里定,可乎?”
武信君曰:“何谓也?”蒯通曰:“今范阳令宜整顿其士卒以守战者也,怯而畏死,贪而重富贵,故欲先天下降,畏君以为秦所置吏,诛杀如前十城也。然今范阳少年亦方杀其令,自以城距君。君何不赍臣侯印,拜范阳令,范阳令则以城下君,少年亦不敢杀其令。令范阳令乘朱轮华毂,使驱驰燕、赵郊。燕、赵郊见之,皆曰此范阳令,先下者也,即喜矣,燕、赵城可毋战而降也。此臣之所谓传檄而千里定者也。”武信君从其计,因使蒯通赐范阳令侯印。赵地闻之,不战以城下者三十余城。
至邯郸,张耳、陈余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却;①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用其-不以为将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曰:“陈王起蕲,至陈而王,非必立六国后。将军今以三千人下赵数十城,独介居河北,②不王无以填之。且陈王听谗,还报,恐不脱于祸。又不如立其兄弟;不,即立赵后。将军毋失时,时闲不容息。”③武臣乃听之,遂立为赵王。以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蚤为左丞相。
注①集解苏林曰:“戏,地名。却,兵退也。”正义戏音羲。出骊山。
注②集解晋灼曰:“介音戛。”瓒曰:“方言云介,特也。”
注③索隐以言举事不可失时,时几之迅速,其闲不容一喘息顷也。
使人报陈王,陈王大怒,欲尽族武臣等家,而发兵击赵。陈王相国房君谏曰:“秦未亡而诛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不如因而贺之,使急引兵西击秦。”陈王然之,从其计,徙系武臣等家宫中,封张耳子敖为成都君。
陈王使使者贺赵,令趣发兵西入关。张耳、陈余说武臣曰:“王王赵,非楚意,特以计贺王。楚已灭秦,必加兵于赵。愿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内以自广。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使韩广略燕,李良略常山,张-略上党。
韩广至燕,燕人因立广为燕王。①赵王乃与张耳、陈余北略地燕界。赵王闲出,为燕军所得。燕将囚之,欲与分赵地半,乃归王。使者往,燕辄杀之以求地。张耳、陈余患之。有厮养卒谢其舍中曰:②“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
舍中皆笑曰:“使者往十余辈,辄死,若何以能得王?”乃走燕壁。燕将见之,问燕将曰:“知臣何欲?”燕将曰:
“若欲得赵王耳。”曰:“君知张耳、陈余何如人也?”燕将曰:“贤人也。”
曰:“知其志何欲?”曰:“欲得其王耳。”赵养卒乃笑曰:“君未知此两人所欲也。夫武臣、张耳、陈余杖马棰③下赵数十城,此亦各欲南面而王,岂欲为卿相终己邪?夫臣与主岂可同日而道哉,顾其势初定,未敢参分而王,且以少长先立武臣为王,以持赵心。今赵地已服,此两人亦欲分赵而王,时未可耳。
今君乃囚赵王。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而责杀王之罪,④灭燕易矣。”燕将以为然,乃归赵王,养卒为御而归。
注①集解徐广曰:“九月也。”
注②集解如淳曰:“-,贱者也。公羊传曰‘-役扈养’。”韦昭曰:“析薪为-,炊烹为养。”晋灼曰:“以辞相告曰谢也。”索隐谓其同舍中之人也。汉书作“舍人”。
注③集解张晏曰:“言其不用兵革,驱策而已也。”索隐杖音丈。棰音之委反。
注④集解徐广曰:“平原君传曰‘事成执右券以责’也,券契义同耳。”
李良已定常山,还报,赵王复使良略太原。至石邑,①秦兵塞井陉,未能前。
秦将诈称二世使人遗李良书,不封,②曰:“良尝事我得显幸。良诚能反赵为秦,赦良罪,贵良。”
良得书,疑不信。乃还之邯郸,益请兵。未至,道逢赵王姊出饮,从百余骑。
李良望见,以为王,伏谒道旁。王姊醉,不知其将,使骑谢李良。李良素贵,起,-其从官。从官有一人曰:“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且赵王素出将军下,今女儿乃不为将军下车,请追杀之。”李良已得秦书,固欲反赵,未决,因此怒,遣人追杀王姊道中,乃遂将其兵袭邯郸。邯郸不知,竟杀武臣、邵蚤。赵人多为张耳、陈余耳目者,以故得脱出。收其兵,得数万人。客有说张耳曰:“两君羁旅,而欲附赵,难;③独立赵后,④扶以义,可就功。”乃求得赵歇,⑤立为赵王,居信都。⑥李良进兵击陈余,陈余败李良,李良走归章邯。
注①索隐地理志属常山。
注②集解张晏曰:“欲其漏泄,君臣相疑。”
注③索隐案:羁旅势弱,难以立功也。
注④索隐谓独有立六国赵王之后。
注⑤集解徐广曰:“正月也。音乌辖反。”-案:张晏曰“赵之苗裔”。
注⑥集解徐广曰:“后项羽改曰襄国。”
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
陈余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钜鹿北。章邯军钜鹿南棘原,筑属河,饷王离。王离兵食多,急攻钜鹿。钜鹿城中食尽兵少,张耳数使人召前陈余,陈余自度兵少,不敌秦,不敢前。数月,张耳大怒,怨陈余,使张-、陈泽①往让陈余曰:“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安在其相为死!苟必信,胡不赴秦军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陈余曰:“吾度前终不能救赵,徒尽亡军。且余所以不俱死,欲为赵王、张君报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饿虎,何益?”张-、陈泽曰:“事已急,要以俱死立信,安知后虑!”陈余曰:“吾死顾以为无益。必如公言。”乃使五千人令张-、陈泽先尝秦军,③至皆没。
注①正义音释。
注②正义十中冀一两胜秦。
注③索隐崔浩云:“尝犹试。”
当是时,燕、齐、楚闻赵急,皆来救。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余人,来,皆壁余旁,未敢击秦。项羽兵数绝章邯,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①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闲自杀。卒存钜鹿者,楚力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三年十二月也。”
于是赵王歇、张耳乃得出钜鹿,谢诸侯。张耳与陈余相见,责让陈余以不肯救赵,及问张-、陈泽所在。陈余怒曰:“张-、陈泽以必死责臣,臣使将五千人先尝秦军,皆没不出。”张耳不信,以为杀之,数问陈余。陈余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①岂以臣为重去将哉?”②乃脱解印绶,推予张耳。张耳亦愕不受。陈余起如厕。客有说张耳曰:“臣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③今陈将军与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张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而陈余还,亦望张耳不让,④遂趋出。张耳遂收其兵。陈余独与麾下所善数百人之河上泽中渔猎。由此陈余、张耳遂有却。
注①索隐望,怨责也。
注②索隐案:重训难也。或云重,惜也。
注③索隐此辞出国语。
注④正义言陈余如厕还,亦怨望张耳不让其印。
赵王歇复居信都。张耳从项羽诸侯入关。汉元年二月,项羽立诸侯王,张耳雅游,①人多为之言,项羽亦素数闻张耳贤,乃分赵立张耳为常山王,治信都。
信都更名襄国。
注①集解韦昭曰:“雅,素也。”索隐郑氏云“雅,故也”。韦昭云“雅,素也”。然素亦故也。故游,言惯游从,故多为人所称誉。
陈余客多说项羽曰:“陈余、张耳一体有功于赵。”项羽以陈余不从入关,闻其在南皮,①□以南皮旁三县以封之,而徙赵王歇王代。②
注①索隐地理志属勃海。正义故城在沧州南皮县北四里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都代县。”
张耳之国,陈余愈益怒,曰:“张耳与余功等也,今张耳王,余独侯,此项羽不平。”及齐王田荣畔楚,陈余乃使夏说说①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尽王诸将善地,徙故王王恶地,今赵王乃居代!愿王假臣兵,请以南皮为-蔽。”
田荣欲树党于赵以反楚,乃遣兵从陈余。陈余因悉三县兵袭常山王张耳。张耳败走,念诸侯无可归者,曰:“汉王与我有旧故,②而项羽又强,立我,我欲之楚。”③甘公曰:④“汉王之入关,五星聚东井。东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楚虽强,后必属汉。”故耳走汉。⑤汉王亦还定三秦,方围章邯废丘。张耳谒汉王,汉王厚遇之。
注①正义上“说”音悦,下式锐反。
注②集解张晏曰:“汉王为布衣时,尝从张耳游。”
注③集解张晏曰:“羽既强盛,又为所立,是以狐疑莫知所往也。”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