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第157节
注⒄正义苏代言甘茂许公仲以武遂,又归宜阳之民,今向寿徒拟收之,甚难事也。
注⒅正义颍川,许州也。楚侵韩颍川,苏代令向寿以秦威重为韩就楚求索颍川,是亲向寿。
注⒆集解已买反。
注[二0]索隐韩楚怨不解,二国交走向秦也。
注[二一]集解徐广曰:“过,一作‘适’。”
注[二二]正义若二国皆事秦,公则渐说楚之过失以收韩,此利于秦也。
注[二三]正义言公孙——甘茂皆欲以秦挟韩魏而取齐,今向寿取宜阳为功,收楚韩安以事秦,而责齐魏之罪,是公孙——甘茂不得同合韩魏于秦以伐齐也。
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①向寿-公孙-争之,不能得。向寿-公孙-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②樗里子与魏讲,罢兵。
③
注①正义年表云秦昭王元年予韩武遂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昭王元年,击魏皮氏,未拔,去。”
注③索隐邹氏云:“讲读曰媾。媾犹和也。”
甘茂之亡秦奔齐,逢苏代。代为齐使于秦。甘茂曰:“臣得罪于秦,惧而-逃,无所容迹。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
茂之妻子在焉,愿君以余光振之。”苏代许诺。遂致使于秦。已,因说秦王曰:
“甘茂,非常士也。其居于秦,累世重矣。自-塞①及至鬼谷,②其地形险易皆明
知之。彼以齐约韩魏反以图秦,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柰何?”苏代曰:“王不若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使彼来则置之鬼谷,③终身勿出。”秦王曰:“善。”□赐之上卿,以相印迎之于齐。甘茂不往。苏代谓齐愍王曰:“夫甘茂,贤人也。今秦赐之上卿,以相印迎之。甘茂德王之赐,好为王臣,故辞而不往。今王何以礼之?”齐王曰:“善。”
□位之上卿而处之。④秦因复甘茂之家⑤以市于齐。
注①正义三-在洛州永宁县西北。
注②集解徐广曰:“在阳城。”
注③索隐案:徐广云在阳城。刘氏云此鬼谷在关内云阳,是矣。正义刘伯庄云:“此鬼谷,关内云阳,非阳城者也。”案:阳城鬼谷时属韩,秦不得言置之。
注④索隐案:处犹留也。
注⑤正义复音福。
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①而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曰:
“愿送甘茂于秦。”楚王问于范-②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对曰:
“臣不足以识之。”楚王曰:“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对曰:“不可。夫史举,下蔡之监门也,大不为事君,小不为家室,以苟贱不廉闻于世,甘茂事之顺焉。
故惠王之明,武王之察,张仪之辩,而甘茂事之,取十官而无罪。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③而内行章义之难,④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⑤而郡江东。⑥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然则王若欲置相于秦,则莫若向寿者可。夫向寿之于秦王,亲也,少与之同衣,长与之同车,以听事。王必相向寿于秦,则楚国之利也。”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秦卒相向寿。而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
注①集解徐广曰:“昭王二年时迎妇于楚。”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作‘-’。”索隐音休缘反,又休软反-,休缘反。
战国策云作“-”也。正义许缘反。
注③集解徐广曰:“滑,一作‘涓’。”
注④集解徐广曰:“一云‘内句章昧之难’。”索隐谓召滑内心猜诈,外则佯章恩义,而卒包藏祸心,构难于楚也。注“一云内句章-昧之难”。案:战国策云“纳章句之难”。
注⑤集解徐广曰:“一作‘濑湖’。”正义刘伯庄云:“厉门,度岭南之要路。”
注⑥正义吴越之城皆为楚之都邑。
甘茂有孙曰甘罗。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①
注①索隐战国策云甘罗事吕不韦为庶子。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闲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①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②甘罗曰:
“大项橐③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④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注①索隐□张唐也。卿,字也。
注②正义女音汝。焉,乙连反。
注③索隐音托。尊其道德,故云“大项橐”。
注④索隐范睢。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甘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
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闲。王不如赍臣五城①以广河闲,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闲。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②令秦有十一。③
注①索隐赍音侧奚反,一音。并谓割五城与臣也。
注②索隐战国策云得三十六县。正义上谷,今妫州也,在优州西北。
注③索隐谓以十一城与秦也。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樗里子以骨肉重,固其理,而秦人称其智,故颇采焉。甘茂起下蔡闾阎,显名诸侯,重强齐楚。①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注①集解徐广曰:“恐或疑此当云‘见重强齐’,误脱一字。”正义甘茂为强齐楚所重。
【索隐述赞】严君名疾,厥号“智囊”。既亲且重,称兵外攘。甘茂并相,初佐魏章。始推向寿,乃攻宜阳。甘罗妙岁,卒起张唐。
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 第十二
穰侯魏-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①其先楚人,姓芈氏。②
注①索隐宣太后之异父长弟也,姓魏,名-,封之穰。地理志穰县在南阳。
宣太后者,惠王之妃,姓芈氏,曰芈八子者是也。
注②正义芈,亡尔反。
秦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昭王母故号为芈八子,及昭王即位,芈八子号为宣太后。宣太后非武王母。武王母号曰惠文后,先武王死。①宣太后二弟:其异父长弟曰穰侯,姓魏氏,名-;同父弟曰芈戎,为华阳君。②而昭王同母弟曰高陵君-③泾阳君。④而魏-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
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为将军,-咸阳。
诛季君之乱,⑤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
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为政。
注①索隐秦本纪云:“昭王二年,庶长壮与大臣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又按:纪年云“秦内乱,杀其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壮”是也。
注②索隐华阳,韩地,后属秦。芈戎后又号新城君。正义司马彪云:“华阳,亭名,在洛州密县。”又故华城在郑州管城县南三十里,即此。
注③索隐名显。
注④索隐名悝。
注⑤集解徐广曰:“年表曰季君为乱,诛。本纪曰庶长壮与大臣公子谋反。伏诛。”索隐按:季君即公子壮,僭立而号曰季君。穰侯力能立昭王,为将军,-咸阳,诛季君及惠文后,故本纪言“伏诛”。又云“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盖谓惠文后时党公子壮,欲立之,及壮诛而太后忧死,故云“不得良死”,亦史讳之也。又逐武王后出之魏,亦事势然也。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①之秦,请以魏-为秦相。仇液将行,其客宋公②谓液曰:“秦不听公,楼缓必怨公。公不若谓楼缓曰‘请为公毋急秦’。秦王见赵请相魏-之不急,且不听公。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楼子;事成,魏-故德公矣。”于是仇液从之。
而秦果免楼缓而魏-相秦。
注①索隐战国策作“仇郝”,盖是一人而记别也。正义音亦,姓名。
注②索隐战国策作“宋交”。
欲诛吕礼,礼出奔齐。昭王十四年,魏-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其明年,烛免,复相-,乃封魏-于穰,复益封陶,①号曰穰侯。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陰’。”索隐陶即定陶也。徐广云作“陰”,陶陰字本易惑也。王劭按:定陶见有魏——,作“陰”,误也。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东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
昭王十九年,秦称西帝,齐称东帝。月余,吕礼来,而齐-秦各复归帝为王。
魏-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昭王三十二年,穰侯为相国,将兵攻魏,走芒卯,①入北宅,②遂围大梁。
梁大夫须贾说穰侯曰:“臣闻魏之长吏谓魏王曰:‘昔梁惠王伐赵,战胜三梁,③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拔故国,杀子良;④-人不割,而故地复反——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割地,而国随以亡。臣以为——赵可法,而宋-中山可为戒也。秦,贪戾之国也,而毋亲。蚕食魏氏,又尽晋国,⑤战胜暴子,⑥割八县,地未毕入,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王必勿听也。
今王背楚-赵而讲秦,⑦楚-赵怒而去王,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梁,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愿王之必无讲也。王若欲讲,少割而有质;不然,必见欺。’⑧此臣之所闻于魏也,⑨愿君*(王)*之以是虑事也。周书曰‘惟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战胜暴子,割八县,此非兵力之津也,又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宅,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智者不然。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甲以上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守梁七仞之城,⑩臣以为汤-武复生,不易攻也。
夫轻背楚-赵之兵,陵七仞之城,战三十万之-,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地始分
以至于今,未尝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罢,陶邑必亡,⑾则前功必□矣。今魏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⑿愿君逮楚-赵之兵未至于梁,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利,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于魏之先己也,必争事秦,从以此散,⒀而君后择焉。且君之得地岂必以兵哉!
割晋国,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绛安邑。又为陶开两道,⒁几尽故宋,⒂-必效单父。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索而不得,何为而不成!愿君熟虑之而无行危。”⒃穰侯曰:“善。”乃罢梁围。⒄
注①集解上莫-反。下陌饱反。
注②集解徐广曰:“魏惠王五年,与韩会宅阳。”正义竹书云:“宅阳,一名北宅。”括地志云:“宅阳故城在郑州荥阳县西南十七里。”
注③集解徐广曰:“田完世家云魏伐赵,赵不利,战于南梁。”索隐三梁即南梁也。
注④索隐-之故国,盖楚丘也。下文“故地”,亦同谓楚丘也。战国策“-”字皆作“燕”,“子良”作“子之”,恐非也。
注⑤索隐河东-河西-河内并是魏地,即故晋国。今言秦蚕食魏氏,尽晋国之地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韩将暴鸢。”
注⑦索隐讲,和也。
注⑧索隐谓与秦欲讲,少割地而求秦质子;恐不然必被秦欺也。
注⒅正义颍川,许州也。楚侵韩颍川,苏代令向寿以秦威重为韩就楚求索颍川,是亲向寿。
注⒆集解已买反。
注[二0]索隐韩楚怨不解,二国交走向秦也。
注[二一]集解徐广曰:“过,一作‘适’。”
注[二二]正义若二国皆事秦,公则渐说楚之过失以收韩,此利于秦也。
注[二三]正义言公孙——甘茂皆欲以秦挟韩魏而取齐,今向寿取宜阳为功,收楚韩安以事秦,而责齐魏之罪,是公孙——甘茂不得同合韩魏于秦以伐齐也。
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①向寿-公孙-争之,不能得。向寿-公孙-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②樗里子与魏讲,罢兵。
③
注①正义年表云秦昭王元年予韩武遂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昭王元年,击魏皮氏,未拔,去。”
注③索隐邹氏云:“讲读曰媾。媾犹和也。”
甘茂之亡秦奔齐,逢苏代。代为齐使于秦。甘茂曰:“臣得罪于秦,惧而-逃,无所容迹。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
茂之妻子在焉,愿君以余光振之。”苏代许诺。遂致使于秦。已,因说秦王曰:
“甘茂,非常士也。其居于秦,累世重矣。自-塞①及至鬼谷,②其地形险易皆明
知之。彼以齐约韩魏反以图秦,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柰何?”苏代曰:“王不若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使彼来则置之鬼谷,③终身勿出。”秦王曰:“善。”□赐之上卿,以相印迎之于齐。甘茂不往。苏代谓齐愍王曰:“夫甘茂,贤人也。今秦赐之上卿,以相印迎之。甘茂德王之赐,好为王臣,故辞而不往。今王何以礼之?”齐王曰:“善。”
□位之上卿而处之。④秦因复甘茂之家⑤以市于齐。
注①正义三-在洛州永宁县西北。
注②集解徐广曰:“在阳城。”
注③索隐案:徐广云在阳城。刘氏云此鬼谷在关内云阳,是矣。正义刘伯庄云:“此鬼谷,关内云阳,非阳城者也。”案:阳城鬼谷时属韩,秦不得言置之。
注④索隐案:处犹留也。
注⑤正义复音福。
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①而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曰:
“愿送甘茂于秦。”楚王问于范-②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对曰:
“臣不足以识之。”楚王曰:“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对曰:“不可。夫史举,下蔡之监门也,大不为事君,小不为家室,以苟贱不廉闻于世,甘茂事之顺焉。
故惠王之明,武王之察,张仪之辩,而甘茂事之,取十官而无罪。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且王前尝用召滑于越,③而内行章义之难,④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⑤而郡江东。⑥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诸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钜过矣。然则王若欲置相于秦,则莫若向寿者可。夫向寿之于秦王,亲也,少与之同衣,长与之同车,以听事。王必相向寿于秦,则楚国之利也。”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秦卒相向寿。而甘茂竟不得复入秦,卒于魏。
注①集解徐广曰:“昭王二年时迎妇于楚。”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作‘-’。”索隐音休缘反,又休软反-,休缘反。
战国策云作“-”也。正义许缘反。
注③集解徐广曰:“滑,一作‘涓’。”
注④集解徐广曰:“一云‘内句章昧之难’。”索隐谓召滑内心猜诈,外则佯章恩义,而卒包藏祸心,构难于楚也。注“一云内句章-昧之难”。案:战国策云“纳章句之难”。
注⑤集解徐广曰:“一作‘濑湖’。”正义刘伯庄云:“厉门,度岭南之要路。”
注⑥正义吴越之城皆为楚之都邑。
甘茂有孙曰甘罗。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①
注①索隐战国策云甘罗事吕不韦为庶子。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闲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①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②甘罗曰:
“大项橐③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④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注①索隐□张唐也。卿,字也。
注②正义女音汝。焉,乙连反。
注③索隐音托。尊其道德,故云“大项橐”。
注④索隐范睢。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甘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
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闲。王不如赍臣五城①以广河闲,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闲。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②令秦有十一。③
注①索隐赍音侧奚反,一音。并谓割五城与臣也。
注②索隐战国策云得三十六县。正义上谷,今妫州也,在优州西北。
注③索隐谓以十一城与秦也。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樗里子以骨肉重,固其理,而秦人称其智,故颇采焉。甘茂起下蔡闾阎,显名诸侯,重强齐楚。①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注①集解徐广曰:“恐或疑此当云‘见重强齐’,误脱一字。”正义甘茂为强齐楚所重。
【索隐述赞】严君名疾,厥号“智囊”。既亲且重,称兵外攘。甘茂并相,初佐魏章。始推向寿,乃攻宜阳。甘罗妙岁,卒起张唐。
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 第十二
穰侯魏-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①其先楚人,姓芈氏。②
注①索隐宣太后之异父长弟也,姓魏,名-,封之穰。地理志穰县在南阳。
宣太后者,惠王之妃,姓芈氏,曰芈八子者是也。
注②正义芈,亡尔反。
秦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昭王母故号为芈八子,及昭王即位,芈八子号为宣太后。宣太后非武王母。武王母号曰惠文后,先武王死。①宣太后二弟:其异父长弟曰穰侯,姓魏氏,名-;同父弟曰芈戎,为华阳君。②而昭王同母弟曰高陵君-③泾阳君。④而魏-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
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为将军,-咸阳。
诛季君之乱,⑤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
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为政。
注①索隐秦本纪云:“昭王二年,庶长壮与大臣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又按:纪年云“秦内乱,杀其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壮”是也。
注②索隐华阳,韩地,后属秦。芈戎后又号新城君。正义司马彪云:“华阳,亭名,在洛州密县。”又故华城在郑州管城县南三十里,即此。
注③索隐名显。
注④索隐名悝。
注⑤集解徐广曰:“年表曰季君为乱,诛。本纪曰庶长壮与大臣公子谋反。伏诛。”索隐按:季君即公子壮,僭立而号曰季君。穰侯力能立昭王,为将军,-咸阳,诛季君及惠文后,故本纪言“伏诛”。又云“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盖谓惠文后时党公子壮,欲立之,及壮诛而太后忧死,故云“不得良死”,亦史讳之也。又逐武王后出之魏,亦事势然也。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于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①之秦,请以魏-为秦相。仇液将行,其客宋公②谓液曰:“秦不听公,楼缓必怨公。公不若谓楼缓曰‘请为公毋急秦’。秦王见赵请相魏-之不急,且不听公。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楼子;事成,魏-故德公矣。”于是仇液从之。
而秦果免楼缓而魏-相秦。
注①索隐战国策作“仇郝”,盖是一人而记别也。正义音亦,姓名。
注②索隐战国策作“宋交”。
欲诛吕礼,礼出奔齐。昭王十四年,魏-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其明年,烛免,复相-,乃封魏-于穰,复益封陶,①号曰穰侯。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陰’。”索隐陶即定陶也。徐广云作“陰”,陶陰字本易惑也。王劭按:定陶见有魏——,作“陰”,误也。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东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
昭王十九年,秦称西帝,齐称东帝。月余,吕礼来,而齐-秦各复归帝为王。
魏-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昭王三十二年,穰侯为相国,将兵攻魏,走芒卯,①入北宅,②遂围大梁。
梁大夫须贾说穰侯曰:“臣闻魏之长吏谓魏王曰:‘昔梁惠王伐赵,战胜三梁,③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拔故国,杀子良;④-人不割,而故地复反——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割地,而国随以亡。臣以为——赵可法,而宋-中山可为戒也。秦,贪戾之国也,而毋亲。蚕食魏氏,又尽晋国,⑤战胜暴子,⑥割八县,地未毕入,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王必勿听也。
今王背楚-赵而讲秦,⑦楚-赵怒而去王,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梁,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愿王之必无讲也。王若欲讲,少割而有质;不然,必见欺。’⑧此臣之所闻于魏也,⑨愿君*(王)*之以是虑事也。周书曰‘惟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战胜暴子,割八县,此非兵力之津也,又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宅,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智者不然。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甲以上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守梁七仞之城,⑩臣以为汤-武复生,不易攻也。
夫轻背楚-赵之兵,陵七仞之城,战三十万之-,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地始分
以至于今,未尝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罢,陶邑必亡,⑾则前功必□矣。今魏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⑿愿君逮楚-赵之兵未至于梁,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利,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于魏之先己也,必争事秦,从以此散,⒀而君后择焉。且君之得地岂必以兵哉!
割晋国,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绛安邑。又为陶开两道,⒁几尽故宋,⒂-必效单父。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索而不得,何为而不成!愿君熟虑之而无行危。”⒃穰侯曰:“善。”乃罢梁围。⒄
注①集解上莫-反。下陌饱反。
注②集解徐广曰:“魏惠王五年,与韩会宅阳。”正义竹书云:“宅阳,一名北宅。”括地志云:“宅阳故城在郑州荥阳县西南十七里。”
注③集解徐广曰:“田完世家云魏伐赵,赵不利,战于南梁。”索隐三梁即南梁也。
注④索隐-之故国,盖楚丘也。下文“故地”,亦同谓楚丘也。战国策“-”字皆作“燕”,“子良”作“子之”,恐非也。
注⑤索隐河东-河西-河内并是魏地,即故晋国。今言秦蚕食魏氏,尽晋国之地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韩将暴鸢。”
注⑦索隐讲,和也。
注⑧索隐谓与秦欲讲,少割地而求秦质子;恐不然必被秦欺也。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