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史记

史记 第15节

注⒁集解韦昭曰:“此总言之也。侯,侯圻;-,-圻也。”
注⒂集解韦昭曰:“供日祭。”
注⒃集解韦昭曰:“供月祀。”
注⒄集解韦昭曰:“供时享。”
注⒅集解韦昭曰:“供岁贡。”
注⒆集解韦昭曰:“王,王事天子也。诗曰‘莫敢不来王’。”
注[二0]集解徐广曰:“外传云‘先王之训’。”
注[二一]集解韦昭曰:“先修志意以自责也。畿内近,知王意也。”
注[二二]集解韦昭曰:“言号令也。”
注[二三]集解韦昭曰:“文,典法也。”
注[二四]集解韦昭曰:“名谓尊卑职贡之名号也。”
注[二五]集解韦昭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注[二六]集解韦昭曰:“序成,谓上五者次序已成,有不至则有刑罚也。”
注[二七]集解徐广曰:“犬戎之君。”
注[二八]正义贾逵云:“大毕,伯士,犬戎氏之二君也。白狼,白鹿,犬戎之职贡也。”按:大毕-伯士终后,犬戎氏常以其职来王。
注[二九]正义祭公申穆王之意,故云“天子曰”。
注[三0]正义几音祈。
注[三一]集解徐广曰:“树,一作‘-’。”-按:韦昭曰“树,立也。言犬戎立性敦笃也”。
诸侯有不睦者,甫侯言于王,作修刑辟。①王曰:“吁,来!有国有土,告汝祥刑。②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其人,③何敬非其刑,何居非其宜与?④两造具备,⑤师听五辞。⑥五辞简信,正于五刑。⑦五刑不简,正于五罚。⑧五罚不服,正于五过。⑨五过之疵,官狱内狱,阅实其罪,⑩惟钧其过。⑾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⑿简信有-,惟讯有稽。⒀无简不疑,共严天威。⒁黥辟疑赦,其罚百率,⒂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倍洒,⒃阅实其罪。膑辟疑赦,其罚倍差,[一七]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五⒅百率,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率,阅实其罪。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膑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命曰甫刑。
注①集解郑玄曰:“书说云周穆王以甫侯为相。”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告汝善用刑之道也。”
注③集解王肃曰:“训以安百姓之道,当何所选择乎?非当选择贤人乎?”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当何所敬,非唯五刑乎?当何所居,非唯及世轻重所宜乎?”
注⑤集解徐广曰:“造,一作‘遭’。”
注⑥集解孔安国曰:“两谓囚证。造,至也。两至具备,则-狱官听其入五刑辞。”正义汉书刑法志云:“五听,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周礼云“辞不直则言繁,目不直则视-,耳不直则对答惑,色不直则貌赧,气不直则数喘”也。
注⑦集解孔安国曰:“五辞简核,信有罪验,则正之于五刑矣。”
注⑧集解孔安国曰:“不简核。谓不应五刑,当正五罚,出金赎罪也。”
注⑨集解孔安国曰:“不服,不应罚也。正于五过,从赦免之。”
注⑩集解孔安国曰:“使与罚名相当。”索隐按:吕刑云“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今此似阙少,或从省文。
注⑾集解马融曰:“以此五过出入人罪,与犯法者等。”
注⑿集解孔安国曰:“刑疑赦从罚,罚疑赦从免,其当清察,能得其理也。”
注⒀集解孔安国曰:“简核诚信,有合-心,惟察其貌,有所考合,重之至也。”索隐讯,依尚书音貌也。
注⒁集解孔安国曰:“无简核诚信,不听治其狱,当严敬天威,无轻用刑。”
注⒂集解徐广曰:“率即锾也,音刷。”孔安国曰:“六两曰锾。锾,黄铁也。”索隐锾,黄铁。锊亦六两,故马融曰“锊,量名,与吕刑锾同”。旧本“率”亦作“选”。
注⒃集解徐广曰:“一作‘蓰’。五倍曰蓰。”孔安国曰:“倍百为二百锾也。”
索隐洒音戾。蓰音所解反。
注⒄集解马融曰:“倍二百为四百锾也。差者,又加四百之三分一,凡五百三十三三分一也。”正义倍中之差,二百去三分一,合三百三十三锾二两也。
宫刑,其罚五百,膑刑既轻,其数岂加?故孔-马之说非也。
注⒅集解徐广曰:“一作‘六’。”
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扈立。①共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②有三女-之。其母曰:“必致之王。③夫兽三为-,人三为-,女三为粲。王田不取-,④公行不下-,⑤王御不参一族。⑥夫粲,美之物也-以美物归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之小丑乎!小丑备物,终必亡。”康公不献,一年,共王灭密。共王崩,子懿王-立。⑦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⑧
注①索隐系本作“伊扈”。
注②集解韦昭曰:“康公,密国之君,姬姓也。”正义括地志云:“陰密故城在泾州鹑觚县西,东接县城,故密国也。”
注③集解列女传曰:“康公母,姓隗氏。”
注④正义曹大家云:“-,-,粲,皆多之名也。田猎得三兽,王不尽收,以其害深也。”
注⑤正义曹大家云:“公,诸侯也。公之所行与-人共议也。”
注⑥集解韦昭云:“御,妇官也。参,三也。一族,一父子也。故取侄娣以备三,不参一族之女也。”
注⑦索隐系本作“坚”。
注⑧索隐宋忠曰:“懿王自镐徙都犬丘,一曰废丘,今槐里是也。时王室衰,始作诗也。”
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注①正义纪年云:“三年,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帝王世纪云“十六年崩”也。
夷王崩,子厉王胡立。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①谏厉王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极,②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故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大雅曰‘陈锡载周’。③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厉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
注①正义芮伯也。
注②集解韦昭曰:“极,中也。”
注③集解唐固曰:“言文王布锡施利,以载成周道也。”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①“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巫,②使监谤者,③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④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⑤瞽献曲,⑥史献书,⑦师箴,⑧瞍赋,⑨蒙诵,⑩百工谏,庶人传语,⑾近臣尽规,⑿亲戚补察,⒀瞽史教诲,⒁耆艾修之,⒂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⒃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⒄
注①集解韦昭曰:“召康公之后穆公虎,为王卿士也。”
注②集解韦昭曰:“-国之巫也。”
注③正义监音口衔反。监,察也。以巫人神灵,有谤毁必察也。
注④集解韦昭曰:“以目相-而已。”
注⑤正义上诗风刺。
注⑥集解韦昭曰:“曲,乐曲。”
注⑦正义史,太史也。上书谏。
注⑧正义音针。师,乐太师也。上箴戒之文。
注⑨集解韦昭曰:“无眸子曰瞍。赋公卿列士所献诗也。”
注⑩集解韦昭曰:“有眸子而无见曰蒙。周礼蒙主弦歌,讽诵箴谏之语也。”
注⑾集解韦昭曰:“庶人卑贱,见时得失,不得达,传以语王。”正义传音逐缘反。庶人微贱,见时得失,不得上言,乃在街巷相传语。
注⑿集解韦昭曰:“近臣,骖仆之属。”
注⒀正义言亲戚补王过失,及察是非也。
注⒁集解韦昭曰:“瞽,乐太师。史,太史也。”
注⒂集解韦昭曰:“耆艾,师傅也。修理瞽史之教,以闻于王。”
注⒃集解唐固曰:“下平曰衍,有溉曰沃。”
注⒄集解韦昭曰:“彘,晋地,汉为县,属河东,今曰永安。”正义括地志云:“晋州霍邑县本汉彘县,后改彘曰永安。从——晋也。”
厉王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雠而怼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雠怼,①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
注①集解韦昭曰:“在危险之中。”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①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十二年,鲁武公来朝。
注①索隐共音如字。若汲-纪年则云“共伯和干王位”。共音恭。共,国;伯,爵;和,其名;干,篡也。言共伯摄王政,故云“干王位”也。正义共音巨用反。韦昭云:“彘之乱,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号曰共和也。”鲁连子云:“-州共城县本周共伯之国也。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国人作难,王-子于彘,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共伯使诸侯奉王子靖为宣王,而共伯复归国于-也。”世家云:“厘侯十三年,周厉王出-于彘,共和行政焉。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厘侯卒,太子共伯余立为君。共伯弟和袭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厘侯羡自杀,-人因葬厘侯旁,谥曰共伯,而立和为-侯,是为武公。”按:此文共伯不得立,而和立为武公。武公之立在共伯卒后,年岁又不相当,年表亦同,明纪年及鲁连子非也。
宣王不修籍于千亩,①虢文公谏曰②不可,③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④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⑤
注①正义应劭云:“古者天子耕籍田千亩,为天下先。”瓒曰:“籍,蹈籍也。”
按:宣王不修亲耕之礼也。
注②集解贾逵曰:“文公,文王母弟虢仲之后,为王卿士也。”韦昭曰:“文公,虢叔之后,西虢也。宣王都镐,在畿内也。”正义括地志云:“虢故城在岐州陈仓县东*(西)④*十里。”又云:“千亩原在晋州岳阳县北九十里也。”
注③索隐国语曰:“虢文公谏曰‘夫人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人之繁庶于是乎生,事之共给于是乎在’。”事具载国语。
注④索隐地名也,在西河介休县。
注⑤集解韦昭曰:“西夷别种,四岳之后也。”
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①仲山甫谏曰:②“民不可料也。”
宣王不听,卒料民。
注①集解韦昭曰:“败于姜戎时所亡也。南国,江汉之闲。料,数也。”唐固曰:“南国,南阳也。”
注②正义毛苌云:“仲山甫,樊穆仲也。”括地志云:“汉樊县城在兖州瑕丘县西南三十五里,古樊国,仲山甫所封也。”
四十六年,宣王崩,①子优王宫-立。②优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③伯阳甫曰:“周将亡矣。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⑤阳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⑥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陰也。⑦阳失而在陰,⑧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⑨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⑩河竭而商亡。⑾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
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川竭必山崩。⑿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⒀天之所□,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首节 上一节 15/24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