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史记

史记 第14节

注⑨集解地理志燕国有蓟县。
注⑩正义括地志云:“陈州宛丘县在陈城中,即古陈国也。帝舜后遏父为周武王陶正,武王赖其器用,封其子妫满于陈,都宛丘之侧。”
注⑾正义括地志云:“汴州雍丘县,古□国。地理志云古□国理此城。周武王封禹后于□,号东楼公,二十一代为楚所灭。”
注⑿集解尔雅曰:“水出其前而左曰营丘。”郭璞曰:“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及东。”正义水经注今临-城中有丘云。青州临淄县古营丘之地,吕望所封齐之都也。营丘在县北百步外城中。舆地志云秦立为县,城临淄水故曰临淄也。
注⒀集解应劭曰:“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正义帝王世纪云:“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穷桑在鲁北,或云穷桑即曲阜也。又为大庭氏之故国,又是商奄之地。皇甫谧云:“黄帝生于寿丘,在鲁城东门之北。
居轩辕之丘,*(于)*山海经云‘此地穷桑之际,西射之南’是也。”括地志云:
“兖州曲阜县外城即周公旦子伯禽所筑古鲁城也。”
注⒁正义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观其文稍似重也。水经注云蓟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取名焉。括地志云:“燕山在优州渔阳县东南六十里。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按: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蓟名遂绝焉。今优州蓟县,古燕国也。
注⒂正义括地志云:“郑州管城县外城,古管国城也,周武王弟叔鲜所封。”
注⒃正义括地志云:“豫州北七十里上蔡县,古蔡国,武王封弟叔度于蔡是也。县东十里有蔡冈,因名也。”
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①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②周公旦□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③蜚鸿满野。④天不享殷,乃今有成。⑤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⑥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⑦日夜劳来⑧定我西土,⑨我维显服,及德方明。⑩自洛-延于伊-,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⑾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⑿粤詹雒、伊,毋远天室。”⒀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⒁纵马于华山之阳,⒂放牛于桃林之虚;⒃偃干戈,振兵释旅:⒄示天下不复用也。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豳州三水县西十里有豳原,周先公刘所都之地也。豳城在此原上,因公为名。”按:盖武王登此城望商邑。
注②正义周,镐京也。武王伐纣,还至镐京,忧未定天之保安,故自夜不得寐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此事出周书及随巢子,云‘夷羊在牧’。牧,郊也。夷羊,怪物也。”
注④索隐按:高诱曰“蜚鸿,蠛蠓也”。言飞虫蔽田满野,故为灾,非是鸿-也。随巢子作“飞拾”,飞拾,虫也。正义蜚音飞,古“飞”字也。于今犹当今。
于今六十年,从帝乙十年至伐纣年也。麋鹿在牧,喻谗佞小人在朝位也。飞鸿满野,喻忠贤君子见放□也。言纣父帝乙立后,殷国益衰,至伐纣六十年闲,谄佞小人在于朝位,忠贤君子放迁于野。故诗云“鸿-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毛苌云“之子,侯伯卿士也。”郑玄云“鸿-知避陰阳寒暑,喻民知去无道就有道”。
注⑤索隐言上天不歆享殷家,故见灾异,我周今乃有成王业者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一云‘不顾亦不宾成’,一又云‘不顾亦不恤’也。”索隐言天初建殷国,亦登进名贤之人三百六十夫,既无非大贤,未能兴化致理,故殷家不大光昭,亦不即摈灭,以至于今也。亦见周书及随巢子,颇复脱错。
而刘氏音破六为古,其字义亦无所通。徐广云一本作“不顾亦不宾成”,盖是学者以周书及随巢不同,逐音改易耳。随巢子曰“天鬼不顾亦不宾灭”,天鬼即天神也。
注⑦索隐言今悉求取夫恶人不知天命不顺周家者,咸贬责之,与纣同罪,故曰“贬从殷王受”。
注⑧集解徐广曰:“一云‘肯来’。”
注⑨索隐八字连作一句读。
注⑩正义服,事也。武王答周公云,定知天之安保我位,得依天之宫室,退除殷纣之恶,日夜劳民,又安定我之西土。我维明于事,及我之德教施四方明行之,乃可至于寝寐也。自此已上至“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问之,故先书。
注⑾集解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居阳翟。”索隐言自洛-及伊-,其地平易无险固,是有夏之旧居。正义括地志云“自禹至太康与唐、虞皆不易都城”,然则居阳城为禹避商均时,非都之也。帝王世纪云:“禹封夏伯,今河南阳翟是。”汲-古文云:“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括地志云:“故-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也。”
注⑿集解徐广曰:“周书度邑曰‘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也,南望过于三涂,北詹望于有河’。”索隐杜预云三涂在陆浑县南。岳,盖河北太行山。
鄙,都鄙,谓近岳之邑。度邑,周书篇名。度音徒各反。正义括地志云:“太行、恒山连延,东北接碣石,西北接岳山。”言北望太行、恒山之边鄙都邑也。又“晋州霍山一名太岳,在洛西北,恒山在洛东北”。二说皆通。
注⒀正义粤者,审慎之辞也。言审慎瞻雒、伊二水之阳,无远离此为天室也。
注⒁正义括地志云:“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郏-,周公新筑,在洛州河南县北九里苑内东北隅。自平王以下十二王皆都此城,至敬王乃迁都成周,至赧王又居王城也。帝王世纪云‘王城西有郏-陌’。左传云‘成王定鼎于郏-’。
京相-地名云‘郏,山名-,邑名’。”
注⒂正义华山在华陰县南八里。山南曰阳也。
注⒃集解孔安国曰:“桃林在华山东。”正义括地志云:“桃林在陕州桃林县西。山海经云‘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广员三百里,中多马,湖水出焉,北流入河也’。”
注⒄集解公羊传曰:“入曰振旅。”
武王已克殷,后二年,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①亡国宜告。
②武王亦丑,故问以天道。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前’。”
注②索隐六字连一句读。正义箕子殷人,不忍言殷恶,以周国之所宜言告武王,为洪范九类,武王以类问天道。
武王病。天下未集,-公惧,穆卜,①周公乃祓斋,②自为质,③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后而崩,④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穆,敬也。”
注②正义祓音废,又音拂。斋音札皆反。祓谓除不祥求福也。
注③正义音至。周公祓斋,自以贽币告三王,请代武王,武王病乃瘳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封禅书曰‘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皇甫谧曰:
“武王定位年岁在乙酉,六年庚寅崩。”-按:皇览曰“文王-武王-周公-皆在京兆长安镐聚东社中也”。正义括地志云:“武王墓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毕原上也。”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①颇收殷余民,以封武王少弟封为-康叔。②晋唐叔得嘉谷,③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④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⑤初,管-蔡畔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故初作大诰,次作微子之命,⑥次归禾,次嘉禾,次康诰-酒诰-梓材,⑦其事在周公之篇。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臣之位。
注①正义今宋州也。
注②正义尚书洛诰云:“我卜-水东,亦惟洛食,以居邶-墉——之。”又多士篇序云:“成周既成,迁殷顽民。”按:是为东周,古洛阳城也。括地志云:
“洛阳故城在洛州洛阳县东北二十六里,周公所筑,即成周城也。舆地志云‘以周地在王城东,故曰东周。敬王避子朝乱,自洛邑东居此。以其迫-不受王都,故坏翟泉而广之’。”按:武王灭殷国为邶-墉——,三监尹之。武庚作乱,周公灭之,徙三监之民于成周,颇收其余-,以封康叔为-侯,即今-州是也。孔安国云“以三监之余民,国康叔为-侯。周公惩其数叛,故使贤母弟主之”也。
注③集解郑玄曰:“二苗同为一穗。”
注④集解徐广曰:“归,一作‘馈’。”
注⑤集解徐广曰:“尚书序云‘旅天子之命’。”
注⑥集解孔安国曰:“封命之书。”
注⑦集解孔安国曰:“告康叔以为政之道,亦如梓人之治材也。”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
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①迁其君薄姑。②成王自奄归,在宗周,③作多方。④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⑤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⑥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⑦
注①集解郑玄曰:“奄国在淮夷之北。”正义奄音于险反。括地志云:“泗*(水)[州]*徐城县北三十里古徐国,即淮夷也。兖州曲阜县奄里,即奄国之地也。”
注②集解马融曰:“齐地。”正义括地志云:“薄姑故城在青州博昌县东北六十里。薄姑氏,殷诸侯,封于此,周灭之也。”
注③正义伐奄归镐京也。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告-方天下诸侯。”
注⑤集解孔安国曰:“言周家设官分职用人之法。”古文尚书序,周官,书篇名。
注⑥集解何休曰:“颂声者,太平歌颂之声,帝王之高致也。”
注⑦集解孔安国曰:“贿,赐也。”马融曰:“荣伯,周同姓,畿内诸侯,为卿大夫也。”
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①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诸侯,以太子钊见于先王庙,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②太子钊遂立,是为康王。康王即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③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④作毕命。
注①正义钊音招,又古尧反。任,而针反。
注②集解郑玄曰:“临终出命,故谓之顾。顾,将去之意也。”
注③集解应劭曰:“错,置也。民不犯法,无所置刑。”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分别民之居里,异其善恶也。成定东周郊境,使有保护也。”
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①立昭王子满,是为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
王道衰微,穆王闵文武之道缺,乃命伯-②申诫③太仆④国之政,作-命。⑤复宁。
注①正义帝王世纪云:“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长臂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讳之。”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伯-,臣名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部’。”
注④集解应劭曰:“太仆,周穆王所置。盖太御-仆之长,中大夫也。”
注⑤正义尚书序云:“穆王令伯-为太仆正。”应劭云:“太仆,周穆王所置。
盖太御-仆之长,中大夫也。”
穆王将征犬戎,①祭公谋父谏曰:②“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③是故周文公之颂曰:④‘载戢干戈,载-弓矢,⑤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⑥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⑦以文修之,使之务利而辟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昔我先王世后稷⑧以服事虞-夏。
及夏之衰也,⑨□稷不务,⑩我先王不-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闲。
不敢怠业,时序其德,遵修其绪,⑾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⑿至于文王-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无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载武王,以致戎于商牧。⒀是故先王非务武也,劝恤民隐而除其害也。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宾服,⒁夷蛮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⒂侯服者祀,⒃宾服者享,⒄要服者贡,⒅荒服者王。⒆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顺祀也,[二0]有不祭则修意,[二一]有不祀则修言,[二二]有不享则修文,[二三]有不贡则修名,[二四]有不王则修德,[二五]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二六]于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命,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有不至,则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
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二七]犬戎氏以其职来王,[二八]天子曰[二九]‘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三0]吾闻犬戎树敦,[三一]率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畎’。”
注②集解韦昭曰:“祭,畿内之国,周公之后,为王卿士。谋父,字也。”正义括地志云:“故祭城在郑州管城县东北十五里,郑大夫祭仲邑也。释例云‘祭城在河南,上有敖仓,周公后所封也’。”
注③集解韦昭曰:“震,惧也。”
注④集解韦昭曰:“文公,周公旦之谥。”
注⑤集解唐固曰:“-,韬也。”
注⑥集解韦昭曰:“言武王常求美德,故陈其功于是夏而歌之。信哉武王能保此时夏之美。乐章大者曰夏。”
注⑦集解韦昭曰:“乡,方也。”
注⑧集解韦昭曰:“谓□与不-也。”唐固曰:“父子相继曰世。”
注⑨正义谓太康也。
注⑩正义言太康□废稷官。
注⑾集解徐广曰:“遵,一作‘选’。”
注⑿正义前人谓后稷也。言不-亦世载德,不忝后稷。及文王-武王,无不务农事。
注⒀正义纣近郊地,名牧野。
首节 上一节 14/24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