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第144节
注①索隐此前古好事者据外传,以老子生年至孔子时,故百六十岁。或言二百余岁者,□以周太史儋为老子,故二百余岁也。正义盖,或,皆疑辞也。世不-知,故言“盖”及“或”也。玉清云老子以周平王时见衰,于是去。孔子世家云孔子问礼于老子在周景王时,孔子盖年三十也,去平王十二王。此传云儋□老子也,秦献公与烈王同时,去平王二十一王。说者不一,不可知也。故葛仙公序云“老子体于自然,生乎大始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①而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②或曰儋□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实百一十九年。”
注②索隐按:周秦二本纪并云“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又合,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然与此传离合正反,寻其意义,亦并不相违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①宗子注,②注子宫,宫玄孙假,③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太傅,因家于齐焉。
注①集解此云封于段干,段干应是魏邑名也。而魏世家有段干木、段干子,田完世家有段干朋,疑此三人是姓段干也。本盖因邑为姓,左传所谓“邑亦如之”是也。风俗通氏姓注云姓段,名干木,恐或失之矣。天下自别有段姓,何必段干木邪!
注②索隐音铸。正义之树反。
注③索隐音古雅反。正义作“瑕”,音霞。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①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②
注①索隐按:绌音黜。黜,退而后之也。
注②索隐此太史公因其行事,于当篇之末结以此言,亦是赞也。按: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此是昔人所评老-之德,故太史公于此引以记之。正义此都结老子之教也。言无所造为而自化,清净不挠而民自归正也。
庄子者,蒙人也,①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②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③作渔父、盗跖、-箧,④以诋-孔子之徒,⑤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⑥然善属书离辞,⑦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⑧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洋自恣以适己,⑨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注①集解地理志蒙县属梁国。索隐地理志蒙县属梁国。刘向别录云宋之蒙人也。正义郭缘生述征记云蒙县,庄周之本邑也。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漆园故城在曹州冤句县北十七里。”此云庄周为漆园吏,□此。按:其城古属蒙县。
注③索隐大抵犹言大略也。其书十余万言,率皆立主客,使之相对语,故云“偶言”。又音寓,寓,寄也。故别录云“作人姓名,使相与语,是寄辞于其人,故庄子有寓言篇”。正义率音律。寓音遇。率犹类也。寓,寄也。
注④索隐-箧犹言开箧也-音-,亦音去。箧音去劫反。正义-音丘鱼反。
箧音苦颊反-,开也。箧,箱类也。此庄子三篇名,皆诬毁自古圣君、贤臣、孔子之徒,营求名誉,咸以丧身,非抱素任真之道也。
注⑤索隐诋,讦也。诋音邸-音紫。谓诋讦毁訾孔子也。
注⑥索隐按:庄子“畏累虚”,篇名也,□老聃弟子畏累。邹氏畏音于鬼反,累音垒。刘氏畏音乌罪反,累路罪反。郭象云“今东莱也”。亢音庚。亢桑子,王劭本作“庚桑”。司马彪云“庚桑,楚人姓名也”。正义庄子云:“庚桑楚者,老子弟子,北居畏累之山。”成□云:“山在鲁,亦云在深州。”此篇寄庚桑楚以明至人之德,-生之经,若槁木无情,死灰无心,祸福不至,恶有人灾。言庄子杂篇庚桑楚已下,皆空设言语,无有实事也。
注⑦正义属音烛。离辞犹分析其辞句也。
注⑧正义剽,疋妙反。剽犹攻击也。
注⑨索隐-洋音汪羊二音,又音晃养。亦有本作“-”字。正义洋音翔。己音纪。
楚威王闻庄周贤,①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②子亟去,③无污我。④我宁游戏污渎⑤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⑥
注①正义威王当周显王三十年。
注②索隐孤者,小也,特也。愿为小豚不可得也。正义不-也。豚,小猪。
临宰时,愿为孤小豚不可得也。
注③索隐音棘。亟犹急也。
注④索隐污音乌故反。
注⑤索隐音乌读二音。污渎,潢污之小渠渎也。
注⑥正义庄子云:“庄子钓于濮水之上,楚王使大夫往,曰:‘愿以境内累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二千岁矣,巾笥藏之庙堂之上。此龟宁死为留骨而
贵乎?宁生曳尾泥中乎?’大夫曰:‘宁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与此传不同也。
申不害者,京人也,①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②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③
注①索隐申子名不害。按:别录云“京,今河南京县是也”。正义括地志云:
“京县故城在郑州荥阳县东南二十里,郑之京邑也。”
注②索隐按:术□刑名之法术也。
注③索隐王劭按:纪年云“韩昭侯之世,兵寇屡交”,异乎此言矣。
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①
注①集解刘向别录曰:“今民闲所有上下二篇,中书六篇,皆合二篇,已备,过于太史公所记也。”索隐今人闲有上下二篇,又有中书六篇,其篇中之言,皆合上下二篇,是书已备,过于太史公所记也。正义阮孝绪七略云申子三卷也。
韩非者,①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②而其归本于黄老。③非为人口吃,④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⑤斯自以为不如非。
注①正义阮孝绪七略云:“韩子二十卷。”韩世家云:“王安五年,非使秦。
九年,虏王安,韩遂亡。”
注②集解新序曰:“申子之书言人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故号曰‘术’。商鞅所为书号曰‘法’。
皆曰‘刑名’,故号曰‘刑名法术之书’。”索隐著书三十余篇,号曰韩子。
注③索隐按:刘氏云“黄老之法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韩非之论诋驳浮滢,法制无私,而名实相称。故曰‘归于黄老’。”斯未为得其本旨。今按:韩子书有解老、喻老二篇,是大抵亦崇黄老之学耳。
注④正义音讫。
注⑤正义孙卿子二十二卷。名况,赵人,楚兰陵令。避汉宣帝讳,改姓孙也。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①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滢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之士。②今者所养非所用,
③所用非所养。④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⑤观往者得失之变,⑥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⑦
注①索隐韩王安也。
注②正义介,甲也-,兜鍪也。
注③索隐言非疾时君以禄养其臣者,乃皆安禄养交之臣,非勇悍忠鲠及折冲御侮之人也。
注④索隐又言人主今临事任用,并非常所禄养之士,故难可尽其死力也。
注⑤索隐又悲坚邪谄谀之臣不容廉直之士。
注⑥正义韩非见王安不用忠良,今国消弱,故观往古有国之君,则得失之变异,而作韩子二十卷。
注⑦索隐此皆非所著书篇名也。孤愤,愤孤直不容于时也。五蠹,蠹政之事有五也。内外储,按韩子有内储、外储篇:内储言明君执术以制臣下,制之在己,故曰“内”也;外储言明君观听臣下之言行,以断其赏罚,赏罚在彼,故曰“外”也。储畜二事,所谓明君也。说林者,广说诸事,其多若林,故曰“说林”也。今韩子有说林上下二篇。说难者,说前人行事与己不同而诘难之,故其书有说难篇。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说难曰:①
注①索隐说音税。难音奴干反。言游说之道为难,故曰说难。其书词甚高,故特载之。然此篇亦与韩子微异,烦省小大不同。刘伯庄亦申其意,粗释其微文优旨,故有刘说也。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难也;①又非吾辩之难能明吾意之难也;②又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③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④
注①正义凡说难识情理,不当人主之心,恐犯逆鳞。说之难知,故言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乃为难。
注②正义能分明吾意以说之,亦又未为难也,尚非甚难。
注③索隐按:韩子“横失”作“横佚”。刘氏云:“吾之所言,无横无失,陈辞发策,能尽说情,此虽是难,尚非难也。”正义横,扩孟反。又非吾敢有横失,词理能尽说己之情,此虽是难,尚非极难。
注④索隐刘氏云:“开说之难,正在于此也。”按:所说之心者,谓人君之心也。言以人臣疏末射尊重之意,贵贱隔绝,旨趣难知,自非高识,莫近几会,故曰“说之难”也。乃须审明人主之意,必以我说合其情,故云“吾说当之”也。正义前者三说并未为难,凡说之难者,正在于此。言深辨知前人意,可以吾说当之,-与前人心会,说则行,乃是难矣。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①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远矣。②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③所说实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④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若说之以厚利,则陰用其言而显□其身。⑤此之不可不知也。
注①索隐按:谓所说之主,中心本出欲立高名者也。,故刘氏云“稽古羲黄,祖述尧舜”是也。
注②索隐谓人主欲立高名,说臣乃陈厚利,是其见下节也。既不会高情,故遇卑贱必被远斥矣。
注③索隐亦谓所说之君,出意本规厚利,而说臣乃陈名高之节,则是说者无心,远
于我之事情,必不见收用也。故刘氏云“若秦孝公志于强国,而商鞅说以帝王,故怒而不用”。
注④索隐按:韩子“实”字作“隐”。按:显者,阳也。谓其君实为厚利,而详作欲为名高之节也。正义前人必欲厚利,诈慕名高,则阳收其说,实疏远之。
注⑤索隐谓若下文云郑武公陰欲伐胡,而关其思极论深计,虽知说当,终遭显戮是也。正义前人好利厚,诈慕名高,说之以厚利,则陰用说者之言而显不收其身。说士不可不察。
Ub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其所匿之事,①如是者身危。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善议以推其恶者,则身危。②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③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④夫贵人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则身危。⑤彼显有所出事,乃自以为也故,说者与知焉,则身危。⑥强之以其所必不为,⑦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身危。
⑧故曰: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闲己;⑨与之论细人,则以为粥权。⑩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⑾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⑿径省其辞,则不知而屈之;⒀泛滥博文,则多而久之。⒁顺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⒂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⒃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注①正义事多相类,语言或说其相类之事,前人觉悟,便成漏泄,故身危也。
注②正义人主有过失之端绪,而引美善之议以推人主之恶,则身危。
注③索隐按:谓人臣事上,其道未合,至周之恩未沾渥于下,而辄吐诚极言,其说有功则其德亦亡。亡,无也。韩子作“则见忘”,然“见忘”胜于“德亡”也。正义渥,沾濡也。人臣事君未满周至之恩泽,而说事当理,事行有功,君不以为恩德,故德亡。
注④索隐又若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是恩意未深,辄评时政,不为所信,更致嫌疑,若下文所云邻父以墙坏有盗,却为见疑,□其类也。正义说事不行,或行有败坏,则必致危殆,若此者身危也。
注⑤正义与音预。人主先得其计己功,说者知前发其踪迹,身必危亡。
注⑥索隐谓人主明有所出事乃自以为功,而说者与知,是则以为闲,故身危也。正义人主明所出事,乃以有所营为,说者预知其计,而说者身亡危。
注⑦索隐刘氏云:“若项羽必欲衣锦东归,而说者强述关中,违旨忤情,自招诛灭也。”正义强,其两反。人主必不欲有为,而说者强令为之。
注⑧索隐刘氏云:“若汉景帝决废栗太子,而周亚夫强欲止之,竟不从其言,后遂下狱是也。”正义人主已营为,而说者强止之者,身危。
注⑨正义闲音纪苋反。说彼大人之短,以为窃己之事情,乃为刺讥闲也。
注⑩索隐按:韩非子“粥权”作“卖重”。谓荐彼细微之人,言堪大用,则疑其挟诈而卖我之权也。正义粥音育。刘伯庄云:“论则疑其挟诈卖己之权。”
注⑾正义说人主爱行,人主以为借己之资籍也。
注⑿正义论说人主所憎恶,人主则以为尝试于己也。
注⒀索隐按:谓人主意在文华,而说者但径捷省略其辞,则以说者为无知而见屈辱也。正义省,山景反。
注⒁索隐按:谓人主志在简要,而说者务于浮辞泛滥,博涉文华,则君上嫌其多迂诞,文而无当者也。正义泛滥,浮辞也。博文,广言句也。言浮说广陈,必多词理,时乃永久,人主疲倦。
注⒂正义懦音乃乱反。说者陈言顺人主之意,则或怯懦而不尽事情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①而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②或曰儋□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实百一十九年。”
注②索隐按:周秦二本纪并云“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又合,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然与此传离合正反,寻其意义,亦并不相违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①宗子注,②注子宫,宫玄孙假,③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太傅,因家于齐焉。
注①集解此云封于段干,段干应是魏邑名也。而魏世家有段干木、段干子,田完世家有段干朋,疑此三人是姓段干也。本盖因邑为姓,左传所谓“邑亦如之”是也。风俗通氏姓注云姓段,名干木,恐或失之矣。天下自别有段姓,何必段干木邪!
注②索隐音铸。正义之树反。
注③索隐音古雅反。正义作“瑕”,音霞。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①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②
注①索隐按:绌音黜。黜,退而后之也。
注②索隐此太史公因其行事,于当篇之末结以此言,亦是赞也。按: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此是昔人所评老-之德,故太史公于此引以记之。正义此都结老子之教也。言无所造为而自化,清净不挠而民自归正也。
庄子者,蒙人也,①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②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③作渔父、盗跖、-箧,④以诋-孔子之徒,⑤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⑥然善属书离辞,⑦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⑧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洋自恣以适己,⑨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注①集解地理志蒙县属梁国。索隐地理志蒙县属梁国。刘向别录云宋之蒙人也。正义郭缘生述征记云蒙县,庄周之本邑也。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漆园故城在曹州冤句县北十七里。”此云庄周为漆园吏,□此。按:其城古属蒙县。
注③索隐大抵犹言大略也。其书十余万言,率皆立主客,使之相对语,故云“偶言”。又音寓,寓,寄也。故别录云“作人姓名,使相与语,是寄辞于其人,故庄子有寓言篇”。正义率音律。寓音遇。率犹类也。寓,寄也。
注④索隐-箧犹言开箧也-音-,亦音去。箧音去劫反。正义-音丘鱼反。
箧音苦颊反-,开也。箧,箱类也。此庄子三篇名,皆诬毁自古圣君、贤臣、孔子之徒,营求名誉,咸以丧身,非抱素任真之道也。
注⑤索隐诋,讦也。诋音邸-音紫。谓诋讦毁訾孔子也。
注⑥索隐按:庄子“畏累虚”,篇名也,□老聃弟子畏累。邹氏畏音于鬼反,累音垒。刘氏畏音乌罪反,累路罪反。郭象云“今东莱也”。亢音庚。亢桑子,王劭本作“庚桑”。司马彪云“庚桑,楚人姓名也”。正义庄子云:“庚桑楚者,老子弟子,北居畏累之山。”成□云:“山在鲁,亦云在深州。”此篇寄庚桑楚以明至人之德,-生之经,若槁木无情,死灰无心,祸福不至,恶有人灾。言庄子杂篇庚桑楚已下,皆空设言语,无有实事也。
注⑦正义属音烛。离辞犹分析其辞句也。
注⑧正义剽,疋妙反。剽犹攻击也。
注⑨索隐-洋音汪羊二音,又音晃养。亦有本作“-”字。正义洋音翔。己音纪。
楚威王闻庄周贤,①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②子亟去,③无污我。④我宁游戏污渎⑤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⑥
注①正义威王当周显王三十年。
注②索隐孤者,小也,特也。愿为小豚不可得也。正义不-也。豚,小猪。
临宰时,愿为孤小豚不可得也。
注③索隐音棘。亟犹急也。
注④索隐污音乌故反。
注⑤索隐音乌读二音。污渎,潢污之小渠渎也。
注⑥正义庄子云:“庄子钓于濮水之上,楚王使大夫往,曰:‘愿以境内累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二千岁矣,巾笥藏之庙堂之上。此龟宁死为留骨而
贵乎?宁生曳尾泥中乎?’大夫曰:‘宁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与此传不同也。
申不害者,京人也,①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②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③
注①索隐申子名不害。按:别录云“京,今河南京县是也”。正义括地志云:
“京县故城在郑州荥阳县东南二十里,郑之京邑也。”
注②索隐按:术□刑名之法术也。
注③索隐王劭按:纪年云“韩昭侯之世,兵寇屡交”,异乎此言矣。
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①
注①集解刘向别录曰:“今民闲所有上下二篇,中书六篇,皆合二篇,已备,过于太史公所记也。”索隐今人闲有上下二篇,又有中书六篇,其篇中之言,皆合上下二篇,是书已备,过于太史公所记也。正义阮孝绪七略云申子三卷也。
韩非者,①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②而其归本于黄老。③非为人口吃,④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⑤斯自以为不如非。
注①正义阮孝绪七略云:“韩子二十卷。”韩世家云:“王安五年,非使秦。
九年,虏王安,韩遂亡。”
注②集解新序曰:“申子之书言人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故号曰‘术’。商鞅所为书号曰‘法’。
皆曰‘刑名’,故号曰‘刑名法术之书’。”索隐著书三十余篇,号曰韩子。
注③索隐按:刘氏云“黄老之法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韩非之论诋驳浮滢,法制无私,而名实相称。故曰‘归于黄老’。”斯未为得其本旨。今按:韩子书有解老、喻老二篇,是大抵亦崇黄老之学耳。
注④正义音讫。
注⑤正义孙卿子二十二卷。名况,赵人,楚兰陵令。避汉宣帝讳,改姓孙也。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①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滢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之士。②今者所养非所用,
③所用非所养。④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⑤观往者得失之变,⑥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⑦
注①索隐韩王安也。
注②正义介,甲也-,兜鍪也。
注③索隐言非疾时君以禄养其臣者,乃皆安禄养交之臣,非勇悍忠鲠及折冲御侮之人也。
注④索隐又言人主今临事任用,并非常所禄养之士,故难可尽其死力也。
注⑤索隐又悲坚邪谄谀之臣不容廉直之士。
注⑥正义韩非见王安不用忠良,今国消弱,故观往古有国之君,则得失之变异,而作韩子二十卷。
注⑦索隐此皆非所著书篇名也。孤愤,愤孤直不容于时也。五蠹,蠹政之事有五也。内外储,按韩子有内储、外储篇:内储言明君执术以制臣下,制之在己,故曰“内”也;外储言明君观听臣下之言行,以断其赏罚,赏罚在彼,故曰“外”也。储畜二事,所谓明君也。说林者,广说诸事,其多若林,故曰“说林”也。今韩子有说林上下二篇。说难者,说前人行事与己不同而诘难之,故其书有说难篇。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说难曰:①
注①索隐说音税。难音奴干反。言游说之道为难,故曰说难。其书词甚高,故特载之。然此篇亦与韩子微异,烦省小大不同。刘伯庄亦申其意,粗释其微文优旨,故有刘说也。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难也;①又非吾辩之难能明吾意之难也;②又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③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④
注①正义凡说难识情理,不当人主之心,恐犯逆鳞。说之难知,故言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乃为难。
注②正义能分明吾意以说之,亦又未为难也,尚非甚难。
注③索隐按:韩子“横失”作“横佚”。刘氏云:“吾之所言,无横无失,陈辞发策,能尽说情,此虽是难,尚非难也。”正义横,扩孟反。又非吾敢有横失,词理能尽说己之情,此虽是难,尚非极难。
注④索隐刘氏云:“开说之难,正在于此也。”按:所说之心者,谓人君之心也。言以人臣疏末射尊重之意,贵贱隔绝,旨趣难知,自非高识,莫近几会,故曰“说之难”也。乃须审明人主之意,必以我说合其情,故云“吾说当之”也。正义前者三说并未为难,凡说之难者,正在于此。言深辨知前人意,可以吾说当之,-与前人心会,说则行,乃是难矣。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①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远矣。②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③所说实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④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若说之以厚利,则陰用其言而显□其身。⑤此之不可不知也。
注①索隐按:谓所说之主,中心本出欲立高名者也。,故刘氏云“稽古羲黄,祖述尧舜”是也。
注②索隐谓人主欲立高名,说臣乃陈厚利,是其见下节也。既不会高情,故遇卑贱必被远斥矣。
注③索隐亦谓所说之君,出意本规厚利,而说臣乃陈名高之节,则是说者无心,远
于我之事情,必不见收用也。故刘氏云“若秦孝公志于强国,而商鞅说以帝王,故怒而不用”。
注④索隐按:韩子“实”字作“隐”。按:显者,阳也。谓其君实为厚利,而详作欲为名高之节也。正义前人必欲厚利,诈慕名高,则阳收其说,实疏远之。
注⑤索隐谓若下文云郑武公陰欲伐胡,而关其思极论深计,虽知说当,终遭显戮是也。正义前人好利厚,诈慕名高,说之以厚利,则陰用说者之言而显不收其身。说士不可不察。
Ub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其所匿之事,①如是者身危。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善议以推其恶者,则身危。②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③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④夫贵人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则身危。⑤彼显有所出事,乃自以为也故,说者与知焉,则身危。⑥强之以其所必不为,⑦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身危。
⑧故曰: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闲己;⑨与之论细人,则以为粥权。⑩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⑾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⑿径省其辞,则不知而屈之;⒀泛滥博文,则多而久之。⒁顺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⒂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⒃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注①正义事多相类,语言或说其相类之事,前人觉悟,便成漏泄,故身危也。
注②正义人主有过失之端绪,而引美善之议以推人主之恶,则身危。
注③索隐按:谓人臣事上,其道未合,至周之恩未沾渥于下,而辄吐诚极言,其说有功则其德亦亡。亡,无也。韩子作“则见忘”,然“见忘”胜于“德亡”也。正义渥,沾濡也。人臣事君未满周至之恩泽,而说事当理,事行有功,君不以为恩德,故德亡。
注④索隐又若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是恩意未深,辄评时政,不为所信,更致嫌疑,若下文所云邻父以墙坏有盗,却为见疑,□其类也。正义说事不行,或行有败坏,则必致危殆,若此者身危也。
注⑤正义与音预。人主先得其计己功,说者知前发其踪迹,身必危亡。
注⑥索隐谓人主明有所出事乃自以为功,而说者与知,是则以为闲,故身危也。正义人主明所出事,乃以有所营为,说者预知其计,而说者身亡危。
注⑦索隐刘氏云:“若项羽必欲衣锦东归,而说者强述关中,违旨忤情,自招诛灭也。”正义强,其两反。人主必不欲有为,而说者强令为之。
注⑧索隐刘氏云:“若汉景帝决废栗太子,而周亚夫强欲止之,竟不从其言,后遂下狱是也。”正义人主已营为,而说者强止之者,身危。
注⑨正义闲音纪苋反。说彼大人之短,以为窃己之事情,乃为刺讥闲也。
注⑩索隐按:韩非子“粥权”作“卖重”。谓荐彼细微之人,言堪大用,则疑其挟诈而卖我之权也。正义粥音育。刘伯庄云:“论则疑其挟诈卖己之权。”
注⑾正义说人主爱行,人主以为借己之资籍也。
注⑿正义论说人主所憎恶,人主则以为尝试于己也。
注⒀索隐按:谓人主意在文华,而说者但径捷省略其辞,则以说者为无知而见屈辱也。正义省,山景反。
注⒁索隐按:谓人主志在简要,而说者务于浮辞泛滥,博涉文华,则君上嫌其多迂诞,文而无当者也。正义泛滥,浮辞也。博文,广言句也。言浮说广陈,必多词理,时乃永久,人主疲倦。
注⒂正义懦音乃乱反。说者陈言顺人主之意,则或怯懦而不尽事情也。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