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第143节
注⑾索隐按: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以譬颜回因孔子而名彰也。
注⑿正义趣音趋。舍音舍。趣,向也。舍,废也。言隐处之士,时有附骥尾而名晓达;若堙灭不称数者,亦可悲痛。
注⒀正义砥音旨。砺行修德在乡闾者,若不托贵大之士,何得封侯爵赏而名留后代也?
【索隐述赞】天道平分,与善徒云。贤而饿死,盗且聚。吉凶倚伏,报施纠纷。子罕言命,得自前闻。嗟彼素士,不附青云!
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 第二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②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③管仲既用,任政于齐,④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注①索隐颍,水名。地理志颍水出阳城。汉有颍阳-临颍二县,今亦有颍上县。正义韦昭云:“夷吾,姬姓之后,管严之子敬仲也。”
注②索隐吕氏春秋:“管仲与鲍叔同贾南阳,及分财利,而管仲尝欺鲍叔,多自取。鲍叔知其有母而贫,不以为贪也。”
注③正义齐世家云:“鲍叔牙曰:‘君将治齐,则高-与叔牙足矣。君且欲霸王,
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从之。”韦昭云:
“鲍叔,齐大夫,姒姓之后,鲍叔之子叔牙也。”
注④正义管子云:“相齐以九惠之教,一曰老,二曰慈,三曰孤,四曰疾,五曰独,六曰病,七曰通,八曰赈,九曰绝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优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①正义音古。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①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①索隐按:系本云“庄仲山产敬仲夷吾,夷吾产武子鸣,鸣产桓子启方,启方产成子孺,孺产庄子卢,卢产悼子其夷,其夷产襄子武,武产景子耐涉,耐涉产微,凡十代”。系谱同。
管仲既任政相齐,①以区区之齐在海滨,②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④四维不张,国乃灭亡。⑤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
⑥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注①正义国语云:“齐桓公使鲍叔为相,辞曰:‘臣之不若夷吾者五:宽和惠民,不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不若也;
忠惠可结于百姓,不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不若也;执-鼓立于军门,使百姓
皆加勇,不若也。’”注②正义齐国东滨海也。
注③索隐是夷吾著书所称管子者,其书有此言,故略举其要。
注④正义上之服御物有制度,则六亲坚固也。六亲谓外祖父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从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王弼云“父-母-兄-弟-妻-子也”。
注⑤集解管子曰:“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注⑥正义言为政令卑下鲜少,而百姓易作行也。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①慎权衡。②桓公实怒少姬,③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④桓公欲背曹沫之约,⑤管仲因而信之,⑥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⑦
注①索隐轻重谓钱也。今管子有轻重篇。
注②正义轻重谓耻辱也,权衡谓得失也。有耻辱甚贵重之,有得失甚戒慎之。
注③索隐按:谓怒荡舟之姬,归而未绝,蔡人嫁之。
注④正义今齐州东阿也。
注⑤索隐沫音昧,亦音末。左传作“曹刿”。正义沫,莫葛反。
注⑥正义以劫许之,归鲁侵地。
注⑦索隐老子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知此为政之所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①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②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注①正义三归,三姓女也。妇人谓嫁曰归。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管仲-在青州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之阿。说苑云‘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曰:
“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租,而国不治。桓公曰:
“何故?”对曰:“疏不能制近。”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而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称伯。’”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①事齐灵公-庄公-景公,②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③语不及之,即危行。④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⑤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注①集解刘向别录曰:“莱者,今东莱地也。”索隐名婴,平谥,仲字。父桓子名弱也。正义晏氏齐记云齐城三百里有夷安,即晏平仲之邑。汉为夷安县,属高密国。应劭云故莱夷维邑。
注②索隐按:系家及系本灵公名环,庄公名光,景公名杵臼也。
注③正义谓己谦让,非云功能。
注④正义行,下孟反。谓君不知己,增修业行,畏责及也。
注⑤正义衡,秤也。谓国无道制秤量之,可行即行。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①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然,②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何子求绝
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③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注①正义缧音力追反。缧,黑索也。绁,系也。晏子春秋云:“晏子之晋,至中牟,——冠反裘负薪,息于途侧。晏子问曰:‘何者?’对曰:‘我石父也。
苟免饥冻,为人臣仆。’晏子解左骖赎之,载与俱归。”按:与此文小异也。
注②正义-,-缚反。
注③索隐信读曰申,古周礼皆然也。申于知己谓以彼知我而我志获申。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①
注①集解皇览曰:“晏子-在临-城南淄水南桓公-西北。”正义注皇览云:
“晏子-在临淄城南-水南桓公-西北。”括地志云:“齐桓公墓在青州临淄县东南二十三里鼎足上。”又云:“齐晏婴-在齐子城北门外。晏子云‘吾生近市,死岂易吾志’。乃葬故宅后,人名曰清节里。”按:恐皇览误,乃管仲-也。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①及晏子春秋,②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③
注①集解刘向别录曰:“九府书民闲无有。山高一名形势。”索隐皆管氏所着书篇名也。按:九府,盖钱之府藏,其书论铸钱之轻重,故云轻重九府。余如别录之说。正义七略云管子十八篇,在法家。
注②索隐按:婴所著书名晏子春秋。今其书有七篇,故下云“其书世多有”也。正义七略云晏子春秋七篇,在儒家。
注③正义轶音逸。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①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②岂管仲之谓乎?
注①正义言管仲世所谓贤臣,孔子所以小之者,盖以为周道衰,桓公贤主,管仲何不劝勉辅弼至于帝王,乃自称霸主哉?故孔子小之云。盖为前疑夫子小管仲为此。
注②正义言管仲相齐,顺百姓之美,匡救国家之恶,令君臣百姓相亲者,是管之能也。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①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②
注①索隐按:左传崔杼-庄公,晏婴入,枕庄公尸股而哭之,成礼而出,崔杼欲杀之是也。
注②索隐太史公之羡慕仰企平仲之行,假令晏生在世,己虽与之为仆隶,为之执鞭,亦所忻慕。其好贤乐善如此。贤哉良史,可以示人臣之炯戒也。
【索隐述赞】夷吾成霸,平仲称贤。粟乃实廪,豆不掩肩。转祸为福,危言获全。孔赖左衽,史忻执鞭。成礼而去,人望存焉。
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 第三
老子者,①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②姓李氏,③名耳,字-,④周守藏室之史也。⑤
注①正义朱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又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张君相云:“老子者是号,非名。老,考也。子,孳也。考教-理,达成圣孳,乃孳生万理,善化济物无遗也。”
注②集解地理志曰苦县属陈国。索隐按:地理志苦县属陈国者,误也。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裴氏所引不明,见苦县在陈县下,因云苦属陈。今检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苦音怙。正义按年表云淮阳国,景帝三年废。至天汉修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史公书之。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厉音赖。晋太康地记云:“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
注③索隐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注④索隐按:许慎云“-,耳曼也”。故名耳,字。有本字伯阳,非正也。
然老子号伯阳父,此传不称也。正义-,耳漫无轮也。神仙传云:“外字曰。”
按:字,号也。疑老子耳漫无轮,故世号曰。
注⑤索隐按: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又张苍传“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正义藏,在浪反。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①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②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③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滢志,④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
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注①索隐大戴记亦云然。
注②索隐刘氏云:“蓬累犹扶持也。累音六水反。说者云头戴物,两手扶之而行,谓之蓬累也。”按:蓬者,盖也;累者,随也。以言若得明君则驾车服冕,不遭时则自覆盖相携随而去耳。正义蓬,沙碛上转蓬也。累,转行貌也。言君子得明主则驾车而事,不遭时则若蓬转流移而行,可止则止也。蓬,其状若皤蒿,细叶,蔓生于沙漠中,风吹则根断,随风转移也。皤蒿,江东呼为斜蒿云。
注③索隐良贾谓善货卖之人。贾音古。深藏谓隐其宝货,不令人见,故云“若虚”。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谦退有若愚鲁之人然。嵇康高士传亦载此语,文则小异,云“良贾深藏,外形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也。
注④正义恣态之容色与滢欲之志皆无益于夫子,须去除也。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①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②
注①索隐李尤函谷关铭云“尹喜要老子留作二篇”,而崔浩以尹喜又为散关令是也。正义抱朴子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喜着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或以为函谷关。括地志云:“散关在岐州陈仓县东南五十二里。函谷关在陕州桃林县西南十二里。”强,其两反。为于伪反。
注②集解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津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
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臣胜实,莫知其所终。
亦著书九篇,名关令子。”索隐列仙传是刘向所记。物色而-之,谓视其气物有异
色而寻-之。又按: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
过也”。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①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注①正义太史公疑老子或是老莱子,故书之。列仙传云:“老莱子,楚人。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杖木为-,蓍艾为席,菹芰为食,垦山播种五谷。楚王至门迎之,遂去,至于江南而止。曰:‘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①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注⑿正义趣音趋。舍音舍。趣,向也。舍,废也。言隐处之士,时有附骥尾而名晓达;若堙灭不称数者,亦可悲痛。
注⒀正义砥音旨。砺行修德在乡闾者,若不托贵大之士,何得封侯爵赏而名留后代也?
【索隐述赞】天道平分,与善徒云。贤而饿死,盗且聚。吉凶倚伏,报施纠纷。子罕言命,得自前闻。嗟彼素士,不附青云!
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 第二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①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②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③管仲既用,任政于齐,④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注①索隐颍,水名。地理志颍水出阳城。汉有颍阳-临颍二县,今亦有颍上县。正义韦昭云:“夷吾,姬姓之后,管严之子敬仲也。”
注②索隐吕氏春秋:“管仲与鲍叔同贾南阳,及分财利,而管仲尝欺鲍叔,多自取。鲍叔知其有母而贫,不以为贪也。”
注③正义齐世家云:“鲍叔牙曰:‘君将治齐,则高-与叔牙足矣。君且欲霸王,
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从之。”韦昭云:
“鲍叔,齐大夫,姒姓之后,鲍叔之子叔牙也。”
注④正义管子云:“相齐以九惠之教,一曰老,二曰慈,三曰孤,四曰疾,五曰独,六曰病,七曰通,八曰赈,九曰绝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优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①正义音古。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①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①索隐按:系本云“庄仲山产敬仲夷吾,夷吾产武子鸣,鸣产桓子启方,启方产成子孺,孺产庄子卢,卢产悼子其夷,其夷产襄子武,武产景子耐涉,耐涉产微,凡十代”。系谱同。
管仲既任政相齐,①以区区之齐在海滨,②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④四维不张,国乃灭亡。⑤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
⑥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注①正义国语云:“齐桓公使鲍叔为相,辞曰:‘臣之不若夷吾者五:宽和惠民,不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不若也;
忠惠可结于百姓,不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不若也;执-鼓立于军门,使百姓
皆加勇,不若也。’”注②正义齐国东滨海也。
注③索隐是夷吾著书所称管子者,其书有此言,故略举其要。
注④正义上之服御物有制度,则六亲坚固也。六亲谓外祖父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从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王弼云“父-母-兄-弟-妻-子也”。
注⑤集解管子曰:“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注⑥正义言为政令卑下鲜少,而百姓易作行也。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①慎权衡。②桓公实怒少姬,③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④桓公欲背曹沫之约,⑤管仲因而信之,⑥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⑦
注①索隐轻重谓钱也。今管子有轻重篇。
注②正义轻重谓耻辱也,权衡谓得失也。有耻辱甚贵重之,有得失甚戒慎之。
注③索隐按:谓怒荡舟之姬,归而未绝,蔡人嫁之。
注④正义今齐州东阿也。
注⑤索隐沫音昧,亦音末。左传作“曹刿”。正义沫,莫葛反。
注⑥正义以劫许之,归鲁侵地。
注⑦索隐老子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知此为政之所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①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②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注①正义三归,三姓女也。妇人谓嫁曰归。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管仲-在青州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之阿。说苑云‘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曰:
“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租,而国不治。桓公曰:
“何故?”对曰:“疏不能制近。”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而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称伯。’”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①事齐灵公-庄公-景公,②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③语不及之,即危行。④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⑤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注①集解刘向别录曰:“莱者,今东莱地也。”索隐名婴,平谥,仲字。父桓子名弱也。正义晏氏齐记云齐城三百里有夷安,即晏平仲之邑。汉为夷安县,属高密国。应劭云故莱夷维邑。
注②索隐按:系家及系本灵公名环,庄公名光,景公名杵臼也。
注③正义谓己谦让,非云功能。
注④正义行,下孟反。谓君不知己,增修业行,畏责及也。
注⑤正义衡,秤也。谓国无道制秤量之,可行即行。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①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然,②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何子求绝
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③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注①正义缧音力追反。缧,黑索也。绁,系也。晏子春秋云:“晏子之晋,至中牟,——冠反裘负薪,息于途侧。晏子问曰:‘何者?’对曰:‘我石父也。
苟免饥冻,为人臣仆。’晏子解左骖赎之,载与俱归。”按:与此文小异也。
注②正义-,-缚反。
注③索隐信读曰申,古周礼皆然也。申于知己谓以彼知我而我志获申。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①
注①集解皇览曰:“晏子-在临-城南淄水南桓公-西北。”正义注皇览云:
“晏子-在临淄城南-水南桓公-西北。”括地志云:“齐桓公墓在青州临淄县东南二十三里鼎足上。”又云:“齐晏婴-在齐子城北门外。晏子云‘吾生近市,死岂易吾志’。乃葬故宅后,人名曰清节里。”按:恐皇览误,乃管仲-也。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①及晏子春秋,②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③
注①集解刘向别录曰:“九府书民闲无有。山高一名形势。”索隐皆管氏所着书篇名也。按:九府,盖钱之府藏,其书论铸钱之轻重,故云轻重九府。余如别录之说。正义七略云管子十八篇,在法家。
注②索隐按:婴所著书名晏子春秋。今其书有七篇,故下云“其书世多有”也。正义七略云晏子春秋七篇,在儒家。
注③正义轶音逸。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①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②岂管仲之谓乎?
注①正义言管仲世所谓贤臣,孔子所以小之者,盖以为周道衰,桓公贤主,管仲何不劝勉辅弼至于帝王,乃自称霸主哉?故孔子小之云。盖为前疑夫子小管仲为此。
注②正义言管仲相齐,顺百姓之美,匡救国家之恶,令君臣百姓相亲者,是管之能也。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①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②
注①索隐按:左传崔杼-庄公,晏婴入,枕庄公尸股而哭之,成礼而出,崔杼欲杀之是也。
注②索隐太史公之羡慕仰企平仲之行,假令晏生在世,己虽与之为仆隶,为之执鞭,亦所忻慕。其好贤乐善如此。贤哉良史,可以示人臣之炯戒也。
【索隐述赞】夷吾成霸,平仲称贤。粟乃实廪,豆不掩肩。转祸为福,危言获全。孔赖左衽,史忻执鞭。成礼而去,人望存焉。
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 第三
老子者,①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②姓李氏,③名耳,字-,④周守藏室之史也。⑤
注①正义朱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又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张君相云:“老子者是号,非名。老,考也。子,孳也。考教-理,达成圣孳,乃孳生万理,善化济物无遗也。”
注②集解地理志曰苦县属陈国。索隐按:地理志苦县属陈国者,误也。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裴氏所引不明,见苦县在陈县下,因云苦属陈。今检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苦音怙。正义按年表云淮阳国,景帝三年废。至天汉修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史公书之。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厉音赖。晋太康地记云:“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
注③索隐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注④索隐按:许慎云“-,耳曼也”。故名耳,字。有本字伯阳,非正也。
然老子号伯阳父,此传不称也。正义-,耳漫无轮也。神仙传云:“外字曰。”
按:字,号也。疑老子耳漫无轮,故世号曰。
注⑤索隐按: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又张苍传“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正义藏,在浪反。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①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②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③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滢志,④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
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注①索隐大戴记亦云然。
注②索隐刘氏云:“蓬累犹扶持也。累音六水反。说者云头戴物,两手扶之而行,谓之蓬累也。”按:蓬者,盖也;累者,随也。以言若得明君则驾车服冕,不遭时则自覆盖相携随而去耳。正义蓬,沙碛上转蓬也。累,转行貌也。言君子得明主则驾车而事,不遭时则若蓬转流移而行,可止则止也。蓬,其状若皤蒿,细叶,蔓生于沙漠中,风吹则根断,随风转移也。皤蒿,江东呼为斜蒿云。
注③索隐良贾谓善货卖之人。贾音古。深藏谓隐其宝货,不令人见,故云“若虚”。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谦退有若愚鲁之人然。嵇康高士传亦载此语,文则小异,云“良贾深藏,外形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也。
注④正义恣态之容色与滢欲之志皆无益于夫子,须去除也。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①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②
注①索隐李尤函谷关铭云“尹喜要老子留作二篇”,而崔浩以尹喜又为散关令是也。正义抱朴子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喜着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或以为函谷关。括地志云:“散关在岐州陈仓县东南五十二里。函谷关在陕州桃林县西南十二里。”强,其两反。为于伪反。
注②集解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津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
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臣胜实,莫知其所终。
亦著书九篇,名关令子。”索隐列仙传是刘向所记。物色而-之,谓视其气物有异
色而寻-之。又按: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
过也”。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①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注①正义太史公疑老子或是老莱子,故书之。列仙传云:“老莱子,楚人。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杖木为-,蓍艾为席,菹芰为食,垦山播种五谷。楚王至门迎之,遂去,至于江南而止。曰:‘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①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