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史记

史记 第142节

会武帝崩,昭帝初立,旦果作怨而望大臣。自以长子当立,与齐王子刘泽等谋为叛逆,出言曰:“我安得弟在者!①今立者乃大将军子也。”欲发兵。事发觉,当诛。昭帝缘恩宽忍,抑案不扬。公卿使大臣请,遣宗正与太中大夫公户满意-御史二人,偕往使燕,风喻之。②到燕,各异日,更见责王。宗正者,主宗室诸刘属籍,先见王,为列陈道昭帝实武帝子状。侍御史乃复见王,责之以正法,问:“王欲发兵罪名明白,当坐之。汉家有正法,王犯纤介小罪过,□行法直断耳,安能宽王。”惊动以文法。王意益下,心恐。公户满意习于经术,最后见王,称引古今通义,国家大礼,文章尔雅。③谓王曰:“古者天子必内有异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异族也。④周公辅成王,诛其两弟,故治。武帝在时,尚能宽王。今昭帝始立,年幼,富于春秋,未临政,委任大臣。古者诛罚不阿亲戚,故天下治。方今大臣辅政,奉法直行,无敢所阿,恐不能宽王。王可自谨,无自令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于是燕王旦乃恐惧服罪,叩头谢过。大臣欲和合骨肉,难伤之以法。
注①索隐案:昭帝,钩弋夫人所生,武帝崩时,年-七八岁耳。胥-旦早封在外,实合有疑。然武帝春秋高,惑于内宠,诛太子而立童孺,能不使胥-旦疑怨。亦由权臣辅政,贪立幼主之利,遂得钩弋子当阳。斯实父德不弘,遂令子道不顺。然犬各吠非其主,太中-宗正,人臣之职,又亦当如此。
注②索隐宗正,官名,必以宗室有德者为之,不知时何人。公户姓,满意名,为太中大夫。是使二人,又有侍御史二人,皆往使治燕王也。
注③索隐尔,近也;雅,正也。其书于“正”字义训为近,故云尔雅。相承云周公作以教成王,又云子夏作之以解诗书也。
注④索隐按:内云有异姓大夫以正骨肉,盖错也。“内”合言“同姓”,宗正是也。“外”合言“异姓”,太中大夫是也。
其后旦复与左将军上官桀等谋反,宣言曰“我次太子,太子不在,我当立,大臣共抑我”云云。大将军光辅政,与公卿大臣议曰:“燕王旦不改过悔正,行恶不变。”于是修法直断,行罚诛。旦自杀,国除,如其策指。有司请诛旦妻子。
孝昭以骨肉之亲,不忍致法,宽赦旦妻子,免为庶人。传曰“兰根与白芷,渐之-
中,①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者,所以渐然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者,淅米汁也。音先纠反。”索隐白芷,香草也,音止,又
音昌改反。渐音子潜反。渐,渍也-读如礼“-溲”之“-”,谓洗也,音思酒反。
正义言虽香草,以米汁渍之,无复香气。君子不欲附近,庶人不服者,为渐渍然也。以旦谋叛,君子庶人皆不附近。
宣帝初立,推恩宣德,以本始元年中尽复封燕王旦两子:一子为安定侯;①立燕故太子建为广阳王,②以奉燕王祭祀。
注①正义汉表在钜鹿郡。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广阳故城今在优州良乡县东北三十七里。”
【索隐述赞】三王封系,旧史烂然。褚氏后补,册书存焉。去病建议,青翟上言。天子冲挹,志在急贤。太常具礼,请立齐燕,闳国负海,旦社惟玄。宵人不迩,荤粥远边。明哉监戒,式防厥愆。
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 第一
索隐列传者,谓□列入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正义其人行迹可序列,故云列传。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诗书虽缺,①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②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闲,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③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④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⑤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⑥太史公曰:余登箕山,⑦其上盖有许由-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轮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⑧义至高,⑨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⑩
注①索隐按:孔子系家称古诗三千余篇,孔子删三百五篇为诗,今亡五篇。
又书纬称孔子求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秦穆公,凡三千三百三十篇,乃删以一百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今百篇之内见亡四十二篇,是诗书又有缺亡者也。
注②索隐按:尚书有尧典-舜典-大禹谟,备言虞夏禅让之事,故云“虞夏之文可知也”。
注③正义舜禹皆典职事二十余年,然后践帝位。
注④索隐言天下者是王者之重器,故庄子云“天下大器”是也。则大器亦重器也。
注⑤正义皇甫谧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尧闻致天下而让焉,乃退而遁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许由殁,葬此山,亦名许由山。”
在洛州阳城县南十三里。
注⑥索隐按:“说者”谓诸子杂记也。然尧让于许由,及夏时有卞随-务光等,殷汤让之天下,并不受而逃,事具庄周让王篇。正义经史唯称伯夷-叔齐,不及许由-卞随-务光者,不少概见,何以哉?故言“何以称焉”,为不称说之也。
注⑦索隐盖杨恽-东方朔见其文称“余”,而加“太史公曰”也。
注⑧索隐谓太史公闻庄周所说许由-务光等。
注⑨索隐谓尧让天下于许由,由遂逃箕山,洗耳于颍水;卞随自投于桐水;
务光负石自沈于卢水:是义至高。
注⑩索隐按:概是梗概,谓略也。盖以由-光义至高,而诗书之文辞遂不少梗概载见,何以如此哉?是太史公疑说者之言或非实也。正义概,古代反。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①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③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④采薇而食之。⑤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⑥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⑦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⑧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⑨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⑩
注①索隐谓悲其兄弟相让,又义不食周粟而饿死。睹音。轶音逸。谓见逸诗之文,即下采薇之诗是也。不编入三百篇,故云逸诗也。可异焉者,按论语云“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今其诗云“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是怨词也,故云可异焉。
注②索隐按:“其传”盖韩诗外传及吕氏春秋也。其传云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相传至夷-齐之父,名初,字子朝。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解者云夷,齐,谥也;伯,仲,又其长少之字。按:地理志孤竹城在辽西令支县。应劭云伯夷之国也。其君姓墨胎氏。正义本前注“丙寅”作“殷汤正月三日丙寅”。括地志云:“孤竹古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孤竹国也。”
注③索隐刘氏云:“盍者,疑辞。盖谓其年老归就西伯也。”
注④集解马融曰:“首阳山在河东蒲阪华山之北,河曲之中。”正义曹大家注优通赋云:“夷齐饿于首阳山,在陇西首。”又戴延之西征记云:“洛阳东北首阳山有夷齐祠。”今在偃师县西北。又孟子云:“夷-齐避纣,居北海之滨。”
首阳山,说文云首阳山在辽西。史传及诸书,夷-齐饿于首阳凡五所,各有案据,先后不详。庄子云:“伯夷-叔齐西至岐阳,见周武王伐殷,曰:‘吾闻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今天下-,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避之以-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饥饿而死。”又下诗“登彼西山”,是今清源县首阳山,在岐阳西北,明即夷-齐饿死处也。
注⑤索隐薇,蕨也。尔雅云:“蕨,□也。”正义陆玑毛诗草木疏云:“薇,山菜也。茎叶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也。”
注⑥索隐按:西山即首阳山也。
注⑦索隐谓以武王之暴臣易殷纣之暴主,而不自知其非矣。
注⑧索隐言羲-农-虞-夏敦朴禅让之道,超忽久矣,终没矣。今逢此君臣争夺,故我安适归矣。
注⑨索隐于嗟,嗟叹之辞也。徂者,往也,死也。言己今日饿死,亦是运命衰薄,不遇大道之时,至优忧而饿死。
注⑩索隐太史公言己观此诗之情,夷-齐之行似是有所怨邪?又疑其云非是怨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①积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嗳不厌,②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③肝人之肉,④暴戾恣睢,⑤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⑥是遵何德哉?⑦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⑧若至近世,躁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⑨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⑩时然后出言,⑾行不由径,⑿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⒀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⒁
注①索隐又□论云若夷-齐之行如此,可谓善人者邪,又非善人者邪,亦疑也。
注②索隐厌者,饫也,不厌谓不饱也。糟嗳,贫者之所餐也,故曰“糟嗳之妻”是也。然颜生箪食瓢饮,亦未见“糟嗳”之文也。
注③索隐“跖”及注作“跖”,并音之石反。按:盗跖,柳下惠之弟,亦见庄子,为篇名。正义按:跖者,黄帝时大盗之名。以柳下惠弟为天下大盗,故世放古,号之盗跖。
注④索隐刘氏云“谓取人肉为生肝”,非也。按:庄子云“跖方休卒太山之阳,脍人肝而-之”。
注⑤索隐暴戾谓凶暴而恶戾也。邹诞生恣音资,睢音千余反。刘氏恣音如字,睢音休季反。恣睢谓恣行为睢恶之貌也。正义睢,仰白目,怒貌也。言盗跖凶暴,恶戾,恣性,怒白目也。
注⑥集解皇览曰:“盗跖-在河东大阳,临河曲,直弘农华陰县潼乡。”按:
盗跖即柳下惠弟也。索隐直音如字。直者,当也。或音值,非也。潼音同。按:
潼,水名,因为乡,今之潼津关是,亦为县也。正义括地志云:“盗跖-在陕州河北县西二十里。河北县本汉大阳县也。又今齐州平陵县有盗跖-,未详也。”
注⑦索隐言盗跖无道,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其人遵行何德而致此哉?
注⑧索隐按:较,明也。言伯夷有德而饿死,盗跖暴戾而寿终,是贤不遇而恶道长,尤大着明之证也。
注⑨索隐谓若鲁桓-楚灵-晋献-齐襄之比皆是。
注⑩索隐谓不仕暗君,不饮盗泉,裹足高山之顶,窜迹沧海之滨是也。正义谓北郭骆-鲍焦等是也。
注⑾索隐按:论语“夫子时然后言”。
注⑿索隐按:论语澹台灭明之行也。
注⒀索隐谓人臣之节,非公正之事不感激发愤。或出忠言,或致身命,而卒遇祸灾者,不可胜数。谓龙逢-比干-屈平-伍胥之属是也。
注⒁索隐太史公惑于不轨而逸乐,公正而遇灾害,为天道之非而又是邪?
深惑之也。盖天道玄远,聪听暂遗,或穷通数会,不由行事,所以行善未必福,行恶未必祸,故先达皆犹昧之也。正义傥音他荡反。傥,未定之词也。为天道不敢-言是非,故云傥也。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①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②如不可求,从吾所好”。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④举世混浊,清士乃见。⑤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⑥
注①正义太史公引孔子之言证前事也。言天道人道不同,一任其运遇,亦各从其志意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富贵不可求而得之,当修德以得之。若于道可求而得之者,虽执鞭贱职,我亦为之。”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所好者古人之道。”
注④集解何晏曰:“大寒之岁,-木皆死,然后松柏少凋伤;平岁-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然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
注⑤索隐老子曰:“国家昏乱,始有忠臣”,是举代混浊,则士之清-者乃彰见,故上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先为此言张本也。正义言天下泯乱,清-之士不挠,不苟合于盗跖也。
注⑥索隐按:谓伯夷让德之重若彼,而采薇饿死之轻若此。又一解云,躁行不轨,富厚累代,是其重若彼;公正发愤而遇祸灾,是其轻若此也。正义重谓盗跖等也。轻谓夷-齐-由-光等也。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①贾子曰:②“贪夫徇财,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
④-庶冯生。”⑤“同明相照,⑥同类相求。”⑦“云从龙,风从虎,⑧圣人作而万物。”⑨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⑩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⑾岩袕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⑿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⒀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注①索隐自此已下,虽论伯夷得夫子而名彰,颜回附骥尾而行着,盖亦欲微见己之着撰不已,亦是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故引贾子“贪夫徇财,烈士徇名”是也。又引“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者,言物各以类相求。
故太史公言己亦是躁行廉直而不用于代,卒陷非罪,与伯夷相类,故寄此而发论也。正义君子疾没世后惧名堙灭而不称,若夷-齐-颜回-行立名,后代称述,亦太史公欲渐见己立名著述之美也。
注②索隐贾子,贾谊也。谊作-鸟赋云然,故太史公引之而称“贾子”也。
注③正义徇,才迅反。徇,求也。瓒云:“以身从物曰徇。”
注④索隐言贪权势以矜夸者,至死不休,故云“死权”也。
注⑤索隐冯者,恃也,音墚。言-庶之情,盖恃矜其生也。邹诞本作“每生”。
每者,冒也,即贪冒之义。正义太史公引贾子譬作,若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庶冯生,乃成其。
注⑥索隐已下并易系辞文也。
注⑦正义天欲雨而柱础润,谓同德者相应。
注⑧集解王肃曰:“龙举而景云属,虎啸而谷风兴。”张-曰:“犹言龙从云,虎从风也。”
注⑨集解马融曰:“作,起也。”索隐按:又引此句者,谓圣人起而居位,则万物之情皆得-见,故己今日又得著书言世情之轻重也。正义此有识也。圣人有养生之德,万物有长育之情,故相感应也。此以上至“同明相照”是周易干象辞也。太史公引此等相感者,欲见述作之意,令万物有睹也。孔子殁后五百岁而己当之,故作,使万物见-之也。太史公序传云:“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名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作述六经云:“易着天地陰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轮,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按:述作而万物睹见。
注⑩正义伯夷-叔齐虽有贤行,得夫子称扬而名益彰着。万物虽有生养之性,得太史公作述而世事益睹见。
首节 上一节 142/24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