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第139节
注⑧索隐如淳云:“巨亦大,与大百万同也。”韦昭云:“大百万,今万万。”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①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谒者着籍引出入②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注①集解邓展曰:“但将驷马往。”瓒曰:“称乘舆驷马,则车马皆往,言不驾六马耳。天子副车驾驷马。”
注②正义着,竹略反。籍谓名簿也,若今通引出入门也。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①窦太后义格,②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
乃辞归国。
注①索隐袁盎云“汉家法周道立子”,是有所关涉之说于帝也。一云关者,隔也。引事而关隔,其说不得行也。
注②集解如淳曰:“罗阁不得下。”索隐张晏云“格,止也”。服虔云“格谓格阁不行”。苏林音阁。周成杂字“罗阁也”。通俗文云“高置立罗棚云罗阁”。
字林音纪,又音诡也。
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陰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逐其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①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②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注①索隐谓意疑梁刺之。
注②正义姓轩丘,名豹也。
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既至关,茅兰①说王,使乘布车,②从两骑入,匿于长公主园。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太后泣曰:“帝杀吾子!”景帝忧恐。于是梁王伏斧质于阙下,谢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复如故。悉召王从官入关。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车辇矣。
注①集解汉书音义曰:“茅兰,孝王臣。”
注②集解张晏曰:“布车,降服,自比丧人。”
三十五年冬,复朝。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北猎良山,①有献牛,足出背上,②孝王恶之。六月中,病爇,六日卒,谥曰孝王。③
注①索隐汉书作“梁山”。述征记云“良山际清水”。今寿张县南有良山,服虔云是此山也。正义括地志云“梁山在郓州寿张县南三十五里”,□猎处也。
注②索隐张晏云:“足当处下,所以辅身也;今出背上,象孝王背朝以干上也。
北者,陰也。又在梁山,明为梁也。牛者,丑之畜,冲在六月。北方数六,故六月六日薨也。”
注③索隐述征记:“砀有梁孝王之。”
孝王慈孝,每闻太后病,口不能食,居不安寝,常欲留长安侍太后。太后亦爱之。及闻梁王薨,窦太后哭极哀,不食,曰:“帝果杀吾子!”景帝哀惧,不知所为。与长公主计之,乃分梁为五国,①尽立孝王男五人为王,女五人皆食汤沐邑。于是奏之太后,太后乃说,为帝加壹□。
注①索隐长子买,梁共王。子明,济川王。子彭离,济东王。子定,山阳王。
子不识,济陰王。
梁孝王长子买为梁王,是为共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
子不识为济陰王。
孝王未死时,财以巨万计,不可胜数。及死,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他财物称是。
梁共王三年,景帝崩。共王立七年卒,子襄立,是为平王。
梁平王襄①十四年,母曰陈太后。共王母曰李太后。李太后,亲平王之大母也。而平王之后姓任,曰任王后。任王后甚有宠于平王襄。初,孝王在时,有-樽,②直千金。孝王诫后世,善保-樽,无得以与人。任王后闻而欲得-樽。平王大母李太后曰:“先王有命,无得以-樽与人。他物虽百巨万,犹自恣也。”任王后绝欲得之。平王襄直使人开府取-樽,赐任王后。李太后大怒,汉使者来,欲自言,平王襄及任王后遮止,闭门,李太后与争门,措指,③遂不得见汉使者。李太后亦私与食官长及郎中尹霸等士通乱,④而王与任王后以此使人风止李太后,李太后内有滢行,亦已。后病薨。病时,任后未尝请病;薨,又不持丧。
注①索隐汉书作“让”。
注②集解郑德曰:“上盖刻为云雷象。”索隐应劭曰:“诗云‘酌彼金-’-者,画云雷之象以金饰之。”
注③集解晋灼曰:“许慎云‘措,置’。字借以为笮。”索隐措音迮,侧格反。
汉书王陵传“迫迮前队”,皆作此字。
说文云“笮,迫也”。谓为门扇所笮。
注④正义张先生旧本有“士”字,先生疑是衍字,又不敢除,故以朱大点其字中心。今按:食官长及郎中尹霸等是士人,太后与通乱,其义亦通矣。
元朔中,睢阳人类犴反者,①人有辱其父,而与淮阳太守客出同车。太守客出下车,类犴反杀其仇于车上而去。淮阳太守怒,以让梁二千石。二千石以下求反甚急,执反亲
戚。反知国陰事,乃上变事,具告知王与大母争樽状。时丞相以下见知之,欲以伤梁长吏,其书闻天子。天子下吏验问,有之。公卿请废襄为庶人。天子曰:“李太后有滢行,而梁王襄无良师傅,故陷不义。”乃削梁八城,枭任王后首于市。梁余尚有十城。襄立三十九年卒,谥为平王。子无伤立为梁王也。
注①索隐韦昭云“犴音岸”。按:类犴反,人姓名也。反字或作“友”。
济川王明者,梁孝王子,以桓邑侯①孝景中六年为济川王。七岁,坐射杀其中尉,汉有司请诛,天子弗忍诛,废明为庶人。迁房陵,地入于汉为郡。
注①索隐地理志桓邑阙。
济东王彭离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为济东王。二十九年,彭离骄悍,无人君礼,昏暮私与其奴、亡命少年数十人行剽杀人,取财物以为好。①所杀发觉者百余人,国皆知之,莫敢夜行。所杀者子上书言。汉有司请诛,上不忍,废以为庶人,迁上庸,地入于汉,为大河郡。
注①集解如淳曰:“以是为好喜之事。”
山阳哀王定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为山阳王。九年卒,无子,国除,地入于汉,为山阳郡。
济陰哀王不识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为济陰王。一岁卒,无子,国除,地入于汉,为济陰郡。
太史公曰: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广宫室,车服拟于天子。然亦僭矣。
褚先生曰:臣为郎时,闻之于宫殿中老郎吏好事者称道之也。窃以为令梁孝王怨望,欲为不善者,事从中生。今太后,女主也,以爱少子故,欲令梁王为太子。大臣不时正言其不可状,阿意治小,私说意以受赏赐,非忠臣也。齐如魏其侯窦婴之正言也,①何以有后祸?景帝与王燕见,侍太后饮,景帝曰:“千秋万岁之后传王。”
太后喜说。窦婴在前,据地言曰:“汉法之约,传子适孙,今帝何以得传弟,擅乱高帝约乎!”于是景帝默然无声。太后意不说。
注①索隐窦婴、袁盎皆言如周家立子,不合立弟。
故成王与小弱弟立树下,取一桐叶以与之,曰:“吾用封汝。”周公闻之,进见曰:“天王封弟,甚善。”成王曰:“吾直与戏耳。”周公曰:“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于是乃封小弟以应县。①是后成王没齿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孝经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此圣人之法言也。今主上不宜出好言于梁王。梁王上有太后之重,骄蹇日久,数闻景帝好言,千秋万世之后传王,而实不行。
注①索隐此说与晋系家不同,事与封叔虞同,彼云封唐,此云封应,应亦成王之弟,或别有所见,故不同。正义括地志云:“故应城,故应乡也,在汝州鲁山县东四十里。”吕氏春秋云“成王戏削桐叶为圭,以封叔虞”,非应侯也。又汲-古文云殷时已有应国,非成王所造也。
又诸侯王朝见天子,汉法凡当四见耳。始到,入小见;到正月朔旦,奉皮荐璧玉贺正月,法见;后三日,为王置酒,赐金钱财物;后二日,复入小见,辞去。
凡留长安不过二十日。小见者,燕见于禁门内,饮于省中,非士人所得入也。
今梁王西朝,因留,且半岁。入与人主同辇,出与同车。示风以大言而实不与,令出怨言,谋畔逆,乃随而忧之,不亦远乎!非大贤人,不知退让。今汉之仪法,朝见贺正月者,常一王与四侯俱朝见,十余岁一至。今梁王常比年入朝见,久留。鄙语曰“骄子不孝”,非恶言也。故诸侯王当为置良师傅,相忠言之士,如汲黯、韩长孺等,敢直言极谏,安得有患害!
盖闻梁王西入朝,谒窦太后,燕见,与景帝俱侍坐于太后前,语言私说。太后谓帝曰:“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①其义一也。安车大驾,用梁孝王为寄。”
景帝跪席举身曰:“诺。”罢酒出,帝召袁盎诸大臣通经术者曰:“太后言如是,何谓也?”皆对曰:“太后意欲立梁王为帝太子。”帝问其状,袁盎等曰:“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殷道质,质者法天,亲其所亲,故立弟。
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长子。周道,太子死,立适孙。
殷道。太子死,立其弟。”帝曰:“于公何如?”皆对曰:“方今汉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当立子。故春秋所以非宋宣公。宋宣公死,不立子而与弟。弟受国死,复反之与兄之子。弟之子争之,以为我当代父后,□刺杀兄子。以故国乱,祸不绝。故春秋曰‘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臣请见太后白之。”
袁盎等入见太后:“太后言欲立梁王,梁王□终,欲谁立?”太后曰:“吾复立帝子。”袁盎等以宋宣公不立正,生祸,祸乱后五世不绝,小不忍害大义状报太后。太后乃解说,□使梁王归就国。而梁王闻其义出于袁盎诸大臣所,怨望,使人来杀袁盎。袁盎顾之曰:“我所谓袁将军者也,公得毋误乎?”刺者曰:“是矣!”刺之,置其剑,剑着身。视其剑,新治。问长安中削厉工,工曰:“梁郎某子②来治此剑。”以此知而发觉之,发使者捕逐之。独梁王所欲杀大臣十余人,文吏穷本之,谋反端颇见。太后不食,日夜泣不止。景帝甚忧之,问公卿大臣,大臣以为遣经术吏往治之,乃可解。于是遣田叔、吕季主往治之。此二人皆通经术,知大礼。来还,至霸昌厩,③取火悉烧梁之
反辞,但空手来对景帝。景帝曰:“何如?”对曰:“言梁王不知也。造为之者,独其幸臣羊胜、公孙诡之属为之耳。谨以伏诛死,梁王无恙也。”景帝喜说,曰:“急趋谒太后。”
太后闻之,立起坐□,气平复。故曰,不通经术知古今之大礼,不可以为三公及左右近臣。少见之人,如从管中窥天也。
注①索隐殷人尚质,亲亲,谓亲其弟而授之。周人尚文,尊尊,谓尊祖之正体。故立其子,尊其祖也。
注②索隐谓梁国之郎,是孝王官属。某子,史失其姓名也。
注③正义括地志云:“汉霸昌厩在雍州万年县东北三十八里。”
【索隐述赞】文帝少子,徙封于梁。太后钟爱,广筑睢阳。旌旗警跸,势拟天王。功-吴楚,计丑孙羊。窦婴正议,袁盎劫伤。汉穷梁狱,冠盖相望。祸成骄子,致此猖狂。虽分五国,卒亦不昌。
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 第二十九
索隐景帝子十四人,一武帝,余十三人为王,汉书谓之“景十三王”。此名“五宗”者,十三人为王,其母五人,同母者为宗也。
孝景皇帝子凡十三人为王,而母五人,同母者为宗亲。栗姬子曰荣、德、阏于。
①程姬子曰余、非、端。贾夫人子曰彭祖、胜。唐姬子曰发。王夫人儿-②子曰越、寄、乘、舜。
注①索隐阏音遏。汉书无“于”字。
注②索隐况羽反。儿-,夫人名也。王皇后之妹也。
河闲献王德,①以孝景帝前二年用皇子为河闲王。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之游。
注①索隐汉书云“大行令奏:溢法曰聪明睿智曰献”。
二十六年卒,①子共王不害立。四年卒,子刚王基代立。十二年卒,子顷王授代立。②
注①集解汉名臣奏:“杜业奏曰‘河闲献王经术通明,积德累行,天下雄俊-儒皆归之。孝武帝时,献王朝,被服造次必于仁义。问以五策,献王辄对无穷。
孝武帝艴然难之,谓献王曰:“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王知其意,归□纵酒听乐,因以终’。”索隐注“问以五策”。按:汉书诏策问三十余事。“被服造次”。按:小颜云“被服,言常居处其中也;造次,谓所向所行皆法于儒者”。
注②索隐汉书云授谥顷,音倾也。
临江哀王阏于,以孝景帝前二年用皇子为临江王。三年卒,无后,国除为郡。
临江闵王荣,以孝景前四年为皇太子,四岁废,用故太子为临江王。
四年,坐侵庙-垣①为宫,上征荣。荣行,祖于江陵北门。②既已上车,轴折车废。
江陵父老流涕窃言曰:“吾王不反矣!”荣至,诣中尉府簿。中尉郅都责讯王,王恐,自杀。葬蓝田。燕数万衔土置-上,百姓怜之。
注①索隐服虔云“宫外之余地”。顾野王云“墙外行马内田”。音人椽反,又音软,又音奴乱反-垣,墙外之短垣也。
注②索隐按:祖者行神,行而祭之,故曰祖也。风俗通云“共工氏之子曰修,好远游,故祀为祖神”。又崔浩云“黄帝之子累祖,好远游而死于道,因以为行神”,亦不知其何据。盖见其谓之祖,因以为累祖,非也。据帝系及本纪皆言累祖黄帝妃,无为行神之由也。又聘礼云“出祖释-,祭酒脯”而已。按:今祭礼,以-壤土为坛于道,则用黄羝或用狗,以其血衅左轮也。正义荆州图副云:
“汉临江闵王荣始都江陵城,坐侵庙-地为宫,被征,出城北门而车轴折。父老共
流涕曰:‘吾王不反矣!’既而为郅都所讯,惧而缢死。自此后北门存而不启,盖为荣不以道终也。”
荣最长,①死无后,国除,地入于汉,为南郡。
注①正义颜师古云:“荣实最长,而传居二王后者,以其从太子废后乃为王也。”
右三国本王皆栗姬之子也。
鲁共王余,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为淮阳王。二年,吴楚反破后,以孝景前三年徙为鲁王。好治宫室苑囿狗马。季年好音,不喜辞辩。为人吃。
二十六年卒,子光代为王。初好音舆马;晚节啬,①惟恐不足于财。
注①正义晚节犹言末年时。啬,贪□也。
江都易王非,①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为汝南王。吴楚反时,非年十五,有材力,上书愿击吴。景帝赐非将军印,击吴。吴已破,二岁,徙为江都王,治吴故国,以军功赐天子旌旗。元光五年,匈奴大入汉为贼,非上书愿击匈奴,上不许。非好气力,治宫观,招四方豪桀,骄奢甚。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①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谒者着籍引出入②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注①集解邓展曰:“但将驷马往。”瓒曰:“称乘舆驷马,则车马皆往,言不驾六马耳。天子副车驾驷马。”
注②正义着,竹略反。籍谓名簿也,若今通引出入门也。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①窦太后义格,②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
乃辞归国。
注①索隐袁盎云“汉家法周道立子”,是有所关涉之说于帝也。一云关者,隔也。引事而关隔,其说不得行也。
注②集解如淳曰:“罗阁不得下。”索隐张晏云“格,止也”。服虔云“格谓格阁不行”。苏林音阁。周成杂字“罗阁也”。通俗文云“高置立罗棚云罗阁”。
字林音纪,又音诡也。
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陰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逐其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①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②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注①索隐谓意疑梁刺之。
注②正义姓轩丘,名豹也。
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既至关,茅兰①说王,使乘布车,②从两骑入,匿于长公主园。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太后泣曰:“帝杀吾子!”景帝忧恐。于是梁王伏斧质于阙下,谢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复如故。悉召王从官入关。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车辇矣。
注①集解汉书音义曰:“茅兰,孝王臣。”
注②集解张晏曰:“布车,降服,自比丧人。”
三十五年冬,复朝。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北猎良山,①有献牛,足出背上,②孝王恶之。六月中,病爇,六日卒,谥曰孝王。③
注①索隐汉书作“梁山”。述征记云“良山际清水”。今寿张县南有良山,服虔云是此山也。正义括地志云“梁山在郓州寿张县南三十五里”,□猎处也。
注②索隐张晏云:“足当处下,所以辅身也;今出背上,象孝王背朝以干上也。
北者,陰也。又在梁山,明为梁也。牛者,丑之畜,冲在六月。北方数六,故六月六日薨也。”
注③索隐述征记:“砀有梁孝王之。”
孝王慈孝,每闻太后病,口不能食,居不安寝,常欲留长安侍太后。太后亦爱之。及闻梁王薨,窦太后哭极哀,不食,曰:“帝果杀吾子!”景帝哀惧,不知所为。与长公主计之,乃分梁为五国,①尽立孝王男五人为王,女五人皆食汤沐邑。于是奏之太后,太后乃说,为帝加壹□。
注①索隐长子买,梁共王。子明,济川王。子彭离,济东王。子定,山阳王。
子不识,济陰王。
梁孝王长子买为梁王,是为共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
子不识为济陰王。
孝王未死时,财以巨万计,不可胜数。及死,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他财物称是。
梁共王三年,景帝崩。共王立七年卒,子襄立,是为平王。
梁平王襄①十四年,母曰陈太后。共王母曰李太后。李太后,亲平王之大母也。而平王之后姓任,曰任王后。任王后甚有宠于平王襄。初,孝王在时,有-樽,②直千金。孝王诫后世,善保-樽,无得以与人。任王后闻而欲得-樽。平王大母李太后曰:“先王有命,无得以-樽与人。他物虽百巨万,犹自恣也。”任王后绝欲得之。平王襄直使人开府取-樽,赐任王后。李太后大怒,汉使者来,欲自言,平王襄及任王后遮止,闭门,李太后与争门,措指,③遂不得见汉使者。李太后亦私与食官长及郎中尹霸等士通乱,④而王与任王后以此使人风止李太后,李太后内有滢行,亦已。后病薨。病时,任后未尝请病;薨,又不持丧。
注①索隐汉书作“让”。
注②集解郑德曰:“上盖刻为云雷象。”索隐应劭曰:“诗云‘酌彼金-’-者,画云雷之象以金饰之。”
注③集解晋灼曰:“许慎云‘措,置’。字借以为笮。”索隐措音迮,侧格反。
汉书王陵传“迫迮前队”,皆作此字。
说文云“笮,迫也”。谓为门扇所笮。
注④正义张先生旧本有“士”字,先生疑是衍字,又不敢除,故以朱大点其字中心。今按:食官长及郎中尹霸等是士人,太后与通乱,其义亦通矣。
元朔中,睢阳人类犴反者,①人有辱其父,而与淮阳太守客出同车。太守客出下车,类犴反杀其仇于车上而去。淮阳太守怒,以让梁二千石。二千石以下求反甚急,执反亲
戚。反知国陰事,乃上变事,具告知王与大母争樽状。时丞相以下见知之,欲以伤梁长吏,其书闻天子。天子下吏验问,有之。公卿请废襄为庶人。天子曰:“李太后有滢行,而梁王襄无良师傅,故陷不义。”乃削梁八城,枭任王后首于市。梁余尚有十城。襄立三十九年卒,谥为平王。子无伤立为梁王也。
注①索隐韦昭云“犴音岸”。按:类犴反,人姓名也。反字或作“友”。
济川王明者,梁孝王子,以桓邑侯①孝景中六年为济川王。七岁,坐射杀其中尉,汉有司请诛,天子弗忍诛,废明为庶人。迁房陵,地入于汉为郡。
注①索隐地理志桓邑阙。
济东王彭离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为济东王。二十九年,彭离骄悍,无人君礼,昏暮私与其奴、亡命少年数十人行剽杀人,取财物以为好。①所杀发觉者百余人,国皆知之,莫敢夜行。所杀者子上书言。汉有司请诛,上不忍,废以为庶人,迁上庸,地入于汉,为大河郡。
注①集解如淳曰:“以是为好喜之事。”
山阳哀王定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为山阳王。九年卒,无子,国除,地入于汉,为山阳郡。
济陰哀王不识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为济陰王。一岁卒,无子,国除,地入于汉,为济陰郡。
太史公曰: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广宫室,车服拟于天子。然亦僭矣。
褚先生曰:臣为郎时,闻之于宫殿中老郎吏好事者称道之也。窃以为令梁孝王怨望,欲为不善者,事从中生。今太后,女主也,以爱少子故,欲令梁王为太子。大臣不时正言其不可状,阿意治小,私说意以受赏赐,非忠臣也。齐如魏其侯窦婴之正言也,①何以有后祸?景帝与王燕见,侍太后饮,景帝曰:“千秋万岁之后传王。”
太后喜说。窦婴在前,据地言曰:“汉法之约,传子适孙,今帝何以得传弟,擅乱高帝约乎!”于是景帝默然无声。太后意不说。
注①索隐窦婴、袁盎皆言如周家立子,不合立弟。
故成王与小弱弟立树下,取一桐叶以与之,曰:“吾用封汝。”周公闻之,进见曰:“天王封弟,甚善。”成王曰:“吾直与戏耳。”周公曰:“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于是乃封小弟以应县。①是后成王没齿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孝经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此圣人之法言也。今主上不宜出好言于梁王。梁王上有太后之重,骄蹇日久,数闻景帝好言,千秋万世之后传王,而实不行。
注①索隐此说与晋系家不同,事与封叔虞同,彼云封唐,此云封应,应亦成王之弟,或别有所见,故不同。正义括地志云:“故应城,故应乡也,在汝州鲁山县东四十里。”吕氏春秋云“成王戏削桐叶为圭,以封叔虞”,非应侯也。又汲-古文云殷时已有应国,非成王所造也。
又诸侯王朝见天子,汉法凡当四见耳。始到,入小见;到正月朔旦,奉皮荐璧玉贺正月,法见;后三日,为王置酒,赐金钱财物;后二日,复入小见,辞去。
凡留长安不过二十日。小见者,燕见于禁门内,饮于省中,非士人所得入也。
今梁王西朝,因留,且半岁。入与人主同辇,出与同车。示风以大言而实不与,令出怨言,谋畔逆,乃随而忧之,不亦远乎!非大贤人,不知退让。今汉之仪法,朝见贺正月者,常一王与四侯俱朝见,十余岁一至。今梁王常比年入朝见,久留。鄙语曰“骄子不孝”,非恶言也。故诸侯王当为置良师傅,相忠言之士,如汲黯、韩长孺等,敢直言极谏,安得有患害!
盖闻梁王西入朝,谒窦太后,燕见,与景帝俱侍坐于太后前,语言私说。太后谓帝曰:“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①其义一也。安车大驾,用梁孝王为寄。”
景帝跪席举身曰:“诺。”罢酒出,帝召袁盎诸大臣通经术者曰:“太后言如是,何谓也?”皆对曰:“太后意欲立梁王为帝太子。”帝问其状,袁盎等曰:“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殷道质,质者法天,亲其所亲,故立弟。
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长子。周道,太子死,立适孙。
殷道。太子死,立其弟。”帝曰:“于公何如?”皆对曰:“方今汉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当立子。故春秋所以非宋宣公。宋宣公死,不立子而与弟。弟受国死,复反之与兄之子。弟之子争之,以为我当代父后,□刺杀兄子。以故国乱,祸不绝。故春秋曰‘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臣请见太后白之。”
袁盎等入见太后:“太后言欲立梁王,梁王□终,欲谁立?”太后曰:“吾复立帝子。”袁盎等以宋宣公不立正,生祸,祸乱后五世不绝,小不忍害大义状报太后。太后乃解说,□使梁王归就国。而梁王闻其义出于袁盎诸大臣所,怨望,使人来杀袁盎。袁盎顾之曰:“我所谓袁将军者也,公得毋误乎?”刺者曰:“是矣!”刺之,置其剑,剑着身。视其剑,新治。问长安中削厉工,工曰:“梁郎某子②来治此剑。”以此知而发觉之,发使者捕逐之。独梁王所欲杀大臣十余人,文吏穷本之,谋反端颇见。太后不食,日夜泣不止。景帝甚忧之,问公卿大臣,大臣以为遣经术吏往治之,乃可解。于是遣田叔、吕季主往治之。此二人皆通经术,知大礼。来还,至霸昌厩,③取火悉烧梁之
反辞,但空手来对景帝。景帝曰:“何如?”对曰:“言梁王不知也。造为之者,独其幸臣羊胜、公孙诡之属为之耳。谨以伏诛死,梁王无恙也。”景帝喜说,曰:“急趋谒太后。”
太后闻之,立起坐□,气平复。故曰,不通经术知古今之大礼,不可以为三公及左右近臣。少见之人,如从管中窥天也。
注①索隐殷人尚质,亲亲,谓亲其弟而授之。周人尚文,尊尊,谓尊祖之正体。故立其子,尊其祖也。
注②索隐谓梁国之郎,是孝王官属。某子,史失其姓名也。
注③正义括地志云:“汉霸昌厩在雍州万年县东北三十八里。”
【索隐述赞】文帝少子,徙封于梁。太后钟爱,广筑睢阳。旌旗警跸,势拟天王。功-吴楚,计丑孙羊。窦婴正议,袁盎劫伤。汉穷梁狱,冠盖相望。祸成骄子,致此猖狂。虽分五国,卒亦不昌。
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 第二十九
索隐景帝子十四人,一武帝,余十三人为王,汉书谓之“景十三王”。此名“五宗”者,十三人为王,其母五人,同母者为宗也。
孝景皇帝子凡十三人为王,而母五人,同母者为宗亲。栗姬子曰荣、德、阏于。
①程姬子曰余、非、端。贾夫人子曰彭祖、胜。唐姬子曰发。王夫人儿-②子曰越、寄、乘、舜。
注①索隐阏音遏。汉书无“于”字。
注②索隐况羽反。儿-,夫人名也。王皇后之妹也。
河闲献王德,①以孝景帝前二年用皇子为河闲王。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之游。
注①索隐汉书云“大行令奏:溢法曰聪明睿智曰献”。
二十六年卒,①子共王不害立。四年卒,子刚王基代立。十二年卒,子顷王授代立。②
注①集解汉名臣奏:“杜业奏曰‘河闲献王经术通明,积德累行,天下雄俊-儒皆归之。孝武帝时,献王朝,被服造次必于仁义。问以五策,献王辄对无穷。
孝武帝艴然难之,谓献王曰:“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王知其意,归□纵酒听乐,因以终’。”索隐注“问以五策”。按:汉书诏策问三十余事。“被服造次”。按:小颜云“被服,言常居处其中也;造次,谓所向所行皆法于儒者”。
注②索隐汉书云授谥顷,音倾也。
临江哀王阏于,以孝景帝前二年用皇子为临江王。三年卒,无后,国除为郡。
临江闵王荣,以孝景前四年为皇太子,四岁废,用故太子为临江王。
四年,坐侵庙-垣①为宫,上征荣。荣行,祖于江陵北门。②既已上车,轴折车废。
江陵父老流涕窃言曰:“吾王不反矣!”荣至,诣中尉府簿。中尉郅都责讯王,王恐,自杀。葬蓝田。燕数万衔土置-上,百姓怜之。
注①索隐服虔云“宫外之余地”。顾野王云“墙外行马内田”。音人椽反,又音软,又音奴乱反-垣,墙外之短垣也。
注②索隐按:祖者行神,行而祭之,故曰祖也。风俗通云“共工氏之子曰修,好远游,故祀为祖神”。又崔浩云“黄帝之子累祖,好远游而死于道,因以为行神”,亦不知其何据。盖见其谓之祖,因以为累祖,非也。据帝系及本纪皆言累祖黄帝妃,无为行神之由也。又聘礼云“出祖释-,祭酒脯”而已。按:今祭礼,以-壤土为坛于道,则用黄羝或用狗,以其血衅左轮也。正义荆州图副云:
“汉临江闵王荣始都江陵城,坐侵庙-地为宫,被征,出城北门而车轴折。父老共
流涕曰:‘吾王不反矣!’既而为郅都所讯,惧而缢死。自此后北门存而不启,盖为荣不以道终也。”
荣最长,①死无后,国除,地入于汉,为南郡。
注①正义颜师古云:“荣实最长,而传居二王后者,以其从太子废后乃为王也。”
右三国本王皆栗姬之子也。
鲁共王余,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为淮阳王。二年,吴楚反破后,以孝景前三年徙为鲁王。好治宫室苑囿狗马。季年好音,不喜辞辩。为人吃。
二十六年卒,子光代为王。初好音舆马;晚节啬,①惟恐不足于财。
注①正义晚节犹言末年时。啬,贪□也。
江都易王非,①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为汝南王。吴楚反时,非年十五,有材力,上书愿击吴。景帝赐非将军印,击吴。吴已破,二岁,徙为江都王,治吴故国,以军功赐天子旌旗。元光五年,匈奴大入汉为贼,非上书愿击匈奴,上不许。非好气力,治宫观,招四方豪桀,骄奢甚。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