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第125节
注⑤正义易正义云:“说卦者,陈说八卦德业变化法象所为也。”
注⑥正义易正义云:“夫子赞明易道,申说义理,释乾坤二卦经文之言,故称文言。”又:“杂卦者,六十四卦以为义,于序卦之外,别言圣人之兴,因时而作,随其事宜,不必相因袭,当有损益。”又云:“杂柔-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按:史不出杂卦,故附之。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①颇
受业者甚。
注①正义浊音卓。邹音聚。颜浊邹,非七十*(七)*②人数也。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①绝四: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所慎:齐,战,疾。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⑦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⑧
注①集解何晏曰:“四者有形质,可举以教。”
注②集解何晏曰:“以道为度,故不任意也。”
注③集解何晏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故无专必。”
注④集解何晏曰:“无可无不可,故无固行也。”
注⑤集解何晏曰:“述古而不自作,处-萃而不自异,唯道是从,故不有其身。”
注⑥集解何晏曰:“此三者人所不能慎,而夫子慎也。”
注⑦集解何晏曰:“罕者,希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之。”
注⑧集解郑玄曰:“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端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重教也。”
其于乡党,恂恂①似不能言者。其于宗庙朝廷,辩辩②言,唯谨尔。③朝,与上大夫言,——如也;④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⑤
注①集解王肃曰:“恂恂,温恭貌也。”索隐有本作“逡逡”,音七旬反。
注②索隐论语作“便便”。
注③集解郑玄曰:“唯辩而谨敬也。”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中正之貌也。”
注⑤集解孔安国曰:“和乐貌。”
入公门,鞠躬如也;趋进,翼如也。①君召使傧,②色勃如也。③君命召,不俟驾行矣。④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言端好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有宾客,使迎之也。”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必变色。”
注④集解郑玄曰:“急趋君命也,行出而车驾随之。”
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①席不正,不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鱼败曰馁也。”
是日哭,则不歌。见齐衰、瞽者,虽童子必变。①
注①集解包氏曰:“瞽,盲。”
“三人行,必得我师。”①“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②使人歌,善,则使复之,然后和之。③
注①集解何晏曰:“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而从之,不善而改之,无常师。”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夫子常以此四者为忧也。”
注③集解何晏曰:“乐其善,故使重歌而自和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①
注①集解王肃曰:“怪,怪异也。力谓若-荡舟,乌获举千钧之属也。乱谓臣-君,子-父也。神谓鬼神之事。或无益于教化,或所不忍言也。”李充曰:“力不由理,斯怪力也。神不由正,斯乱神也。怪力,乱神,有与于邪,无益于教,故不言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①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
②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④夫子循循然善诱人,⑤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⑥达巷党人*(童子)*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⑦子闻之曰:“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我执御矣。”⑧牢曰:“子云‘不试,故艺’。”⑨
注①集解何晏曰:“章,明。文,彩。形质着见,可以耳目循也。”
注②集解何晏曰:“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之。”
注③集解何晏曰:“言不可穷尽。”
注④集解何晏曰:“言忽恍不可为形象。”
注⑤集解何晏曰:“循循,次序貌也。诱,进也。言夫子正以此道进劝人学有次序也。”
注⑥集解孔安国曰:“言夫子既以文章开博我,又以礼节节约我,使我欲罢不能。已竭吾才矣,其有所立,则卓然不可及。言己虽蒙夫子之善诱,犹不能及夫子所立也。”
注⑦集解郑玄曰:“达巷者,党名。五百家为党。此党之人美孔子学道艺,不成一名而已。”
注⑧集解郑玄曰:“闻人美之,承以谦也。吾执御者,欲明六艺之卑。”
注⑨集解郑玄曰:“牢者,弟子子牢也。试,用也。言孔子自云我不见用故多伎艺也。”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①叔孙氏车子-商获兽,②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③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④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⑤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⑥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⑦子曰:“不怨天,不尤人,⑧下学而上达,⑨知我者其天乎!”⑩
注①集解服虔曰:“大野,薮名,鲁田圃之常处,盖今钜野是也。”正义括地志云:“获麟堆在郓州钜野县东十二里。春秋哀十四年经云‘西狩获麟’。国都城记云‘钜野故城东十里泽中有土台,广轮四五十步,俗云获麟堆,去鲁城可三百余里’。”
注②集解服虔曰:“车子,微者也;-商,名也。”索隐春秋传及家语并云“车子-商”,而服虔以“子”为姓,非也。今以车子为主车车士,微者之人也。人微故略其姓,则“子”非姓也。
注③集解服虔曰:“麟非时所常见,故怪之,以为不祥也。仲尼名之曰‘麟’,然
后鲁人乃取之也。明麟为仲尼至也。”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圣人受命,则河出图,今无此瑞。吾已矣夫者,*[伤]*不得见*[也]*。河图,八卦是也。”
注⑤集解何休曰:“予,我也。天生颜渊为夫子辅佐,死者是天将亡夫子之证者也。”
注⑥集解何休曰:“麟者,太平之兽,圣人之类也。时得而死,此天亦告夫子将殁之证,故云尔。”
注⑦集解何晏曰:“子贡怪夫子言何为莫知己,故问之。”
注⑧集解马融曰:“孔子不用于世,而不怨天不知己,亦不尤人。”
注⑨集解孔安国曰:“下学人事,上达天命。”
注⑩集解何晏曰:“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故曰唯天知己。”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①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②行中清,废中权”。③“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④
注①集解郑玄曰:“言其直己之心,不入庸君之朝。”
注②集解包氏曰:“放,置也。置不复言世务也。”
注③集解马融曰:“清,纯-也。遭世乱,自废□以免患,合于权也。”
注④集解马融曰:“亦不必进,亦不必退。唯义所在。”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乃因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①故殷,运之三代。②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
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注①索隐言夫子修春秋,以鲁为主,故云据鲁。亲周,盖孔子之时周虽微,而亲周王者,以见天下之有宗主也。
注②正义殷,中也。又中运夏-殷-周之事也。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①
注①集解刘熙曰:“知者,行尧舜之道者也。罪者,在王公之位,见贬绝者。”
明岁,子路死于。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①梁柱摧乎!哲人萎乎!”②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③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④
注①集解郑玄曰:“太山,-山所仰。”
注②集解王肃曰:“萎,顿也。”
注③集解王肃曰:“伤道之不行也。”
注④集解郑玄曰:“明圣人知命也。”正义括地志云:“汉封夫子十二代孙忠为褒成侯;生光,为丞相,封侯;平帝封孔霸孙莽二千户为褒成侯;后汉封十七代孙志为褒成侯;魏封二十二代孙羡为崇圣侯;晋封二十三代孙震为奉圣亭侯;后魏封二十七代孙为崇圣大夫;孝文帝又封三十一代孙珍为崇圣侯,高齐改封珍为恭圣侯,周武帝改封邹国公;隋文帝仍旧封邹国公,炀帝改为绍圣侯;
皇唐给复二千户,封孔子裔孙孔德轮为褒圣侯也。”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①
注①索隐若孔子以鲁襄二十一年生,至哀十六年为七十三;若襄二十二年生,则孔子年七十二。经传生年不定,致使孔子寿数不明。
哀公诔之曰:“-天不吊,不-遗一老,①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
②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③子贡曰:“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
‘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④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余一人’,非名也。”⑤
注①集解王肃曰:“吊,善也-,且也。一老谓孔子也。”
注②集解王肃曰:“疚,病也。”
注③集解王肃曰:“父,丈夫之显称也。律,法也。言毋以自为法也。”
注④索隐失礼为昏,失所为□。左传及家语皆云“失志为昏,失礼为□”,与此不同也。
注⑤集解服虔曰:“天子自谓‘一人’,非诸侯所当名也。”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①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②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上,③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孔子-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④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注①集解皇览曰:“孔子-去城一里-茔百亩,-南北广十步,东西十三步,高一丈二尺-前以瓴甓为祠坛,方六尺,与地平。本无祠堂-茔中树以百数,皆异种,鲁人世世无能名其树者。民传言‘孔子弟子异国人,各持其方树来种之’。其树柞——雒离-安贵-五味——檀之树。孔子茔中不生荆棘及刺人草。”索隐雒离,各离二音,
又音落藜。藜是草名也。安贵,香名,出西域。
注⑥正义易正义云:“夫子赞明易道,申说义理,释乾坤二卦经文之言,故称文言。”又:“杂卦者,六十四卦以为义,于序卦之外,别言圣人之兴,因时而作,随其事宜,不必相因袭,当有损益。”又云:“杂柔-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按:史不出杂卦,故附之。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①颇
受业者甚。
注①正义浊音卓。邹音聚。颜浊邹,非七十*(七)*②人数也。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①绝四: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所慎:齐,战,疾。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⑦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⑧
注①集解何晏曰:“四者有形质,可举以教。”
注②集解何晏曰:“以道为度,故不任意也。”
注③集解何晏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故无专必。”
注④集解何晏曰:“无可无不可,故无固行也。”
注⑤集解何晏曰:“述古而不自作,处-萃而不自异,唯道是从,故不有其身。”
注⑥集解何晏曰:“此三者人所不能慎,而夫子慎也。”
注⑦集解何晏曰:“罕者,希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之。”
注⑧集解郑玄曰:“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端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重教也。”
其于乡党,恂恂①似不能言者。其于宗庙朝廷,辩辩②言,唯谨尔。③朝,与上大夫言,——如也;④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⑤
注①集解王肃曰:“恂恂,温恭貌也。”索隐有本作“逡逡”,音七旬反。
注②索隐论语作“便便”。
注③集解郑玄曰:“唯辩而谨敬也。”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中正之貌也。”
注⑤集解孔安国曰:“和乐貌。”
入公门,鞠躬如也;趋进,翼如也。①君召使傧,②色勃如也。③君命召,不俟驾行矣。④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言端好也。”
注②集解郑玄曰:“有宾客,使迎之也。”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必变色。”
注④集解郑玄曰:“急趋君命也,行出而车驾随之。”
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①席不正,不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鱼败曰馁也。”
是日哭,则不歌。见齐衰、瞽者,虽童子必变。①
注①集解包氏曰:“瞽,盲。”
“三人行,必得我师。”①“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②使人歌,善,则使复之,然后和之。③
注①集解何晏曰:“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而从之,不善而改之,无常师。”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夫子常以此四者为忧也。”
注③集解何晏曰:“乐其善,故使重歌而自和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①
注①集解王肃曰:“怪,怪异也。力谓若-荡舟,乌获举千钧之属也。乱谓臣-君,子-父也。神谓鬼神之事。或无益于教化,或所不忍言也。”李充曰:“力不由理,斯怪力也。神不由正,斯乱神也。怪力,乱神,有与于邪,无益于教,故不言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①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
②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④夫子循循然善诱人,⑤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⑥达巷党人*(童子)*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⑦子闻之曰:“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我执御矣。”⑧牢曰:“子云‘不试,故艺’。”⑨
注①集解何晏曰:“章,明。文,彩。形质着见,可以耳目循也。”
注②集解何晏曰:“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之。”
注③集解何晏曰:“言不可穷尽。”
注④集解何晏曰:“言忽恍不可为形象。”
注⑤集解何晏曰:“循循,次序貌也。诱,进也。言夫子正以此道进劝人学有次序也。”
注⑥集解孔安国曰:“言夫子既以文章开博我,又以礼节节约我,使我欲罢不能。已竭吾才矣,其有所立,则卓然不可及。言己虽蒙夫子之善诱,犹不能及夫子所立也。”
注⑦集解郑玄曰:“达巷者,党名。五百家为党。此党之人美孔子学道艺,不成一名而已。”
注⑧集解郑玄曰:“闻人美之,承以谦也。吾执御者,欲明六艺之卑。”
注⑨集解郑玄曰:“牢者,弟子子牢也。试,用也。言孔子自云我不见用故多伎艺也。”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①叔孙氏车子-商获兽,②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③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④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⑤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⑥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⑦子曰:“不怨天,不尤人,⑧下学而上达,⑨知我者其天乎!”⑩
注①集解服虔曰:“大野,薮名,鲁田圃之常处,盖今钜野是也。”正义括地志云:“获麟堆在郓州钜野县东十二里。春秋哀十四年经云‘西狩获麟’。国都城记云‘钜野故城东十里泽中有土台,广轮四五十步,俗云获麟堆,去鲁城可三百余里’。”
注②集解服虔曰:“车子,微者也;-商,名也。”索隐春秋传及家语并云“车子-商”,而服虔以“子”为姓,非也。今以车子为主车车士,微者之人也。人微故略其姓,则“子”非姓也。
注③集解服虔曰:“麟非时所常见,故怪之,以为不祥也。仲尼名之曰‘麟’,然
后鲁人乃取之也。明麟为仲尼至也。”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圣人受命,则河出图,今无此瑞。吾已矣夫者,*[伤]*不得见*[也]*。河图,八卦是也。”
注⑤集解何休曰:“予,我也。天生颜渊为夫子辅佐,死者是天将亡夫子之证者也。”
注⑥集解何休曰:“麟者,太平之兽,圣人之类也。时得而死,此天亦告夫子将殁之证,故云尔。”
注⑦集解何晏曰:“子贡怪夫子言何为莫知己,故问之。”
注⑧集解马融曰:“孔子不用于世,而不怨天不知己,亦不尤人。”
注⑨集解孔安国曰:“下学人事,上达天命。”
注⑩集解何晏曰:“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故曰唯天知己。”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①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②行中清,废中权”。③“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④
注①集解郑玄曰:“言其直己之心,不入庸君之朝。”
注②集解包氏曰:“放,置也。置不复言世务也。”
注③集解马融曰:“清,纯-也。遭世乱,自废□以免患,合于权也。”
注④集解马融曰:“亦不必进,亦不必退。唯义所在。”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乃因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①故殷,运之三代。②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
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注①索隐言夫子修春秋,以鲁为主,故云据鲁。亲周,盖孔子之时周虽微,而亲周王者,以见天下之有宗主也。
注②正义殷,中也。又中运夏-殷-周之事也。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①
注①集解刘熙曰:“知者,行尧舜之道者也。罪者,在王公之位,见贬绝者。”
明岁,子路死于。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①梁柱摧乎!哲人萎乎!”②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③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④
注①集解郑玄曰:“太山,-山所仰。”
注②集解王肃曰:“萎,顿也。”
注③集解王肃曰:“伤道之不行也。”
注④集解郑玄曰:“明圣人知命也。”正义括地志云:“汉封夫子十二代孙忠为褒成侯;生光,为丞相,封侯;平帝封孔霸孙莽二千户为褒成侯;后汉封十七代孙志为褒成侯;魏封二十二代孙羡为崇圣侯;晋封二十三代孙震为奉圣亭侯;后魏封二十七代孙为崇圣大夫;孝文帝又封三十一代孙珍为崇圣侯,高齐改封珍为恭圣侯,周武帝改封邹国公;隋文帝仍旧封邹国公,炀帝改为绍圣侯;
皇唐给复二千户,封孔子裔孙孔德轮为褒圣侯也。”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①
注①索隐若孔子以鲁襄二十一年生,至哀十六年为七十三;若襄二十二年生,则孔子年七十二。经传生年不定,致使孔子寿数不明。
哀公诔之曰:“-天不吊,不-遗一老,①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
②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③子贡曰:“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
‘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④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余一人’,非名也。”⑤
注①集解王肃曰:“吊,善也-,且也。一老谓孔子也。”
注②集解王肃曰:“疚,病也。”
注③集解王肃曰:“父,丈夫之显称也。律,法也。言毋以自为法也。”
注④索隐失礼为昏,失所为□。左传及家语皆云“失志为昏,失礼为□”,与此不同也。
注⑤集解服虔曰:“天子自谓‘一人’,非诸侯所当名也。”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①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②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上,③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孔子-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④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注①集解皇览曰:“孔子-去城一里-茔百亩,-南北广十步,东西十三步,高一丈二尺-前以瓴甓为祠坛,方六尺,与地平。本无祠堂-茔中树以百数,皆异种,鲁人世世无能名其树者。民传言‘孔子弟子异国人,各持其方树来种之’。其树柞——雒离-安贵-五味——檀之树。孔子茔中不生荆棘及刺人草。”索隐雒离,各离二音,
又音落藜。藜是草名也。安贵,香名,出西域。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