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史记

史记 第124节

他日,子路行,遇荷莜丈人,①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②植其杖而芸。③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
复往,则亡。④
注①集解包氏曰:“丈人,老者。莜,草器名也。”
注②集解包氏曰:“丈人曰不勤劳四体,分植五谷,谁为夫子而索也。”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植,倚也。除草曰芸。”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子路反至其家,丈人出行不在。”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①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闲,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闲,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②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③
注①集解徐广曰:“哀公四年也。”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兴,起也。”
注③集解何晏曰:“滥,溢也。君子固亦有穷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溢为非。”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①非与?”
②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③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然谓多学而识之。”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问今不然耶。”
注③集解何晏曰:“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善举也,故不待学,以一知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①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②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③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④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⑤
注①集解王肃曰:“率,循也。言非兕虎而循旷野也。”
注②集解王肃曰:“言人不信吾,岂以未仁故乎?”
注③集解王肃曰:“言人不使通行而困穷者,岂以吾未智乎?”
注④正义言仁者必使四方信之,安有伯夷-叔齐饿死乎?
注⑤正义言智者必使处事通行,安有王子比干剖心哉?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①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②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注①集解王肃曰:“种之为稼,敛之为穑。言良农能善种之,未必能敛获之。”
注②集解王肃曰:“言良工能巧而已,不能每顺人之意。”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①
注①集解王肃曰:“宰,主财者也。为汝主财,言志之同也。”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①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且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
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其秋,楚昭王卒于城父。
注①集解服虔曰:“书,籍也。”索隐古者二十五家为里,里则各立社,则书社者,书其社之人名于籍。盖以七百里书社之人封孔子也,故下-求云“虽累千社而夫子不利”是也。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①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②往者不可谏兮,③来者犹可追也!④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⑤孔子下,欲与之言。⑥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注①集解孔安国曰:“接舆,楚人也。佯狂而来歌,欲以感切孔子也。”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比孔子于凤鸟,待圣君乃见。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也。”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已往所行,不可复谏止也。”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自今已来,可追自止,避乱隐居。”
注⑤集解孔安国曰:“言‘已而’者,言世乱已甚,不可复治也。再言之者,伤之深也。”
注⑥集解包氏曰:“下,下车也。”
于是孔子自楚反乎。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
其明年,吴与鲁会缯,征百牢。①太宰-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贡往,然后得已。
注①索隐此哀七年时也。百牢,牢具一百也。周礼上公九牢,侯伯七牢,子男五牢。今吴征百牢,夷不识礼故也。子贡对以周礼,而后吴亡是征也。正义括地志云:“故-城在沂州承县。地理志云缯县属东海郡也。”
孔子曰:“鲁-之政,兄弟也。”①是时,-君辄父不得立,在外,诸侯数以为让。而孔子弟子多仕于-,-君欲得孔子为政。子路曰:“-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②孔子曰:“必也正名乎!”③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何其正也?”④孔子曰:“野哉由也!⑤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⑥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夫君子为之必可名,言之必可行。⑦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①集解包氏曰:“周公、康叔既为兄弟,康叔睦于周公,其国之政亦如兄弟也。”
注②集解包氏曰:“问往将何所先行。”
注③集解马融曰:“正百事之名也。”
注④集解包氏曰:“迂犹远也。言孔子之言远于事也。”
注⑤集解孔安国曰:“野,不达也。”
注⑥集解孔安国曰:“礼以安上,乐以移风。二者不行,则有滢刑滥罚也。”
注⑦集解王肃曰:“所名之事,必可得明言;所言之事,必可得遵行者。”
其明年,-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①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有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曰:“孔子何如人哉?”
对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求之至于此道,虽累千社,夫子不利也。”康子曰:“我欲召之,可乎?”对曰:“欲召之,则毋以小人固之,则可矣。”而-孔文子②将攻太叔,③问策于仲尼。仲尼辞不知,退而命载而行,曰:“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乎!”④文子固止。会季康子逐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注①集解徐广曰:“此哀公十一年也,去吴会缯已四年矣。年表哀公十年,孔子自陈至-也。”索隐徐说去会四年,是也。按:左传及此文,孔子是时在-归鲁,不见有在陈之文,在陈当哀公之初,盖年表误尔。正义括地志云:“郎亭在徐州滕县西五十三里。”
注②集解服虔曰:“文子,-卿也。”
注③集解左传曰太叔名疾。
注④集解服虔曰:“鸟喻己,木以喻所之之国。”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①
注①索隐前文孔子以定公十四年去鲁,计至此十三年。鲁系家云定公十二年孔子去鲁,则首尾计十五年矣。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①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②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注①集解包氏曰:“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索隐论语“季康子问政,子曰‘政者,正也’”。又“哀公问曰‘何为则人服’?子曰‘举直错诸枉则人服’”。今此初论康子问政,未合以孔子答哀公使人服,盖太史公撮略论语为文而失事实。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欲,情欲也。言民化于上,不从其所令,从其所好也。”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
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①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②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③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注①集解包氏曰:“征,成也。□宋二国,夏殷之后也。夏殷之礼吾能说之,□宋之君不足以成也。”
注②集解何晏曰:“物类相召,势数相生,其变有常,故可预知者也。”
注③集解孔安国曰:“监,视也。言周文章备于二代,当从之也。”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①纵之纯如,②-如,③绎如也,以成。”④“吾自-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⑤
注①集解何晏曰:“太师,乐官名也。五音始奏,翕如盛也。”
注②集解何晏曰:“言五音既发放纵尽,其声纯和谐也。”
注③集解何晏曰:“言其音节明。”
注④集解何晏曰:“纵之以纯如,-如,绎如,言乐始于翕如而成于三者也。”
注⑤集解郑玄曰:“反鲁,鲁哀公十一年冬。是时道衰乐废,孔子来还,乃正之,故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①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优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②鹿鸣为小雅始,③文王为大雅始,④清庙为颂始”。⑤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注①正义去,丘吕反。重,逐龙反。
注②正义乱,理也。诗小序云:“关雎,后□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毛苌云:“关关,和声。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后□悦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滢色,慎固优深,若雎鸠之有别,然后可以风化天下。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也。”按:王雎,金口鹗也。
注③正义小序云:“鹿鸣,宴-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毛苌云:“鹿得苹,呦呦鸣而相呼,恳诚发乎中,以兴嘉乐宾客,当有恳诚相招呼以成礼也。”
注④正义小序云:“文王,文王受命作周。”郑玄云:“文王初为西伯,有功于民,其德着见于天,故天命之以为王,使君天下。”
注⑤正义小序云:“清庙,祀文王也。周公既成雒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
毛苌云:“清庙者,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宫也。谓祭文王,天德清明,文王象焉,故祭之而歌此诗也。”
孔子晚而喜易,序①彖、②系、③象、④说卦、⑤文言。⑥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注①正义序,易序卦也。夫子作十翼,谓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也。易正义曰:“文王既繇六十四卦分为上下篇,先后之次,其理不易。孔子就上下二经,各序其相次之义。”
注②正义吐乱反。上彖,卦下辞;下彖,爻卦下辞。易正义曰:“夫子所作,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德,或说其卦义,或说其卦名。庄氏云‘彖,断也,言断定一卦之义’也。”
注③正义如字,又音系。易正义云:“系辞者,圣人系属此辞于爻卦之下。分为上下篇者,以简编重大,是以分之。”又言“系辞者,取纲系之义”也。
注④正义上象,卦辞;下象,爻辞。易正义云:“万物之体自然,各有形象,圣人设卦以写万物之象,今夫子释此卦之象也。”
首节 上一节 124/24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