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第120节
吾是以知其善也。”王曰:“善语音。”驺忌子曰:“何独语音,夫治国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王又勃然不说曰:“若夫语五音之纪,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又何为乎丝桐之闲?”驺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夫复而不乱者,所以治昌也;连而径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王曰:
“善。”
注①集解琴躁曰:“大弦者,君也,宽和而温。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
索隐大弦浊以温者君也。案:春秋后语“温”字作“春”,春气温,义亦相通也。
蔡邕曰:“凡弦以缓急为清浊。琴,紧其弦则清,缦其弦则浊。”
注②集解徐广曰:“以爪持弦也。攫音己足反。”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舒’。”
注④索隐-音释,与下文舍字并同。愉音舒也。
驺忌子见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髡见之曰:“善说哉!髡有愚志,愿陈诸前。”驺忌子曰:“谨受教。”淳于髡曰:“得全全昌,①失全全亡。”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毋离前。”②淳于髡曰:“-膏棘轴,所以为滑也,然而不能运方穿。”③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事左右。”淳于髡曰:“弓胶昔干,④所以为合也,然而不能傅合疏罅。”
⑤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自附于万民。”
淳于髡曰:“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闲。”淳于髡曰:“大车不较,⑥不能载其常任;琴瑟不较,不能成其五音。”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修法律而督坚吏。”淳于髡说毕,趋出,至门,而面其仆曰:“是人者,吾语之微言五,其应我若响之应声,是人必封不久矣。”⑦居-年,封以下邳,号曰成侯。
注①索隐案:得全,谓人臣事君之礼全具无失,故云得全也。全昌者,谓若无失则身名获昌,故云全昌也。
注②索隐谓佩服此言,常无离心目之前。
注③索隐-膏,猪脂也。棘轴,以棘木为车轴,至滑而坚也。然而穿孔若方,则不能运转,言逆理反经也。故下忌曰“请谨事左右”,言每事须顺从。
注④集解徐广曰:“一作‘干’。”索隐音孤捍反。昔,久旧也。干,弓干也。
徐广又曰一作“干”。考工记作“-干”,则-昔音相近。言作弓之法,以胶被昔干而纳诸檠中,则是以势令合耳。
注⑤索隐傅音附。罅音五嫁反。以言胶干可以势暂合,而久亦不能常傅合于疏罅隙缝。以言人臣自宜弥缝得所,岂待拘以礼制法式哉。故下云“请自附于万人”是也。
注⑥索隐较者,校量也。言有常制,若大车不较,则车不能载常任,琴不能成五音也。
注⑦集解新序曰:“齐稷下先生喜议政事。驺忌既为齐相,稷下先生淳于髡之属七十二人皆轻驺忌,以为设以微辞,驺忌必不能及,乃相与俱往见驺忌。淳于髡之徒礼倨,驺忌之礼卑。淳于髡等称辞,驺忌知之如应响,淳于-等辞诎而去,驺忌之礼倨,淳于
髡之礼卑。故所以尚干将-莫邪者,贵其立断也。所以尚骐骥者,为其立至也。必且历日旷久,则系牦能挈石,驽马亦能致远。是以聪明捷敏,人之美材也。”
威王二十三年,与赵王会平陆。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①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②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③皆来朝。吾臣有□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④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梁惠王-,不怿而去。
注①索隐案:韩婴诗外传以为齐宣王,其说异也。
注②索隐檀子,齐臣。檀,姓;子,美称,大夫皆称子。□子,田□也。黔夫及种首皆臣名。事悉具战国策也。
注③索隐邾、莒、宋、鲁之比。
注④集解贾逵曰:“齐之北门西门也。言燕、赵之人畏见侵伐,故祭以求福。”
二十六年,魏惠王围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
驺忌子曰:“不如勿救。”段干朋曰:“不救则不义,且不利。”威王曰:“何也?”
对曰:“夫魏氏并邯郸,其于齐何利哉?且夫救赵而军其郊,是赵不伐而魏全也。
故不如南攻襄陵①以-魏,邯郸拔而乘魏之。”威王从其计。
注①正义襄陵故城在兖州邹县也。
其后成侯驺忌与田忌不善,公孙阅①谓成侯忌曰:“公何不谋伐魏,田忌必将。
战胜有功,则公之谋中也;战不胜,非前死则后北,而命在公矣。”于是成侯言威王,使田忌南攻襄陵。十月,邯郸拔,齐因起兵击魏,大败之桂陵。②于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注①索隐战国策作“公孙闳”。
注②索隐在威王二十六年。正义在曹州乘氏县东北二十一里。
三十三年,杀其大夫牟辛。①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夫人’。”索隐牟辛,大夫姓字也。徐广曰一作“夫人”。案:年表亦作“夫人”。王劭案纪年云“齐桓公十一年杀其君母。宣王八年杀王后”。然则夫人之字,或如纪年之说。
三十五年,公孙阅又谓成侯忌曰:“公何不令人躁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之卜者,验其辞于王之所。田忌闻之,因率其徒袭攻临淄,求成侯,不胜而。①
注①索隐案:战国策田忌前败魏于马陵,因被构,不得入齐,非是居齐历十年乃出奔也。是时齐都临淄,且孟尝列传云“田忌袭齐之边邑”,其言为得,□与系家不同也。
三十六年,威王卒,子宣王辟强立。
宣王元年,秦用商鞅。周致伯于秦孝公。
二年,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不利,战于南梁。①宣王召田忌复故位。韩氏请救于齐。宣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驺忌子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②孙子③曰:
“夫韩、魏之兵未-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于齐矣。
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则可重利而得尊名也。”宣王曰:“善。”乃陰告韩之使者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将,
④孙子为*(帅)[师]*,救韩、赵以击魏,大败之马陵,⑤杀其将庞涓,虏魏太子申。其后三晋之王皆因田婴朝齐王于博望,⑥盟而去。⑦
注①索隐晋太康地记曰:“战国谓梁为南梁者,别之于大梁、少梁也。”正义括地志云:“故梁在汝州西南二百步。晋太康地记云‘战国时谓南梁者,别之于大梁、少梁也’。古蛮子邑也。”
注②索隐案:纪年威王十四年,田□伐梁,战马陵。战国策南梁之难,有张田对曰“蚤救之”。此云邹忌者,王劭云“此时邹忌死已四年,又齐威时未称王,故战国策谓之田侯。今此以田侯为宣王,又横称邹忌,皆谬矣”。
注③索隐孙膑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婴,一作‘□’。”
注⑤索隐在宣王二年注⑥正义括地志云:“博望故城在邓州向城县东南四十五里。”
注⑦集解徐广曰:“表曰三年,与赵会博望伐魏。”
七年,与魏王会平阿南。①明年,复会甄。魏惠王卒。②明年,与魏襄王会徐州,诸侯相王也。十年,楚围我徐州。十一年,与魏伐赵,赵决河水灌齐、魏,兵罢。十八年,秦惠王称王。
注①正义沛郡平阿县也。
注②索隐明年,梁惠王卒。案纪年,梁惠王乃是齐愍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时。此时梁惠王改元称一年,未卒也。而系家以其后□为魏襄王之年,又以此文当齐宣王时,实所不能详考。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①田骈、②接予、③慎到、④环渊⑤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⑥
注①正义赘暂,齐之稷下先生也。
注②正义白眠反。艺文志云田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作田子二十五篇也。
注③正义齐人。艺文志云接予二篇,在道家流。
注④正义赵人,战国时处士。艺文志作慎子四十二篇也。
注⑤正义楚人。孟子传云环渊著书上下篇也。
注⑥集解刘向别录曰:“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索隐刘向别录曰“齐有稷门,齐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其下”。齐地记曰“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室,趾往往存焉”。盖因侧系水出,故曰稷门,古侧稷音相近耳。又虞喜曰“齐有稷山,立馆其下以待游士”,亦异说也。春秋传曰“莒子如齐,盟于稷门”。
十九年,宣王卒,子愍王地①立。
注①索隐系本名遂。
愍王元年,秦使张仪与诸侯执政会于啮桑。三年,封田婴于薛。四年,迎妇于秦。七年,与宋攻魏,败之观泽。
十二年,攻魏。楚围雍氏,①秦败屈丐。苏代谓田轸曰:“臣愿有谒于公,其为事甚完,使楚利公,成为福,不成亦为福。今者臣立于门,客有言曰魏王谓韩冯、②张仪曰:‘煮枣将拔,③齐兵又进,子来救寡人则可矣;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拔。’④此特转辞也。秦、韩之兵毋东,旬余,则魏氏转韩从秦,秦逐张仪,⑤交臂而事齐楚,此公之事成也。”田轸曰:“柰何使无东?”对曰:“韩冯之救魏之辞,必不谓韩王曰‘冯以为魏’,必曰‘冯将以秦韩之兵东却齐宋,冯因抟⑥三国之兵,乘屈丐之-,⑦南割于楚,故地必尽得之矣’。
张仪救魏之辞,必不谓秦王曰‘仪以为魏’,必曰‘仪且以秦韩之兵东距齐宋,仪将抟三国之兵,乘屈丐之-,南割于楚,名存亡国,实伐三川⑧而归,此王业也’。公令楚王⑨与韩氏地,使秦制和,谓秦王曰‘请与韩地,而王以施三川,⑩韩氏之兵不用而得地于楚’。韩冯之东兵之辞且谓秦何?曰‘秦兵不用而得三川,伐楚韩以窘魏,魏氏不敢东,是孤齐也’。张仪之东兵之辞且谓何?曰‘秦韩欲地而兵有案,声威发于魏,魏氏之欲不失齐楚者有资矣’。魏氏转秦韩争事齐楚,楚王欲而无与地,⑾公令秦韩之兵不用而得地,有一大德也。⑿秦韩之王劫于韩冯、张仪而东兵以徇服魏,公常执左券⒀以责于秦韩,此其善于公而恶张子多资矣。”⒁
注①集解徐广曰:“在阳翟,属韩。”
注②集解徐广曰:“韩之公仲侈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在济陰宛朐。”
注④索隐能犹胜也。言不胜其拔,故听齐拔之耳。
注⑤索隐逐,随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音专。专犹并合制领之谓也。”索隐抟音团,团谓握领也。
徐作“专”,亦通。
注⑦正义屈丐,楚将,为秦所败,今更欲乘之。
注⑧索隐韩也。
注⑨索隐公谓陈轸。
注⑩正义施,张设也。言秦王于天子都张设迫胁也。
注⑾集解徐广曰:“楚王欲得魏来事己,而不欲与韩地也。”
注⑿正义苏代谓陈轸,今秦韩之兵不战伐而得地,陈轸于秦韩岂不有大恩德。
注⒀索隐券,要也。左,不正也。言我以右执其左而责之。
注⒁正义左券下,右券上也。苏代说陈轸以上券令秦韩不用兵得地,而以券责秦韩却韩冯、张仪以徇服魏,故秦韩善陈轸而恶张仪多取矣。
十三年,秦惠王卒。二十三年,与秦击败楚于重丘。①二十四年,秦使泾阳君质于齐。二十五年,归泾阳君于秦。孟尝君薛文入秦,□相秦。文亡去。二十六年,②齐与韩魏共攻秦,至函谷军焉。二十八年,秦与韩河外以和,兵罢。二十九年,赵杀其主父。齐佐赵灭中山。③
注①集解徐广曰:“表曰与秦击楚,使公子将,大有功。”
注②集解徐广曰:“孟尝君为相。”
注③集解徐广曰:“三十年,田甲劫王,相薛文走。”
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①齐王曰:“嘻,善,子来!秦使魏-致帝,子以为何如?”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无伤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王曰:“尊秦。”曰:
“释帝,天下爱齐乎?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②王曰:“伐桀宋利。”对曰:“夫约钧,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而王以其闲举宋。夫有宋,-之阳地危;③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④有淮北,楚之东国危;⑤有陶、平陆,梁门不开。⑥释帝而贷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愿王孰虑之。”
于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
注①集解左思齐都赋注曰:“齐小城北门也。”而此言东门,不知为是一门非邪?正义括地志云:“齐城章华之东有闾门、武鹿门也。”
注②集解宋世家云:“宋王偃,诸侯皆曰桀宋也。”
注③集解阳地,濮阳之地。正义案:-此时河南独有濮阳也。
“善。”
注①集解琴躁曰:“大弦者,君也,宽和而温。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
索隐大弦浊以温者君也。案:春秋后语“温”字作“春”,春气温,义亦相通也。
蔡邕曰:“凡弦以缓急为清浊。琴,紧其弦则清,缦其弦则浊。”
注②集解徐广曰:“以爪持弦也。攫音己足反。”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舒’。”
注④索隐-音释,与下文舍字并同。愉音舒也。
驺忌子见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髡见之曰:“善说哉!髡有愚志,愿陈诸前。”驺忌子曰:“谨受教。”淳于髡曰:“得全全昌,①失全全亡。”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毋离前。”②淳于髡曰:“-膏棘轴,所以为滑也,然而不能运方穿。”③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事左右。”淳于髡曰:“弓胶昔干,④所以为合也,然而不能傅合疏罅。”
⑤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自附于万民。”
淳于髡曰:“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闲。”淳于髡曰:“大车不较,⑥不能载其常任;琴瑟不较,不能成其五音。”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修法律而督坚吏。”淳于髡说毕,趋出,至门,而面其仆曰:“是人者,吾语之微言五,其应我若响之应声,是人必封不久矣。”⑦居-年,封以下邳,号曰成侯。
注①索隐案:得全,谓人臣事君之礼全具无失,故云得全也。全昌者,谓若无失则身名获昌,故云全昌也。
注②索隐谓佩服此言,常无离心目之前。
注③索隐-膏,猪脂也。棘轴,以棘木为车轴,至滑而坚也。然而穿孔若方,则不能运转,言逆理反经也。故下忌曰“请谨事左右”,言每事须顺从。
注④集解徐广曰:“一作‘干’。”索隐音孤捍反。昔,久旧也。干,弓干也。
徐广又曰一作“干”。考工记作“-干”,则-昔音相近。言作弓之法,以胶被昔干而纳诸檠中,则是以势令合耳。
注⑤索隐傅音附。罅音五嫁反。以言胶干可以势暂合,而久亦不能常傅合于疏罅隙缝。以言人臣自宜弥缝得所,岂待拘以礼制法式哉。故下云“请自附于万人”是也。
注⑥索隐较者,校量也。言有常制,若大车不较,则车不能载常任,琴不能成五音也。
注⑦集解新序曰:“齐稷下先生喜议政事。驺忌既为齐相,稷下先生淳于髡之属七十二人皆轻驺忌,以为设以微辞,驺忌必不能及,乃相与俱往见驺忌。淳于髡之徒礼倨,驺忌之礼卑。淳于髡等称辞,驺忌知之如应响,淳于-等辞诎而去,驺忌之礼倨,淳于
髡之礼卑。故所以尚干将-莫邪者,贵其立断也。所以尚骐骥者,为其立至也。必且历日旷久,则系牦能挈石,驽马亦能致远。是以聪明捷敏,人之美材也。”
威王二十三年,与赵王会平陆。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①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②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③皆来朝。吾臣有□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④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梁惠王-,不怿而去。
注①索隐案:韩婴诗外传以为齐宣王,其说异也。
注②索隐檀子,齐臣。檀,姓;子,美称,大夫皆称子。□子,田□也。黔夫及种首皆臣名。事悉具战国策也。
注③索隐邾、莒、宋、鲁之比。
注④集解贾逵曰:“齐之北门西门也。言燕、赵之人畏见侵伐,故祭以求福。”
二十六年,魏惠王围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
驺忌子曰:“不如勿救。”段干朋曰:“不救则不义,且不利。”威王曰:“何也?”
对曰:“夫魏氏并邯郸,其于齐何利哉?且夫救赵而军其郊,是赵不伐而魏全也。
故不如南攻襄陵①以-魏,邯郸拔而乘魏之。”威王从其计。
注①正义襄陵故城在兖州邹县也。
其后成侯驺忌与田忌不善,公孙阅①谓成侯忌曰:“公何不谋伐魏,田忌必将。
战胜有功,则公之谋中也;战不胜,非前死则后北,而命在公矣。”于是成侯言威王,使田忌南攻襄陵。十月,邯郸拔,齐因起兵击魏,大败之桂陵。②于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注①索隐战国策作“公孙闳”。
注②索隐在威王二十六年。正义在曹州乘氏县东北二十一里。
三十三年,杀其大夫牟辛。①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夫人’。”索隐牟辛,大夫姓字也。徐广曰一作“夫人”。案:年表亦作“夫人”。王劭案纪年云“齐桓公十一年杀其君母。宣王八年杀王后”。然则夫人之字,或如纪年之说。
三十五年,公孙阅又谓成侯忌曰:“公何不令人躁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乎不吉乎’?”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之卜者,验其辞于王之所。田忌闻之,因率其徒袭攻临淄,求成侯,不胜而。①
注①索隐案:战国策田忌前败魏于马陵,因被构,不得入齐,非是居齐历十年乃出奔也。是时齐都临淄,且孟尝列传云“田忌袭齐之边邑”,其言为得,□与系家不同也。
三十六年,威王卒,子宣王辟强立。
宣王元年,秦用商鞅。周致伯于秦孝公。
二年,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不利,战于南梁。①宣王召田忌复故位。韩氏请救于齐。宣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驺忌子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②孙子③曰:
“夫韩、魏之兵未-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于齐矣。
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则可重利而得尊名也。”宣王曰:“善。”乃陰告韩之使者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将,
④孙子为*(帅)[师]*,救韩、赵以击魏,大败之马陵,⑤杀其将庞涓,虏魏太子申。其后三晋之王皆因田婴朝齐王于博望,⑥盟而去。⑦
注①索隐晋太康地记曰:“战国谓梁为南梁者,别之于大梁、少梁也。”正义括地志云:“故梁在汝州西南二百步。晋太康地记云‘战国时谓南梁者,别之于大梁、少梁也’。古蛮子邑也。”
注②索隐案:纪年威王十四年,田□伐梁,战马陵。战国策南梁之难,有张田对曰“蚤救之”。此云邹忌者,王劭云“此时邹忌死已四年,又齐威时未称王,故战国策谓之田侯。今此以田侯为宣王,又横称邹忌,皆谬矣”。
注③索隐孙膑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婴,一作‘□’。”
注⑤索隐在宣王二年注⑥正义括地志云:“博望故城在邓州向城县东南四十五里。”
注⑦集解徐广曰:“表曰三年,与赵会博望伐魏。”
七年,与魏王会平阿南。①明年,复会甄。魏惠王卒。②明年,与魏襄王会徐州,诸侯相王也。十年,楚围我徐州。十一年,与魏伐赵,赵决河水灌齐、魏,兵罢。十八年,秦惠王称王。
注①正义沛郡平阿县也。
注②索隐明年,梁惠王卒。案纪年,梁惠王乃是齐愍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时。此时梁惠王改元称一年,未卒也。而系家以其后□为魏襄王之年,又以此文当齐宣王时,实所不能详考。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①田骈、②接予、③慎到、④环渊⑤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⑥
注①正义赘暂,齐之稷下先生也。
注②正义白眠反。艺文志云田骈,齐人,游稷下,号天口骈,作田子二十五篇也。
注③正义齐人。艺文志云接予二篇,在道家流。
注④正义赵人,战国时处士。艺文志作慎子四十二篇也。
注⑤正义楚人。孟子传云环渊著书上下篇也。
注⑥集解刘向别录曰:“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索隐刘向别录曰“齐有稷门,齐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其下”。齐地记曰“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室,趾往往存焉”。盖因侧系水出,故曰稷门,古侧稷音相近耳。又虞喜曰“齐有稷山,立馆其下以待游士”,亦异说也。春秋传曰“莒子如齐,盟于稷门”。
十九年,宣王卒,子愍王地①立。
注①索隐系本名遂。
愍王元年,秦使张仪与诸侯执政会于啮桑。三年,封田婴于薛。四年,迎妇于秦。七年,与宋攻魏,败之观泽。
十二年,攻魏。楚围雍氏,①秦败屈丐。苏代谓田轸曰:“臣愿有谒于公,其为事甚完,使楚利公,成为福,不成亦为福。今者臣立于门,客有言曰魏王谓韩冯、②张仪曰:‘煮枣将拔,③齐兵又进,子来救寡人则可矣;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拔。’④此特转辞也。秦、韩之兵毋东,旬余,则魏氏转韩从秦,秦逐张仪,⑤交臂而事齐楚,此公之事成也。”田轸曰:“柰何使无东?”对曰:“韩冯之救魏之辞,必不谓韩王曰‘冯以为魏’,必曰‘冯将以秦韩之兵东却齐宋,冯因抟⑥三国之兵,乘屈丐之-,⑦南割于楚,故地必尽得之矣’。
张仪救魏之辞,必不谓秦王曰‘仪以为魏’,必曰‘仪且以秦韩之兵东距齐宋,仪将抟三国之兵,乘屈丐之-,南割于楚,名存亡国,实伐三川⑧而归,此王业也’。公令楚王⑨与韩氏地,使秦制和,谓秦王曰‘请与韩地,而王以施三川,⑩韩氏之兵不用而得地于楚’。韩冯之东兵之辞且谓秦何?曰‘秦兵不用而得三川,伐楚韩以窘魏,魏氏不敢东,是孤齐也’。张仪之东兵之辞且谓何?曰‘秦韩欲地而兵有案,声威发于魏,魏氏之欲不失齐楚者有资矣’。魏氏转秦韩争事齐楚,楚王欲而无与地,⑾公令秦韩之兵不用而得地,有一大德也。⑿秦韩之王劫于韩冯、张仪而东兵以徇服魏,公常执左券⒀以责于秦韩,此其善于公而恶张子多资矣。”⒁
注①集解徐广曰:“在阳翟,属韩。”
注②集解徐广曰:“韩之公仲侈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在济陰宛朐。”
注④索隐能犹胜也。言不胜其拔,故听齐拔之耳。
注⑤索隐逐,随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音专。专犹并合制领之谓也。”索隐抟音团,团谓握领也。
徐作“专”,亦通。
注⑦正义屈丐,楚将,为秦所败,今更欲乘之。
注⑧索隐韩也。
注⑨索隐公谓陈轸。
注⑩正义施,张设也。言秦王于天子都张设迫胁也。
注⑾集解徐广曰:“楚王欲得魏来事己,而不欲与韩地也。”
注⑿正义苏代谓陈轸,今秦韩之兵不战伐而得地,陈轸于秦韩岂不有大恩德。
注⒀索隐券,要也。左,不正也。言我以右执其左而责之。
注⒁正义左券下,右券上也。苏代说陈轸以上券令秦韩不用兵得地,而以券责秦韩却韩冯、张仪以徇服魏,故秦韩善陈轸而恶张仪多取矣。
十三年,秦惠王卒。二十三年,与秦击败楚于重丘。①二十四年,秦使泾阳君质于齐。二十五年,归泾阳君于秦。孟尝君薛文入秦,□相秦。文亡去。二十六年,②齐与韩魏共攻秦,至函谷军焉。二十八年,秦与韩河外以和,兵罢。二十九年,赵杀其主父。齐佐赵灭中山。③
注①集解徐广曰:“表曰与秦击楚,使公子将,大有功。”
注②集解徐广曰:“孟尝君为相。”
注③集解徐广曰:“三十年,田甲劫王,相薛文走。”
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①齐王曰:“嘻,善,子来!秦使魏-致帝,子以为何如?”对曰:“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从来微,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无伤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天下立两帝,王以天下为尊齐乎?尊秦乎?”王曰:“尊秦。”曰:
“释帝,天下爱齐乎?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曰:“两帝立约伐赵,孰与伐桀宋之利?”②王曰:“伐桀宋利。”对曰:“夫约钧,然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故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而王以其闲举宋。夫有宋,-之阳地危;③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④有淮北,楚之东国危;⑤有陶、平陆,梁门不开。⑥释帝而贷之以伐桀宋之事,国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天下莫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谓以卑为尊者也。愿王孰虑之。”
于是齐去帝复为王,秦亦去帝位。
注①集解左思齐都赋注曰:“齐小城北门也。”而此言东门,不知为是一门非邪?正义括地志云:“齐城章华之东有闾门、武鹿门也。”
注②集解宋世家云:“宋王偃,诸侯皆曰桀宋也。”
注③集解阳地,濮阳之地。正义案:-此时河南独有濮阳也。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