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史记

史记 第116节

哀王元年,五国共攻秦,①不胜而去。
注①正义韩、魏、楚、赵、燕也。
二年,齐败我观津。①五年,秦使樗里子②伐取我曲沃,走犀首③岸门。
④六年,秦*(求)[来]*立公子政⑤为太子。与秦会临晋。七年,攻齐。⑥与秦伐燕。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观津城在冀州枣阳县东南二十五里。”本赵邑,今属魏也。
注②索隐秦昭王弟疾居樗里,因号焉。
注③索隐犀首,官名,□公孙衍。
注④集解徐广曰:“颍陰有岸亭。”索隐徐广云“颍陰有岸门亭”,刘氏云“河东皮氏县有岸头亭”也。正义括地志云:“岸门在许州长社县西北十八里,今名西武亭。”
注⑤索隐魏公子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年表云击齐,虏赘子于濮也。”
八年,伐-,拔列城二。①-君患之。如耳②见-君曰:“请罢魏兵,免成陵君可乎?”-君曰:“先生果能,孤请世世以-事先生。”如耳见成陵君曰:
“昔者魏伐赵,断羊肠,拔阏与,②约斩赵,赵分而为二,所以不亡者,魏为从主也。今-已迫亡,将西请事于秦。与其以秦——,不如以魏——,④-之德魏必终无穷。”成陵君曰:“诺。”如耳见魏王曰:“臣有谒于-故周室之别也,其称小国,多宝器。今国迫于难而宝器不出者,其心以为攻——不以王为主,故宝器虽出必不入于王也。臣窃料之,先言——者必受-者也。”如耳出,成陵君入,以其言见魏王。魏王听其说,罢其兵,免成陵君,终身不见。
注①索隐纪年云:“八年,翟章伐。”
注②正义魏大夫姓名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在上党。”正义阏,于连反。与音预。羊肠阪道在太行山上,南口怀州,北口潞州。阏与故城在潞州及仪州。若断羊肠,拔阏与,北连恒州,则赵国东西断而为二也。
注④正义-音释。
九年,与秦王会临晋。张仪、魏章①皆归于魏。魏相田需死,楚害张仪、犀首、薛公。②楚相昭鱼③谓苏代曰:“田需死,吾恐张仪、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代曰:“然相者欲谁而君便之?”昭鱼曰:“吾欲太子之自相也。”
代曰:“请为君北,必相之。”昭鱼曰:“柰何?”对曰:“君其为梁王,代请说君。”昭鱼曰:“柰何?”对曰:“代也从楚来,昭鱼甚忧,曰:‘田需死,吾恐张仪、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④代曰:‘梁王,长主也,必不相张仪。
张仪相,必右秦而左魏。犀首相,必右韩而左魏。薛公相,必右齐而左魏。梁王,长主也,必不便也。’王曰:‘然则寡人孰相?’代曰:‘莫若太子之自相。
太子之自相,是三人者皆以太子为非常相也,皆将务以其国事魏,欲得丞相玺也。以魏之强,而三万乘之国辅之,魏必安矣。故曰莫若太子之自相也。’”遂北见梁王,以此告之。太子果相魏。
注①索隐章为魏将,后又相秦。
注②索隐田文也。
注③索隐昭奚恤也。
注④索隐太子□襄王也。
十年,张仪死。十一年,与秦武王会应。十二年,太子朝于秦。秦来伐我皮氏,未拔而解。十四年,秦来归武王后。十六年,秦拔我蒲反、阳晋、封陵。①十七年,与秦会临晋。秦予我蒲反。十八年,与秦伐楚。②二十一年,与齐、韩共败秦军函谷。③
注①索隐纪年作“晋阳、封谷”。正义阳晋当作“晋阳”也,史文误。括地志云:“晋阳故城今名晋城,在蒲州虞乡县西三十五里。”表云“魏哀王十六年秦拔我杜阳、晋阳”,□此城也。封陵亦蒲州。按阳晋故城在曹州,解在苏秦传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二十年,与齐王会于韩。”
注③集解徐广曰:“河、渭绝一日。”
二十三年,秦复予我河外及封陵为和。哀王卒,①子昭王立。②
注①索隐按:汲-纪年终于哀王二十年,昭王三年丧毕,始称元年耳。
注②索隐系本昭王名。
昭王元年,秦拔我襄城。二年,与秦战,我不利。三年,佐韩攻秦,秦将白起败我军伊阙二十四万。六年,予秦河东地方四百里。芒卯以诈重。①七年,秦拔我城大小六十一。八年,秦昭王为西帝,齐愍王为东帝,月余,皆复称王归帝。九年,秦拔我新垣、曲阳之城。②
注①索隐谓卯以智诈见重于魏。
注②正义*(年表及)*括地志云:“曲阳故城在怀州济源县西十里。”新垣近曲阳,未详端的所之处也。
十年,齐灭宋,宋王死我温。十二年,与秦、赵、韩、燕共伐齐,败之济西,愍王出亡。燕独入临。与秦王会西周。①
注①正义□王城也,今河南郡城也。
十三年,秦拔我安城。①兵到大梁,去。②十八年,秦拔郢,楚王徙陈。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安城故城,豫州汝陵县东南七十一里。”
注②集解徐广曰:“十四年大水。”
十九年,昭王卒,子安厘王立。①
注①索隐系本安僖王名圉。
安厘王元年,秦拔我两城。二年,又拔我二城,军大梁下,韩来救,予秦温以和。三年,秦拔我四城,斩首四万。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①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玺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王曰:“是则然也。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对曰:“王独不见夫博之所以贵枭者,便则食,不便则止矣。
今王曰‘事始已行,不可更’,是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枭也?”②
注①集解徐广曰:“在修武。”
注②正义博头有刻为枭鸟形者,掷得枭者合食其子,若不便则为余行也。
九年,秦拔我怀。十年,秦太子外质于魏死。十一年,秦拔我-丘。①
注①集解徐广曰:“-丘,一作‘廪丘’,又作‘邢丘’-丘今为宋公县。”
索隐-,七丝反,又音妻。正义-,七私反,又音妻。地理志云汝南郡新-县。
应劭曰:“秦伐魏,取-丘,汉兴为新-,章帝封殷后,更名宋也。”
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魏与始孰强?”对曰:“不如始强。”王曰:“今时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孰贤?”对曰:“不如。”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率强韩、魏以攻秦,犹无柰寡人何也。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而率弱韩、魏以伐秦,其无柰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中旗冯琴①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当晋六卿之时,知氏最强,灭范、中行,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②不湛者三版。知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为参乘。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③绛水可以灌平阳。④魏桓子肘韩康子,韩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车上,而知氏地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时也,愿王之勿易也!”⑤于是秦王恐。
注①索隐按:战国策作“推琴”者,春秋后语作“伏琴”,而韩子作“推瑟”,说苑作“伏瑟”,文各不同。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晋水源出并州晋阳县西悬壅山。山海经云悬壅之山,晋水出焉,东南流注汾水。昔赵襄子保晋阳,智氏防山以水灌之,不没者三版。
其渎乘高西注入晋阳城,以周灌溉,东南出城注于汾阳也。”
注③正义安邑在绛州夏县,本魏都。汾水东北历安邑西南入河也。
注④正义平阳,晋州,本韩都也。括地志云:“绛水一名白水,今名弗泉,源出绛山。飞泉奋涌,扬波北注,县流积壑二十许丈,望之极为奇观矣。”按:
引此灌平阳城也。
注⑤索隐易音以豉反。
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而秦救不至。魏人有唐雎①者,年九十余矣,谓魏王曰:“老臣请西说秦王,令兵先臣出。”魏王再拜,遂约车而遣之。唐雎到,入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夫魏之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已。”唐雎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发者,臣窃以为用策之臣无任矣。夫魏,一万乘之国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秦之强足以为与也。②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东藩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则王何利焉?”于是秦昭王遽为发兵救魏。魏氏复定。
注①索隐七余反。
注②索隐与谓许与为亲而结和也。
赵使人谓魏王曰:“为我杀范痤,吾请献七十里之地。”魏王曰:“诺。”使吏捕之,围而未杀。痤因上屋骑危,①谓使者曰:“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予王地,则王将柰何?故不若与先定割地,然后杀痤。”
魏王曰:“善。”痤因上书信陵君曰:“痤,故魏之免相也,赵以地杀痤而魏王听之,有如强秦亦将袭赵之欲,则君且柰何?”信陵君言于王而出之。
注①集解危,栋上也。索隐上音奇。危,栋上也。礼云“中屋履危”。盖升屋以避兵。
魏王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以求故地。无忌谓魏王曰: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两弟无罪,而再夺之国。此于亲戚若此,而况于仇雠之国乎?今王与秦共伐韩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而王不识则不明,-臣莫以闻则不忠。
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内有大乱,外交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亡乎?韩亡,秦有郑地,与大梁邺,①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今负强秦之亲,王以为利乎?
注①索隐战国策“邺”作“邻”字为得。
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将更事,更事必就易与利,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是何也?夫越山-河,绝韩上党而攻强赵,是复阏与之事,①秦必不为也。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水,与赵兵决于邯郸之郊,是知伯之祸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涉谷,②行三千里。③而攻冥□之塞,④所行甚远,所攻甚难,⑤秦又不为也。若道河外,倍大梁,⑥右*(蔡左)[上蔡]*、召陵,⑦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与齐矣。⑧
注①索隐复音扶富反。谓前年秦韩相攻阏与,而赵奢破秦军。
注②索隐道犹行也。涉谷是往楚之险路。从秦向楚有两道,涉谷是西道,河内是东道。
注③正义刘伯庄云:“秦兵向楚有两道,涉谷是西道,河外是东道。从褒斜入梁州,□东南至申州攻石城山,险□之塞也。”
注④集解孙检曰:“楚之险塞也。”徐广曰:“或以为今江夏-县。”正义冥音盲。括地志云:“石城山在申州钟山县东南二十一里。魏攻冥□□此,山上有故石城。注水
经云‘或言在-’,指此山也。吕氏春秋云‘九塞’,此其一也。”
注⑤索隐攻,亦作“致”,战国策见作“致军”,言致军粮难也。
注⑥正义从河外出函谷关,历同州南至郑州,东向陈州,则背大梁也。
注⑦集解徐广曰:“一无‘左’字。”正义上蔡县在豫州北七十里,邵陵故城亦在豫州郾城县东四十五里,并在陈州西。从汴州南行向陈州之西郊,则上蔡、邵陵正南面,向东皆身之右,定无“左”字也。
注⑧正义-、齐皆在韩、赵、魏之东,故秦不伐也。
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已。秦固有怀、茅、①邢丘,②城③-津④以临河内,河内共、汲⑤必危;有郑地,⑥得垣雍,⑦决荧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王之使者出过而恶安陵氏于秦,⑧秦之欲诛之久矣。
秦叶阳、昆阳与舞阳邻,⑨听使⑩者之恶之,随安陵氏而亡之,⑾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南国必危,⑿国无害*(已)[乎]*?
注①集解徐广曰:“在修武轵县,有茅亭。”正义茅,卯包反。怀州武陟县西十一里故怀城,本周邑,后属晋。左传云周与郑人苏忿生十二邑,其一曰攒茅。
括地志云“在怀州获嘉县东北二十五里”也。获嘉,古修武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在平皋。”正义括地志云:“平皋故城在怀州武德县东南二十里,本邢丘邑也,以其在河之皋地也。”
注③索隐按:战国策云邢丘、安城,此少“安”字耳。
注④索隐在河北-音九毁反。正义-音诡。字误,当作“延”。括地志云:
“延津故俗字名临津,故城在-州清淇县西南二十六里。杜预云‘汲郡城南有延津’是也。”
注⑤集解徐广曰:“汲县属河内。”索隐汲,亦作“波”。波及汲皆县名,俱属河内。
注⑥集解徐广曰:“成皋、荥阳亦属郑。”
注⑦集解徐广曰:“垣雍城在卷县,卷县属魏也。卷县又有长城,经阳武到密者也。”正义雍,于用反。括地志云:“故城在郑州原武县西北七里。”释例:
“地名卷县,理或垣城也。”言韩亡之后,秦有郑地,得垣雍城,从荧泽决沟历雍灌大梁是也。
注⑧集解徐广曰:“召陵有安陵乡,征羌有安陵亭也。”正义括地志云:“-陵县西北十五里。李奇云六国时为安陵也。”言魏王使者出向秦云,共伐韩以成过失,而更恶安陵氏于秦,今伐之,重非也。
首节 上一节 116/24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