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史记

史记 第115节

注②索隐三十八年卒。纪年云五十年卒。
魏武侯元年,赵敬侯初立,①公子朔为乱,不胜,奔魏,与魏袭邯郸,魏败而去。
注①索隐按:纪年魏武侯之元年当赵烈侯之十四年,不同也。又系本敬侯名章。
二年,城安邑、王垣。①
注①集解徐广曰:“垣县有王屋山也。”索隐按:纪年十四年城洛阳及安邑、王垣。徐广云“垣县有王屋山,故曰王垣”。正义括地志云:“故城汉垣县,本魏王垣也,在绛州垣县西北二十里也。”
七年,伐齐,至桑丘。①九年,翟败我于浍。②使吴起伐齐,至灵丘。③齐威王初立。④
注①正义年表云“齐伐燕,取桑丘”,故魏救燕伐齐,至桑丘也。括地志云:
“桑丘故城俗名敬城,在易州遂城县界也。”
注②索隐古外反。于浍,于浍水之侧。正义括地志云:“浍高山又云浍山,在绛州翼城县东北二十五里,浍水出此山也。”
注③正义灵丘,蔚州县也。时属齐,故三晋伐之也。
注④索隐按纪年,齐优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
十一年,与韩、赵三分晋地,灭其后。
十三年,秦献公县栎阳。十五年,败赵北蔺。①
注①正义在石州,赵之西北。属赵,故云赵北蔺也。
十六年,伐楚,取鲁阳。①武侯卒,②子-立,是为惠王。
注①正义今汝州鲁山县也。
注②索隐按纪年,武侯二十六年卒。
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与公中缓①争为太子。公孙颀②自宋入赵,自赵入韩,谓韩懿侯③曰:“魏-与公中缓争为太子,④君亦闻之乎?今魏-得王错,⑤挟上党,固半国也。因而除之,⑥破魏必矣,不可失也。”
懿侯说,乃与赵成侯⑦合军并兵以伐魏,战于浊泽,⑧魏氏大败,魏君围。
赵谓韩曰:“除魏君,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且利。”韩曰:“不可。杀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贪。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则我终无魏之患矣。”赵不听。韩不说,以其少卒夜去。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家谋不和也。若从一家之谋,则魏必分矣。故曰“君终无适子,其国可破也”。⑨
注①正义中音仲。
注②索隐音祈。
注③索隐哀侯之子。
注④索隐按:纪年“武侯元年封公子缓。赵侯种-韩懿侯伐我,取蔡,而惠王伐赵,围浊阳。七年,公子缓如邯郸以作难”,是说此事矣。
注⑤集解徐广曰:“汲-纪年惠王二年,魏大夫王错出奔韩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除,一作‘倍’。”正义按:除,除魏-及王错也。
注⑦索隐系本云:“成侯名种。”
注⑧集解徐广曰:“长社有浊泽。”
注⑨索隐此盖古人之言及俗说,故云“故曰”。
二年,魏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三年,齐败我观。①五年,与韩会宅阳。②城武堵。为秦所败。③六年,伐取宋仪台。④九年,伐败韩于浍。与秦战少梁,虏我将公孙痤,⑤取庞。秦献公卒,子孝公立。
注①集解徐广曰:“齐世家云献观以和齐。年表曰伐魏取观。今之-县也。”
索隐田完系家云:“败魏于浊津而围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解。”正义观音馆。
魏州观城县,古之观国。国语注:“观国,夏启子太康第五弟之所封也,夏衰,灭之矣。”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宅阳故城一名北宅,在郑州荥阳县东南十七里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秦年表曰败韩、魏洛陰。”
注④集解徐广曰:“一作‘义台’。”索隐按:年表作“义台”,然义台见庄子,司马彪亦曰台名,郭象云义台,灵台。
注⑤集解徐广曰:“年表云虏我太子也。”
十年,伐取赵皮牢。彗星见。十二年,星昼坠,有声。
十四年,与赵会。十五年,鲁、-、宋、郑君来朝。①十六年,与秦孝公会*(社)[杜]*平。
侵宋黄池,宋复取之。
注①索隐按:纪年鲁恭侯、宋桓侯、-成侯-郑厘侯来朝,皆在十四年,是也。郑厘侯者,韩昭侯也。韩哀侯灭郑而徙都之,改号曰郑。
十七年,与秦战元里,秦取我少梁。围赵邯郸。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
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①
注①正义塞,先代反。括地志云:“-阳县,汉旧县也,在银州银城县界。”
按:魏筑长城,自郑滨洛,北达银州,至胜州固阳县为塞也。固阳有连山,东至黄河,西南至夏、会等州-音固矣。
二十年,归赵邯郸,与盟漳水上。①二十一年,与秦会彤。赵成侯卒。②二十八年,齐威王卒。中山君相魏。③
注①正义邯郸,-州县也。漳,水名。漳水源出-州武安县三门山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年表云二十七年,丹封名会。丹,魏大臣也。”
注③索隐按:魏文侯灭中山,其弟守之,后寻复国,至是始令相魏。其中山后又为赵所灭。
三十年,魏伐赵,①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过外黄,外黄徐子②谓太子曰:“臣有百战百胜之术。”太子曰:
“可得闻乎?”客曰:“固愿效之。”曰:“太子自将攻齐,大胜并莒,③则富不过有魏,贵不益为王。若战不胜齐,则万世无魏矣。此臣之百战百胜之术也。”太子曰:“诺,请必从公之言而还矣。”客曰:“太子虽欲还,不得矣。
彼劝太子战攻,欲啜汁者。④太子虽欲还,恐不得矣。”太子因欲还,其御曰:“将出而还,与北同。”太子果与齐人战,败于马陵。⑤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
注①正义孙膑传云“魏与赵攻韩,韩告急齐”,此文误耳。魏伐赵,赵请救齐,齐使孙膑救赵,败魏桂陵,乃在十八年也。
注②集解刘向别录曰:“徐子,外黄人也。”外黄时属宋。正义括地志云:“故圉城有南北二城,在汴州雍丘县界,本属外黄,□太子申见徐子之地也。”
注③正义莒,密州县也,在齐东南。言从西破齐,并至莒地,则齐土尽矣。
注④正义啜,穿悦反。汁,之入反。冀功勋者-也。
注⑤集解徐广曰:“在元城。”索隐徐广曰:“在元城。”按:纪年二十八年,与齐田□战于马陵;上二年,魏败韩马陵;十八年,赵又败魏桂陵。桂陵与马陵异处。正义虞喜志林云:“马陵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六十里,有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按:庞涓败□此也。徐说马陵在魏州元城县东南一里,庞涓败非此地也。田完世家云“宣王
二年,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不利,战于南梁。韩氏请于齐,齐使田忌、田婴将,孙子为师,救韩、赵,以击魏,大破之马陵”。按:南梁在汝州。又此传云“太子为上将军,过外黄”。又孙膑传云“魏与赵攻韩,韩告急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已过而西矣”。按:孙子减-退军,三日行至马陵,遂杀庞涓,虏魏太子申,大破魏军,当如虞喜之说,从汴州外黄退至濮州东北六十里是也。然赵、韩共击魏,战困于南梁,韩急,请救于齐,齐师走大梁,败魏马陵,岂合更渡河北,至魏州元城哉?徐说定非也。
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①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②以公子赫为太子。
注①索隐按:纪年“二十九年五月,齐田□伐我东鄙。九月,秦-鞅伐我西鄙。十月,邯郸伐我北鄙。王攻-鞅,我师败绩”是也。然言二十九年,不同。
注②集解徐广曰:“今浚仪。”-案:汲-纪年曰“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也。索隐纪年以为惠王九年,盖误也。正义陈留风俗传云“魏之都也,毕万十叶徙大梁”。按:今汴州浚仪也。
三十三年,秦孝公卒,商君亡秦归魏,魏怒,不入。三十五年,与齐宣王会平阿南。①
注①集解地理志沛郡有平阿县也。
惠王数被于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梁惠王曰: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①辱幸至-邑之廷,将何利吾国?”孟轲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上下争利,国则危矣。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
注①集解刘熙曰:“叟,长老之称,依-首之言。”
三十六年,复与齐王会甄。是岁,惠王卒,①子襄王立。②
注①索隐按纪年,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未卒也。
注②索隐系本襄王名嗣。
襄王元年,与诸侯会徐州,①相王也。追尊父惠王为王。②
注①集解徐广曰:“今薛县。”
注②集解徐广曰:“二年,伐赵。”
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陰,①围我焦、曲沃。②予秦河西之地。

注①集解徐广曰:“在上郡。”正义括地志云:“雕陰故县在-州洛交县北三十里,雕陰故城是也。”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故焦城在陕县东北百步古虢城中东北隅,周同姓也。曲沃有城,在陕县西南三十二里。按:今有曲沃店也。”
注③正义自华州北至同州,并魏河北之地,尽入秦也。
六年,与秦会应。①秦取我汾陰、皮氏、焦。②魏伐楚,败之陉山。③七年,魏尽入上郡于秦。④秦降我蒲阳。⑤八年,秦归我焦、曲沃。
注①集解徐广曰:“颍川父城有应乡也。”正义应,乙陵反。括地志云:“故应城,故应乡也,在汝州鲁山县东三十里。”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汾陰故城在蒲州汾陰县北九里。皮氏故城在绛州龙门县西一百八十步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在密县。”正义括地志云:“陉山在郑州新郑县西南三十里。”
注④正义括地志云:“上郡故城在绥州上县东南五十里,秦魏之上郡地也。”
按:丹、-、延、绥等州,北至固阳,并上郡地。魏筑长城界秦,自华州郑县已北,滨洛至庆州洛源县白于山,□东北至胜州固阳县,东至河西上郡之地,尽入于秦。
注⑤正义在隰州,隰川县蒲邑故城是也。
十二年,楚败我襄陵。诸侯执政与秦相张仪会啮桑。①十三年,张仪相魏。
魏有女子化为丈夫。秦取我曲沃、平周。②
注①集解徐广曰:“在梁与彭城之闲。”
注②正义绛州桐乡县,晋曲沃邑。十三州志云:“古平周县在汾州介休县西五十里也。”
十六年,襄王卒,子哀王立。①张仪复归秦。
注①集解荀勖曰:“和峤云‘纪年起自黄帝,终于魏之今王’。今王者,魏惠成王子。案太史公书惠成王但言惠王,惠王子曰襄王,襄王子曰哀王。惠王三十六年卒,襄王立十六年卒,并惠、襄为五十二年。今案古文,惠成王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改元后十七年卒。太史公书为误分惠、成之世,以为二王之年数也。世本惠王生襄王而无哀王,然则今王者魏襄王也。”索隐按:系本襄王生昭王,无哀王,盖脱一代耳。而纪年说惠成王三十六年,又称后元一十七年卒。今此分惠王之历以为二王之年,又有哀王,凡二十三年,纪事甚明,盖无足疑。而孔衍□魏语亦有哀王。盖纪年之作失哀王之代,故分襄王之年为惠王后元,□以襄王之年包哀王之代耳。
首节 上一节 115/246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