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第117节
注⑨正义括地志云:“叶阳今许州叶县也。昆阳故城在许州叶县北二十五里。
舞阳故城在叶县东十里。”此时叶阳、昆阳属秦,舞阳属魏也。
注⑩索隐上平声,下去声。
注⑾正义随犹听也。无忌说言使者恶安陵氏,亦听秦亡安陵氏。然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许必危矣。秦有许地,魏国可无害。
注⑿正义南国,今许州许昌县南西四十里许昌故城是也。此时属韩,在魏之南,故言南国。括地志云:“周时为许国,武王伐纣所封。地理志云颍川许县古许国,姜姓,四岳之后,文叔所封,二十四君,为楚所灭。”三卿背晋,其地属韩。
夫憎韩不爱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之不爱南国非也。异日者,秦在河西晋,国去梁千里,①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以闲之。从林乡军②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③边城尽拔,文台堕,④垂都焚,⑤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又长驱梁北,东至陶-之郊,⑥北至平监。⑦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⑧河外河内,⑨大县数十,⑩名都数百。⑾秦乃在河西晋,去梁千里,而祸若是矣,又况于使秦无韩,有郑地,无河山而阑之,无周韩而闲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由此矣。
注①集解徐广曰:“魏国之界千里。又云河南梁县有注城。”正义河西,同州也。晋国都绛州,魏都安邑,皆在河东,去大梁有千里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林乡在宛县。”索隐刘氏云“林,地名,盖春秋时郑地之-林,在大梁之西北”。徐广云在宛陵也。正义括地志云:“宛陵故城在郑州新郑县东北三十八里,本郑旧县也。”按刘徐二说,是其地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城’也。”索隐囿□圃田。圃田,郑薮,属魏。徐广云一作“城”。而战国策作“国中”。正义括地志云:“圃田泽在郑州管城县东三里。周礼云豫州薮曰圃田也。”
注④索隐文台,台名。列士传曰“隐陵君施酒文台”也。正义堕,许规反。
括地志云:“文台在曹州冤句县西北六十五里也。”
注⑤集解徐广曰:“一云‘魏山都焚’。句阳有垂亭。”索隐垂,地名。有庙曰都。并魏邑名。
注⑥正义陶,曹州定陶也-□宋州楚丘县,-文公都之,秦兵历取其郊也。
注⑦集解徐广曰:“平县属河南。平,或作‘乎’字。齐阚止作‘监’字。
阚在东平须昌县。”
注⑧正义山,华山也。华山之东南,七国时邓州属韩,汝州属魏。华山之北,同、华、银、绥并魏地也。
注⑨正义河外谓华州以东至虢、陕,河内谓蒲州以东至怀、-也。
注⑩集解徐广曰:“一作‘百’。”
注⑾集解徐广曰:“一作‘十’。”
异日者,从之不成也,①楚、魏疑而韩不可得也。今韩受兵三年,秦桡之以讲,②识亡不听,③投质于赵,请为天下-行顿刃,楚、赵必集兵,皆识秦之欲无穷也,非尽
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是故臣愿以从事王,④王速受楚赵之约,*(赵)[而]*挟韩之质⑤以存韩,而求故地,韩必效之。⑥此士民不劳而故地得,其功多于与秦共伐韩,而又与强秦邻之祸也。
注①索隐从音足松反。
注②索隐桡音尼孝反。谓韩被秦之兵,桡扰已经三年,云欲讲说与韩和。
注③索隐识犹知也。故战国策云“韩知亡犹不听”也。
注④索隐从音足松反。从事,言合从事王也。战国策亦然。
注⑤索隐言韩以质子入赵,则赵挟韩质而亲韩也。
注⑥索隐效犹致也,谓致故地于赵也。正义无忌令魏王速受楚-赵之从。赵-楚挟持韩之质以存韩,而魏以求地,韩必效之,胜于与秦伐韩又与秦邻之祸殃也。
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时已。通韩上党于共-宁,①使道安成,②出入赋之,是魏重质韩以其上党也。今有其赋,足以富国。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韩必不敢反魏,是韩则魏之县也。魏得韩以为县,——大梁-河外必安矣。今不存韩,二周-安陵必危,楚-赵大破,——齐甚畏,天下西乡而驰秦入朝而为臣不久矣。
注①集解徐广曰:“朝歌有宁乡。”正义共,-州共城县。宁,怀州修武县,本殷之宁邑。韩诗外传云“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故曰修武”。今魏开通共宁之道,使韩上党得直路而行也。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故安城在郑州原武县东南二十里。”时属魏也。
二十年,秦围邯郸,信陵君无忌矫夺将军晋鄙兵以救赵,①赵得全。无忌因留赵。二十六年,秦昭王卒。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魏德故城一名晋鄙城,在-县西北五十里,即公子无忌矫夺晋鄙兵,故名魏德城也。”
三十年,无忌归魏,率五国兵攻秦,败之河外,走蒙骜。魏太子增质于秦,秦怒,欲囚魏太子增。或为增谓秦王①曰:“公孙喜②固谓魏相曰‘请以魏疾击秦,秦王怒,必囚增。魏王又怒,击秦,秦必伤’。今王囚增,是喜之计中也。
故不若贵增而合魏,以疑之于齐-韩。”秦乃止增。
注①索隐按:战国策作“苏秦为公子增谓秦王”。
注②索隐战国策作“公孙衍”。
三十一年,秦王政初立。
三十四年,安厘王卒,太子增立,是为景愍王。①信陵君无忌卒。
注①索隐系本云:“安厘王生景愍王午。”
景愍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为秦东郡。二年,秦拔我朝歌-徙野王。①三年,秦拔我汲。五年,秦拔我垣-蒲阳-衍。②十五年,景愍王卒,子王假立。
注①集解徐广曰:“-从濮阳徙野王。”
注②集解徐广曰:“十二年献城秦。”正义括地志云:“故垣地本魏王垣也,在绛州垣县西北二十里。蒲邑故城在隰州隰川县南四十五里。”在蒲水之北,故曰蒲阳。衍,地名,在郑州。
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①
注①集解徐广曰:“二年,新郑反。”
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①遂灭魏以为郡县。
注①集解列女传曰:“秦杀假。”
太史公曰: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余以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佐,曷益乎?①
注①索隐按:谯周曰“以予所闻,所谓天之亡者,有贤而不用也,如用之,何有亡哉?使纣用三仁,周不能王,况秦虎狼乎?”
【索隐述赞】毕公之苗,因国为姓。大名始赏,盈数自正。胤裔繁昌,系载忠正。杨干就戮,智氏奔命。文始建侯,武实强盛。大梁东徙,长安北侦。卯既无功,-亦外聘。王假削弱,虏于秦政。
卷四十五 韩世家 第十五
韩之先与周同姓,①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②曰韩武子。
武子后三世③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
注①索隐按:左氏传云“邗-晋-应-韩,武之穆”,是武王之子,故诗称“韩侯出祖”,是有韩而先灭。今据此文,云“其后裔事晋,封于韩原,曰韩武子”,则武子本是韩侯之后,晋又封之于韩原,□今之冯翊韩城是也。然按系本及左传旧说,皆谓韩万是曲沃桓叔之子,即是晋之支庶。又国语叔向谓韩宣子能修武子之德,起再拜谢曰“自桓叔已下,嘉吾子之赐”,亦言桓叔是韩之祖也。今以韩侯之后别有桓叔,非关曲沃之桓叔,如此则与太史公之意亦有违。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韩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八里。又韩城在县南十八里,故古韩国也。古今地名云韩武子食菜于韩原故城也。”
注③索隐系本云:“万生赇伯,赇伯生定伯简,简生舆,舆生献子厥。
韩厥,晋景公之三年,晋司寇屠岸贾将作乱,诛灵公之贼赵盾。赵盾已死矣,欲诛其子赵朔。韩厥止贾,贾不听。厥告赵朔令亡。朔曰:“子必能不绝赵祀,死不恨矣。”
韩厥许之。及贾诛赵氏,厥称疾不出。程婴-公孙杵臼之藏赵孤赵武也,厥知之。
景公十一年,厥与郄克将兵八百乘伐齐,败齐顷公于鞍,①获逢丑父。于是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
注①正义音安。括地志云:“故鞍城今俗名马鞍城,在济州平陰县十里。”
晋景公十七年,病,卜大业之不遂者为祟。韩厥称赵成季之功,今后无祀,以感景公。景公问曰:“尚有世乎?”厥于是言赵武,而复与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
晋悼公之*(十)⑦*年,韩献子老。献子卒,子宣子代。宣字徙居州。①
注①索隐宣子名起。州,今在河内是也。正义括地志云:“怀州武德县本周司寇苏忿生之州邑也。”
晋平公十四年,吴季札使晋,曰:“晋国之政卒归于韩-魏-赵矣。”晋顷公十二年,韩宣子与赵-魏共分祁氏-羊舌氏十县。晋定公十五年,宣子与赵简子侵伐范-中行氏。宣子卒,子贞子代立。贞子徙居平阳。①
注①索隐系本作“平子”,名须,宣子子也。又云“景子居平阳”。平阳在山西。宋忠曰“今河东平阳县”。正义平阳,晋州城是。
贞子卒,子简子代。①简子卒,子庄子代。庄子卒,子康子②代。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共败知伯,分其地,地益大,大于诸侯。
注①集解徐广曰:“多无简子-庄子,而云贞子生康子。班氏亦同。”索隐徐广云:“多无简子-庄子,而云贞子生康子。班氏亦同。”按:系本有简子,名不信;庄子,名庚。赵系家亦有简子,名不佞。
注②索隐名虎。
康子卒,子武子①代。武子二年,伐郑,杀其君优公。十六年,武子卒,子景侯立。②
注①索隐名启章。
注②索隐纪年及系本皆作“景子”,名处。
景侯虔元年,伐郑,取雍丘。二年,郑败我负黍。
六年,与赵-魏俱得列为诸侯。
九年,郑围我阳翟。景侯卒,子列侯取立。①
注①索隐系本作“武侯”。
列侯三年,聂政杀韩相侠累。①九年,秦伐我宜阳,取六邑。十三年,列侯卒,子文侯立。②是岁魏文侯卒。
注①集解徐广曰:“六年救鲁也。”索隐战国策作“杀韩傀”,高诱曰“韩傀,侠侯累也”。
注②索隐按:纪年无文侯,系本无列侯。
文侯二年,伐郑,取阳城。伐宋,到彭城,执宋君。七年,伐齐,至桑丘。郑反晋。九年,伐齐,至灵丘。①十年,文侯卒,子哀侯立。
注①正义灵丘,蔚州县也,此时属燕也。
哀侯元年,与赵-魏分晋国。二年,灭郑,因徙都郑。①
注①索隐按:纪年魏武侯二十一年,韩灭郑,哀侯入于郑。二十二年,晋桓公邑哀侯于郑。是韩既徙都,因改号曰郑,故战国策谓韩惠王曰郑惠王,犹魏徙大梁称梁王然也。
六年,韩严-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①
注①索隐按:年表懿侯作“庄侯”。又纪年云“晋桓公邑哀侯于郑,韩山坚贼其君哀侯而立韩若山”。若山即懿侯也,则韩严为韩山坚也。而战国策又有韩仲子,名遂,又恐是韩严也。
懿侯二年,魏败我马陵。①五年,与魏惠王会宅阳。②九年,魏败我浍。③十二年,懿侯卒,子昭侯立。
注①正义在魏州元城县东南一里。
注②正义在郑州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大雨三月也。”正义浍,古外反,在陵州浍水之上也。
昭侯元年,秦败我西山。二年,宋取我黄池。①魏取朱。六年,伐东周,②取陵观-邢丘。
注①集解徐广曰:“在平丘。”
注②正义河南巩县。
舞阳故城在叶县东十里。”此时叶阳、昆阳属秦,舞阳属魏也。
注⑩索隐上平声,下去声。
注⑾正义随犹听也。无忌说言使者恶安陵氏,亦听秦亡安陵氏。然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许必危矣。秦有许地,魏国可无害。
注⑿正义南国,今许州许昌县南西四十里许昌故城是也。此时属韩,在魏之南,故言南国。括地志云:“周时为许国,武王伐纣所封。地理志云颍川许县古许国,姜姓,四岳之后,文叔所封,二十四君,为楚所灭。”三卿背晋,其地属韩。
夫憎韩不爱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之不爱南国非也。异日者,秦在河西晋,国去梁千里,①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以闲之。从林乡军②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③边城尽拔,文台堕,④垂都焚,⑤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又长驱梁北,东至陶-之郊,⑥北至平监。⑦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⑧河外河内,⑨大县数十,⑩名都数百。⑾秦乃在河西晋,去梁千里,而祸若是矣,又况于使秦无韩,有郑地,无河山而阑之,无周韩而闲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由此矣。
注①集解徐广曰:“魏国之界千里。又云河南梁县有注城。”正义河西,同州也。晋国都绛州,魏都安邑,皆在河东,去大梁有千里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林乡在宛县。”索隐刘氏云“林,地名,盖春秋时郑地之-林,在大梁之西北”。徐广云在宛陵也。正义括地志云:“宛陵故城在郑州新郑县东北三十八里,本郑旧县也。”按刘徐二说,是其地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城’也。”索隐囿□圃田。圃田,郑薮,属魏。徐广云一作“城”。而战国策作“国中”。正义括地志云:“圃田泽在郑州管城县东三里。周礼云豫州薮曰圃田也。”
注④索隐文台,台名。列士传曰“隐陵君施酒文台”也。正义堕,许规反。
括地志云:“文台在曹州冤句县西北六十五里也。”
注⑤集解徐广曰:“一云‘魏山都焚’。句阳有垂亭。”索隐垂,地名。有庙曰都。并魏邑名。
注⑥正义陶,曹州定陶也-□宋州楚丘县,-文公都之,秦兵历取其郊也。
注⑦集解徐广曰:“平县属河南。平,或作‘乎’字。齐阚止作‘监’字。
阚在东平须昌县。”
注⑧正义山,华山也。华山之东南,七国时邓州属韩,汝州属魏。华山之北,同、华、银、绥并魏地也。
注⑨正义河外谓华州以东至虢、陕,河内谓蒲州以东至怀、-也。
注⑩集解徐广曰:“一作‘百’。”
注⑾集解徐广曰:“一作‘十’。”
异日者,从之不成也,①楚、魏疑而韩不可得也。今韩受兵三年,秦桡之以讲,②识亡不听,③投质于赵,请为天下-行顿刃,楚、赵必集兵,皆识秦之欲无穷也,非尽
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是故臣愿以从事王,④王速受楚赵之约,*(赵)[而]*挟韩之质⑤以存韩,而求故地,韩必效之。⑥此士民不劳而故地得,其功多于与秦共伐韩,而又与强秦邻之祸也。
注①索隐从音足松反。
注②索隐桡音尼孝反。谓韩被秦之兵,桡扰已经三年,云欲讲说与韩和。
注③索隐识犹知也。故战国策云“韩知亡犹不听”也。
注④索隐从音足松反。从事,言合从事王也。战国策亦然。
注⑤索隐言韩以质子入赵,则赵挟韩质而亲韩也。
注⑥索隐效犹致也,谓致故地于赵也。正义无忌令魏王速受楚-赵之从。赵-楚挟持韩之质以存韩,而魏以求地,韩必效之,胜于与秦伐韩又与秦邻之祸殃也。
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时已。通韩上党于共-宁,①使道安成,②出入赋之,是魏重质韩以其上党也。今有其赋,足以富国。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韩必不敢反魏,是韩则魏之县也。魏得韩以为县,——大梁-河外必安矣。今不存韩,二周-安陵必危,楚-赵大破,——齐甚畏,天下西乡而驰秦入朝而为臣不久矣。
注①集解徐广曰:“朝歌有宁乡。”正义共,-州共城县。宁,怀州修武县,本殷之宁邑。韩诗外传云“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故曰修武”。今魏开通共宁之道,使韩上党得直路而行也。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故安城在郑州原武县东南二十里。”时属魏也。
二十年,秦围邯郸,信陵君无忌矫夺将军晋鄙兵以救赵,①赵得全。无忌因留赵。二十六年,秦昭王卒。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魏德故城一名晋鄙城,在-县西北五十里,即公子无忌矫夺晋鄙兵,故名魏德城也。”
三十年,无忌归魏,率五国兵攻秦,败之河外,走蒙骜。魏太子增质于秦,秦怒,欲囚魏太子增。或为增谓秦王①曰:“公孙喜②固谓魏相曰‘请以魏疾击秦,秦王怒,必囚增。魏王又怒,击秦,秦必伤’。今王囚增,是喜之计中也。
故不若贵增而合魏,以疑之于齐-韩。”秦乃止增。
注①索隐按:战国策作“苏秦为公子增谓秦王”。
注②索隐战国策作“公孙衍”。
三十一年,秦王政初立。
三十四年,安厘王卒,太子增立,是为景愍王。①信陵君无忌卒。
注①索隐系本云:“安厘王生景愍王午。”
景愍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为秦东郡。二年,秦拔我朝歌-徙野王。①三年,秦拔我汲。五年,秦拔我垣-蒲阳-衍。②十五年,景愍王卒,子王假立。
注①集解徐广曰:“-从濮阳徙野王。”
注②集解徐广曰:“十二年献城秦。”正义括地志云:“故垣地本魏王垣也,在绛州垣县西北二十里。蒲邑故城在隰州隰川县南四十五里。”在蒲水之北,故曰蒲阳。衍,地名,在郑州。
王假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①
注①集解徐广曰:“二年,新郑反。”
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①遂灭魏以为郡县。
注①集解列女传曰:“秦杀假。”
太史公曰: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余以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佐,曷益乎?①
注①索隐按:谯周曰“以予所闻,所谓天之亡者,有贤而不用也,如用之,何有亡哉?使纣用三仁,周不能王,况秦虎狼乎?”
【索隐述赞】毕公之苗,因国为姓。大名始赏,盈数自正。胤裔繁昌,系载忠正。杨干就戮,智氏奔命。文始建侯,武实强盛。大梁东徙,长安北侦。卯既无功,-亦外聘。王假削弱,虏于秦政。
卷四十五 韩世家 第十五
韩之先与周同姓,①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②曰韩武子。
武子后三世③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
注①索隐按:左氏传云“邗-晋-应-韩,武之穆”,是武王之子,故诗称“韩侯出祖”,是有韩而先灭。今据此文,云“其后裔事晋,封于韩原,曰韩武子”,则武子本是韩侯之后,晋又封之于韩原,□今之冯翊韩城是也。然按系本及左传旧说,皆谓韩万是曲沃桓叔之子,即是晋之支庶。又国语叔向谓韩宣子能修武子之德,起再拜谢曰“自桓叔已下,嘉吾子之赐”,亦言桓叔是韩之祖也。今以韩侯之后别有桓叔,非关曲沃之桓叔,如此则与太史公之意亦有违。
注②正义括地志云:“韩原在同州韩城县西南八里。又韩城在县南十八里,故古韩国也。古今地名云韩武子食菜于韩原故城也。”
注③索隐系本云:“万生赇伯,赇伯生定伯简,简生舆,舆生献子厥。
韩厥,晋景公之三年,晋司寇屠岸贾将作乱,诛灵公之贼赵盾。赵盾已死矣,欲诛其子赵朔。韩厥止贾,贾不听。厥告赵朔令亡。朔曰:“子必能不绝赵祀,死不恨矣。”
韩厥许之。及贾诛赵氏,厥称疾不出。程婴-公孙杵臼之藏赵孤赵武也,厥知之。
景公十一年,厥与郄克将兵八百乘伐齐,败齐顷公于鞍,①获逢丑父。于是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
注①正义音安。括地志云:“故鞍城今俗名马鞍城,在济州平陰县十里。”
晋景公十七年,病,卜大业之不遂者为祟。韩厥称赵成季之功,今后无祀,以感景公。景公问曰:“尚有世乎?”厥于是言赵武,而复与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
晋悼公之*(十)⑦*年,韩献子老。献子卒,子宣子代。宣字徙居州。①
注①索隐宣子名起。州,今在河内是也。正义括地志云:“怀州武德县本周司寇苏忿生之州邑也。”
晋平公十四年,吴季札使晋,曰:“晋国之政卒归于韩-魏-赵矣。”晋顷公十二年,韩宣子与赵-魏共分祁氏-羊舌氏十县。晋定公十五年,宣子与赵简子侵伐范-中行氏。宣子卒,子贞子代立。贞子徙居平阳。①
注①索隐系本作“平子”,名须,宣子子也。又云“景子居平阳”。平阳在山西。宋忠曰“今河东平阳县”。正义平阳,晋州城是。
贞子卒,子简子代。①简子卒,子庄子代。庄子卒,子康子②代。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共败知伯,分其地,地益大,大于诸侯。
注①集解徐广曰:“多无简子-庄子,而云贞子生康子。班氏亦同。”索隐徐广云:“多无简子-庄子,而云贞子生康子。班氏亦同。”按:系本有简子,名不信;庄子,名庚。赵系家亦有简子,名不佞。
注②索隐名虎。
康子卒,子武子①代。武子二年,伐郑,杀其君优公。十六年,武子卒,子景侯立。②
注①索隐名启章。
注②索隐纪年及系本皆作“景子”,名处。
景侯虔元年,伐郑,取雍丘。二年,郑败我负黍。
六年,与赵-魏俱得列为诸侯。
九年,郑围我阳翟。景侯卒,子列侯取立。①
注①索隐系本作“武侯”。
列侯三年,聂政杀韩相侠累。①九年,秦伐我宜阳,取六邑。十三年,列侯卒,子文侯立。②是岁魏文侯卒。
注①集解徐广曰:“六年救鲁也。”索隐战国策作“杀韩傀”,高诱曰“韩傀,侠侯累也”。
注②索隐按:纪年无文侯,系本无列侯。
文侯二年,伐郑,取阳城。伐宋,到彭城,执宋君。七年,伐齐,至桑丘。郑反晋。九年,伐齐,至灵丘。①十年,文侯卒,子哀侯立。
注①正义灵丘,蔚州县也,此时属燕也。
哀侯元年,与赵-魏分晋国。二年,灭郑,因徙都郑。①
注①索隐按:纪年魏武侯二十一年,韩灭郑,哀侯入于郑。二十二年,晋桓公邑哀侯于郑。是韩既徙都,因改号曰郑,故战国策谓韩惠王曰郑惠王,犹魏徙大梁称梁王然也。
六年,韩严-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①
注①索隐按:年表懿侯作“庄侯”。又纪年云“晋桓公邑哀侯于郑,韩山坚贼其君哀侯而立韩若山”。若山即懿侯也,则韩严为韩山坚也。而战国策又有韩仲子,名遂,又恐是韩严也。
懿侯二年,魏败我马陵。①五年,与魏惠王会宅阳。②九年,魏败我浍。③十二年,懿侯卒,子昭侯立。
注①正义在魏州元城县东南一里。
注②正义在郑州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大雨三月也。”正义浍,古外反,在陵州浍水之上也。
昭侯元年,秦败我西山。二年,宋取我黄池。①魏取朱。六年,伐东周,②取陵观-邢丘。
注①集解徐广曰:“在平丘。”
注②正义河南巩县。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