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第104节
注①索隐按:下文始言二十四年,又更有二十六年,则此错。云二十六年,衍字也,当是二十年事。又徐广推校二十年取武遂,二十三年归武遂,则此必二十年、二十一年事乎?
注②正义武关在商州东一百八十里商洛县界。蜀,巴蜀;汉中,郡也。
楚王业已欲和于秦,见齐王书,犹豫不决,下其议-臣。群臣或言和秦,或曰听齐。昭雎①曰:“王虽东取地于越,不足以刷耻;必且取地于秦,而后足以刷耻于诸侯。王不如深善齐、韩以重樗里疾,如是则王得韩、齐之重以求地矣。
秦破韩宜阳,②而韩犹复事秦者,以先王墓在平阳,③而秦之武遂去之七十里,④以故尤畏秦。不然,秦攻三川,⑤赵攻上党,楚攻河外,韩必亡。
楚之救韩,不能使韩不亡,然存韩者楚也。韩已得武遂于秦,以河山为塞,⑥所报德莫如楚厚,臣以为其事王必疾。齐之所信于韩者,以韩公子-为齐相也。
⑦韩已得武遂于秦,王甚善之,使之以齐、韩重樗里疾,疾得齐、韩之重,其主弗敢□疾也。今又益之以楚之重,樗里子必言秦,复与楚之侵地矣。”于是怀王许之,竟不合秦,而合齐以善韩。⑧
注①索隐七余反。
注②索隐弘农之县,在渑池西南。
注③索隐非尧都也。
注④索隐亦非河闲之县,则韩之平阳,秦之武遂,并当在宜阳左右。
注⑤正义三川,洛州也。
注⑥正义河,蒲州西黄河也。山,韩西境也。
注⑦正义-,莫葛反,后同。
注⑧集解徐广曰:“怀王之二十二年,秦拔宜阳,取武遂,二十三年,秦复归韩武遂,然则已非二十年事矣。”
二十四年,倍齐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赂于楚。楚往迎妇。二十五年,怀王入与秦昭王盟,约于黄棘。秦复与楚上庸。二十六年,齐、韩、魏为楚负其从亲而合于秦,三国共伐楚。楚使太子入质于秦而请救。秦乃遣客卿通将兵救楚,三国引兵去。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楚太子杀之而亡归。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取我重丘而去。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杀我将军景缺。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三十年,秦复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①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
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昭雎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柰何绝秦之-心!”于是往会秦昭王。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②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
注①正义-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之父母相谓为婚姻,两-相谓为娅。
注②索隐右扶风渭城县,故咸阳城也,在水北山南,故曰咸阳。咸,皆也。
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愍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
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东国必可得矣。”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乃告于秦曰:“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
顷襄王横元年,秦要怀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①二年,楚怀王亡逃归,秦觉之,遮楚道,怀王恐,乃从闲道走赵以求归。赵主父②在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恐,不敢入楚王。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与秦使复之秦。怀王遂发病。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绝。
注①集解徐广曰:“年表云取十六城,既取析,又并取左右十五城也。”-按:
地理志弘农有析县。正义括地志云:“邓州内乡县城本楚析邑,一名丑,汉置析县,因析水为名也。”
注②索隐主字亦或作“王”。
六年,秦使白起伐韩于伊阙,①大胜,斩首二十四万。秦乃遗楚王书曰:“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争一旦之命。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楚顷襄王患之,乃谋复与秦平。七年,楚迎妇于秦,秦楚复平。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伊阙山在洛州南十九里也。”
十一年,齐秦各自称为帝;月余,复归帝为王。
十四年,楚顷襄王与秦昭王好会于宛,结和亲。十五年,楚王与秦、三晋、燕共伐齐,取淮北。十六年,与秦昭王好会于鄢。其秋,复与秦王会穰。
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缴加归-之上者,顷襄王闻,召而问之。对曰:“小臣之好射——,①罗-,②小矢之发也,何足为大王道也。且称楚之大,因大王之贤,所弋非直此也。昔者三王以弋道德,五霸以弋战国。故秦、魏、燕、赵者,——也;齐、鲁、韩、-者,青首也;③驺、费、④郯、邳者,罗-也。外其余则不足射者。见鸟六双,⑤以王何取?王何不以圣人为弓,以勇士为缴,时张而射之?此六双者,可得而囊载也。其乐非特朝昔之乐也,⑥其获非特凫-之实也。王朝张弓而射魏之大梁之南,加其右臂而径属之于韩,则中国之路绝而上蔡之郡坏矣。还⑦射⑧圉之东,⑨解魏左肘⑩而外击定陶,则魏之东外□而大宋、方与二郡者举矣。⑾且魏断二臂,颠越矣;膺击郯国,大梁可得而有也。王-缴兰台,⑿饮马西河,定魏大梁,此一发之乐也。若王之于弋诚好而不厌,则出宝弓,-新缴,⒀射-鸟于东海,还盖长城以为防,⒁朝射东莒,⒂夕发-丘,⒃夜加即墨,顾据午道,⒄则长城之东收而太山之北举矣。⒅西结境于赵⒆而北达于燕,[二0]三国布-,[二一]则从不待约而可成也。北游目于燕之辽东而南登望于越之会稽,此再发之乐也。若夫泗上十二诸侯,左萦而右拂之,可一旦而尽也。今秦破韩以为长忧,得列城而不敢守也;伐魏而无功,击赵而顾病,[二二]则秦魏之勇力屈矣,楚之故地汉中、析、郦可得而复有也。王出宝弓,-新缴,涉-塞,[二三]而待秦之倦也,山东、河内[二四]可得而一也。劳民休-,南面称王矣。故曰秦为大鸟,负海内而处,东面而立,左臂据赵之西南,右臂傅楚鄢郢,膺击韩魏,[二五]垂头中国,[二六]处既形便,势有地利,奋翼鼓-,方三千里,则秦未可得独招而夜射也。”欲以激怒襄王,故对以此言。襄王因召与语,遂言曰:“夫先王为秦所欺而客死于外,怨莫大焉。
今以匹夫有怨,尚有报万乘,白公、子胥是也。今楚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犹足以踊跃中野也,而坐受困,臣窃为大王弗取也。”于是顷襄王遣使于诸侯,复为从,欲以伐秦。秦闻之,发兵来伐楚。
注①索隐-音其,小-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吕静曰-,野鸟也。音龙。”索隐吕静音聋,邹亦音卢动反,刘音龙-,小鸟。
注③索隐亦小凫,有青首者。
注④索隐邹秘二音。
注⑤索隐以喻下文秦赵等十二国,故云“六双”。
注⑥索隐昔犹夕也。
注⑦索隐音患,谓绕也。
注⑧索隐音石。
注⑨正义圉音语。城在汴州雍丘县东。
注⑩索隐解音纪买反。
注⑾正义言王朝张弓射魏大梁-汴州之南,即加大梁之右臂;连韩-郯,则河北中国之路向东南断绝,则韩上蔡之郡自破坏矣。复-雍丘圉城之东,便解散魏左肘宋州,而外击曹定陶,及魏东之外解□,则宋-方与两郡并举。
注⑿集解徐广曰:“-,萦也,音争。兰,一作‘简’。”正义郑玄云:“-,屈也,江沔之闲谓之萦,收绳索-也。”按:缴,丝绳,系弋射鸟也。若膺击郯,围大梁已了,乃收弋缴于兰台。兰台,桓山之别名也。
注⒀集解徐广曰:“以石傅弋缴曰-音波。”索隐-作“-”,音播。
傅音附。
注⒁集解徐广曰:“-,一作‘独’。还音宦。盖,一作‘益’。益县在乐安,盖县在泰山。济北卢县有长城,东至海也。”索隐-音昼,谓大鸟之有钩喙者,以比齐也。还音患,谓-也。盖者,覆也。言射者环-盖覆,使无飞走之路,因以长城为防也。徐以盖为益县,非也。长城当在济南。正义太山郡记云:“太山西北有长城,缘河径太山千余里,至琅邪台入海。”齐记云:“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括地志云:“长城西北起济州平陰县,缘河历太山北冈上,经济州淄川,即西南兖州博城县北,东至密州琅邪台入海。蓟代记云齐有长城巨防,足以为塞也。”
注⒂正义括地志云:“密州莒县,故莒子国。地理志云周武王封少昊之后嬴姓于莒,始都计斤,春秋时徙居莒也。”
注⒃集解徐广曰:“在清河。”正义括地志云:“-丘,丘名也,在青州临淄县西北二十五里也。”
注⒄索隐顾,反也。午道当在齐西界。一从一横为午道,亦未详其处。正义刘伯庄云“齐西界”。按:盖在博州之西境也。
注⒅正义言从济州长城东至海,太山之北,黄河之南,尽举收于楚。
注⒆正义言得齐地约结于赵,为境界,定从约也。
注[二0]索隐北,一作“杜”。杜者,宽大之名。言齐晋既伏,收燕不难也。正义北达,言四通无所滞碍。言燕无山河之限也。
注[二一]集解徐广曰:“音翅。一作‘属’。”索隐亦作“翅”,同式豉反。三国,齐-赵-燕也。
注[二二]索隐顾犹反也。
注[二三]集解徐广曰:“或以为‘冥’,今江夏。一作‘黾’。”正义括地志云:
“故-城在陕州河北县东十里,虞邑也。杜预云河东大阳有-城是也。”徐言江夏,亦误也。
注[二四]正义谓华山之东,怀州河内之郡。
注[二五]索隐谓韩-魏当秦之前,故云“膺击”。俗本作“鹰”,非。
注[二六]索隐垂头犹申颈也。言欲吞山东。
楚欲与齐韩连和伐秦,因欲图周。周王赧使武公①谓楚相昭子曰:“三国以兵割周郊地以便输,而南器以尊楚,臣以为不然。夫-共主,臣世君,②大国不亲;以-胁寡,小国不附。大国不亲,小国不附,不可以致名实。名实不得,不足以伤民。夫有图周之声,非所以为号也。”昭子曰:“乃图周则无之。虽然,周何故不可图也?”对曰:“军不五不攻,城不十不围。夫一周为二十晋,③公之所知也。韩尝以二十万之-辱于晋之城下,锐士死,中士伤,而晋不拔。
公之无百韩以图周,此天下之所知也。夫怨结两周以塞驺鲁之心,④交绝于齐,⑤声失天下,其为事危矣。夫危两周以厚三川,⑥方城之外必为韩弱矣。⑦何以知其然也?西周之地,绝长补短,不过百里。名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国,得其-不足以劲兵。虽无攻之,名为-君。然而好事之君,喜攻之臣,发号用兵,未尝不以周为终始。是何也?见祭器在焉,欲器之至而忘-君之乱。今韩以器之在楚,臣恐天下以器雠楚也。臣请譬之。夫虎肉臊,其兵利身,⑧人犹攻之也。若使泽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必万于虎矣。⑨裂楚之地,足以肥国;诎楚之名,足以尊主。今子将以欲诛残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传器,⑩吞三翮六翼,⑾以高世主,非贪而何?周书曰‘欲起无先’,故器南则兵至矣。”于是楚计辍不行。
注①集解徐广曰:“定王之曾孙,而西周惠公之子。”
注②索隐共主,世君,俱是周自谓也。共主,言周为天下共所宗主也;世君,言周室代代君于天下。
注③正义言周王之国,其地虽小,诸侯尊之,故敌二十晋也。
注④索隐驺鲁有礼义之国,今楚欲结怨两周而夺九鼎,是塞邹鲁之心。
注⑤正义楚本与齐韩和伐秦,因欲图周;齐不与图周,故齐交绝于楚。
注⑥正义三川,两周之地,韩多有之,言厚韩也。
注⑦正义方城之外,许州叶县东北也。言楚取两周,则韩强,必弱楚方城之外也。
注⑧索隐谓虎以爪牙为兵,而自利于防身也。
注⑨索隐攻易而利大也。正义野泽之麋蒙衣虎皮,人之攻取必万倍于虎也。
譬楚伐周收祭器,其犹麋蒙虎皮矣。
注⑩索隐谓九鼎也。
注⑾索隐翮,亦作“-”,同音历。三翮六翼,亦谓九鼎也。空足曰翮。六翼即六耳,翼近耳旁,事具小尔雅。
十九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①二十年,秦将白起拔我西陵。②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③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黔中郡。
注①正义谓割房-金-均三州及汉水之北与秦。
注②集解徐广曰:“属江夏。”正义括地志云:“西陵故城在黄州黄山西二里。”
注③集解徐广曰:“年表云拔郢,烧夷陵。”索隐夷陵,陵名,后为县,属南郡。正义括地志云:“峡州夷陵县是也。在荆州西。应劭云夷山在西北。”
二十三年,襄王乃收东地兵,得十余万,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二十七年,使三万人助三晋伐燕。复与秦平,而入太子为质于秦。楚使左徒侍太子于秦。
三十六年,顷襄王病,太子亡归。秋,顷襄王卒,太子熊元①代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
注①索隐系本作“完”。
考烈王元年,纳州于秦以平。①是时楚益弱。
注①集解徐广曰:“南郡有州陵县。”
六年,秦围邯郸,赵告急楚,楚遣将军景阳救赵。七年,至新中。①秦兵去。
②十二年,秦昭王卒,楚王使春申君吊祠于秦。十六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③命曰郢。
注①索隐按:赵地无名新中者,“中”字误。钜鹿有新市,“中”当为“市”。
正义新中,相州安阳县也。七国时魏宁新中邑,秦庄襄王拔之,更名安阳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年表云六年春申君救赵,十年徙于钜阳。”
注③正义寿春在南寿州,寿春县是也。
二十五年,考烈王卒,子优王悍立。李园杀春申君。优王三年,秦-魏伐楚。
秦相吕不韦卒。九年,秦灭韩。十年,优王卒,同母弟犹代立,是为哀王。哀王立二月余,哀王庶兄负刍之徒袭杀哀王而立负刍为王。是岁,秦虏赵王迁。
注②正义武关在商州东一百八十里商洛县界。蜀,巴蜀;汉中,郡也。
楚王业已欲和于秦,见齐王书,犹豫不决,下其议-臣。群臣或言和秦,或曰听齐。昭雎①曰:“王虽东取地于越,不足以刷耻;必且取地于秦,而后足以刷耻于诸侯。王不如深善齐、韩以重樗里疾,如是则王得韩、齐之重以求地矣。
秦破韩宜阳,②而韩犹复事秦者,以先王墓在平阳,③而秦之武遂去之七十里,④以故尤畏秦。不然,秦攻三川,⑤赵攻上党,楚攻河外,韩必亡。
楚之救韩,不能使韩不亡,然存韩者楚也。韩已得武遂于秦,以河山为塞,⑥所报德莫如楚厚,臣以为其事王必疾。齐之所信于韩者,以韩公子-为齐相也。
⑦韩已得武遂于秦,王甚善之,使之以齐、韩重樗里疾,疾得齐、韩之重,其主弗敢□疾也。今又益之以楚之重,樗里子必言秦,复与楚之侵地矣。”于是怀王许之,竟不合秦,而合齐以善韩。⑧
注①索隐七余反。
注②索隐弘农之县,在渑池西南。
注③索隐非尧都也。
注④索隐亦非河闲之县,则韩之平阳,秦之武遂,并当在宜阳左右。
注⑤正义三川,洛州也。
注⑥正义河,蒲州西黄河也。山,韩西境也。
注⑦正义-,莫葛反,后同。
注⑧集解徐广曰:“怀王之二十二年,秦拔宜阳,取武遂,二十三年,秦复归韩武遂,然则已非二十年事矣。”
二十四年,倍齐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赂于楚。楚往迎妇。二十五年,怀王入与秦昭王盟,约于黄棘。秦复与楚上庸。二十六年,齐、韩、魏为楚负其从亲而合于秦,三国共伐楚。楚使太子入质于秦而请救。秦乃遣客卿通将兵救楚,三国引兵去。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楚太子杀之而亡归。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取我重丘而去。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杀我将军景缺。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三十年,秦复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①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
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昭雎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柰何绝秦之-心!”于是往会秦昭王。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②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
注①正义-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之父母相谓为婚姻,两-相谓为娅。
注②索隐右扶风渭城县,故咸阳城也,在水北山南,故曰咸阳。咸,皆也。
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愍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
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东国必可得矣。”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乃告于秦曰:“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
顷襄王横元年,秦要怀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①二年,楚怀王亡逃归,秦觉之,遮楚道,怀王恐,乃从闲道走赵以求归。赵主父②在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恐,不敢入楚王。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与秦使复之秦。怀王遂发病。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绝。
注①集解徐广曰:“年表云取十六城,既取析,又并取左右十五城也。”-按:
地理志弘农有析县。正义括地志云:“邓州内乡县城本楚析邑,一名丑,汉置析县,因析水为名也。”
注②索隐主字亦或作“王”。
六年,秦使白起伐韩于伊阙,①大胜,斩首二十四万。秦乃遗楚王书曰:“楚倍秦,秦且率诸侯伐楚,争一旦之命。愿王之饬士卒,得一乐战。”楚顷襄王患之,乃谋复与秦平。七年,楚迎妇于秦,秦楚复平。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伊阙山在洛州南十九里也。”
十一年,齐秦各自称为帝;月余,复归帝为王。
十四年,楚顷襄王与秦昭王好会于宛,结和亲。十五年,楚王与秦、三晋、燕共伐齐,取淮北。十六年,与秦昭王好会于鄢。其秋,复与秦王会穰。
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缴加归-之上者,顷襄王闻,召而问之。对曰:“小臣之好射——,①罗-,②小矢之发也,何足为大王道也。且称楚之大,因大王之贤,所弋非直此也。昔者三王以弋道德,五霸以弋战国。故秦、魏、燕、赵者,——也;齐、鲁、韩、-者,青首也;③驺、费、④郯、邳者,罗-也。外其余则不足射者。见鸟六双,⑤以王何取?王何不以圣人为弓,以勇士为缴,时张而射之?此六双者,可得而囊载也。其乐非特朝昔之乐也,⑥其获非特凫-之实也。王朝张弓而射魏之大梁之南,加其右臂而径属之于韩,则中国之路绝而上蔡之郡坏矣。还⑦射⑧圉之东,⑨解魏左肘⑩而外击定陶,则魏之东外□而大宋、方与二郡者举矣。⑾且魏断二臂,颠越矣;膺击郯国,大梁可得而有也。王-缴兰台,⑿饮马西河,定魏大梁,此一发之乐也。若王之于弋诚好而不厌,则出宝弓,-新缴,⒀射-鸟于东海,还盖长城以为防,⒁朝射东莒,⒂夕发-丘,⒃夜加即墨,顾据午道,⒄则长城之东收而太山之北举矣。⒅西结境于赵⒆而北达于燕,[二0]三国布-,[二一]则从不待约而可成也。北游目于燕之辽东而南登望于越之会稽,此再发之乐也。若夫泗上十二诸侯,左萦而右拂之,可一旦而尽也。今秦破韩以为长忧,得列城而不敢守也;伐魏而无功,击赵而顾病,[二二]则秦魏之勇力屈矣,楚之故地汉中、析、郦可得而复有也。王出宝弓,-新缴,涉-塞,[二三]而待秦之倦也,山东、河内[二四]可得而一也。劳民休-,南面称王矣。故曰秦为大鸟,负海内而处,东面而立,左臂据赵之西南,右臂傅楚鄢郢,膺击韩魏,[二五]垂头中国,[二六]处既形便,势有地利,奋翼鼓-,方三千里,则秦未可得独招而夜射也。”欲以激怒襄王,故对以此言。襄王因召与语,遂言曰:“夫先王为秦所欺而客死于外,怨莫大焉。
今以匹夫有怨,尚有报万乘,白公、子胥是也。今楚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犹足以踊跃中野也,而坐受困,臣窃为大王弗取也。”于是顷襄王遣使于诸侯,复为从,欲以伐秦。秦闻之,发兵来伐楚。
注①索隐-音其,小-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吕静曰-,野鸟也。音龙。”索隐吕静音聋,邹亦音卢动反,刘音龙-,小鸟。
注③索隐亦小凫,有青首者。
注④索隐邹秘二音。
注⑤索隐以喻下文秦赵等十二国,故云“六双”。
注⑥索隐昔犹夕也。
注⑦索隐音患,谓绕也。
注⑧索隐音石。
注⑨正义圉音语。城在汴州雍丘县东。
注⑩索隐解音纪买反。
注⑾正义言王朝张弓射魏大梁-汴州之南,即加大梁之右臂;连韩-郯,则河北中国之路向东南断绝,则韩上蔡之郡自破坏矣。复-雍丘圉城之东,便解散魏左肘宋州,而外击曹定陶,及魏东之外解□,则宋-方与两郡并举。
注⑿集解徐广曰:“-,萦也,音争。兰,一作‘简’。”正义郑玄云:“-,屈也,江沔之闲谓之萦,收绳索-也。”按:缴,丝绳,系弋射鸟也。若膺击郯,围大梁已了,乃收弋缴于兰台。兰台,桓山之别名也。
注⒀集解徐广曰:“以石傅弋缴曰-音波。”索隐-作“-”,音播。
傅音附。
注⒁集解徐广曰:“-,一作‘独’。还音宦。盖,一作‘益’。益县在乐安,盖县在泰山。济北卢县有长城,东至海也。”索隐-音昼,谓大鸟之有钩喙者,以比齐也。还音患,谓-也。盖者,覆也。言射者环-盖覆,使无飞走之路,因以长城为防也。徐以盖为益县,非也。长城当在济南。正义太山郡记云:“太山西北有长城,缘河径太山千余里,至琅邪台入海。”齐记云:“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括地志云:“长城西北起济州平陰县,缘河历太山北冈上,经济州淄川,即西南兖州博城县北,东至密州琅邪台入海。蓟代记云齐有长城巨防,足以为塞也。”
注⒂正义括地志云:“密州莒县,故莒子国。地理志云周武王封少昊之后嬴姓于莒,始都计斤,春秋时徙居莒也。”
注⒃集解徐广曰:“在清河。”正义括地志云:“-丘,丘名也,在青州临淄县西北二十五里也。”
注⒄索隐顾,反也。午道当在齐西界。一从一横为午道,亦未详其处。正义刘伯庄云“齐西界”。按:盖在博州之西境也。
注⒅正义言从济州长城东至海,太山之北,黄河之南,尽举收于楚。
注⒆正义言得齐地约结于赵,为境界,定从约也。
注[二0]索隐北,一作“杜”。杜者,宽大之名。言齐晋既伏,收燕不难也。正义北达,言四通无所滞碍。言燕无山河之限也。
注[二一]集解徐广曰:“音翅。一作‘属’。”索隐亦作“翅”,同式豉反。三国,齐-赵-燕也。
注[二二]索隐顾犹反也。
注[二三]集解徐广曰:“或以为‘冥’,今江夏。一作‘黾’。”正义括地志云:
“故-城在陕州河北县东十里,虞邑也。杜预云河东大阳有-城是也。”徐言江夏,亦误也。
注[二四]正义谓华山之东,怀州河内之郡。
注[二五]索隐谓韩-魏当秦之前,故云“膺击”。俗本作“鹰”,非。
注[二六]索隐垂头犹申颈也。言欲吞山东。
楚欲与齐韩连和伐秦,因欲图周。周王赧使武公①谓楚相昭子曰:“三国以兵割周郊地以便输,而南器以尊楚,臣以为不然。夫-共主,臣世君,②大国不亲;以-胁寡,小国不附。大国不亲,小国不附,不可以致名实。名实不得,不足以伤民。夫有图周之声,非所以为号也。”昭子曰:“乃图周则无之。虽然,周何故不可图也?”对曰:“军不五不攻,城不十不围。夫一周为二十晋,③公之所知也。韩尝以二十万之-辱于晋之城下,锐士死,中士伤,而晋不拔。
公之无百韩以图周,此天下之所知也。夫怨结两周以塞驺鲁之心,④交绝于齐,⑤声失天下,其为事危矣。夫危两周以厚三川,⑥方城之外必为韩弱矣。⑦何以知其然也?西周之地,绝长补短,不过百里。名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国,得其-不足以劲兵。虽无攻之,名为-君。然而好事之君,喜攻之臣,发号用兵,未尝不以周为终始。是何也?见祭器在焉,欲器之至而忘-君之乱。今韩以器之在楚,臣恐天下以器雠楚也。臣请譬之。夫虎肉臊,其兵利身,⑧人犹攻之也。若使泽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必万于虎矣。⑨裂楚之地,足以肥国;诎楚之名,足以尊主。今子将以欲诛残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传器,⑩吞三翮六翼,⑾以高世主,非贪而何?周书曰‘欲起无先’,故器南则兵至矣。”于是楚计辍不行。
注①集解徐广曰:“定王之曾孙,而西周惠公之子。”
注②索隐共主,世君,俱是周自谓也。共主,言周为天下共所宗主也;世君,言周室代代君于天下。
注③正义言周王之国,其地虽小,诸侯尊之,故敌二十晋也。
注④索隐驺鲁有礼义之国,今楚欲结怨两周而夺九鼎,是塞邹鲁之心。
注⑤正义楚本与齐韩和伐秦,因欲图周;齐不与图周,故齐交绝于楚。
注⑥正义三川,两周之地,韩多有之,言厚韩也。
注⑦正义方城之外,许州叶县东北也。言楚取两周,则韩强,必弱楚方城之外也。
注⑧索隐谓虎以爪牙为兵,而自利于防身也。
注⑨索隐攻易而利大也。正义野泽之麋蒙衣虎皮,人之攻取必万倍于虎也。
譬楚伐周收祭器,其犹麋蒙虎皮矣。
注⑩索隐谓九鼎也。
注⑾索隐翮,亦作“-”,同音历。三翮六翼,亦谓九鼎也。空足曰翮。六翼即六耳,翼近耳旁,事具小尔雅。
十九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①二十年,秦将白起拔我西陵。②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③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黔中郡。
注①正义谓割房-金-均三州及汉水之北与秦。
注②集解徐广曰:“属江夏。”正义括地志云:“西陵故城在黄州黄山西二里。”
注③集解徐广曰:“年表云拔郢,烧夷陵。”索隐夷陵,陵名,后为县,属南郡。正义括地志云:“峡州夷陵县是也。在荆州西。应劭云夷山在西北。”
二十三年,襄王乃收东地兵,得十余万,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二十七年,使三万人助三晋伐燕。复与秦平,而入太子为质于秦。楚使左徒侍太子于秦。
三十六年,顷襄王病,太子亡归。秋,顷襄王卒,太子熊元①代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
注①索隐系本作“完”。
考烈王元年,纳州于秦以平。①是时楚益弱。
注①集解徐广曰:“南郡有州陵县。”
六年,秦围邯郸,赵告急楚,楚遣将军景阳救赵。七年,至新中。①秦兵去。
②十二年,秦昭王卒,楚王使春申君吊祠于秦。十六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③命曰郢。
注①索隐按:赵地无名新中者,“中”字误。钜鹿有新市,“中”当为“市”。
正义新中,相州安阳县也。七国时魏宁新中邑,秦庄襄王拔之,更名安阳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年表云六年春申君救赵,十年徙于钜阳。”
注③正义寿春在南寿州,寿春县是也。
二十五年,考烈王卒,子优王悍立。李园杀春申君。优王三年,秦-魏伐楚。
秦相吕不韦卒。九年,秦灭韩。十年,优王卒,同母弟犹代立,是为哀王。哀王立二月余,哀王庶兄负刍之徒袭杀哀王而立负刍为王。是岁,秦虏赵王迁。
上一篇: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下一篇:金瓶梅(崇祯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