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94节
展的精辟分析”,却不愿提出他本人对这些事件的看法。或许为表现
双方都能不顾外交惯例,斯大林接受对莫洛托夫访问柏林的邀请,并
单方面决定了一个很快的日期11月10日,距当时不到三周。
希特勒立即接受这个提议,却引起又一次误会。斯大林以为希特
勒如此快速的同意,代表苏联的关系对德国仍与前一年一样重要。由
此可证他的强硬战术有效。不过希特勒之所以如此热心,是因为他若
真想在1941年春进攻苏联,就得尽快着手策划。
这两个可能携手的国家之间有多么不信任,在尚未会面前便表现
得很明显。莫洛托夫拒绝搭乘德国派至边界迎接他到柏林的火车。苏
联代表团显然是担心德国车厢豪华的程度,可能跟担心其窃听装置的
无所不在不相上下。(最后是德国车厢接在苏联火车之后,这节苏联
火车的车盘还经特别设计,可加以调整以适应轨距较窄的欧洲铁轨。)
谈判终于在1 1月12日展开。比希特勒个性稳定得多的人莫洛托
夫都有本事得罪他们,在纳粹领袖面前他更彻底地发挥了蛮不讲理的
作风。莫洛托夫粗暴的天性因对斯大林的畏惧而变本加厉,他怕斯大
林远胜过怕希特勒。他一心一意顾虑自己在国内的地位,这是整个苏
联时期一般外交官的通病,只是斯大林掌权时代尤甚罢了。苏联谈判
人员好像永远更在乎国内的种种限制,却不甚重视国际社会的约束。
外长很少是政治局委员(葛罗米柯任外长已16年后,始于1973
年进入政治局),因此他们在国内的地位很不稳,而且永远有在谈判
出差错时成为替罪羔羊的风险。又因为苏联认为他们掌握着历史真
理,所以在谈判时,造成的僵局总是多于促成广泛的解决之道。每一
次与苏联外交官谈判都是一次耐力的考验;在苏联谈判代表能说服自
己,尤其是说服在莫斯科看电报的那些人,对方所有的弹性均已被榨
干后,他才有可能让步。他们遵循这种外交游击战的做法,可争取到
一切靠耐力与压力所能获得的成果,但通常都会错过真正能有所突破
的机会。苏联的谈判者,尤以葛罗米柯为其中翘楚,对于抱持种种构
想又急于达成协议的对手,极长于消磨对方的斗志。但另一方面,他
们失之于见树不见林。因而在1971年,苏联错失与尼克松举行高峰
会谈的机会,如果能举行此次会议,将可延后尼克松向北京敞开大
门,但苏联却对基本上无多大意义的先决条件,讨价还价达数月之
久,待华盛顿多出中国这一选择,苏联便立刻放弃所有这些坚持。
实在很难想象还有比希特勒和莫洛托夫更难沟通的两个人。希特
勒完全不适合谈判,他喜欢以滔滔不绝的独白压倒对手,就算有可能
暂停一下,对对方的回答也是置若罔闻。在会见外国领导人时,他通
常只会热忱地高唱一些一般性的原则。在少数他真正参与谈判的场
合,如与奥地利总理舒士尼格(Kurt von Schuschnigg)或张伯伦,希
特勒则采取蛮横的态度,提出强制性的要求而且极少修正。莫洛托夫
则对原则没有兴趣,只重实际应用,而且也没有妥协的余地。
1940年11月,莫洛托夫发现自己的处境确实很困难。斯大林一
定难以取悦,因为他既不愿帮助德国获胜,又担心万一德国不靠苏联
便击败英国,他可能错失分享希特勒征战果实的机会。不过不论是哪
一种情况,斯大林打定主意决不重拾凡尔赛的牙慧,并步步为营以保
护自己的地位,苏德密约及随后发生的种种,已使德国人对他心目中
认为的理想安排知之甚详,或许是太清楚了。因此,莫洛托夫的柏林
之行被视为是讨论进一步的细节。至于民主国家,斯大林利用1940
年7月英国新任大使克里普斯爵士(Sir Stafford Cripps)来访的机会,
拒斥任何回复凡尔赛秩序的可能性。克里普斯提出,法国沦陷使苏联
有必要重视恢复均势之事,斯大林冷淡地答道:
“所谓欧洲均势迄今不仅压制了德国,也束缚着苏联。
因此苏联将采取一切措施防止欧洲旧的均势死灰复燃。”
在外交词汇中,“一切措施”通常也包括不惜一战。
莫洛托夫所面对的风险再高不过。以希特勒过去的记录,他不可
能让1941年白白地过去而不发动大规模的用兵,很可能,斯大林若
不与他联手攻打英国,他便要攻击苏联。因此莫洛托夫表面上面对的
是德国的怂恿,实际上却是德国的最后通牒,只是斯大林低估了这最
后通牒的时限有多么短暂。
里宾特洛甫在开场白中先说明最后胜利必属德国。他敦促莫洛托
夫加入三国条约,全不在意此约的前身原是反共产国际条约( Anti
intern Pact)。继而里宾特洛甫表示,有可能“大致划定俄、德、
意、日之间的势力范围”。他认为此举应该不会引起冲突,因为这四
个可能结盟的国家最感兴趣的是向南扩张。日本会进入东南亚,意大
利进入北非,德国恢复过去在非洲的殖民地。在多次委婉地强调自己
有多精明后,里宾特洛甫终于说出苏联能得到什么好处:“是否俄罗
斯最终也会向南,找寻对俄罗斯如此重要的通往大海的天然出口。”
凡是稍微知道希特勒公开谈话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派胡言。非洲
一向不是纳粹的重点。不但希特勒从不曾表示过任何兴趣,莫洛托夫
也应当很熟悉《我的奋斗》,知道希特勒真正的目标是将苏俄纳入其
生存空间。在里宾特洛甫发言时默默不语的莫洛托夫,现在略带傲慢
地提出实际的问题,问起苏联应寻求通往哪个海洋的出口。里宾特洛
甫又是一阵顾左右而言他,然后才说出波斯湾,仿佛它已是德国的囊
中物可以私相授受:
“现在的问题是它们未来是否无法继续合作良好。最后
对俄罗斯最有利的出海口是否无法在波斯湾或阿拉伯海寻
得,及俄罗斯同时对亚洲此一部分所持之若干期待——德国
对之完全没有兴趣——是否亦无法实现。”
莫洛托夫对如此夸张不实的提议不感兴趣。德国等于是慷他人之
慨,苏联也不需要德国替它征服这些领土。莫洛托夫表达原则上愿加
入三国条约的意愿,但立即提出主张“为长久之计划定势力范围必须
精确”。因此只访问柏林一次自然无法完成,还需要长期磋商,包括
再到莫斯科回访。
双方都能不顾外交惯例,斯大林接受对莫洛托夫访问柏林的邀请,并
单方面决定了一个很快的日期11月10日,距当时不到三周。
希特勒立即接受这个提议,却引起又一次误会。斯大林以为希特
勒如此快速的同意,代表苏联的关系对德国仍与前一年一样重要。由
此可证他的强硬战术有效。不过希特勒之所以如此热心,是因为他若
真想在1941年春进攻苏联,就得尽快着手策划。
这两个可能携手的国家之间有多么不信任,在尚未会面前便表现
得很明显。莫洛托夫拒绝搭乘德国派至边界迎接他到柏林的火车。苏
联代表团显然是担心德国车厢豪华的程度,可能跟担心其窃听装置的
无所不在不相上下。(最后是德国车厢接在苏联火车之后,这节苏联
火车的车盘还经特别设计,可加以调整以适应轨距较窄的欧洲铁轨。)
谈判终于在1 1月12日展开。比希特勒个性稳定得多的人莫洛托
夫都有本事得罪他们,在纳粹领袖面前他更彻底地发挥了蛮不讲理的
作风。莫洛托夫粗暴的天性因对斯大林的畏惧而变本加厉,他怕斯大
林远胜过怕希特勒。他一心一意顾虑自己在国内的地位,这是整个苏
联时期一般外交官的通病,只是斯大林掌权时代尤甚罢了。苏联谈判
人员好像永远更在乎国内的种种限制,却不甚重视国际社会的约束。
外长很少是政治局委员(葛罗米柯任外长已16年后,始于1973
年进入政治局),因此他们在国内的地位很不稳,而且永远有在谈判
出差错时成为替罪羔羊的风险。又因为苏联认为他们掌握着历史真
理,所以在谈判时,造成的僵局总是多于促成广泛的解决之道。每一
次与苏联外交官谈判都是一次耐力的考验;在苏联谈判代表能说服自
己,尤其是说服在莫斯科看电报的那些人,对方所有的弹性均已被榨
干后,他才有可能让步。他们遵循这种外交游击战的做法,可争取到
一切靠耐力与压力所能获得的成果,但通常都会错过真正能有所突破
的机会。苏联的谈判者,尤以葛罗米柯为其中翘楚,对于抱持种种构
想又急于达成协议的对手,极长于消磨对方的斗志。但另一方面,他
们失之于见树不见林。因而在1971年,苏联错失与尼克松举行高峰
会谈的机会,如果能举行此次会议,将可延后尼克松向北京敞开大
门,但苏联却对基本上无多大意义的先决条件,讨价还价达数月之
久,待华盛顿多出中国这一选择,苏联便立刻放弃所有这些坚持。
实在很难想象还有比希特勒和莫洛托夫更难沟通的两个人。希特
勒完全不适合谈判,他喜欢以滔滔不绝的独白压倒对手,就算有可能
暂停一下,对对方的回答也是置若罔闻。在会见外国领导人时,他通
常只会热忱地高唱一些一般性的原则。在少数他真正参与谈判的场
合,如与奥地利总理舒士尼格(Kurt von Schuschnigg)或张伯伦,希
特勒则采取蛮横的态度,提出强制性的要求而且极少修正。莫洛托夫
则对原则没有兴趣,只重实际应用,而且也没有妥协的余地。
1940年11月,莫洛托夫发现自己的处境确实很困难。斯大林一
定难以取悦,因为他既不愿帮助德国获胜,又担心万一德国不靠苏联
便击败英国,他可能错失分享希特勒征战果实的机会。不过不论是哪
一种情况,斯大林打定主意决不重拾凡尔赛的牙慧,并步步为营以保
护自己的地位,苏德密约及随后发生的种种,已使德国人对他心目中
认为的理想安排知之甚详,或许是太清楚了。因此,莫洛托夫的柏林
之行被视为是讨论进一步的细节。至于民主国家,斯大林利用1940
年7月英国新任大使克里普斯爵士(Sir Stafford Cripps)来访的机会,
拒斥任何回复凡尔赛秩序的可能性。克里普斯提出,法国沦陷使苏联
有必要重视恢复均势之事,斯大林冷淡地答道:
“所谓欧洲均势迄今不仅压制了德国,也束缚着苏联。
因此苏联将采取一切措施防止欧洲旧的均势死灰复燃。”
在外交词汇中,“一切措施”通常也包括不惜一战。
莫洛托夫所面对的风险再高不过。以希特勒过去的记录,他不可
能让1941年白白地过去而不发动大规模的用兵,很可能,斯大林若
不与他联手攻打英国,他便要攻击苏联。因此莫洛托夫表面上面对的
是德国的怂恿,实际上却是德国的最后通牒,只是斯大林低估了这最
后通牒的时限有多么短暂。
里宾特洛甫在开场白中先说明最后胜利必属德国。他敦促莫洛托
夫加入三国条约,全不在意此约的前身原是反共产国际条约( Anti
intern Pact)。继而里宾特洛甫表示,有可能“大致划定俄、德、
意、日之间的势力范围”。他认为此举应该不会引起冲突,因为这四
个可能结盟的国家最感兴趣的是向南扩张。日本会进入东南亚,意大
利进入北非,德国恢复过去在非洲的殖民地。在多次委婉地强调自己
有多精明后,里宾特洛甫终于说出苏联能得到什么好处:“是否俄罗
斯最终也会向南,找寻对俄罗斯如此重要的通往大海的天然出口。”
凡是稍微知道希特勒公开谈话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派胡言。非洲
一向不是纳粹的重点。不但希特勒从不曾表示过任何兴趣,莫洛托夫
也应当很熟悉《我的奋斗》,知道希特勒真正的目标是将苏俄纳入其
生存空间。在里宾特洛甫发言时默默不语的莫洛托夫,现在略带傲慢
地提出实际的问题,问起苏联应寻求通往哪个海洋的出口。里宾特洛
甫又是一阵顾左右而言他,然后才说出波斯湾,仿佛它已是德国的囊
中物可以私相授受:
“现在的问题是它们未来是否无法继续合作良好。最后
对俄罗斯最有利的出海口是否无法在波斯湾或阿拉伯海寻
得,及俄罗斯同时对亚洲此一部分所持之若干期待——德国
对之完全没有兴趣——是否亦无法实现。”
莫洛托夫对如此夸张不实的提议不感兴趣。德国等于是慷他人之
慨,苏联也不需要德国替它征服这些领土。莫洛托夫表达原则上愿加
入三国条约的意愿,但立即提出主张“为长久之计划定势力范围必须
精确”。因此只访问柏林一次自然无法完成,还需要长期磋商,包括
再到莫斯科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