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大外交

大外交 第93节

当然希特勒的处境极适于采取战略上的守势,因英国没有能力单


独挑战德国;美国几乎不可能参战;至于斯大林,不论他曾经如何想
过要干预,到最后必然会找个理由拖延。但等待别人采取主动不符希
特勒的本性。因此他的心意势必会转向进攻苏联。
早在1940年7月,希特勒便下令研拟攻打苏联的初步参谋计划。
他对手下将领表示,一旦苏联被打败,日本便可倾全力攻打美国,把
华盛顿的注意力转移到太平洋。孤立的英国在美国不可能支援的情况
下,只有放弃抵抗:“英国的希望在俄美。”希特勒说得很对,“若寄
予俄国的希望破灭,那美国也会自顾不暇,因为消灭俄国后,日本在
远东的力量将大增。”不过当时希特勒尚不准备下令攻打苏联。他想
先试探是否能诱使苏联一同进攻英帝国,好在东进之前先解决英国。
斯大林太清楚自身处境的困难。法国沦陷之快,打破他与西方军
事专家的预期,大家原以为这场战争会像一次大战一样是长期的消耗
战。斯大林的如意算盘是德国与西方民主国家会耗尽彼此的人力物
力,但这个希望已落空。若英国也被打败,德军便可放手向东进攻,
而且根据《我的奋斗》当中所宣扬的概念,充分运用欧洲所有的资
源。
斯大林的反应不出其一贯的作风。他一生中从未对危险表现出畏
惧,即使有时他心中一定也会害怕。他认为示弱必会导致对手拉高姿
态,因此向来都是以强硬不妥协来掩饰自己的劣势。若希特勒想利用
在西欧的胜利向苏联施压,斯大林就会尽量使要他让步变得很困难很
不值得。不过以他这般处心积虑精于算计,却未能考虑到希特勒神经
质的个性,便以为希特勒是不可能因苏联的挑衅而两面作战的,不论
这么做有多么大胆。
斯大林选择双管齐下的策略。他加速攫取其余在密约中划归他的
战利品。1940年6月,希特勒仍忙于征服法国之际,斯大林向罗马尼
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它让出比萨拉比亚并割让北边的布科维纳
( Bukovina)。布科维纳不在密约的约定之中,有了这片土地,苏联军
队便可进驻于整个属罗马尼亚的多瑙河沿岸。同一月他又强迫波罗的
海国家举行假投票,虽然投票率不及二成,他却借机并吞了这些国
家。完成这一步后,斯大林已收回苏俄在一次大战结束时丧失的所有


领土;而同盟国也付出将苏德排除于1919年巴黎和会之外的最后一
笔代价。
一方面加强本身战略地位的同时,斯大林仍继续努力安抚不怀好
意的邻国,供应希特勒征战所需的原料。早在1940年2月,德国尚
未席卷法国之前,便在斯大林见证之下签订苏德贸易协定,苏联承诺
运送大批原料给德国。德国则提供苏联煤与工业成品。苏联不仅切实
遵守协定的条款,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事实上,几乎是到希特勒最后
进攻苏联的那一刻,苏联火车仍载着物资越过边界关卡走向德国。
但这一切作为均无法改变德国已成为中欧霸主的这个地缘政治现
实。希特勒已表明得很明白,他不会容许苏联的扩张行动逾越密约的
范围。1940年8月,德、意强迫罗马尼亚将特兰西凡尼亚的2/3归还
匈牙利,当时斯大林已将罗马尼亚视为苏联的势力范围,而匈牙利则
已几近于加入轴心国。希特勒便决定保护罗马尼亚的石油供应,而在
9月间摆出更明显的态势,除保证罗马尼亚安全,还派出一个机械化
师及空军到罗马尼亚为其保证做后盾。
同一月,在欧洲另一端的紧张情势升高。在密约中原属苏联势力
范围的芬兰,违约同意让德军通过其境内前往北挪威。此外德国还运
交不少武器,其唯一可想象的目标可能是要强化芬兰以对抗苏联的压
力。莫洛托夫要求柏林提供更具体的说明,对方的答复却是闪烁其
词。苏德军队开始在整个欧洲的战场上相互寻衅。
不过对斯大林而言最不祥的新征兆发生于1940年9月27日,德
日意签订三国条约(Triapartite Pact),规定它们必须对任何新加入英
国这一边的国家作战。说得明确些,条约中特别将这三国与苏联个别
的关系排除在外。其意义为不论谁先发动攻势,日本均无义务加入苏


德之战。但美国若加入攻打德国,日本就有义务反击美国。虽然三国
条约明显的是针对美国而来,斯大林却没有理由感到安心。因为不论
条约中如何规定,这三国仍有可能在某个时刻转而攻击他。在条约谈
判期间他根本毫不知情,由此可知他已被摒除在外。


到1940年秋,紧张情势急遽恶化,斯大林、希特勒两人进行了
最后一次想要压倒对方的外交交手。希特勒的目标是诱使斯大林联合
攻击英帝国,以便在德国的后方稳固后更容易将苏联摧毁。斯大林则
想要争取时间,希望有一天希特勒会露出力不从心的疲态,但另一方
面也想确定在此过程中能否渔翁得利。在三国条约签订后两人都无意
于安排面对面的沟通,彼此都尽量推诿,以国事为重而不能分身为由
避免见面。而合理的会面地点,靠近边界的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
( Brest Litovsk),又有太重的历史包袱。
1940年10月13日,里宾特洛甫写了一封长信给斯大林,对自他
前一年访问莫斯科以来情势的演变,做了一番自己的诠释。外交部长
不写信给外国同层次的官员,却写给一个连正式官衔都没有的领袖,
颇有违外交礼仪(斯大林唯一的职位仍是共产党总书记)。
里宾特洛甫的信以华丽的辞藻弥补其在外交上有欠妥当。他将苏
德对芬兰及罗马尼亚的歧见归咎于英国的阴谋破坏,却未解释英国如
何能从中作梗。他坚称三国条约不是针对苏联而来——事实上还欢迎
苏联加入德意日在战后的分赃行动。最后他邀请莫洛托夫礼尚往来访
问柏林。里宾特洛甫肯定地表示,有可能借此机会讨论苏联加入三国
条约之事。
斯大林谨慎异常,不会在领土尚未征服前就觊觎分赃,更不会走
人在他人设计下的冲突的第一线。但他也要保留余地,以便若英国也
不堪一击,他仍有向希特勒分一杯羹的机会——正如他后来在1945
年战争进入尾声时对日宣战,并获得极高的报偿。10月22日斯大林
回了一封明快但含讽刺意味的信。他感谢里宾特洛甫“对最近情势发
首节 上一节 93/119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哭泣的骆驼

下一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