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大外交

大外交 第92节

既成事实和一场缺乏基本战略的战争。
英法怎么会以为它们能够打败在前次大战中虽有美俄加入,却仍
差一点获胜的国家呢?英法此时的作为仿佛是它们大可躲在马其诺防
线后,静待英国对德的封锁能逼得希特勒不得不投降。但德国为什么
要按兵不动等着上断头台呢?放着穿过比利时畅行无阻的大道不走,
为什么要去攻打马其诺防线,并且这一次已没有东欧战线,德军可倾
巢而出?若防御在战争中果真如法军将领所认为的如此重要,且不论
波兰的教训正好相反,那法国的命运除了在元气尚未恢复前,又要打
数十年内的第二次消耗战之外,还有其他可能吗?
法国观望之际,斯大林抓住这个战略良机。但在执行瓜分东欧的
密约前,他还想把内容修正一番。他像一位18世纪的诸侯,将领土
任意处置,全不把民族自决放在眼里。他在苏德条约完成后不到一个
月内,向德国提出新建议:以华沙与寇松线之间根据密约划归苏联的
波兰领土,交换原本尽归德国的立陶宛。斯大林的目的当然是为列宁
格勒再增一缓冲区。他似乎认为无须为这种地缘战略的运作找其他合
理化的借口,为苏联的安全需要即已足够。希特勒接受他的提议。
斯大林立即着手夺取密约中属于苏联的部分。当时波兰境内的战
争正打得如火如荼,苏联向波罗的海三小国提议缔结军事同盟,盟约
允许苏联在其境内建立军事基地。这三国既无西方的支援,别无其他
选择,只得接受这逐步丧失独立的第一步。1939年9月17日.距战
争爆发不到三周,红军便占领了密约中划为苏联势力范围的波兰领
土。
1 1月轮到芬兰。斯大林要求在芬兰建立军事基地,并割让靠近列
宁格勒的卡累利阿地峡( Karelian Isthmus)。但芬兰不轻易就范,它
拒绝苏联的要求,斯大林下令进攻时,芬兰人勇敢地抵抗。然而芬兰
军队虽重创红军,红军经过斯大林大规模的整肃,也还在喘息之中,
但毕竟寡不敌众。在奋战几个月后,芬兰终于屈服于苏联压倒性的优


势。


就二次大战的整体战略来说,俄芬战争只是龙套。但它反映出英
法是多么昧于当时的战略现实。芬兰人以寡击众,一时间俄芬之战呈
现胶着,英法便自误误人地以为苏联或许是轴心国较弱的一环(其实
它并不属于轴心国)。于是英法着手派遣3万人的部队,打算经由瑞
典及挪威北部进入芬兰。在途中他们将切断德国取自挪威北部及瑞
典、由挪威纳尔维克港( Narvik)运送的铁矿沙的运输。但这两国并
不准备允许英法军队过境,英法参谋人员的热情却丝毫未减。
同盟国有可能干预这一点,或许有助于芬兰获得比苏联原本开出
来的条件要好的结局,但斯大林要把苏联的国防线自列宁格勒附近向
外推展的意图,终究无法阻挡。史学家至今仍未能解释,是什么因素
促使英法差一点就要同时与苏联及纳粹德国作战,而三个月后法国的
陷落证明这整个计划不过是一场空想。
希特勒的愿望
1940年5月,“假战争”结束。德军重演1914年的历史,由比利
时转进攻法国,主要的不同点则在于此次主要的攻势是放在中央而非
右翼。法国望风披靡,为15年来的犹疑及逃避付出代价。虽然德军
效率之高此时已众所周知,但法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被击溃的确令
人震惊。在一次大战时,德军花费四年时间向巴黎进攻,每前进一英
里,死伤均极为惨重,最后并未成功。1940年,德国以闪电战术在法
国长驱直入;到6月底,德军已走在香榭丽舍大道( Champs Elysees)
上。希特勒仿佛已是整个欧陆的主人。
但他也像过去的征服者一样,对自己莽撞地开启的战端不知应如
何收尾。他有三个选择:试试看能不能击败英国;与英国讲和;或先
征服苏联,再利用其庞大的资源,回过头来倾全力西进,摧毁英国。
1940年夏,希特勒试探了前两个选择。他在7月19日一次洋洋
自得的演说中,暗示愿意与英国妥协讲和。他要求英国放弃战前属于
德国的殖民地,并宣布不介入欧陆事务。他则保证英帝国不受侵犯。


希特勒的提议跟一次大战前德国帝制时期,连续20年向英国所
提的方案没有两样,只是当年德国的语气比较缓和,而英国的战略地
位更为有利。或许,希特勒如果对德国规划的欧洲面貌能够说得更具
体一点,若干英国领袖如哈利法克斯等人——当然绝不可能是丘吉
尔——他们曾想过要不要与德国谈判,此时也许会心动。希特勒实际
上是要求英国同意让德国在欧陆为所欲为,他得到的则是英国一贯的
反应,就如格雷在1909年,对比希特勒理性得许多的德国领袖所提
的类似建议(且法国当时仍是一大国),曾有如此的回应:若英国牺
牲欧陆各国交由德国处置,迟早英伦三岛也会遭到攻击(见第七章)。
英国也不会相信对其“帝国”的保证。德国的领袖均不了解英国的想
法,英国以为任何能够保护其帝国的国家,同样也能够征服其帝
国——克劳在1907年那份著名的备忘录中早已说得很清楚(见第七
章)。
丘吉尔当然看得更透彻得多,对历史也下过不少工夫,因此不会
有任何幻想,以为在这场大战结束后,英国还能保持世界第一大国甚
至名列前茅的地位。不是德国就是美国,将取得第一。因此丘吉尔在
1940年夏不肯与德国妥协,可视为他宁要美国而不要德国称霸的表
现。美国跻身世界第一大国或许有时也会令英国不满,但至少英美语
言文化相近,彼此也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更何况英美之间总是有可
能建立起“特殊”的关系,但与纳粹德国则是绝无可能。到1940年
夏,希特勒已使他本人成为“开战的原因”了。
讲和不成,希特勒转向另一选择,打算摧毁英国空军,必要时不
惜进攻英伦三岛。但对这一点他只是想想而已。登陆作战原不在德国
战前拟定的计划中,如今则因缺乏登陆舰艇,德国空军又不能摧毁皇
家空军,这个计划只好放弃。夏季结束时,德国发现又面临与一次大
战相仿的景象:虽已打赢不少重大战役,却无法将这些战果转换为最


后的胜利。
首节 上一节 92/119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哭泣的骆驼

下一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