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91节
信息回应要快得多。泰勒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克里姆林宫比伦敦更热
切想要结盟。笔者对此不以为然,其实这多半是斯大林想要让英国留
在谈判桌上,并不急于得到结论,至少在他确定希特勒的意向之前让
谈判继续进行。
英国内阁明显犯下几个严重的心理错误,不仅没有派部长到莫斯
科,还迟迟不肯加入联合军事计划作业,到8月初才同意。同意之
后,虽然苏联心目中的主要甚至可说唯一的目标在陆战,英国却仍派
海军上将担任首席代表。更有甚者,代表团是乘船前往苏联,5天后
才到达目的地,让人感觉英国是好整以暇。还有一点,不论道德上的
考虑与衡量有多么值得,英国不愿保证波罗的海国家的安全,必会被
性格偏执的斯大林解释成是:为方便希特勒经由波兰进攻苏联。
然而导致德苏协定的不是英国拙劣的外交手法。真正的问题出在
要满足斯大林所有的条件,英国便不可能不放弃自一次大战后坚持至
今的每一个原则。如果苏联也能搭便车享受同样的待遇,就没有必要
为保卫东欧小国不受德国的凌虐而划定界限。英国领导阶层如果更斤
斤计较一点,或许就会把这条线划在苏联边界而非波兰边界,以便大
大增加与苏联谈判的筹码,也会使斯大林认真考虑参与有关保护波兰
的谈判。为了道德信誉,民主国家再也不能姑息新一轮的侵略,即使
涉及本身的安全也不例外。现实政治一定要求,要就英国给予波兰保
证的战略意义深入分析,凡尔赛建立的国际秩序,则要求英国外交方
向须以道德及法律考虑为主。斯大林有策略无原则;民主国家维护原
则,却未能订出策略。
法军消极地躲在马其诺防线之后,苏联红军也在其国界内伺机而
动,在这种情况下波兰根本保不住。1914年时,欧洲各国因军事与政
治计划不相联属而致走上战争。军方参谋人员的各种作战计划固然可
圈可点,政治领袖却对其一无所知,或缺乏可与军事计划之规模相比
拟的政治目标。
1939年时,军事与政治的步伐又不协调,而这一次的情形正好相
反。西方强国具有在道理及道德上无懈可击的政治目标——制止希特
勒。可惜始终未能定出可达成这个目标的军事策略。1914年的战略专
家太过跃跃欲试;1939年的战略专家则太过谦让自制。1914年时,
每一国的军人都蠢蠢欲动;1939年时,军方却有种种顾虑(连德国也
不例外),便把军事判断交到政治领袖手中。1914年是有策略无政策,
1939年是有政策无策略。
俄罗斯在两次大战的爆发上都扮演决定性的角色。1914年,俄国
严守与塞尔维亚的盟约和僵化的动员日程表,因而促成最后的开火;
1939年,斯大林使希特勒免于两面作战的恐惧,当时他必然心知肚明
是他使得全面性大战的爆发不可避免。1914年,俄罗斯是为荣誉参
战;1939年,它鼓励战争,目的是在分享希特勒征服的战利品。
不过德国在这两次大战爆发前的行为如出一辙,都缺乏耐心及远
见。1914年它挑起战端是为打破一个联盟,而要不是德国频频施以威
吓,这个联盟原本很难以结合;1939年则是它不愿等候,其实顺其自
然德国必可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国家。要等候就得采取与希特勒完全
相反的策略——暂时休养生息好让慕尼黑会议后的地缘政治现实尘埃
落定。1914年,德皇心理不平衡,对国家利益又认识不清,使他沉不
住气;1939年,有一个不同于常人的疯子决心在实力最高峰时发动战
争,把一切理性的评估置之不理。我们从下面这个事实可以看出,德
国前后两次其实都没有必要发动战争:经过两次重大挫败,又丧失一
次大战前约1/3的领土,德国现在仍是欧洲最强大,或许也算得上是
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至于1939年时的苏联,它的力量有限尚不足以面对即将到来的
战争。然而在大战结束时,它却一跃而成为世界超级强国。20世纪的
斯大林像17世纪的黎塞留一样,善于利用中欧的分裂。美国跃升为
超级强国拜其巨大的工业实力之赐。苏联的崛起则源自于斯大林处心
积虑的巧取豪夺。
第十四章 苏德协定
假战争时期
在1941年前,希特勒与斯大林都以传统的手段追求非传统的目
标。斯大林期待的是,有一天能在克里姆林官掌控一个共产主义世
界。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也提到其疯狂的愿望:建立种族纯正的
帝国,由日耳曼民族统治。没有比他俩的想法更离经叛道的了。但他
们所采取的手法,1939年的条约可谓集其大成,却像是取自18世纪
一篇讨论权术的论文。在某种程度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仿佛1772
年,腓特烈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及玛丽亚女皇(Maria Theresa)瓜
分波兰的翻版。不过希特勒与斯大林不像这三位皇帝,他俩在意识形
态上是敌人。有一度,想要瓜分波兰的共同国家利益超越了意识形态
上的差距。当他们的密约在1941年终于曝光时,人类史上最大规模
的陆战业已展开,而且是由一个人的意志所主导。20世纪号称是全民
意志、大众力量的时代,然而主导本世纪的却是极少数的几人,其伤
亡最惨烈的战争只需消除单单一个人或许便可避免,这岂非莫大的讽
刺。
德军在不到一个月内横扫波兰,此刻法军面对的虽是兵员不足的
德国守军,却只是消极地躲在马其诺防线后观望。此后是一段有“假
战争”之称的时期,这个称呼倒颇为贴切,而法国的士气在此期间完
全消磨殆尽。数百年来法国为不同的政治目标,曾打过不少战争,包
括使中欧保持分裂,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为收回阿尔萨斯与洛林。
如今法国原本应为某个国家而战,但该国已被征服,法国却不曾为保
护它而动过一兵一卒。其结果是,民心士气已失的法国面对着又一个
切想要结盟。笔者对此不以为然,其实这多半是斯大林想要让英国留
在谈判桌上,并不急于得到结论,至少在他确定希特勒的意向之前让
谈判继续进行。
英国内阁明显犯下几个严重的心理错误,不仅没有派部长到莫斯
科,还迟迟不肯加入联合军事计划作业,到8月初才同意。同意之
后,虽然苏联心目中的主要甚至可说唯一的目标在陆战,英国却仍派
海军上将担任首席代表。更有甚者,代表团是乘船前往苏联,5天后
才到达目的地,让人感觉英国是好整以暇。还有一点,不论道德上的
考虑与衡量有多么值得,英国不愿保证波罗的海国家的安全,必会被
性格偏执的斯大林解释成是:为方便希特勒经由波兰进攻苏联。
然而导致德苏协定的不是英国拙劣的外交手法。真正的问题出在
要满足斯大林所有的条件,英国便不可能不放弃自一次大战后坚持至
今的每一个原则。如果苏联也能搭便车享受同样的待遇,就没有必要
为保卫东欧小国不受德国的凌虐而划定界限。英国领导阶层如果更斤
斤计较一点,或许就会把这条线划在苏联边界而非波兰边界,以便大
大增加与苏联谈判的筹码,也会使斯大林认真考虑参与有关保护波兰
的谈判。为了道德信誉,民主国家再也不能姑息新一轮的侵略,即使
涉及本身的安全也不例外。现实政治一定要求,要就英国给予波兰保
证的战略意义深入分析,凡尔赛建立的国际秩序,则要求英国外交方
向须以道德及法律考虑为主。斯大林有策略无原则;民主国家维护原
则,却未能订出策略。
法军消极地躲在马其诺防线之后,苏联红军也在其国界内伺机而
动,在这种情况下波兰根本保不住。1914年时,欧洲各国因军事与政
治计划不相联属而致走上战争。军方参谋人员的各种作战计划固然可
圈可点,政治领袖却对其一无所知,或缺乏可与军事计划之规模相比
拟的政治目标。
1939年时,军事与政治的步伐又不协调,而这一次的情形正好相
反。西方强国具有在道理及道德上无懈可击的政治目标——制止希特
勒。可惜始终未能定出可达成这个目标的军事策略。1914年的战略专
家太过跃跃欲试;1939年的战略专家则太过谦让自制。1914年时,
每一国的军人都蠢蠢欲动;1939年时,军方却有种种顾虑(连德国也
不例外),便把军事判断交到政治领袖手中。1914年是有策略无政策,
1939年是有政策无策略。
俄罗斯在两次大战的爆发上都扮演决定性的角色。1914年,俄国
严守与塞尔维亚的盟约和僵化的动员日程表,因而促成最后的开火;
1939年,斯大林使希特勒免于两面作战的恐惧,当时他必然心知肚明
是他使得全面性大战的爆发不可避免。1914年,俄罗斯是为荣誉参
战;1939年,它鼓励战争,目的是在分享希特勒征服的战利品。
不过德国在这两次大战爆发前的行为如出一辙,都缺乏耐心及远
见。1914年它挑起战端是为打破一个联盟,而要不是德国频频施以威
吓,这个联盟原本很难以结合;1939年则是它不愿等候,其实顺其自
然德国必可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国家。要等候就得采取与希特勒完全
相反的策略——暂时休养生息好让慕尼黑会议后的地缘政治现实尘埃
落定。1914年,德皇心理不平衡,对国家利益又认识不清,使他沉不
住气;1939年,有一个不同于常人的疯子决心在实力最高峰时发动战
争,把一切理性的评估置之不理。我们从下面这个事实可以看出,德
国前后两次其实都没有必要发动战争:经过两次重大挫败,又丧失一
次大战前约1/3的领土,德国现在仍是欧洲最强大,或许也算得上是
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至于1939年时的苏联,它的力量有限尚不足以面对即将到来的
战争。然而在大战结束时,它却一跃而成为世界超级强国。20世纪的
斯大林像17世纪的黎塞留一样,善于利用中欧的分裂。美国跃升为
超级强国拜其巨大的工业实力之赐。苏联的崛起则源自于斯大林处心
积虑的巧取豪夺。
第十四章 苏德协定
假战争时期
在1941年前,希特勒与斯大林都以传统的手段追求非传统的目
标。斯大林期待的是,有一天能在克里姆林官掌控一个共产主义世
界。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也提到其疯狂的愿望:建立种族纯正的
帝国,由日耳曼民族统治。没有比他俩的想法更离经叛道的了。但他
们所采取的手法,1939年的条约可谓集其大成,却像是取自18世纪
一篇讨论权术的论文。在某种程度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仿佛1772
年,腓特烈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及玛丽亚女皇(Maria Theresa)瓜
分波兰的翻版。不过希特勒与斯大林不像这三位皇帝,他俩在意识形
态上是敌人。有一度,想要瓜分波兰的共同国家利益超越了意识形态
上的差距。当他们的密约在1941年终于曝光时,人类史上最大规模
的陆战业已展开,而且是由一个人的意志所主导。20世纪号称是全民
意志、大众力量的时代,然而主导本世纪的却是极少数的几人,其伤
亡最惨烈的战争只需消除单单一个人或许便可避免,这岂非莫大的讽
刺。
德军在不到一个月内横扫波兰,此刻法军面对的虽是兵员不足的
德国守军,却只是消极地躲在马其诺防线后观望。此后是一段有“假
战争”之称的时期,这个称呼倒颇为贴切,而法国的士气在此期间完
全消磨殆尽。数百年来法国为不同的政治目标,曾打过不少战争,包
括使中欧保持分裂,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为收回阿尔萨斯与洛林。
如今法国原本应为某个国家而战,但该国已被征服,法国却不曾为保
护它而动过一兵一卒。其结果是,民心士气已失的法国面对着又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