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大外交

大外交 第90节

随后英国领袖一步步放弃他们的保留立场,逐渐接受斯大林的条
件,但斯大林却不断抬高价码。5月间斯大林的亲信莫洛托夫( Vya
cheslav Molotov)取代李维诺夫出任外长,显示斯大林已亲自主导谈
判,而维持谈判代表间良好的私人关系已不再受苏联的重视。莫洛托
夫以其好卖弄却不甚高明的方式,要求由英苏两方担保所有沿苏联西
界的国家,并坚持把这些国家一一列举出来(借此确保其中至少有部
分国家会正式表示反对)。他又坚持扩大解释“侵略”一词,把“间
接侵略”包括在内,指即使并未真正使用武力,只要对德国的威胁有
所让步,也算是侵略。由于苏联保留了对“让步”一词的定义,斯大
林等于是要求对苏联所有欧洲邻国的内政有无限制的干预权。
到7月斯大林已很有把握。他知道英国领袖不论多么不情愿,最
后仍会同意根据接近他所提的条件缔结盟约。7月23日苏联及西方的
谈判代表,就一项显然双方都表满意的草约达成协议。至此斯大林获
得了一张安全网,可以好整以暇地确定希特勒会出什么价。
整个春夏两季,斯大林小心翼翼地放出风声,表示他愿意考虑德


国的提议。但希特勒担心若德国采取主动,斯大林会借此向英法要挟
更好的条件。斯大林也有同样的顾虑。他不愿采取主动是因为一旦消
息曝光,英国可能放弃对东欧的保证,使他必须单独应付希特勒。而
且他并不着急,因为他没有时间压力,而希特勒却有;他的胆子也很
大。于是斯大林按兵不动,使希特勒焦急不已。
7月26日,希特勒沉不住气了。如果他要在秋天雨季开始前进攻
波兰,最迟在9月1日前就必须知道斯大林究竟意向如何。德国与苏
联谈判新贸易协定的代表团团长施努尔( Karl Schnurre),奉命开始提
出政治议题。他利用两国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意拉拢彼此关系,
并向苏方主谈人保证:“自波罗的海以迄黑海,两国间没有解决不了
的问题。”施努尔提议与苏联举行高阶层政治会谈,继续讨论有关问
题。
太热衷的态度很少能加速谈判的进行。凡有经验的政治家决不会
因为对谈者的敦促就轻易点头;反而会利用对方的急切设法争取到更
大的利益。不管怎么说,斯大林是不会受威胁利诱所左右的人。于是
一直到8月中,莫洛托夫才接到指示接见德国大使舒伦堡( von der
Schulenburg),并提出一连串问题以确定施努尔究竟用意何在。是要
向日本施压要日本不得威胁西伯利亚?是要签互不侵犯条约?是要签
有关波罗的海国家的协定?还是要对波兰达成某种协议?
此时希特勒已是迫不及待,虽然极不情愿,但他已打算做任何让
步。8月11日,他告诉但泽高级行政长官:


“我一切的作为都是针对俄罗斯而来。若西方太愚昧、
太昏庸以致看不出这一点,那我只有被迫与俄国人达成某种
谅解,先击溃西方,再集结大军转向苏联。”
希特勒的打算这么说应当很正确:对英国,他希望英国不要插手
欧陆事务;对苏联,他希望保有缓冲空间。而斯大林有多么成功,可
从他如何扭转希特勒的优先目标看出端倪,虽然那只是暂时的。
舒伦堡在回答莫洛托夫的问题时告诉他,希特勒准备立即派外长


里宾特洛甫( Joachimvon Ribbent.rop)到莫斯科来,授权他全权解决
一切两国间未决的问题。斯大林必然注意到,希特勒愿意谈判的层次
一直为英国所回避,因为在双方洽商这段期间,英国始终认为不必派
部长级官员到莫斯科,而有几位英国部长最远只到过华沙。
斯大林在没有确定对方下的赌注前不会摊牌,他在升高对希特勒
的压力。莫洛托夫衔命对里宾特洛甫的热忱表达谢意,但表示必须先
达成原则上的协议,外长来访的意义才能确定。苏方请希特勒拟定明
确的提议,包括处置特定领土问题的秘密议定书。就连迟钝如里宾特
洛甫,想必也领会得到莫洛托夫如此要求的目的为何。若消息外泄,
披露的也是德国的草稿;斯大林必可保持清白,而且可把谈判失败归
之于苏联不愿与德国的穷兵黩武同流合污。
此刻希特勒已急切到饥不择食的地步。因为进攻波兰的决定必得
在几天内就要做出。8月20日他直接写信给斯大林。这封信本身便对
德国礼宾官员是个挑战。因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是斯大林唯一的
头衔,他没有任何政府职位,令官员们不知该如何称呼他。最后这封
信终于送出,收信者只写“莫斯科斯大林先生。”信中表示:“我相信
苏联要求的额外议定书,若由一位能负责的德国政治家亲自前往莫斯
科协商,其内容必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敲定。”
斯大林坚持到最后一刻仍保有所有的选择余地,因此这一场赌局
他必胜无疑。希特勒显然愿意无条件提供给他若与英法结盟须经过与
德国血战才能获得的好处。8月21日,斯大林回信表示,希望“苏德
互不侵犯条约是代表两国政治关系步人坦途的决定性的一步”。里宾
特洛甫应邀在48小时后,8月23日前往莫斯科。
里宾特洛甫抵达莫斯科不到1小时,便被斯大林召见。但这位苏
联领袖却对互不侵犯条约兴趣不大,对里宾特洛甫言谈间提到的两国
友谊更无动于衷。他最重视的是瓜分东欧的秘密协定。里宾特洛甫建
议,依1914年的边界划分在波兰的势力范围,主要的差别在于华沙
会留在德国这一边。至于是否要维持波兰表面上的独立,或德苏会不
会并吞所有征服的领土,暂不决定。在波罗的海方面,他提议芬兰及
爱沙尼亚属苏联势力范围(使斯大林终于获得他多年来希望在列宁格


勒附近建立的缓冲区),立陶宛归德国,拉脱维亚则一分为二。斯大
林要求拉脱维亚的全部,里宾特洛甫便致电向希特勒请示,希特勒让
步,后来他对斯大林要求取得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亦复如此。里宾
特洛甫兴高采烈地回到柏林,希特勒把他喻为“俾斯麦第二”。在希
特勒向斯大林发出第一封信后,短短三天内,便完成一场外交革命。
谁应该为形势如此急转直下负责
事后,当然少不了要检讨谁应该为形势如此急转直下负责。有人
怪罪英国勉为其难的谈判方式。史学家泰勒(A.J.P.Taylor)曾指出,
在英苏交换意见期间,苏方一反常态,对英国的提议比英国对苏联的
首节 上一节 90/119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哭泣的骆驼

下一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