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89节
定不再容许牺牲任何国家,全不顾地缘政治的要求。另外,英国领袖
也误以为波兰的军力多少胜过苏联,而且红军缺乏攻击力。在苏联军
事将领刚历经过多次大规模整肃后,做如此判断似乎颇合情合理。更
主要的是英国领袖极端不相信苏联。张伯伦曾写道:
“我必须承认,对俄罗斯怀有非常深刻的怀疑。我认为
即使它有心也无力于维持有效的攻势。我也不信任其动机,
在我看来,苏联的动机似与我国的自由观念毫无关联,而且
一味只想挑拨离间。”
英国自认为时间极为紧迫,自凡尔赛和约以来它一直吝于对承平
时期的欧洲提供任何保证,此时却毫不犹豫地投入其中。由于德国即
将对波兰发动攻击的报告频传令人忧心,张伯伦甚至未先与波兰商谈
双边结盟,就自行在1939年3月30日亲自草拟了对波兰的单方面保
证,次日便向国会提出。这项保证只是为一时应急,先阻止德国的侵
略,虽然后来证明那情报错误,此时德国尚无此意。张伯伦并计划将
来要更从容审慎地建立广泛的集体安全制度。对波兰提出保证后不
久,英国又在同样的考虑下向希腊与罗马尼亚提出单方面的保证。
因道德激愤及策略混淆,英国就此偏向战后历任首相所一概坚持
不行也不愿保护的国家,对它们提出保证。凡尔赛和约后的东欧实际
情势距离英国其实已极为遥远,以致内阁连自己所做的决定反而会增
加苏联对德国的选择余地,同时使苏联更易于退出英国主张的共同阵
线,都还浑然不觉。
英国领袖认定斯大林会参与其策略是毫无疑问的,因此他们很有
把握认为时机及范围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外相哈利法克斯主张将苏联
备而不用,只在“某些情况下以最方便的形式请其给予支援”。他心
中的盘算是请苏联供应弹药,而不是把其军队开出国境。但苏联为什
么会愿意扮演如此辅助性的角色,他不曾说明。
事实上英国对波兰及罗马尼亚的保证,已使可能促使苏联与西方
民主国家认真谈判结盟的诱因荡然无存。一则,英国的保证涵盖了苏
联与所有欧洲邻国的边界,仅波罗的海三小国除外,因此至少在书面
上阻止了苏联的侵略野心,当然其效用是跟阻止德国的野心不相上下
的。(英国居然忘了这最现实的一面,由此可见“爱好和平国家的联
合阵线”这个口号在西方是多么深入人心。)但更重要的是,英国的
单方面保证斯大林正求之不得,因为在任何从零开始的谈判中,而且
大多数谈判都是如此,斯大林所能要求的最大空间现在都因英国的保
证而唾手可得。若希特勒向东进,斯大林现在即可确定,在德军距离
苏联边境尚远时,英国就已经势必要介入战争。因此他实质上享有与
英国的同盟,却不必做对等的承诺。
英国对波兰的保证是基于四个假设,但事后证明全都推断错误:
波兰的军力庞大,或许还超过苏联;英法联手便足以打败德国不需其
他盟国协助;苏联有意于维持东欧现状;德苏之间的意识形态鸿沟永
远不可能化解,因此苏联迟早会加入反希特勒的行列。
波兰固然英勇,但称不上是军事强国。而且由于法国参谋总部令
波兰对其真正的打算有所误解,以为法国有可能采取某种攻势,使波
兰更未能及早预做准备。法国实际上实行的守势战略,将迫使波兰单
独面对德国大军的进攻,而西方领袖早该知道这是超出波兰能力之外
的。但波兰也不可能被诱使接受苏联的协助,因为波兰领袖认为(事
实也证明他们是对的),任何苏联“解放”军都会变成占领军。而民
主国家的评估是,即使波兰被打败,他们也能靠自己战胜德国。
苏联志在保持东欧现状的立场在俄共十八大时结束,事实上它是
否曾有此意还值得商榷。要紧的是,斯大林的确可选择要不要转向希
特勒,而在英国向波兰提出保证后,他更可相当安全地打纳粹牌了。
西方民主国家不肯认真了解他的策略,使他更可来去自如,换成黎塞
留、梅特涅、帕默斯顿或俾斯麦等人,必然早已洞悉一切。斯大林的
策略其实很简单,就是务使苏联一定是最后做出承诺的大国,以便保
留在一场拍卖会上最大的行动自由,不论苏联的合作或中立都可卖给
出价最高的一方。
在英国对波兰的保证之前,斯大林必须担心如果向德国示好,可
能使民主国家对东欧撒手,留下他一人面对希特勒。但有了英国的保
证后,他就有把握,不但英国会为苏联的西边疆界而战,而且战争会
自六百英里外的德波交界处开始。
现在斯大林只剩下两个顾虑。一是他必须确定英国对波兰的保证
十分肯定;二是他必须了解对德国那方面的选择是否真正存在。矛盾
的是,英国越强调它对波兰的保证,而为了吓阻希特勒英国不得不如
此,斯大林就有更多对德运作的空间。英国希望保留东欧现状,斯大
林却以争取最大的选择空间和推翻凡尔赛体系为目标。张伯伦要防止
战争。斯大林认为战争已不可免,只想自其中获取利益而不必参与其
事。
他长袖善舞地周旋于两方之间。但到最后西方根本不是对手。只
有希特勒有资格满足他想要的东欧领土,而为此他很乐于付出让欧洲
陷入战争但苏联得以豁免的代价。4月14日,英国建议苏联单方面宣
布:“一旦有任何对苏联欧洲邻国的侵略行为,而受到该邻国的反抗,
苏联政府将援手。”斯大林拒绝作茧自缚,不愿做这种天真的单方面
的提议。4月17日,他提出三点相对的意见:苏、法、英缔结同盟;
签署军事公约使此同盟产生实际效力;对所有位于波罗的海及黑海之
间的国家提供保证。
斯大林必然知道如此建议一定不可能被接受。首先是东欧各国根
本不要这种保证。其次是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谈判详细的军事公约;
第三点是英国十五年来一直排斥与法国结盟,现在岂会同意与一个被
视为只具供应弹药价值的国家结为盟国。张伯伦说:“我们不能为了
让东欧的小国能获得弹药供应,就装作有必要结这种联盟。”
也误以为波兰的军力多少胜过苏联,而且红军缺乏攻击力。在苏联军
事将领刚历经过多次大规模整肃后,做如此判断似乎颇合情合理。更
主要的是英国领袖极端不相信苏联。张伯伦曾写道:
“我必须承认,对俄罗斯怀有非常深刻的怀疑。我认为
即使它有心也无力于维持有效的攻势。我也不信任其动机,
在我看来,苏联的动机似与我国的自由观念毫无关联,而且
一味只想挑拨离间。”
英国自认为时间极为紧迫,自凡尔赛和约以来它一直吝于对承平
时期的欧洲提供任何保证,此时却毫不犹豫地投入其中。由于德国即
将对波兰发动攻击的报告频传令人忧心,张伯伦甚至未先与波兰商谈
双边结盟,就自行在1939年3月30日亲自草拟了对波兰的单方面保
证,次日便向国会提出。这项保证只是为一时应急,先阻止德国的侵
略,虽然后来证明那情报错误,此时德国尚无此意。张伯伦并计划将
来要更从容审慎地建立广泛的集体安全制度。对波兰提出保证后不
久,英国又在同样的考虑下向希腊与罗马尼亚提出单方面的保证。
因道德激愤及策略混淆,英国就此偏向战后历任首相所一概坚持
不行也不愿保护的国家,对它们提出保证。凡尔赛和约后的东欧实际
情势距离英国其实已极为遥远,以致内阁连自己所做的决定反而会增
加苏联对德国的选择余地,同时使苏联更易于退出英国主张的共同阵
线,都还浑然不觉。
英国领袖认定斯大林会参与其策略是毫无疑问的,因此他们很有
把握认为时机及范围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外相哈利法克斯主张将苏联
备而不用,只在“某些情况下以最方便的形式请其给予支援”。他心
中的盘算是请苏联供应弹药,而不是把其军队开出国境。但苏联为什
么会愿意扮演如此辅助性的角色,他不曾说明。
事实上英国对波兰及罗马尼亚的保证,已使可能促使苏联与西方
民主国家认真谈判结盟的诱因荡然无存。一则,英国的保证涵盖了苏
联与所有欧洲邻国的边界,仅波罗的海三小国除外,因此至少在书面
上阻止了苏联的侵略野心,当然其效用是跟阻止德国的野心不相上下
的。(英国居然忘了这最现实的一面,由此可见“爱好和平国家的联
合阵线”这个口号在西方是多么深入人心。)但更重要的是,英国的
单方面保证斯大林正求之不得,因为在任何从零开始的谈判中,而且
大多数谈判都是如此,斯大林所能要求的最大空间现在都因英国的保
证而唾手可得。若希特勒向东进,斯大林现在即可确定,在德军距离
苏联边境尚远时,英国就已经势必要介入战争。因此他实质上享有与
英国的同盟,却不必做对等的承诺。
英国对波兰的保证是基于四个假设,但事后证明全都推断错误:
波兰的军力庞大,或许还超过苏联;英法联手便足以打败德国不需其
他盟国协助;苏联有意于维持东欧现状;德苏之间的意识形态鸿沟永
远不可能化解,因此苏联迟早会加入反希特勒的行列。
波兰固然英勇,但称不上是军事强国。而且由于法国参谋总部令
波兰对其真正的打算有所误解,以为法国有可能采取某种攻势,使波
兰更未能及早预做准备。法国实际上实行的守势战略,将迫使波兰单
独面对德国大军的进攻,而西方领袖早该知道这是超出波兰能力之外
的。但波兰也不可能被诱使接受苏联的协助,因为波兰领袖认为(事
实也证明他们是对的),任何苏联“解放”军都会变成占领军。而民
主国家的评估是,即使波兰被打败,他们也能靠自己战胜德国。
苏联志在保持东欧现状的立场在俄共十八大时结束,事实上它是
否曾有此意还值得商榷。要紧的是,斯大林的确可选择要不要转向希
特勒,而在英国向波兰提出保证后,他更可相当安全地打纳粹牌了。
西方民主国家不肯认真了解他的策略,使他更可来去自如,换成黎塞
留、梅特涅、帕默斯顿或俾斯麦等人,必然早已洞悉一切。斯大林的
策略其实很简单,就是务使苏联一定是最后做出承诺的大国,以便保
留在一场拍卖会上最大的行动自由,不论苏联的合作或中立都可卖给
出价最高的一方。
在英国对波兰的保证之前,斯大林必须担心如果向德国示好,可
能使民主国家对东欧撒手,留下他一人面对希特勒。但有了英国的保
证后,他就有把握,不但英国会为苏联的西边疆界而战,而且战争会
自六百英里外的德波交界处开始。
现在斯大林只剩下两个顾虑。一是他必须确定英国对波兰的保证
十分肯定;二是他必须了解对德国那方面的选择是否真正存在。矛盾
的是,英国越强调它对波兰的保证,而为了吓阻希特勒英国不得不如
此,斯大林就有更多对德运作的空间。英国希望保留东欧现状,斯大
林却以争取最大的选择空间和推翻凡尔赛体系为目标。张伯伦要防止
战争。斯大林认为战争已不可免,只想自其中获取利益而不必参与其
事。
他长袖善舞地周旋于两方之间。但到最后西方根本不是对手。只
有希特勒有资格满足他想要的东欧领土,而为此他很乐于付出让欧洲
陷入战争但苏联得以豁免的代价。4月14日,英国建议苏联单方面宣
布:“一旦有任何对苏联欧洲邻国的侵略行为,而受到该邻国的反抗,
苏联政府将援手。”斯大林拒绝作茧自缚,不愿做这种天真的单方面
的提议。4月17日,他提出三点相对的意见:苏、法、英缔结同盟;
签署军事公约使此同盟产生实际效力;对所有位于波罗的海及黑海之
间的国家提供保证。
斯大林必然知道如此建议一定不可能被接受。首先是东欧各国根
本不要这种保证。其次是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谈判详细的军事公约;
第三点是英国十五年来一直排斥与法国结盟,现在岂会同意与一个被
视为只具供应弹药价值的国家结为盟国。张伯伦说:“我们不能为了
让东欧的小国能获得弹药供应,就装作有必要结这种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