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大外交

大外交 第88节

避免表达得不够清楚,斯大林破天荒地下令苏共机关报《真理报》
(Pravda) 字不漏地转载此文。1939年3月10日,希特勒占领布拉
格前五天,斯大林更进一步对苏联的新策略提出他权威性的阐述。其


场合是苏共第十八次大会,那是自他五年前宣布拥护集体安全及联合
阵线后,迄今所举行的首次共产党代表大会。当时与会代表们主要的
心情,一定是对自己还能保住性命感到松了一口气,因为一连串的整
肃已使他们元气大伤:五年前的2000名党代表如今还能出席的仅剩
35人;其余的有1100人因从事反革命活动而被捕;131名中央委员
中有98人遭清算斗争,3/5的红军将领、所有l1名副国防委员、所
有军区司令、最高军委会80名委员中的75名,全都落得同样的下
场。十八大看不出些许传承的意味。出席人员关心自己的身家性命远
重于捉摸不定的外交政策。
斯大林对这群人人自危的听众演说的基调,跟1934年没有两样,
都是以苏联在险恶的国际环境中希望以和平为诉求。不过他在结论
中,明显地偏离前次党代表大会上所主张的集体安全概念。他等于是
宣布苏联对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冲突保持中立:
“苏联的外交政策清楚明白。我们主张和平及加强与所
有国家的经贸关系。这是我国的立场;只要各国与苏联维持
同样的关系,不致企图侵犯我国的利益,则我们将固守这个
立场。”
为了让迟钝的资本主义国家领袖务必了解他的观点,斯大林又几
乎是照本宣科地把《新闻纪事报》那篇文章重复一遍:鉴于各民主国
与德国的社会结构相似,因此德苏之间的差距不会比其他资本主义国
家与苏联的差距来得更大。简言之,他表达了决心保留行动自由,并
打算在任何可能爆发的战争中,把苏联的友好态度出售给出价最高的
一方。在一句事后看来颇有所指的话中,他保证“会小心谨慎,不让
我国卷入好战者挑起的战端,好战者总是要他人为其收拾残局。”其
实,斯大林正是暗示纳粹德国开个价。
他的新政策主要的不同之处只在于重点不同。即使在斯大林最拥
护集体安全及“联合阵线”的年代,他也总是逃避任何承诺,以便保
留在战争开始后另行交易的选择权。如今,时值1939年春,捷克余
下的部分尚未被德国占领,斯大林却更进一步。他开始为苏联制造在
战争爆发前进行交易的机会。没有人能怨斯大林秘而不宣;民主国家




之所以大惊失色是由于他们未能了解,斯大林虽是个热情的革命家,
但更是个冷静的谋略家。
在布拉格被占领后,英国抛弃对德的绥靖政策。英国内阁此时又
过度夸大纳粹威胁的迫切程度,与当初低估其威胁如出一辙。英国认
为希特勒会在灭亡捷克后,立即展开另一波攻势,其对象有人猜是比
利时,有人猜是波兰。1939年3月底,又有传言说是与德国非邻国的
罗马尼亚。可是那么快就攻击另一个不相关的目标,太不符希特勒的
作风。他更典型的战术是,设法使前一次攻击的冲击能够让下一个侵
略对象丧失斗志,然后再动手。不论如何,我们从事后知道,英国其
实有太多的时间来规划其策略,但英国领袖却迫不及待。再者,英国
内阁若曾仔细分析斯大林在十八大上的讲话,就会领悟到,英国越是
积极组织反希特勒联盟,斯大林就越会袖手旁观,好增加他与两方面
谈判的价码。
英国内阁现在面临着一个基本的策略抉择,不过我们看不出它有
这种认识。为对抗希特勒,英国内阁必须决定是要以建立集体安全制
度,还是要以缔结传统联盟为基本方针。若选择前者,就必须广为邀
集各国加入反纳粹势力;若选择后者,英国就必须有所妥协,以便与
可能结盟的国家如苏联调和彼此的利益。
英国内阁选择了集体安全。3月17日,英国向希腊、南斯拉夫、
法国、土耳其、波兰与苏联征询,假定罗马尼亚受到威胁各国会如何
反应——其前提是各国必须认同共同的利益,并保持一致的态度。突
然间英国似乎一反自1918年以来的立场,变得愿意保证东欧所有国
家的领土。
各国的反应再次突显出集体安全原则的弱点,即假设全体国家,
至少所有可能受害的国家,都有抵抗侵略的共同利益。但每个东欧国
家都认为自己情况特殊,都强调本身的顾虑而非集体考虑。希腊表示
其反应将视南斯拉夫的反应而定,南斯拉夫则询问英国的意图何在,
使问题又回到原点。波兰表示不会偏袒英德任何一方或介入罗马尼亚


保卫战。波兰与罗马尼亚不同意让苏联参与保卫其国家的行动。苏联
的回答则是建议在布达佩斯召开会议,由所有被英国征询的国家参
加。
这一招极为高明。若会议得以举行,对那些害怕苏联不亚于畏惧
德国的国家,苏联便可取得参与其防务的根据;若这个提议遭拒绝,
那克里姆林官就有借口置身事外,并着手它的如意算盘,试探与德国
合作的可能。苏联等于是请东欧各国把德国当做威胁其生存的头号敌
人,并且在苏联露出真正意图前就先向德国挑战。但东欧没有国家打
算这么做,因此布达佩斯会议始终未曾举行。
各国冷淡的回应促使张伯伦另谋他法。3月20日他建议英、法、
波、苏发表宣言,表示将在任何欧洲国家的独立遭到威胁时,“针对
采取共同行动”相互咨商。这仿佛一次大战前的三国协约又重生,但
建议中并未谈到万一吓阻行动失败,应该采取何种军事策略,或波、
苏是否有可能合作,因为这一点是被视为理所当然的。
至于波兰,它凭空过度地高估了自身的军事实力,而英国似有同
感。波兰拒绝与苏联采取一致行动,使英国不得不在两国之间做一选
择。若英国对波兰提出保证,斯大林参与共同防御的意愿便会降低。
而波兰又位于德、苏之间,在斯大林还无须做任何决定前,英国已先
有作战的义务。相反的,如果英国着重于与苏联结盟,那斯大林必会
索取协助波兰的代价,要求把边界向西移,接近寇松线。
在民意激愤下,英国又相信再退让将更难坚持立场,因此内阁决
首节 上一节 88/119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哭泣的骆驼

下一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