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大外交

大外交 第87节

议会瘫痪,投票时向来与反民主党派包括法西斯主义者联手。
苏联新外交政策的代言人是李维诺夫(Maxim Litvinov),他正是
因为这个任务而被任命为外长。他出身资产阶级,温文尔雅,英语流
利,本身是犹太裔,娶英国史学家之女为妻。他这些背景资历不像是
会入主苏联的外交事务,反而更有资格成为阶级敌人。在他的主持之
下,苏联加入国际联盟,并成为拥护集体安全最有力的国家之一。斯
大林很愿意发表威尔逊式的论调以争取保证,以免希特勒真的将《我
的奋斗》中以苏联为主要目标这一点付诸实施。政治学家里格沃德
( Robert Legvold)曾指出,斯大林的目的是向资本主义世界争取最大
的助力,而不是与资本主义讲和。


外交革命
民主国家与苏联的关系始终是相互猜忌。斯大林在1935年与法
国签订条约,次年又与捷克签约。但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领袖却背
道而驰,不愿进行军事参谋人员谈判。斯大林自然认为这等于是请希
特勒先攻苏联。于是为求保险,他决定苏联对捷克的援助必须以法国
先履行对捷克的义务为条件。这样安排当然使他有可能坐视资本主义
国家内斗。法苏条约绝非天作之合。
法国愿与苏联政治结盟却又不肯缔结军事盟约,这显示两次大战
之间那段时期民主国家的外交政策多么不切实际。各民主国既高唱集
体安全,却又不赋予它实质的内涵。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应已了
解到,即使两国联手是否就打得过德国还成问题。毕竟在1918年时,
虽然美国已参战,德国也是差一点就获胜。英法若打算不靠美、苏便
与德国交手,则是在马其诺防线所代表的心态之外,又过分高估了自
身的实力。
只有民主国家领袖极端自以为是的想法,才会让他们普遍认为,
身为苏共创始党员且坚信所谓客观物质因素的斯大林,居然可能改变
信仰,接纳集体安全的道德及法理原则。因为斯大林及其同志还有意


识形态以外的理由,使之对现有的国际秩序敬而远之。毕竟苏联与波
兰的边界是强制划定的,罗马尼亚又抢走了被苏联视为其领土的比萨
拉比亚。
东欧可能受到德国攻击的国家也不希望苏联协助。凡尔赛和平方
案与苏联革命,使任何集体安全体系在东欧都会面临一个无解的难
题:缺少苏联,这个体系在军事上便不可行;加上苏联却又在政治上
不可行。
西方各国的外交作为,丝毫不能化解斯大林对资本主义反苏阴谋
的疑虑。在外交交涉废除洛迦诺协定的过程中,苏联未被纳入磋商对
象,慕尼黑会议根本未被邀请参加。最后它被邀请参加讨论东欧的安
全制度,也是迟至1939年捷克被占领后,而且西方国家并非完全乐
意这么做。
不过如果把苏德条约的责任大部分归咎于西方的政策,就难免错
估了斯大林的心理。他的偏执本性充分表现在他将所有可能的敌人消
灭殆尽,更有千百万人因被他无中生有疑为有反叛之心而遭杀害或流
放。然而在外交政策上,斯大林不愧是最冷静的算计者,并极以不受
挑拨不轻举妄动而自傲,尤其是对各种势力的相互关系了解程度被他
十分看不起的资本主义领袖,更无法影响他。
我们仅能猜测斯大林在慕尼黑会议举行时心中有什么打算。不过
当时正值他发动一波又一波的整肃,弄得全国人心惶惶之时,他最不
可能做的就是自寻死路地自动执行一项协防条约。由于与捷克的条约
中规定,唯有法国开始作战后,苏联才有义务履约,这使斯大林有几
种选择。例如,他可要求通过罗马尼亚及波兰,而这些国家必会加以
拒绝,他便可以此为借口,静观中欧与西欧的战争结果。或者,他可
评估将革命后成为波兰及罗马尼亚领土的土地收回,会有如何的后
果,然后视情况采取行动。最不可能发生的是,苏联会在集体安全的
名义下,建立起防御工事,成为凡尔赛和约土地条款的最终捍卫者。
慕尼黑会议无疑地证实了斯大林对民主国家的疑虑。然而他一心
要完成心目中认定的布尔什维克使命,即挑起资本主义国家互斗以避
免使苏联成为其战争的牺牲品,而且几乎是不惜一切代价,在这一点


上任何外力均无法真正动摇他。因此慕尼黑主要的影响是改变了斯大
林的战术。自此他开始公开叫卖苏联的条约,如果希特勒愿认真开
价,那民主国家将没有得标的希望。1938年10月4日,法国大使去
访苏联外交部说明慕尼黑协定,接待他的外交事务副委( Deputy
missar for Foreign Affairs)波将金(Vladimir Potemkin)曾发出如
此的警语:“可怜的阁下,贵国做了什么好事?在我们看来,唯一的


结果就是第四次瓜分波兰。”
由这番话中可见斯大林外交政策冷静理智之一斑。慕尼黑会议
后,波兰必然成为德国下一个目标。斯大林既不想让德军接近目前的
苏联边界,又不想与希特勒作对,那唯一的选择便是第四度瓜分波兰
(事实上当年叶卡捷琳娜大帝就是基于同样的考虑,于1772年促成与
奥地利、普鲁士一同首度瓜分波兰)。斯大林等候希特勒先有所行动
等了整整一年,由此可见他处理外交政策多么沉着坚定。
在目标确切不变后,斯大林继而迅速让苏联自前线抽身。1939年
1月27日,伦敦《新闻纪事报》(News Chronicle)刊载了一篇该报外
交特派员(据悉与苏联大使麦斯基相当亲近)的特稿,指出德苏有可
能达成协议。这名特派员重申斯大林的标准主张,即西方民主国家与
法西斯独裁者之间没有太大差别,并借此使苏联摆脱须对集体安全自
动有所承诺:
“当前苏联政府显然无意于,在英法一旦与德意发生冲
突时给予英法任何援手。从苏联政府的观点来看,英法政府
这一边与德意政府那一边的立场并无重大差别,因此无理由
为保卫西方民主国家做重大牺牲。”
既然苏联认为没有必要根据意识形态,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中
做一选择,那莫斯科与柏林之间的歧见就可依实际需要加以解决。为
首节 上一节 87/119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哭泣的骆驼

下一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