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82节
对希特勒而言,占领莱茵区等于为前进中欧开启了军事上及心理
上的康庄大道。一旦民主国家接受这个既成事实,在战略上便不可能
抗拒希特勒向东欧迈进。罗马尼亚外长狄杜勒斯库曾这样问法国外
长:“若3月7日那一天你们无法保护自己,那又怎能保护我们对抗
侵略者呢?”随着莱茵区的军备一天天增强,这个问题越来越叫人无
言以对。
民主国家的消极态度在心理上的影响更为深远。绥靖现已成为正
式的政策,改正凡尔赛和约则是一般的共识。在西欧已没有什么需要
纠正之处。但可想而知,英法若不愿维护它们曾提出保证的洛迦诺协
议,那就更不可能支持凡尔赛对东欧的安排,英国原本自一开始就对
此有异议,并不止一次公开表示拒绝提供保证,最近的一次是不同意
承担派两个师军队到法国的费用。
至此法国已放弃黎塞留的传统。它甚至不再求自保,只盼望获得
德国善意的回应,以解除本身的危机。1936年8月,莱茵区重被占领
后五个月,德国经济部长沙赫特( Dr. Hjalmar Schacht)在巴黎受到
社会党领袖、现任人民阵线( Popular Front)政府总理布鲁姆(Leon
Blum)的接待。布鲁姆说:“我是马克思主义信徒,也是犹太人”,
但“我们若把意识形态当做无法超越的障碍,那什么目标也达不成”。
法国外长德勒波(Yvon Delbos) 时之间不知该如何说明这句话实际
上的意义,只能解释成“一点一滴地向德国让步以求延后战争”。他
也未说出这个过程是否有一终点。法国,这个200年来为掌握自身命
运在中欧打过无数战争的国家,现已退缩到以一步步让步来换取时
间,能争取到多少安全就多少安全的地步,同时则祈求德国会有满足
的一天,或是解围之人或事能够出现,好化危机于无形。
法国是小心谨慎地走绥靖政策之路,英国却是大力推动。1937
年,莱茵区恢复武装后第一年,英国外长哈利法克斯( Halifax)前往
伯希特斯加登( Berchtesgaden)亲自登门造访希特勒。此举象征着民
主国家在道德上的退却。他称许纳粹德国为“欧洲反布尔什维克主义
的堡垒”,并提出不少“随着时间或许必然会发生变化”的问题。他
还特别提到但泽、奥地利和捷克。哈利法克斯唯一的警告是完成这些
变化的方法:“英国愿意见到,任何改变均应经由和平演变而来,而
且应避免会引起大规模骚动的方法。”
若是不像希特勒那么独断独行的领袖,一定会难以理解,英国既
已愿意对奥地利、捷克及波兰走廊问题让步,为什么还要对德国用什
么方法表示意见。既已放弃实质,何必还为方法设限?哈利法克斯认
为有什么和平论调能说服别人相信自杀的好处?国际联盟的主流思想
及集体安全的理论主张:必须反抗的是造成改变的方法;但历史告诉
我们,国家之所以走上战场是为反抗改变的事实。
哈利法克斯拜访希特勒时,法国的战略地位已更加恶化。1936年
7月,佛朗哥将军( Francisco Franco)领导的军事政变引发西班牙内
战。佛朗哥获得德、意的公开支援,并运来大量装备;不久德意便派
出“自愿军”,法西斯主义似有以武力传播其思想之意。法国此时面
临着与300年前黎塞留相同的挑战——四邻可能都是敌对的国家。但
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政府不及这位伟大的前辈,他们惊慌失措,无
法判定是所面临的危险还是解除危险的手段更令人害怕。
英国曾参与18世纪初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19世纪又在西班牙
对抗拿破仑。英国加入这两场战争,都是为反抗欧洲最具侵略性的国
家想要将西班牙纳入其版图。而现在,或许因为英国不认为法西斯阵
营在西班牙获胜会威胁到均势,或是英国认为法西斯比靠拢苏联的左
翼激进西班牙政府威胁性要小(很多人似乎觉得这种可能性最大)。
但最要紧的是英国不要战争。英国内阁曾警告法国,若因法国运送武
器给西班牙共和政府而引发战火,英国将保留保持中立之权。但依据
国际法,法国有充分的权利出售武器给西班牙的合法政府。法国迟疑
了一下,然后宣布对西班牙实施武器禁运,但又不时默许违反此一禁
令。这个政策令法国的友邦痛心,也让它被敌人看轻。
在如此气氛下,英法领袖于1937年11月29~30日在伦敦会谈,
寻求共识。继鲍德温出任首相的张伯伦,开门见山地提议讨论法国与
捷克结盟有哪些义务。这是外交家想要钻漏洞,不想履行承诺时便会
提出的疑问。由此推论,奥地利独立的问题根本不值得一谈。
法国外长德勒波回答的方式,则显示他十分清楚问这个问题的含
意。他自法律的角度而自非政治或战略的考虑上来谈捷克问题,纯粹
只就法律诠释法国的义务:此约使法国在捷克受到侵略时必须介入。
若德裔人口发生暴动,德国以武装干预予以支持,则此约要求法国根
据事实的严重性加以决定。
德勒波未提及捷克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谈法国放弃盟友
对其维护其他东欧国家独立的声誉会有何影响。他反而强调法国的义
务可能适用,也可能不适用于唯一实际存在的威胁,即捷克境内德裔
少数民族在德军支持下作乱。张伯伦把握德勒波提供的漏洞,拿它作
为绥靖政策的理由:
“与德国就中欧达成某种协定似乎值得一试,不论德国
的目标为何,即使它有意进入某些邻国也不为过;实际上我
们有希望延后德国计划的执行,甚至于限制德国相当一段时
间,以致其计划到最后无法实施。”
然而万一拖延不成,英国又将如何?既已容许德国修改其东界,
难道英国还会为修改的时间表而战?其答案不言自明——对于已同意
的改变,各国不会为了实现这种改变的速度而开战。捷克的命运不是
在慕尼黑而是近一年前在伦敦就决定了。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希特勒大约在同一时间决定拟出自己的长
期战略。1937年11月5日,他召集战争部长、三军总司令及外长开
会,很坦白地向他们讲述自己的战略观点。他的副官霍斯巴赫
( Hossbach)记有详细的记录。会后这几位首长便没有理由抱怨他们
不知道其长官的方向。因为希特勒说得一清二楚,他的目标绝不止于
恢复德国在一次大战前的地位。他所揭露的是《我的奋斗》计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