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83节
东欧及苏联征服大片大片的土地作为殖民之用。希特勒很明白如此野
心勃勃的计划一定会遭到抗拒:“德国的政策势必要考虑到英法这两
个可恶的敌对国。”他强调德国在重新武装上虽已抢先英法一步,但
这种优势只是一时的,到1943年后便会加速消失。因此,战争必须
在此之前展开。
希特勒手下的将领对他的计划如此之庞大,而付诸实施的时间又
那么紧迫感到忧心。但他们不敢违逆希特勒,只有默默接受。有些军
方领袖曾略微地想到,要在希特勒真正下令开战时发动政变。但希特
勒的动作太快。他的出其不意,先下手为强且连战皆捷,使将领们没
有(在他们看来)发动政变的道德诉求,对合法政府发动政变从不是
德国将领的专长。
至于西方民主国家,她们无法体会自己与德国独裁者希特勒之间
存在着意识形态的鸿沟。他们以和平为最终目标,紧系着每一根神
经,极力地避免战争。但希特勒却害怕和平,渴望战争。他在《我的
奋斗》中曾写道:
“人类在永恒的斗争中成长,在永恒的和平中毁灭。”
到1938年,希特勒感觉羽翼已丰,可以跨出凡尔赛所划定的国
界。他第一个目标便是自己的祖国奥地利,1919年圣日耳曼(St.
Germain)协议与1920年特里亚农(Trianon)协议(相当于奥匈帝国
的凡尔赛和约),使奥地利处于尴尬的地位。在1806年之前,奥国一
直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1866年之前,它是主要的德语系国家,有
些人更认为它是唯一的德语系国家。自俾斯麦剥夺了奥地利在德国的
传统地位后,它便将重心转向巴尔干及中欧,直到在一次大战中又失
去这些领土。当年的庞大帝国如今萎缩到只剩讲德语的核心部分,却
遭凡尔赛和约禁止与德国合并,这个条款明显违背民族自决原则。虽
然德奥两国都有很多人以统一为目标(包括史特瑞斯曼),但在1930
年又受到盟国的阻挠。
因此,这个问题本身的暖昧性对希特勒早期的成功相当重要。德
奥统一既符合民族自决原则,又能瓦解均势,而欧洲的政治家们又是
越来越不愿意为均势而动武。经过一个月的纳粹恐吓,奥地利让步,
继而又反悔,德军在1938年3月12日长驱直人奥地利。奥国没有任
何反抗,许多奥国人民甚至为此欢欣鼓舞,大家似乎都觉得失去往日
帝国、留在中欧孤立无援的奥地利,与其做个中欧小国,不如成为德
国的一省。
民主国家对德国兼并奥地利表示抗议只是虚应故事,并无道德上
的宣示,也未提出任何具体的措施。当集体安全的丧钟敲响时,国际
联盟眼看着一个会员国被强邻吞没却无声无息。民主国家现在是加倍
曲意讨好希特勒,希望在所有德裔人民都回到祖国怀抱后,他会就此
罢休。
命运选中捷克斯洛伐克作为这个实验的目标。捷克跟其他奥匈帝
国瓦解后所形成的国家一样,其种族复杂的情形不下于帝国本身。在
捷克1500万左右的人口中,有近1/3是非捷克或非斯洛伐克人,而
且斯洛伐克人并非全心全意地支持这个与捷克人组成的国家。它有
350万德国人,近100万匈牙利人,近50万波兰人。更糟糕的是,这
些少数民族都住在与祖国邻近的地区,依照凡尔赛标榜的民族自决原
则,这使各民族更可理直气壮地要求重回祖国怀抱。
另一方面,捷克在经济上与政治上,都是奥匈帝国所留下的国家
中最进步的。它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生活水准可媲美瑞士。它的军
队规模不小,配备精良,而且其中有不少是捷克自行设计制造;它分
别与法、苏结有军事同盟。因此就传统外交而言,不太可能轻言放弃
捷克;但就民族自决而言,也很难为这种国家辩护。希特勒挟重新武
装莱茵区成功的余威,在1937年开始以捷克境内的德国人为名威胁
捷克。起先,这些威胁表面上是为了要求给予“苏台德区( Sudeten
land)”的德裔少数民族特殊权利而发,苏台德区是德国宣传中用的
称呼。但到1938年,希特勒升高了要挟的音调,扬言打算以武力将
这片领土纳入纳粹德国。法国与苏联均承诺保护捷克,但苏联是否援
手是以法国必须先有行动为条件。此外,波兰或罗马尼亚是否会允许
苏联军队越过其领土去保护捷克也很难说。
自一开始英国便选择了绥靖。3月22日,奥地利被并吞不久,哈
利法克斯便提醒法国领袖,在洛迦诺提出的保证只对法国边界有效,
若法国履行对中欧的条约义务,这个保证可能失效。英国外交部的备
忘录中曾警告:“那些承诺(洛迦诺的保证)在他们看来,对维持欧
洲和平关系重大,虽其无意于撤销承诺,但亦无法加以扩大。”法国
国界是英国唯一的安全边界;若法国的安全考虑超过这个范围,尤其
是如果想要保卫捷克,那法国必须自行负责。
慕尼黑会议
几个月后,英国内阁派出由伦西曼爵士(Lord Runciman)率领的
考察团,到布拉格查访有什么和解的途径。这个考察团实际上的作用
是宣扬英国不愿保卫捷克。其结论已是众所周知;要达成任何和解,
捷克势必要割让一些土地。因此,慕尼黑会议不是投降,只是一种心
态的反映,也是民主国家想要以高唱集体安全及民族自决,维持在地
缘政治上有瑕疵的安排,而几乎注定会发生的后果。
连最赞同捷克建国的美国,也早早就与捷克危机保持距离。罗斯
福总统在9月提议就某种中立立场举行谈判。然而美国驻外使馆的报
告如果正确,罗斯福应对法国会持什么态度来参加这个谈判心知肚
明,对英国的态度更不用说了。事实上,他更火上加油地表示:“美
国政府对现阶段谈判的进行不负有任何义务。”
当时情况仿佛是为希特勒善于发动心理战所量身裁制的。整个夏
天他不断扩大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实际上却未做出任何确切的
威胁。最后,希特勒在1938年9月初纳粹在纽伦堡( Nuremberg)举
心勃勃的计划一定会遭到抗拒:“德国的政策势必要考虑到英法这两
个可恶的敌对国。”他强调德国在重新武装上虽已抢先英法一步,但
这种优势只是一时的,到1943年后便会加速消失。因此,战争必须
在此之前展开。
希特勒手下的将领对他的计划如此之庞大,而付诸实施的时间又
那么紧迫感到忧心。但他们不敢违逆希特勒,只有默默接受。有些军
方领袖曾略微地想到,要在希特勒真正下令开战时发动政变。但希特
勒的动作太快。他的出其不意,先下手为强且连战皆捷,使将领们没
有(在他们看来)发动政变的道德诉求,对合法政府发动政变从不是
德国将领的专长。
至于西方民主国家,她们无法体会自己与德国独裁者希特勒之间
存在着意识形态的鸿沟。他们以和平为最终目标,紧系着每一根神
经,极力地避免战争。但希特勒却害怕和平,渴望战争。他在《我的
奋斗》中曾写道:
“人类在永恒的斗争中成长,在永恒的和平中毁灭。”
到1938年,希特勒感觉羽翼已丰,可以跨出凡尔赛所划定的国
界。他第一个目标便是自己的祖国奥地利,1919年圣日耳曼(St.
Germain)协议与1920年特里亚农(Trianon)协议(相当于奥匈帝国
的凡尔赛和约),使奥地利处于尴尬的地位。在1806年之前,奥国一
直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1866年之前,它是主要的德语系国家,有
些人更认为它是唯一的德语系国家。自俾斯麦剥夺了奥地利在德国的
传统地位后,它便将重心转向巴尔干及中欧,直到在一次大战中又失
去这些领土。当年的庞大帝国如今萎缩到只剩讲德语的核心部分,却
遭凡尔赛和约禁止与德国合并,这个条款明显违背民族自决原则。虽
然德奥两国都有很多人以统一为目标(包括史特瑞斯曼),但在1930
年又受到盟国的阻挠。
因此,这个问题本身的暖昧性对希特勒早期的成功相当重要。德
奥统一既符合民族自决原则,又能瓦解均势,而欧洲的政治家们又是
越来越不愿意为均势而动武。经过一个月的纳粹恐吓,奥地利让步,
继而又反悔,德军在1938年3月12日长驱直人奥地利。奥国没有任
何反抗,许多奥国人民甚至为此欢欣鼓舞,大家似乎都觉得失去往日
帝国、留在中欧孤立无援的奥地利,与其做个中欧小国,不如成为德
国的一省。
民主国家对德国兼并奥地利表示抗议只是虚应故事,并无道德上
的宣示,也未提出任何具体的措施。当集体安全的丧钟敲响时,国际
联盟眼看着一个会员国被强邻吞没却无声无息。民主国家现在是加倍
曲意讨好希特勒,希望在所有德裔人民都回到祖国怀抱后,他会就此
罢休。
命运选中捷克斯洛伐克作为这个实验的目标。捷克跟其他奥匈帝
国瓦解后所形成的国家一样,其种族复杂的情形不下于帝国本身。在
捷克1500万左右的人口中,有近1/3是非捷克或非斯洛伐克人,而
且斯洛伐克人并非全心全意地支持这个与捷克人组成的国家。它有
350万德国人,近100万匈牙利人,近50万波兰人。更糟糕的是,这
些少数民族都住在与祖国邻近的地区,依照凡尔赛标榜的民族自决原
则,这使各民族更可理直气壮地要求重回祖国怀抱。
另一方面,捷克在经济上与政治上,都是奥匈帝国所留下的国家
中最进步的。它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生活水准可媲美瑞士。它的军
队规模不小,配备精良,而且其中有不少是捷克自行设计制造;它分
别与法、苏结有军事同盟。因此就传统外交而言,不太可能轻言放弃
捷克;但就民族自决而言,也很难为这种国家辩护。希特勒挟重新武
装莱茵区成功的余威,在1937年开始以捷克境内的德国人为名威胁
捷克。起先,这些威胁表面上是为了要求给予“苏台德区( Sudeten
land)”的德裔少数民族特殊权利而发,苏台德区是德国宣传中用的
称呼。但到1938年,希特勒升高了要挟的音调,扬言打算以武力将
这片领土纳入纳粹德国。法国与苏联均承诺保护捷克,但苏联是否援
手是以法国必须先有行动为条件。此外,波兰或罗马尼亚是否会允许
苏联军队越过其领土去保护捷克也很难说。
自一开始英国便选择了绥靖。3月22日,奥地利被并吞不久,哈
利法克斯便提醒法国领袖,在洛迦诺提出的保证只对法国边界有效,
若法国履行对中欧的条约义务,这个保证可能失效。英国外交部的备
忘录中曾警告:“那些承诺(洛迦诺的保证)在他们看来,对维持欧
洲和平关系重大,虽其无意于撤销承诺,但亦无法加以扩大。”法国
国界是英国唯一的安全边界;若法国的安全考虑超过这个范围,尤其
是如果想要保卫捷克,那法国必须自行负责。
慕尼黑会议
几个月后,英国内阁派出由伦西曼爵士(Lord Runciman)率领的
考察团,到布拉格查访有什么和解的途径。这个考察团实际上的作用
是宣扬英国不愿保卫捷克。其结论已是众所周知;要达成任何和解,
捷克势必要割让一些土地。因此,慕尼黑会议不是投降,只是一种心
态的反映,也是民主国家想要以高唱集体安全及民族自决,维持在地
缘政治上有瑕疵的安排,而几乎注定会发生的后果。
连最赞同捷克建国的美国,也早早就与捷克危机保持距离。罗斯
福总统在9月提议就某种中立立场举行谈判。然而美国驻外使馆的报
告如果正确,罗斯福应对法国会持什么态度来参加这个谈判心知肚
明,对英国的态度更不用说了。事实上,他更火上加油地表示:“美
国政府对现阶段谈判的进行不负有任何义务。”
当时情况仿佛是为希特勒善于发动心理战所量身裁制的。整个夏
天他不断扩大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实际上却未做出任何确切的
威胁。最后,希特勒在1938年9月初纳粹在纽伦堡( Nuremberg)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