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80节
征服。集体安全使塞拉西惨遭丧失全部国家的命运,无法保有在现实
政治下,霍尔一拉瓦尔方案所保留的半数国土。
在军事实力上,意大利跟英、法、德根本不成比例。但苏联保持
距离所造成的真空,使意国在维持奥地利独立及在某种程度上维护莱
茵非军事区,能发挥相当的作用。只要英法看起来像是欧洲最强的国
家,墨索里尼便会支持凡尔赛和约的安排,更何况他极端不信任德
国,而且起先对希特勒这个人十分嫌恶。不过他对埃塞俄比亚事件的
不满,加上对实际实力关系的一番解析,促使他相信若坚守在斯特雷
沙阵营,意大利到最后可能要承担德国侵略的所有冲击。因此埃塞俄
比亚便成为一个转折点,从此意大利在贪念与畏惧的双重动机下投向
德国怀抱,再不回头。
不过阿比西尼亚亡国的教训却是在德国留下最持久的印象。英国
驻德大使汇报说:“意大利的胜利开启了新的一页。在崇尚权力的国
度,英国的声望免不了会堕落。”意大利退出斯特雷沙阵线后,德国
向奥地利及中欧进发唯一剩下的障碍,便是莱茵非军事区所可提供的
敞开门户。希特勒毫不迟疑地迎头痛击。
他在1936年3月6日星期日的上午,下令军队进入莱茵非军事
区,象征着凡尔赛协议的最后一点保障也被推翻。根据凡尔赛和约,
德军禁止进入莱茵区及其以东50公里的地区内。德国在洛迦诺确认
这个条款;国际联盟支持洛迦诺的协议;英、法、比、意则保证其执
行。
若希特勒在莱茵区得逞,则东欧就会任凭德国宰割。东欧任何一
个新兴国,不论是独力或是结合起来,都对抗不了东山再起的德国。
它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法国能以威胁要进入莱茵区而阻退德国的侵略。
但西方民主国家再一次因无法确定希特勒的意图而犹豫不决。理
论上说,他只是重新占领德国的领土。同时他又提出种种的保证,包
括提议与法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于是同样的论调再出现,主张德国
一旦得到维护其本身国土的权利后便会适可而止,而这在所有其他欧
洲国家都是视为理所当然的。英法领袖是否有为了维持如此明显的歧
视待遇而牺牲人民生命的道德权利?另一方面,他们难道没有道德义
务在德国尚未完全武装前对付希特勒?那样或许得以拯救不知多少人
的性命。
历史给了我们答案;但当时的人却左右为难,备受煎熬。因为在
1936年时,希特勒独树一帜的狂人本能及魔鬼般意志,仍使他左右逢
源。民主国家仍认为他是个正常虽略嫌过火的国家领导人,只是想设
法恢复其国家在欧洲的平等地位。英法一心想要解读希特勒的心态。
他是否诚心?是否真正想要和平?这些的确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但外
交政策若不考虑真正的权力关系,而只靠对另一方真正企图的猜测,
那无异于空中楼阁。
希特勒以他不可思议的长于利用对手弱点的能耐,选择了最适当
的时机重新占领莱茵区。国际联盟因制裁意大利而弄得灰头土脸,此
时更无意于与另一个主要强国对立。阿比西尼亚战争使洛迦诺保证国
意大利与西欧强国间出现裂痕。另一个保证国英国,虽称霸海洋,却
才从在海上对意大利实施石油制裁中脱身,当然更不愿为了那不涉及
国界的事端,甘冒在陆地上引起战争的风险。
至于法国,虽然再没有其他国家比它对莱茵非军事区有更大的利
害关系,但也没有其他国家比它更对于德国进入此区感到左右为难的
了。马其诺防线代表法国一心一意采取守势,而法军的装备与训练一
再显示,一次大战已将法军传统的攻击精神消磨殆尽。法国仿佛只想
退居马其诺防线之后等待命运的安排,而不愿越过其边界去冒险,包
括在东欧及莱茵区。
进驻莱茵区:勇敢的豪赌
然而,进驻莱茵区对希特勒而言仍是一场勇敢的豪赌。征兵制实
施还不到一年。德军还不具备实战的能力。事实上进人非军事区的少
数前锋士兵,是奉令一见到法国干预就要打退堂鼓。但希特勒以高明
的心理战弥补军事上的不足。他对民主国家提出无数的提议,暗示他
愿意讨论对莱茵区的驻军设限,并让德国重返国际联盟。他利用各国
普遍对苏联的疑惧,宣称他的行动是为反制1935年的法苏条约。他
又建议在德国东西两边边界各设50公里的非军事区,再签订25年的
互不侵犯条约。设非军事区的建议有一举两得的作用,一方面暗示只
要大笔一挥,永久和平就在眼前,一方面不着痕迹地瓦解针对德国边
界而设的马其诺防线。
希特勒的对手们不需太多敦促,就会采取被动守势。他们随处都
找得到借口,可以让他们不必有任何行动。自洛迦诺以来,除非与英
国结盟,否则决不冒与德国交战的风险,这一直是法国秉持的首要政
策,虽然德国若保持非武装,法国理论上是不需要英国的援手。在一
心一意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法国领袖无数次忍气吞声,也支持许
多次裁军的努力,虽然他们心中深知那些提议无济于事。
法国在心理上极度依赖英国,或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法国不做任
何军事准备,就连驻德大使邦塞( Andre Francois Poncet)提出警告仍
无动于衷。他在1935年11月21日曾警告,德国即将前进莱茵区,比.
实际发生时早了三个半月。法国却既不敢动员,也不敢采取防备性军
事措施,以免被指为挑起它避之唯恐不及的战端。法国在与德国谈判
时也未提及此事,因为如果德国不理会它的警告或公开表明其意图,
法国将不知该如何是好。
不过法国这种做法有一点颇令人费解,即为什么法国参谋本部在
接获邦塞的警告后,其内部计划中却依然未做任何防备。难道法国参
谋本部不信任自己的外交官?难道即使为了保卫以莱茵非军事区为主
的重要缓冲地带,法国也不愿走出自己的国防堡垒?还是法国已感到
完全绝望,因此首要目标转为尽量将战争延后,一心期望会突然发生
某种变化使情势逆转——虽然它本身已无力于主导客观的情势?
这种心态的最大表征便是耗费巨资,历经十年才完成的马其诺防
政治下,霍尔一拉瓦尔方案所保留的半数国土。
在军事实力上,意大利跟英、法、德根本不成比例。但苏联保持
距离所造成的真空,使意国在维持奥地利独立及在某种程度上维护莱
茵非军事区,能发挥相当的作用。只要英法看起来像是欧洲最强的国
家,墨索里尼便会支持凡尔赛和约的安排,更何况他极端不信任德
国,而且起先对希特勒这个人十分嫌恶。不过他对埃塞俄比亚事件的
不满,加上对实际实力关系的一番解析,促使他相信若坚守在斯特雷
沙阵营,意大利到最后可能要承担德国侵略的所有冲击。因此埃塞俄
比亚便成为一个转折点,从此意大利在贪念与畏惧的双重动机下投向
德国怀抱,再不回头。
不过阿比西尼亚亡国的教训却是在德国留下最持久的印象。英国
驻德大使汇报说:“意大利的胜利开启了新的一页。在崇尚权力的国
度,英国的声望免不了会堕落。”意大利退出斯特雷沙阵线后,德国
向奥地利及中欧进发唯一剩下的障碍,便是莱茵非军事区所可提供的
敞开门户。希特勒毫不迟疑地迎头痛击。
他在1936年3月6日星期日的上午,下令军队进入莱茵非军事
区,象征着凡尔赛协议的最后一点保障也被推翻。根据凡尔赛和约,
德军禁止进入莱茵区及其以东50公里的地区内。德国在洛迦诺确认
这个条款;国际联盟支持洛迦诺的协议;英、法、比、意则保证其执
行。
若希特勒在莱茵区得逞,则东欧就会任凭德国宰割。东欧任何一
个新兴国,不论是独力或是结合起来,都对抗不了东山再起的德国。
它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法国能以威胁要进入莱茵区而阻退德国的侵略。
但西方民主国家再一次因无法确定希特勒的意图而犹豫不决。理
论上说,他只是重新占领德国的领土。同时他又提出种种的保证,包
括提议与法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于是同样的论调再出现,主张德国
一旦得到维护其本身国土的权利后便会适可而止,而这在所有其他欧
洲国家都是视为理所当然的。英法领袖是否有为了维持如此明显的歧
视待遇而牺牲人民生命的道德权利?另一方面,他们难道没有道德义
务在德国尚未完全武装前对付希特勒?那样或许得以拯救不知多少人
的性命。
历史给了我们答案;但当时的人却左右为难,备受煎熬。因为在
1936年时,希特勒独树一帜的狂人本能及魔鬼般意志,仍使他左右逢
源。民主国家仍认为他是个正常虽略嫌过火的国家领导人,只是想设
法恢复其国家在欧洲的平等地位。英法一心想要解读希特勒的心态。
他是否诚心?是否真正想要和平?这些的确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但外
交政策若不考虑真正的权力关系,而只靠对另一方真正企图的猜测,
那无异于空中楼阁。
希特勒以他不可思议的长于利用对手弱点的能耐,选择了最适当
的时机重新占领莱茵区。国际联盟因制裁意大利而弄得灰头土脸,此
时更无意于与另一个主要强国对立。阿比西尼亚战争使洛迦诺保证国
意大利与西欧强国间出现裂痕。另一个保证国英国,虽称霸海洋,却
才从在海上对意大利实施石油制裁中脱身,当然更不愿为了那不涉及
国界的事端,甘冒在陆地上引起战争的风险。
至于法国,虽然再没有其他国家比它对莱茵非军事区有更大的利
害关系,但也没有其他国家比它更对于德国进入此区感到左右为难的
了。马其诺防线代表法国一心一意采取守势,而法军的装备与训练一
再显示,一次大战已将法军传统的攻击精神消磨殆尽。法国仿佛只想
退居马其诺防线之后等待命运的安排,而不愿越过其边界去冒险,包
括在东欧及莱茵区。
进驻莱茵区:勇敢的豪赌
然而,进驻莱茵区对希特勒而言仍是一场勇敢的豪赌。征兵制实
施还不到一年。德军还不具备实战的能力。事实上进人非军事区的少
数前锋士兵,是奉令一见到法国干预就要打退堂鼓。但希特勒以高明
的心理战弥补军事上的不足。他对民主国家提出无数的提议,暗示他
愿意讨论对莱茵区的驻军设限,并让德国重返国际联盟。他利用各国
普遍对苏联的疑惧,宣称他的行动是为反制1935年的法苏条约。他
又建议在德国东西两边边界各设50公里的非军事区,再签订25年的
互不侵犯条约。设非军事区的建议有一举两得的作用,一方面暗示只
要大笔一挥,永久和平就在眼前,一方面不着痕迹地瓦解针对德国边
界而设的马其诺防线。
希特勒的对手们不需太多敦促,就会采取被动守势。他们随处都
找得到借口,可以让他们不必有任何行动。自洛迦诺以来,除非与英
国结盟,否则决不冒与德国交战的风险,这一直是法国秉持的首要政
策,虽然德国若保持非武装,法国理论上是不需要英国的援手。在一
心一意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法国领袖无数次忍气吞声,也支持许
多次裁军的努力,虽然他们心中深知那些提议无济于事。
法国在心理上极度依赖英国,或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法国不做任
何军事准备,就连驻德大使邦塞( Andre Francois Poncet)提出警告仍
无动于衷。他在1935年11月21日曾警告,德国即将前进莱茵区,比.
实际发生时早了三个半月。法国却既不敢动员,也不敢采取防备性军
事措施,以免被指为挑起它避之唯恐不及的战端。法国在与德国谈判
时也未提及此事,因为如果德国不理会它的警告或公开表明其意图,
法国将不知该如何是好。
不过法国这种做法有一点颇令人费解,即为什么法国参谋本部在
接获邦塞的警告后,其内部计划中却依然未做任何防备。难道法国参
谋本部不信任自己的外交官?难道即使为了保卫以莱茵非军事区为主
的重要缓冲地带,法国也不愿走出自己的国防堡垒?还是法国已感到
完全绝望,因此首要目标转为尽量将战争延后,一心期望会突然发生
某种变化使情势逆转——虽然它本身已无力于主导客观的情势?
这种心态的最大表征便是耗费巨资,历经十年才完成的马其诺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