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78节
的实力。西方国家应该少花些时间于估量希特勒的动机,多花些时间
来制衡德国日益壮大的实力。
对西方盟国迟迟未能对抗希特勒的后果,分析得最透彻的当属他
那手段残酷的宣传部长戈培尔( Joseph Goebbels)。戈培尔在1940年4
月纳粹侵袭挪威前夕,在一次秘密简报中说:
“迄今我们已成功地让敌人猜不透德国真正的目标,就
如同1932年前,国内对手始终看不出我们的葫芦里卖的什
么药,看不出我们保证守法只是幌子。他们大可镇压我们,
在1925年逮捕我们两个人,那就是我们的末日。可是不然,
他们引领我们走过危险地带。在外交政策上也是同样的情
形。1933年时,法国的总理应该有这种认识(如果是我,我
一定会这么说):‘新上任的德国总理曾写过《我的奋斗》,
书中有如此这般的言论。这种人在我们的四周有如芒刺在
背。不是他下台,就是我们进军!’可惜他们没有这么做,
反而任我们自由发展,让我们溜过危险区,而我们也顺利渡
过惊涛骇浪。等我们准备完毕,充分武装,武装得比他们
好,这时他们却开启战端!”
等德国到达既定的武装水准,希特勒真正的意图为何便无关紧要
了,但民主国家的领袖不肯面对这个现实。德国军力迅速扩张,除非
能加以制止或制衡,否则均势势必被打破。
这正是丘吉尔独排众议的主张。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家
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获得肯定。因此英国的领袖们表现出罕见的
一致立场,不分党派全都反对丘吉尔提出的警告。和平的关键在于裁
军,不在于整军,他们自这个前提出发,把希特勒当做心理学的问题
来研究,而不当做战略上的威胁来看待。
丘吉尔在1934年呼吁,针对德国重整军备英国应扩充皇家空军。
这个意见却遭到朝野两党领袖同声围剿。代表自由党发言的塞缪尔
( Herbert Samuel)说:“他看起来好像不是在提供正确合理的建言,
反而像是在打桥牌一般儿戏。所有这些方案都很危险。”克瑞普斯爵
士( Sir Stafford Cripps)则语带傲慢轻蔑地提出工党观点:
“把他看做中世纪的一位老迈领主也不为过,他对于国
境内各诸侯国有可能裁军的想法嗤之以鼻,并指出他本人及
其他封建领主唯一能够自保安全与牲口的方法,就是尽可能
地加强军备。”
保守党首相鲍德温在反对丘吉尔上是有志一同,他通知下议院,
表示他尚未“放弃对某种武器设限的希望”。据鲍德温的说法,有关
德国空军实力的正确情报“极端难以”取得,但并未透露为什么会如
此困难。虽然如此,他却很有把握地认为:“德国正迅速接近我们的
军力水准,这不是事实。”鲍德温觉得“目前没有必要杞人忧天,更
不用惊慌”。他指丘吉尔的估计太过“夸张”,并强调“眼前我国或
是欧洲任何一国都没有迫在眉睫的威胁,没有真正紧急的情势。”
法国纷纷把20世纪20年代与捷克、波兰及罗马尼亚达成的片面
保证,转换成协防条约,借这种聊胜于无的联盟以求自保。如此一来
这些东欧国家便有义务保护法国,即使明知道德国先解决法国之后就
要转向东方也不例外。这是虚有其表,甚至可说是令人同情的姿态。
这种联盟如果是着眼于由法国保护东欧新兴的弱国,会比较合理。如
果是共同对付德国使其腹背受敌的协防条约,就不合适了。东欧各国
不足以在东面钳制德国;要它们对德采取攻势以解除法国的压力更是
天方夜谭。波兰的做法就充分证明这些条约不具实质意义。为平衡对
法的条约义务,波兰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如此在法国受到攻击
时,这两方面的义务便会相互抵消。更确切地说,就是在危机发生
时,波兰可自由选择对其最有利的盟国。
法苏于1935年订立的新约,则反映出法国在心理上与政治上已
到多么无可奈何的地步。一次大战前它曾积极努力与俄罗斯结为政治
联盟,而且一直到政治结盟更进展到缔结军事盟约才罢手。到1935
年时,法国的战略地位已大不如前,对苏联军事支持的需求已是迫不
及待。然而,法国却只勉强与苏联达成政治联盟,坚决不愿进行军事
人员谈判。直到1937年,法国仍不许苏联观察人员参观其年度军事
演习。
法国领袖如此敬而远之的态度有三个缘由,想必也加深了斯大林
对西方民主国家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其一是害怕与苏联太接近会影响
到不可或缺的与英国的关系。其二是法国的东欧盟国,夹在苏联与德
国之间,是不会容许苏联军队进入其领土的,因此法国认为找不到主
题与苏联进行有意义的军事谈判。最后到1938年,法国领袖已被德
国吓得动辄得咎,他们担心与苏联谈判,套句总理肖当( Chautemps)
的话,会“造成德国宣战”。
结果是法国与无力于协助它的国家军事结盟,与不敢在军事上合
作的苏联结政治联盟,在战略上则依赖断然拒绝考虑任何军事承诺的
英国。这种组合是为精神崩溃而设,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战略。
法国对德国实力日增唯一认真采取的步骤是拉拢意大利。墨索里
尼不算是集体安全的信徒,但对意大利的局限尤其是与德国的形势知
之甚详。他担心德国兼并奥地利后,会进而要求归还居民都是德裔的
南蒂罗尔。1935年1月,当时的外长拉瓦尔( Pierre Laval)谈成了近
乎军事同盟的协定。法意同意在奥地利的独立遭到任何威胁时彼此磋
商,并展开军事参谋人员的谈判,甚至谈到了沿莱茵河驻扎意军,在
奥地利边境驻扎法军。
三个月后,希特勒恢复征兵,英、法、意似乎酝酿着即将结盟。
三国政府元首在意大利度假胜地斯特雷沙( Stresa)会面,同意对抗
德国任何企图以武力改变凡尔赛和约的行为。墨索里尼居然会召开维
护凡尔赛和约的会议,颇带有一丝历史讽刺意味,因为他素来反对此
约,认为它欺骗了意大利。斯特雷沙会议是一次大战三个胜利国最后
一次商讨集体行动。会后两个月,英德签订海军条约,这显示当牵涉
来制衡德国日益壮大的实力。
对西方盟国迟迟未能对抗希特勒的后果,分析得最透彻的当属他
那手段残酷的宣传部长戈培尔( Joseph Goebbels)。戈培尔在1940年4
月纳粹侵袭挪威前夕,在一次秘密简报中说:
“迄今我们已成功地让敌人猜不透德国真正的目标,就
如同1932年前,国内对手始终看不出我们的葫芦里卖的什
么药,看不出我们保证守法只是幌子。他们大可镇压我们,
在1925年逮捕我们两个人,那就是我们的末日。可是不然,
他们引领我们走过危险地带。在外交政策上也是同样的情
形。1933年时,法国的总理应该有这种认识(如果是我,我
一定会这么说):‘新上任的德国总理曾写过《我的奋斗》,
书中有如此这般的言论。这种人在我们的四周有如芒刺在
背。不是他下台,就是我们进军!’可惜他们没有这么做,
反而任我们自由发展,让我们溜过危险区,而我们也顺利渡
过惊涛骇浪。等我们准备完毕,充分武装,武装得比他们
好,这时他们却开启战端!”
等德国到达既定的武装水准,希特勒真正的意图为何便无关紧要
了,但民主国家的领袖不肯面对这个现实。德国军力迅速扩张,除非
能加以制止或制衡,否则均势势必被打破。
这正是丘吉尔独排众议的主张。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家
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获得肯定。因此英国的领袖们表现出罕见的
一致立场,不分党派全都反对丘吉尔提出的警告。和平的关键在于裁
军,不在于整军,他们自这个前提出发,把希特勒当做心理学的问题
来研究,而不当做战略上的威胁来看待。
丘吉尔在1934年呼吁,针对德国重整军备英国应扩充皇家空军。
这个意见却遭到朝野两党领袖同声围剿。代表自由党发言的塞缪尔
( Herbert Samuel)说:“他看起来好像不是在提供正确合理的建言,
反而像是在打桥牌一般儿戏。所有这些方案都很危险。”克瑞普斯爵
士( Sir Stafford Cripps)则语带傲慢轻蔑地提出工党观点:
“把他看做中世纪的一位老迈领主也不为过,他对于国
境内各诸侯国有可能裁军的想法嗤之以鼻,并指出他本人及
其他封建领主唯一能够自保安全与牲口的方法,就是尽可能
地加强军备。”
保守党首相鲍德温在反对丘吉尔上是有志一同,他通知下议院,
表示他尚未“放弃对某种武器设限的希望”。据鲍德温的说法,有关
德国空军实力的正确情报“极端难以”取得,但并未透露为什么会如
此困难。虽然如此,他却很有把握地认为:“德国正迅速接近我们的
军力水准,这不是事实。”鲍德温觉得“目前没有必要杞人忧天,更
不用惊慌”。他指丘吉尔的估计太过“夸张”,并强调“眼前我国或
是欧洲任何一国都没有迫在眉睫的威胁,没有真正紧急的情势。”
法国纷纷把20世纪20年代与捷克、波兰及罗马尼亚达成的片面
保证,转换成协防条约,借这种聊胜于无的联盟以求自保。如此一来
这些东欧国家便有义务保护法国,即使明知道德国先解决法国之后就
要转向东方也不例外。这是虚有其表,甚至可说是令人同情的姿态。
这种联盟如果是着眼于由法国保护东欧新兴的弱国,会比较合理。如
果是共同对付德国使其腹背受敌的协防条约,就不合适了。东欧各国
不足以在东面钳制德国;要它们对德采取攻势以解除法国的压力更是
天方夜谭。波兰的做法就充分证明这些条约不具实质意义。为平衡对
法的条约义务,波兰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如此在法国受到攻击
时,这两方面的义务便会相互抵消。更确切地说,就是在危机发生
时,波兰可自由选择对其最有利的盟国。
法苏于1935年订立的新约,则反映出法国在心理上与政治上已
到多么无可奈何的地步。一次大战前它曾积极努力与俄罗斯结为政治
联盟,而且一直到政治结盟更进展到缔结军事盟约才罢手。到1935
年时,法国的战略地位已大不如前,对苏联军事支持的需求已是迫不
及待。然而,法国却只勉强与苏联达成政治联盟,坚决不愿进行军事
人员谈判。直到1937年,法国仍不许苏联观察人员参观其年度军事
演习。
法国领袖如此敬而远之的态度有三个缘由,想必也加深了斯大林
对西方民主国家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其一是害怕与苏联太接近会影响
到不可或缺的与英国的关系。其二是法国的东欧盟国,夹在苏联与德
国之间,是不会容许苏联军队进入其领土的,因此法国认为找不到主
题与苏联进行有意义的军事谈判。最后到1938年,法国领袖已被德
国吓得动辄得咎,他们担心与苏联谈判,套句总理肖当( Chautemps)
的话,会“造成德国宣战”。
结果是法国与无力于协助它的国家军事结盟,与不敢在军事上合
作的苏联结政治联盟,在战略上则依赖断然拒绝考虑任何军事承诺的
英国。这种组合是为精神崩溃而设,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战略。
法国对德国实力日增唯一认真采取的步骤是拉拢意大利。墨索里
尼不算是集体安全的信徒,但对意大利的局限尤其是与德国的形势知
之甚详。他担心德国兼并奥地利后,会进而要求归还居民都是德裔的
南蒂罗尔。1935年1月,当时的外长拉瓦尔( Pierre Laval)谈成了近
乎军事同盟的协定。法意同意在奥地利的独立遭到任何威胁时彼此磋
商,并展开军事参谋人员的谈判,甚至谈到了沿莱茵河驻扎意军,在
奥地利边境驻扎法军。
三个月后,希特勒恢复征兵,英、法、意似乎酝酿着即将结盟。
三国政府元首在意大利度假胜地斯特雷沙( Stresa)会面,同意对抗
德国任何企图以武力改变凡尔赛和约的行为。墨索里尼居然会召开维
护凡尔赛和约的会议,颇带有一丝历史讽刺意味,因为他素来反对此
约,认为它欺骗了意大利。斯特雷沙会议是一次大战三个胜利国最后
一次商讨集体行动。会后两个月,英德签订海军条约,这显示当牵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