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77节
“若能证明德国正在重新武装,新情势将立刻出现,欧
洲将不得不面对。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国王陛下的政府将十
分认真地加以考虑,但此一情况尚未发生。”
这个争论永远是在兜圈子,其矛盾永远解决不了:保证既无必
要,风险又大;德国在军力获得平等地位后就会满足。即使世界舆论
的谴责可在违法者尚未坐大前便予制止,但针对德国想象中不致采取
的行动提供保证仍太危险。后来是希特勒本人让这些回避与伪善之词
无以为继。1933年10月14日德国永久退出裁军会议,但原因不是希
特勒受到峻拒,而是他害怕盟国可能答应德国所要求的平等,破坏他
想要无限制扩充军备的意图。一周后,他退出国际联盟。1934年初,
他宣布德国重新武装。德国以此方式自绝于国际社会,并未受到任何
明显的损失。
希特勒显然已摆出阵势,但民主国家却无法确定其真正的含义。
他重整军备其实不是大多数国际联盟会员国在原则上已容许的吗?在
他尚未真正有确切的侵略行为之前为什么要先反应呢?毕竟集体安全
的本意不正是如此吗?就这样,西方民主国领袖便避开了必须在情况
不明时做决定的痛苦。等希特勒的恶意有较清楚的征兆后再说就容易
得多,因为否则的话民意可能就不会支持采取强烈的对策,至少各国
领袖们是这么认为。希特勒当然有一切的理由想要掩饰他真正的野
心,等到西方民主国家有所警觉时已措手不及,无法做有效的抵抗。
总而言之,一次大战后各民主国的政治家怕战争胜过担心均势出现不
平衡。麦克唐纳曾说,追求安全务必“不靠军事而是要靠道德手段”。
希特勒很懂得利用这种心态,定期展开和平攻势,巧妙地迎合未
来可能的侵略对象的错觉。他退出裁军谈判时曾提议,将德国陆军人
数限制在30万人,空军则维持相当于法国一半的规模。这些水准是
德国在短期无法达成的,因此不免会让人失去戒心,而忽略了德国借
此已废除了凡尔赛和约设下的10万陆军的上限,其实一旦德国陆空
军达到那种规模时,这新的上限必然也会被推翻。
法国拒绝接受希特勒的提议,并表示自己可以照顾自己的安全。
它的姿态虽高,却掩盖不了噩梦即将成真的事实,即德国的军力会与
法国不相上下(或者更糟)。英国对此事所得的结论是裁军的脚步还
要加快。英国内阁宣布:“我们的政策依然是通过国际合作设法限制
及减少全世界军备,这是我们在国际联盟盟约之下应尽的义务,也是
防止武器竞赛的唯一途径。”英国内阁甚而令人匪夷所思地认定,最
理想的做法是从英国本身自认为处于劣势的地方着手。1933年11月
29日,希特勒下令德国代表团退出裁军会议后六周,鲍德温向内阁表
刀≮:
“若没有希望达成任何限制军备的协议,我们便有充分
的理由不仅是对空军,也对陆海军的情况都感到忧虑。英国
正在运用任何可行的途径促成包括德国在内的裁军方案。”
既然德国已重新武装,而套句鲍德温自己的话,英国的国防情况
堪虑,那英国加强国防应该是合理的举动。然而鲍德温却采取正好相
反的做法。他继续实施自1932年起开始的战机生产冻结。如此表态
在于“进一步表达吾王陛下的政府对促进裁军会议进展的诚意”。他
未能说明如果英国是片面裁军,那有什么诱因能让希特勒走上谈判
桌。(比较厚道的说法是当时英国正在开发新战机;还未开发完成之
前便没有飞机可造,因此鲍德温才这么说。)
法国则以一厢情愿的想法自我安慰。英国驻巴黎大使回报:“法
国事实上已退回到极端小心翼翼的政策,反对任何带有军事冒险意味
的强力措施。”当时的战争部长达拉第( Edouard Daladier)曾收到一
份报告,其内容显示连法国也开始偏向于国际联盟的正统思想。法国
驻柏林的武官认为,还有比希特勒更可怕的狂热分子潜伏在暗处,因
此他主张裁军是遏阻希特勒最有效的办法:
“除达成某种谅解,可至少是暂时地遏阻德国的军事发
展外,我方似乎别无他法。若希特勒宣示他期待和平的话是
真心的,那达成协议将指日可待;若他别有企图或有一天他
必须向狂热分子让步,我方至少可延后战争的爆发,那也不
失为一种收获。”
英法对德国重整军备之事决定顺其自然发展,原因是他们实在不
知道还能怎么样。英国尚不打算放弃集体安全与国际联盟,法国则灰
心已极,已无法对其不祥的预感有所作为:法国不敢单独行动,英国
又拒绝与它联手。
事后看来,要批评希特勒那个时代的人居然愚昧到看不出他的动
机,当然很容易。但是他的野心,更不要说他的邪恶本性,在一开始
时并不是那么明显。他就任后的前两年里,全副精神都放在巩固自己
的统治上。但在许多英法领导人的眼中,希特勒蛮不讲理的外交政策
作风,比起他坚定的反共立场及恢复德国经济的政绩,将功赎罪已绰
绰有余。
政治家都有一个两难的苦恼,即选择的余地最大时,能掌握的信
息往往最少。等采集到足够的信息时,抉择的空间又已荡然无存。20
世纪30年代,英国领袖对希特勒的目标太没有把握,法国领袖对于
根据无法求证的评估采取行动也极没有把握。认清希特勒本质的代价
是,欧洲由西到东、由南到北不计其数的坟墓。但自另一个角度看,
当年民主国家若在希特勒掌权不久后便逼他摊牌,史家可能到现在仍
在争论,希特勒究竟是个遭人误解的民族主义者,还是个有征服世界
野心的狂人。
西方只顾研究希特勒的动机,这自然是一开始便走错方向。从均
势原则的角度来看应该可以看得很清楚,又强又大的德国在东边只有
又小又弱的国家与它接壤,将是个可怕的威胁。依据现实政治的理
论,不论希特勒的动机为何,德国与其邻国的关系是取决于彼此相对
洲将不得不面对。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国王陛下的政府将十
分认真地加以考虑,但此一情况尚未发生。”
这个争论永远是在兜圈子,其矛盾永远解决不了:保证既无必
要,风险又大;德国在军力获得平等地位后就会满足。即使世界舆论
的谴责可在违法者尚未坐大前便予制止,但针对德国想象中不致采取
的行动提供保证仍太危险。后来是希特勒本人让这些回避与伪善之词
无以为继。1933年10月14日德国永久退出裁军会议,但原因不是希
特勒受到峻拒,而是他害怕盟国可能答应德国所要求的平等,破坏他
想要无限制扩充军备的意图。一周后,他退出国际联盟。1934年初,
他宣布德国重新武装。德国以此方式自绝于国际社会,并未受到任何
明显的损失。
希特勒显然已摆出阵势,但民主国家却无法确定其真正的含义。
他重整军备其实不是大多数国际联盟会员国在原则上已容许的吗?在
他尚未真正有确切的侵略行为之前为什么要先反应呢?毕竟集体安全
的本意不正是如此吗?就这样,西方民主国领袖便避开了必须在情况
不明时做决定的痛苦。等希特勒的恶意有较清楚的征兆后再说就容易
得多,因为否则的话民意可能就不会支持采取强烈的对策,至少各国
领袖们是这么认为。希特勒当然有一切的理由想要掩饰他真正的野
心,等到西方民主国家有所警觉时已措手不及,无法做有效的抵抗。
总而言之,一次大战后各民主国的政治家怕战争胜过担心均势出现不
平衡。麦克唐纳曾说,追求安全务必“不靠军事而是要靠道德手段”。
希特勒很懂得利用这种心态,定期展开和平攻势,巧妙地迎合未
来可能的侵略对象的错觉。他退出裁军谈判时曾提议,将德国陆军人
数限制在30万人,空军则维持相当于法国一半的规模。这些水准是
德国在短期无法达成的,因此不免会让人失去戒心,而忽略了德国借
此已废除了凡尔赛和约设下的10万陆军的上限,其实一旦德国陆空
军达到那种规模时,这新的上限必然也会被推翻。
法国拒绝接受希特勒的提议,并表示自己可以照顾自己的安全。
它的姿态虽高,却掩盖不了噩梦即将成真的事实,即德国的军力会与
法国不相上下(或者更糟)。英国对此事所得的结论是裁军的脚步还
要加快。英国内阁宣布:“我们的政策依然是通过国际合作设法限制
及减少全世界军备,这是我们在国际联盟盟约之下应尽的义务,也是
防止武器竞赛的唯一途径。”英国内阁甚而令人匪夷所思地认定,最
理想的做法是从英国本身自认为处于劣势的地方着手。1933年11月
29日,希特勒下令德国代表团退出裁军会议后六周,鲍德温向内阁表
刀≮:
“若没有希望达成任何限制军备的协议,我们便有充分
的理由不仅是对空军,也对陆海军的情况都感到忧虑。英国
正在运用任何可行的途径促成包括德国在内的裁军方案。”
既然德国已重新武装,而套句鲍德温自己的话,英国的国防情况
堪虑,那英国加强国防应该是合理的举动。然而鲍德温却采取正好相
反的做法。他继续实施自1932年起开始的战机生产冻结。如此表态
在于“进一步表达吾王陛下的政府对促进裁军会议进展的诚意”。他
未能说明如果英国是片面裁军,那有什么诱因能让希特勒走上谈判
桌。(比较厚道的说法是当时英国正在开发新战机;还未开发完成之
前便没有飞机可造,因此鲍德温才这么说。)
法国则以一厢情愿的想法自我安慰。英国驻巴黎大使回报:“法
国事实上已退回到极端小心翼翼的政策,反对任何带有军事冒险意味
的强力措施。”当时的战争部长达拉第( Edouard Daladier)曾收到一
份报告,其内容显示连法国也开始偏向于国际联盟的正统思想。法国
驻柏林的武官认为,还有比希特勒更可怕的狂热分子潜伏在暗处,因
此他主张裁军是遏阻希特勒最有效的办法:
“除达成某种谅解,可至少是暂时地遏阻德国的军事发
展外,我方似乎别无他法。若希特勒宣示他期待和平的话是
真心的,那达成协议将指日可待;若他别有企图或有一天他
必须向狂热分子让步,我方至少可延后战争的爆发,那也不
失为一种收获。”
英法对德国重整军备之事决定顺其自然发展,原因是他们实在不
知道还能怎么样。英国尚不打算放弃集体安全与国际联盟,法国则灰
心已极,已无法对其不祥的预感有所作为:法国不敢单独行动,英国
又拒绝与它联手。
事后看来,要批评希特勒那个时代的人居然愚昧到看不出他的动
机,当然很容易。但是他的野心,更不要说他的邪恶本性,在一开始
时并不是那么明显。他就任后的前两年里,全副精神都放在巩固自己
的统治上。但在许多英法领导人的眼中,希特勒蛮不讲理的外交政策
作风,比起他坚定的反共立场及恢复德国经济的政绩,将功赎罪已绰
绰有余。
政治家都有一个两难的苦恼,即选择的余地最大时,能掌握的信
息往往最少。等采集到足够的信息时,抉择的空间又已荡然无存。20
世纪30年代,英国领袖对希特勒的目标太没有把握,法国领袖对于
根据无法求证的评估采取行动也极没有把握。认清希特勒本质的代价
是,欧洲由西到东、由南到北不计其数的坟墓。但自另一个角度看,
当年民主国家若在希特勒掌权不久后便逼他摊牌,史家可能到现在仍
在争论,希特勒究竟是个遭人误解的民族主义者,还是个有征服世界
野心的狂人。
西方只顾研究希特勒的动机,这自然是一开始便走错方向。从均
势原则的角度来看应该可以看得很清楚,又强又大的德国在东边只有
又小又弱的国家与它接壤,将是个可怕的威胁。依据现实政治的理
论,不论希特勒的动机为何,德国与其邻国的关系是取决于彼此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