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76节
作。
长于煽惑人心的鬼才使希特勒一飞冲天登上德国领导人宝座,此
后这一直是他维持权位的法宝。他凭借草莽英雄的本能,以及对心理
弱点奇准无比的掌握,排除异己,让他们始终抬不起头来,最后只有
纷纷求饶,甘愿受他的控制。在国际上,他则毫不留情地利用民主国
家对凡尔赛和约自知理亏的心理。
希特勒身为政府元首,执行政务却全凭直觉,而非理性分析。他
自诩为艺术家,从不肯定下心来,总是游移不定、坐立难安。他不喜
欢柏林,在巴伐利亚的隐居所才能找到慰藉,有时一住就几个月,但
即使在那里也很快就会感到厌烦。他讨厌按部就班的工作程序,他的
阁员们也很难见得到他,因此决策过程往往是一时高兴,心血来潮。
凡是新鲜刺激能投其所好的就能兴旺发达,凡是需要持续努力的就会
枯萎凋零。
煽动术的秘诀在于能够将情绪及挫折感压缩到关键性的一刻。在
此刻让其追随者及一般群众感到满足,并与他们建立一种催眠的、近
乎感官的关系,这正是希特勒的专长。在国外,当全世界认为他追求
的是正常且有限度的目标时,他无往而不利。外交上的重大胜利全都
发生于他执政的前五年,1933到1938年,而且都是因为各国受到他
的蒙蔽,以为他的目标只是在调和凡尔赛体系与它所标榜的原则。
一等他脱去主持正义的伪装,便信誉扫地。一旦他开始肆无忌惮
地为侵略而侵略后,就不再能出奇制胜。偶尔他仍有神来之笔,如
1940年擘划攻击法国行动,1941年拒绝在接近莫斯科时撤退,要不
是他这么做,德军难保不会崩溃。不过希特勒根深蒂固的经验似乎来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他不断重复当年是如何被芥子气弄得半
瞎,躺在军医院里时,得知德国战败的消息。他把战败的责任归罪于
叛国行为、犹太人阴谋,及意志不够坚定等,而终其一生他始终坚持
德国只能被自己击败,不能败在外国人手里。在这种思考模式之下,
1918年的投降被当做是叛国,而德国领袖未能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便
成为希特勒一再挂在嘴边、令人听到麻木地步的论调。
不知何故希特勒好像永远无法对自己的胜利感到满足,他似乎唯
有通过以钢铁般的意志克服迫在眉睫的危机,才能肯定自我。心理学
家或许可自这一点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什么他会用一种看似毫无
战略或政治章法的方式来主导战争,直到耗尽德国的资源,到最后一
刻希特勒仍不甘示弱,在他的国家几乎已全被占领时,他仍在四面楚
歌的首都内,躲在防空洞里向全世界示威以满足自己。
煽动技巧与唯我独尊是一体的两面。希特勒无法与人正常交谈,
要不是自说自话说个不停,便是在对方好不容易抢得发言权后,陷入
不耐烦的沉默中,有时甚至会打瞌睡。对于自己由维也纳下层社会近
乎奇迹式地攀升到掌握整个德国的地位,他常喜将此归功于他个人的
特质而且当代无出其右者。于是,根据其门徒的记载,复述他崛起的
英雄事迹便成为希特勒“桌边谈话( table talks)”的令人头痛的仪
式。
希特勒的自大狂还有更可怕的后果。他自认为,而且更重要的是
他的左右侍从也相信,由于他是天生英才,因此他所有的目标都必须
在有生之年完成。而根据家族史,希特勒估计他的寿命会相当短,所
以从来等不及让成功水到渠成,总是根据他评估自己体力而来的时间
表拼命向前冲。历史上再也找不出其他依医学上的臆测而发动大战的
例子。
在大势已成定局后,希特勒早期出人意表的成功,使他得以加速
收割前人政策所带来的机会,而那些人正是他所鄙视的,尤其史特瑞
斯曼。凡尔赛和约与威斯特伐里亚和约一样都留下一个强国,面对着
其东边一群不成比例且无所屏障的小国。不过两者间的差别在于,威
斯特伐里亚和约是刻意制造这种情势,凡尔赛和约却恰好相反。凡尔
赛及洛迦诺为德国打通进入东欧的通路,德国领袖只要有耐心,总有
一天可以和平手段取得优势地位,或许甚至于可以让西方将东欧双手
奉上。但希特勒的冲撞鲁莽、狂妄自大,把原本可能发生的和平演变
变成世界大战。
逐步推翻凡尔赛协议
起先他真正的本性被看似平庸的外表所模糊。德国与西欧社会都
不认为他确实有意推翻现有的秩序,即使他经常如此表白自己的意图
也一样。受不了日益壮大的纳粹党的骚扰,对经济大恐慌及政治混乱
又束手无策,于是保守的德国领导阶层任命希特勒为首相,并在他四
周安插了可靠的保守人士,以求安心(在1933年1月30日他成立的
首任内阁中,仅有三人属纳粹党)。然而希特勒辛辛苦苦爬上这个位
置,可不是为了受国会摆布而来。经过几次粗率的打压行动(还有
1934年6月30日的一次整肃,暗杀了多名对手及反对人士),他在上
任后一年半内便自封为德国的独裁者。
西方民主国家对希特勒上台的初步反应是加快裁军的脚步。德国
政府现在是由一位曾公开宣示打算推翻凡尔赛协议,重整军备,然后
要采取扩张政策的首相主持。即使如此,各民主国仍认为没有必要提
高警觉。反而,希特勒的崛起加深了英国继续裁军的决心。有些英国
外交官甚至觉得,他比过去几任不太稳定的政府更有利于和平。英国
大使菲普斯( Phipps)兴致勃勃地向外交部汇报:“希特勒的签名对
全德的约束力是德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人。”首相麦克唐纳认为没有必
要给予法国保证,因为万一德国破坏裁军协议,“全世界的反对力量
将无与伦比”。
法国当然不会因这种安慰之词而能够心安。它主要的难题仍在于
若德国重新武装,英国又吝于给予保证,法国该如何自保。若全球舆
论在对付违规者上真的那么有力量,那英国为什么那么不愿意同意保
护法国?英国外长西蒙爵士( Sir John Simon)的答复是,因为“英国
的民意不会支持这么做”。这个回答证实了法国最忧心的一点,即英
国不愿保证的,就别指望它会加以护卫。但英国民众为什么不会支持
英国给予法国保证呢?保守党党魁也是英国政府实际上的领导人鲍德
温( Stanley Baldwin)答,因为他们认为法国不会遭到攻击:
长于煽惑人心的鬼才使希特勒一飞冲天登上德国领导人宝座,此
后这一直是他维持权位的法宝。他凭借草莽英雄的本能,以及对心理
弱点奇准无比的掌握,排除异己,让他们始终抬不起头来,最后只有
纷纷求饶,甘愿受他的控制。在国际上,他则毫不留情地利用民主国
家对凡尔赛和约自知理亏的心理。
希特勒身为政府元首,执行政务却全凭直觉,而非理性分析。他
自诩为艺术家,从不肯定下心来,总是游移不定、坐立难安。他不喜
欢柏林,在巴伐利亚的隐居所才能找到慰藉,有时一住就几个月,但
即使在那里也很快就会感到厌烦。他讨厌按部就班的工作程序,他的
阁员们也很难见得到他,因此决策过程往往是一时高兴,心血来潮。
凡是新鲜刺激能投其所好的就能兴旺发达,凡是需要持续努力的就会
枯萎凋零。
煽动术的秘诀在于能够将情绪及挫折感压缩到关键性的一刻。在
此刻让其追随者及一般群众感到满足,并与他们建立一种催眠的、近
乎感官的关系,这正是希特勒的专长。在国外,当全世界认为他追求
的是正常且有限度的目标时,他无往而不利。外交上的重大胜利全都
发生于他执政的前五年,1933到1938年,而且都是因为各国受到他
的蒙蔽,以为他的目标只是在调和凡尔赛体系与它所标榜的原则。
一等他脱去主持正义的伪装,便信誉扫地。一旦他开始肆无忌惮
地为侵略而侵略后,就不再能出奇制胜。偶尔他仍有神来之笔,如
1940年擘划攻击法国行动,1941年拒绝在接近莫斯科时撤退,要不
是他这么做,德军难保不会崩溃。不过希特勒根深蒂固的经验似乎来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他不断重复当年是如何被芥子气弄得半
瞎,躺在军医院里时,得知德国战败的消息。他把战败的责任归罪于
叛国行为、犹太人阴谋,及意志不够坚定等,而终其一生他始终坚持
德国只能被自己击败,不能败在外国人手里。在这种思考模式之下,
1918年的投降被当做是叛国,而德国领袖未能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便
成为希特勒一再挂在嘴边、令人听到麻木地步的论调。
不知何故希特勒好像永远无法对自己的胜利感到满足,他似乎唯
有通过以钢铁般的意志克服迫在眉睫的危机,才能肯定自我。心理学
家或许可自这一点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什么他会用一种看似毫无
战略或政治章法的方式来主导战争,直到耗尽德国的资源,到最后一
刻希特勒仍不甘示弱,在他的国家几乎已全被占领时,他仍在四面楚
歌的首都内,躲在防空洞里向全世界示威以满足自己。
煽动技巧与唯我独尊是一体的两面。希特勒无法与人正常交谈,
要不是自说自话说个不停,便是在对方好不容易抢得发言权后,陷入
不耐烦的沉默中,有时甚至会打瞌睡。对于自己由维也纳下层社会近
乎奇迹式地攀升到掌握整个德国的地位,他常喜将此归功于他个人的
特质而且当代无出其右者。于是,根据其门徒的记载,复述他崛起的
英雄事迹便成为希特勒“桌边谈话( table talks)”的令人头痛的仪
式。
希特勒的自大狂还有更可怕的后果。他自认为,而且更重要的是
他的左右侍从也相信,由于他是天生英才,因此他所有的目标都必须
在有生之年完成。而根据家族史,希特勒估计他的寿命会相当短,所
以从来等不及让成功水到渠成,总是根据他评估自己体力而来的时间
表拼命向前冲。历史上再也找不出其他依医学上的臆测而发动大战的
例子。
在大势已成定局后,希特勒早期出人意表的成功,使他得以加速
收割前人政策所带来的机会,而那些人正是他所鄙视的,尤其史特瑞
斯曼。凡尔赛和约与威斯特伐里亚和约一样都留下一个强国,面对着
其东边一群不成比例且无所屏障的小国。不过两者间的差别在于,威
斯特伐里亚和约是刻意制造这种情势,凡尔赛和约却恰好相反。凡尔
赛及洛迦诺为德国打通进入东欧的通路,德国领袖只要有耐心,总有
一天可以和平手段取得优势地位,或许甚至于可以让西方将东欧双手
奉上。但希特勒的冲撞鲁莽、狂妄自大,把原本可能发生的和平演变
变成世界大战。
逐步推翻凡尔赛协议
起先他真正的本性被看似平庸的外表所模糊。德国与西欧社会都
不认为他确实有意推翻现有的秩序,即使他经常如此表白自己的意图
也一样。受不了日益壮大的纳粹党的骚扰,对经济大恐慌及政治混乱
又束手无策,于是保守的德国领导阶层任命希特勒为首相,并在他四
周安插了可靠的保守人士,以求安心(在1933年1月30日他成立的
首任内阁中,仅有三人属纳粹党)。然而希特勒辛辛苦苦爬上这个位
置,可不是为了受国会摆布而来。经过几次粗率的打压行动(还有
1934年6月30日的一次整肃,暗杀了多名对手及反对人士),他在上
任后一年半内便自封为德国的独裁者。
西方民主国家对希特勒上台的初步反应是加快裁军的脚步。德国
政府现在是由一位曾公开宣示打算推翻凡尔赛协议,重整军备,然后
要采取扩张政策的首相主持。即使如此,各民主国仍认为没有必要提
高警觉。反而,希特勒的崛起加深了英国继续裁军的决心。有些英国
外交官甚至觉得,他比过去几任不太稳定的政府更有利于和平。英国
大使菲普斯( Phipps)兴致勃勃地向外交部汇报:“希特勒的签名对
全德的约束力是德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人。”首相麦克唐纳认为没有必
要给予法国保证,因为万一德国破坏裁军协议,“全世界的反对力量
将无与伦比”。
法国当然不会因这种安慰之词而能够心安。它主要的难题仍在于
若德国重新武装,英国又吝于给予保证,法国该如何自保。若全球舆
论在对付违规者上真的那么有力量,那英国为什么那么不愿意同意保
护法国?英国外长西蒙爵士( Sir John Simon)的答复是,因为“英国
的民意不会支持这么做”。这个回答证实了法国最忧心的一点,即英
国不愿保证的,就别指望它会加以护卫。但英国民众为什么不会支持
英国给予法国保证呢?保守党党魁也是英国政府实际上的领导人鲍德
温( Stanley Baldwin)答,因为他们认为法国不会遭到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