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74节
任何反苏的联盟。
苏联明白他的暗示。在洛迦诺后不到一年,1926年4月,德苏便
在柏林签订中立条约。双方同意在另一方受攻击时保持中立;也同意
不加入任何针对另一方而来的政治结盟或经济抵制,原则上不论所牵
涉的问题为何。实质上,这意味着集体安全原则不适用于德苏两国的
相互关系。而德国又已获豁免于对其他国家采取制裁。德苏因对波兰
共同的敌意而结合,正如总理沃斯( Wirth)对驻莫斯科大使布洛克
道夫·兰泽( Ulrich von Brockdorff Rantzau)的训示:“有一件事可以
坦白对你说,波兰务必要除掉。我不会缔结任何可能助长波兰的条
约。”
然而法国的领袖,尤其是白里安,均认为顺应政策仍是法国唯一
切乎实际的选择。万一法国最恐惧的情况发生,德国恢复好战的政
策,此刻若法国被加上破坏和解的罪名,则最后争取到英国支持及维
持美国善意态度的希望就微乎其微了。
欧洲的重心逐渐移往柏林。出人意料的是,事后想起来,史特瑞
斯曼在国内的人望在这段期间一直走下坡。全国散漫的民族主义自德
国对杨格计划( Young Plan)的反应中可见一斑。这是1929年道威斯
计划五年届满时盟国所提议的后续计划。它再把德国赔款金额降低,
并设定一个截止日期,不过是很久以后。1924年道威斯计划在德国保
守派的支持下为德国所接受;1929年时,杨格计划的条件虽更加有
利,却遭到有新窜起的纳粹党以及以共产党为后盾的保守派猛烈抨
击。最后德国国会仅以20票之差通过这个计划。
几年之间,所谓的洛迦诺精神代表着一次大战中的敌对国家寻求
和好的心态。但德文“精神”这个字也有“鬼魂”的意思,到20世
纪20年代末期,德国民族主义圈子内渐渐流行开洛迦诺“鬼魂”的
玩笑。这种奚落凡尔赛国际秩序根本精神的态度,即使在经济大恐慌
尚未激化德国政治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之前,即德国经济复苏的承平时
期便已然存在。
史特瑞斯曼死于1929年10月3日。之后便没有人能够取代他,
因为德国找不出聪明才智能与他相提并论的领袖人物,更重要的是,
因为德国的复原及欧洲的平静,有极大部分应归功于西方列强对他个
人人格的信任。有很长一段时间,一般普遍认为史特瑞斯曼集所有
“欧洲好人”的特质于一身。就这一点来说,他应可说是伟大的阿登
纳( Konrad Adenauer)总理的前辈,阿登纳意识到在德法历史宿仇的
鸿沟之上,其实两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但是当史特瑞斯曼的文件对外公开时,其内容似乎与外界对他良
好的评价相抵触。文件中透露的是一个工于心计的现实政治奉行者,
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坚持追求传统的国家利益。在他以为,这些
利益十分明确:使德国恢复到1914年前的地位,解除赔款造成的财
政负担,取得与英法对等的军事待遇,修改德东的边界,完成奥地利
与德国的统一。他的助理史特恩·鲁巴斯( Edgar Stern Rubarth)对史
特瑞斯曼的目标有如下的说明:
“史特瑞斯曼曾对我坦承他最终的希望是:使莱茵区重
获自由,收复欧本和马尔梅迪与萨尔区,完成与奥地利的统
一,以及用托管或其他方式在非洲取得一块殖民地,以保证
重要热带物资不虞匮乏,也为年轻人用不完的精力开创出
路。”
由此可见以二次大战后的用语来说,史特瑞斯曼并非“欧洲的好
人”,但在当年尚欠缺这种观念。西方政治家多与他有相同的看法,
即凡尔赛和约需要修正,尤其是西边的国界,而洛迦诺仅是其间的一
个阶段。对法国而言,在经过一场元气大伤的战争后,还不得不与重
新站起来的德国相往来,当然是痛苦难当。但这也真实地反映了新的
权力版图。史特瑞斯曼明白,即使在凡尔赛的重重束缚之下,德国仍
有实力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由此他得出一个现实政治结论:他有
机会重建德国到至少1914年前的水准甚至更高。
他并不像民族主义者所批评的,而且与纳粹的作风正好相反,他
是靠着耐心、妥协及欧洲各国取得共识的有利环境,达到他的目标。
心思敏捷使他能够以文字上的让步,尤其是在敏感而具象征意义的赔
偿问题上,以此换取终止对德国的军事占领及促成长远的变革,这些
变革必然能使德国居于日益重要的枢纽地位。不过他与民族主义分子
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凡尔赛和约无需做大幅的更动。
史特瑞斯曼之所以有机会推行其政策,全拜德国资源丰富与实力
十足之赐。战争并未使德国实力瘫痪,凡尔赛和约反而增强其地缘政
治地位。就连二次大战更惨痛许多的失败,也难以泯灭德国在欧洲的
影响力。我们不应认为纳粹对西方价值观的攻击是延续自他,比较正
确的看法应当是,纳粹激进的作风打断了史特瑞斯曼以渐进且几乎必
然是和平的方式,逐步使其国家达成在欧洲的决定性地位的轨迹。
久而久之,史特瑞斯曼的战术很可能转变成战略,权宜之计可能
变成信念。在当代,埃及总统萨达特( Sadat)最初与以色列和解的
动机,几可确定是为了瓦解西方对阿拉伯人好战的印象,使以色列居
于心理战的守势。他跟史特瑞斯曼一样,想要在敌人与其盟友间制造
裂痕。他满足以色列合理的要求,希望借此软化以国对拒绝归还阿拉
伯尤其是埃及领土的坚持。但时间一久,萨达特真的成为和平的提倡
者与国际嫌隙的弥合者,而原先他很可能只是摆个姿态。到后来,追
求和平与和解已不再是萨达特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而变成独立存在
的价值观。史特瑞斯曼当年是否也走向同样的道路?他出师未捷身先
死,使这个疑问成为历史上未解的悬案之一。
史特瑞斯曼死时,赔偿问题已即将要获得解决,德国的西界也已
确立。德国仍想修改东边国界及凡尔赛和约的裁军条款。想以占领其
领土来向德国施压的做法被证明无效,洛迦诺改良式集体安全的安排
苏联明白他的暗示。在洛迦诺后不到一年,1926年4月,德苏便
在柏林签订中立条约。双方同意在另一方受攻击时保持中立;也同意
不加入任何针对另一方而来的政治结盟或经济抵制,原则上不论所牵
涉的问题为何。实质上,这意味着集体安全原则不适用于德苏两国的
相互关系。而德国又已获豁免于对其他国家采取制裁。德苏因对波兰
共同的敌意而结合,正如总理沃斯( Wirth)对驻莫斯科大使布洛克
道夫·兰泽( Ulrich von Brockdorff Rantzau)的训示:“有一件事可以
坦白对你说,波兰务必要除掉。我不会缔结任何可能助长波兰的条
约。”
然而法国的领袖,尤其是白里安,均认为顺应政策仍是法国唯一
切乎实际的选择。万一法国最恐惧的情况发生,德国恢复好战的政
策,此刻若法国被加上破坏和解的罪名,则最后争取到英国支持及维
持美国善意态度的希望就微乎其微了。
欧洲的重心逐渐移往柏林。出人意料的是,事后想起来,史特瑞
斯曼在国内的人望在这段期间一直走下坡。全国散漫的民族主义自德
国对杨格计划( Young Plan)的反应中可见一斑。这是1929年道威斯
计划五年届满时盟国所提议的后续计划。它再把德国赔款金额降低,
并设定一个截止日期,不过是很久以后。1924年道威斯计划在德国保
守派的支持下为德国所接受;1929年时,杨格计划的条件虽更加有
利,却遭到有新窜起的纳粹党以及以共产党为后盾的保守派猛烈抨
击。最后德国国会仅以20票之差通过这个计划。
几年之间,所谓的洛迦诺精神代表着一次大战中的敌对国家寻求
和好的心态。但德文“精神”这个字也有“鬼魂”的意思,到20世
纪20年代末期,德国民族主义圈子内渐渐流行开洛迦诺“鬼魂”的
玩笑。这种奚落凡尔赛国际秩序根本精神的态度,即使在经济大恐慌
尚未激化德国政治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之前,即德国经济复苏的承平时
期便已然存在。
史特瑞斯曼死于1929年10月3日。之后便没有人能够取代他,
因为德国找不出聪明才智能与他相提并论的领袖人物,更重要的是,
因为德国的复原及欧洲的平静,有极大部分应归功于西方列强对他个
人人格的信任。有很长一段时间,一般普遍认为史特瑞斯曼集所有
“欧洲好人”的特质于一身。就这一点来说,他应可说是伟大的阿登
纳( Konrad Adenauer)总理的前辈,阿登纳意识到在德法历史宿仇的
鸿沟之上,其实两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但是当史特瑞斯曼的文件对外公开时,其内容似乎与外界对他良
好的评价相抵触。文件中透露的是一个工于心计的现实政治奉行者,
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坚持追求传统的国家利益。在他以为,这些
利益十分明确:使德国恢复到1914年前的地位,解除赔款造成的财
政负担,取得与英法对等的军事待遇,修改德东的边界,完成奥地利
与德国的统一。他的助理史特恩·鲁巴斯( Edgar Stern Rubarth)对史
特瑞斯曼的目标有如下的说明:
“史特瑞斯曼曾对我坦承他最终的希望是:使莱茵区重
获自由,收复欧本和马尔梅迪与萨尔区,完成与奥地利的统
一,以及用托管或其他方式在非洲取得一块殖民地,以保证
重要热带物资不虞匮乏,也为年轻人用不完的精力开创出
路。”
由此可见以二次大战后的用语来说,史特瑞斯曼并非“欧洲的好
人”,但在当年尚欠缺这种观念。西方政治家多与他有相同的看法,
即凡尔赛和约需要修正,尤其是西边的国界,而洛迦诺仅是其间的一
个阶段。对法国而言,在经过一场元气大伤的战争后,还不得不与重
新站起来的德国相往来,当然是痛苦难当。但这也真实地反映了新的
权力版图。史特瑞斯曼明白,即使在凡尔赛的重重束缚之下,德国仍
有实力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由此他得出一个现实政治结论:他有
机会重建德国到至少1914年前的水准甚至更高。
他并不像民族主义者所批评的,而且与纳粹的作风正好相反,他
是靠着耐心、妥协及欧洲各国取得共识的有利环境,达到他的目标。
心思敏捷使他能够以文字上的让步,尤其是在敏感而具象征意义的赔
偿问题上,以此换取终止对德国的军事占领及促成长远的变革,这些
变革必然能使德国居于日益重要的枢纽地位。不过他与民族主义分子
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凡尔赛和约无需做大幅的更动。
史特瑞斯曼之所以有机会推行其政策,全拜德国资源丰富与实力
十足之赐。战争并未使德国实力瘫痪,凡尔赛和约反而增强其地缘政
治地位。就连二次大战更惨痛许多的失败,也难以泯灭德国在欧洲的
影响力。我们不应认为纳粹对西方价值观的攻击是延续自他,比较正
确的看法应当是,纳粹激进的作风打断了史特瑞斯曼以渐进且几乎必
然是和平的方式,逐步使其国家达成在欧洲的决定性地位的轨迹。
久而久之,史特瑞斯曼的战术很可能转变成战略,权宜之计可能
变成信念。在当代,埃及总统萨达特( Sadat)最初与以色列和解的
动机,几可确定是为了瓦解西方对阿拉伯人好战的印象,使以色列居
于心理战的守势。他跟史特瑞斯曼一样,想要在敌人与其盟友间制造
裂痕。他满足以色列合理的要求,希望借此软化以国对拒绝归还阿拉
伯尤其是埃及领土的坚持。但时间一久,萨达特真的成为和平的提倡
者与国际嫌隙的弥合者,而原先他很可能只是摆个姿态。到后来,追
求和平与和解已不再是萨达特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而变成独立存在
的价值观。史特瑞斯曼当年是否也走向同样的道路?他出师未捷身先
死,使这个疑问成为历史上未解的悬案之一。
史特瑞斯曼死时,赔偿问题已即将要获得解决,德国的西界也已
确立。德国仍想修改东边国界及凡尔赛和约的裁军条款。想以占领其
领土来向德国施压的做法被证明无效,洛迦诺改良式集体安全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