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72节
白里安及史特瑞斯曼,因他们所属的国家彼此猜忌对立才引发战争,
使和平难以巩固。
凡尔赛秩序没有地缘政治为基础,因此必须靠各国政治家的私交
来维持,这也是史无前例的。19世纪主导外交政策的是贵族,在他们
的圈子里,大家对抽象的概念有共同的认识。他们彼此多半能相处融
洽,但不会认为私人情谊能够影响他们对本身国家利益的评估。任何
协定决不会以当时“气氛”作为签署的理由,也不致为了维护某人在
位而做出让步。领袖们也不以称呼对方的名而不称姓,以向其人民显
示彼此关系之良好。
这种外交形态在一次大战后起了变化。从此将外交关系个人化的
趋势便一发不可收拾。当白里安欢迎德国加入国际联盟时,他特别强
调史特瑞斯曼的人品,史特瑞斯曼也投桃报李。同样的,因听说张伯
伦对法国有个人偏好,促使史特瑞斯曼在张伯伦于1924年继较亲德
的寇松爵士后出任外相时,加快执行其顺应政策及承认德国的西界。
奥斯汀·张伯伦系名门之后。父亲是才干过人、足智多谋的约瑟
夫·张伯伦( Joseph Chamberlain),20世纪初时曾主张与德国结盟。
日后签订慕尼黑协定的内维尔·张伯伦( Neville Chamberlain)则是其
同父异母的兄弟。奥斯汀在数任英国联合政府中均握有极大的权力。
但他与父亲一样都未做到最高的首相位置;事实上,他也是20世纪
英国保守党唯一一位未做过首相的领袖。有一说法指他“每战必与,
每役必输”。麦克米伦首相( Harold Macmillan)对他的评语是:“此
人口才一流,但气势不足。条理分明,但不够锐利。他倍受尊敬,但
无法令人生畏。”
张伯伦主要的外交成就便是促成洛迦诺协约。他亲法的立场众所
周知,还曾说过他“像女人一般爱恋法国”的话。史特瑞斯曼害怕会
有英法同盟出现。史特瑞斯曼是基于这种顾虑乃发动最后签订洛迦诺
协约的过程。
事后看来,对欧洲疆界线双重标准的缺失便很清楚。但张伯伦认
为这已是将英国的战略承诺大为延伸,已到达英国民意能接受的底
线。英国在18世纪初之前,均是以英吉利海峡为其安全国界。整个
19世纪,这个安全界线移到了低地国家。张伯伦则试图再移向莱茵
河,但后来德国于1936年越界时,英国并未起而捍卫。至于保障波
兰,在1925年时英国政治家尚没有这种见地。
白里安则是法国第三共和的典型政治人物。他以左翼激进分子起
家,后来成为内阁中固定的一员,偶尔担任总理,多半是任外长(曾
历任14届政府的外长)。他很早便警悟到法国相对于德国的弱势,因
此认为与德国修好是法国维护长期安全的上上策。凭他个人长袖善舞
的手腕,他希望能为德国解除凡尔赛和约中最严苛的条款。
白里安这种政策在曾遭德军蹂躏的国度中不可能受欢迎。也很难
判断他这个政策是为消弭一个世纪来的仇视,还是为现实政治而不得
不如此。在危机发生时,法国人喜欢立场强硬不妥协的普恩加来,他
坚持必须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当危机演变到不可收拾时,如占领鲁
尔区之后,白里安就会再度出山。如此变换频仍的缺点就是,法国无
法有始有终地贯彻这相反两种政策中的任一种:法国已没有足够的实
力执行普恩加来的政策,但法国民意令白里安没有太多的筹码可与德
国达成永久的和解。
且不论白里安真正的动机为何,他明白法国若不主动修好,也会
在英美压力及德国日益强盛的逼迫下这么做。史特瑞斯曼虽强烈反对
凡尔赛和约,他却相信缓和与法国的紧张关系,可加速裁军条款的修
正,并成为改定德国东界的基础。
1926年9月27日,白里安与史特瑞斯曼在法国近日内瓦的侏罗
山脉( Jura Mountains)中,一个穷乡僻壤的村落施瓦希(Thoiry)会
面。当时德国刚获准加入国际联盟,白里安以一篇亲切且热忱感人的
演说表示欢迎。在此有利的气氛下,两位外长研拟出一套整体协议,
打算一劳永逸地解决战争留下的问题。法国将归还萨尔区,凡尔赛和
约要求的公民投票不会举行。法军在一年内会撤出莱茵区,盟国军委
会将退出德国。德国方面则会为萨尔区的矿产支付三亿马克,并加速
偿还对法国的赔款,实现道威斯计划。白里安等于是想以凡尔赛和约
最为德国不满的条款,来交换对法国经济复苏的援助。协议内容显示
出双方处于不平等的谈判地位。德国得到的是永久性、无法收回的好
处;而法国所获得的不过是只此一次、暂短的金钱上的收益,而且有
一些是重复德国已做过的保证。
这个协议在巴黎与柏林都遭到反对。德国民族主义者对任何形式
的遵从凡尔赛和约,不论实际条件多么有利,一定是反对到底,而白
里安则被指责抛弃了莱茵河的缓冲区。发行公债筹措德国额外的支出
也成问题。于是白里安在11月11日突然中止谈判,宣称“施瓦希构
想尽速实施的希望因技术性障碍而破灭”。
这是两次大战期间德法最后一次尝试达成全面的协议。至于即使
这个协议得以付诸实施,后来的历史是否就会大为改观,也不得而
知。因为洛迦诺式外交所引发的基本问题,即和解究竟会促使德国接
受凡尔赛国际秩序,还是会助长德国威胁这个秩序的问题,依然无
解。
洛迦诺之后,这个问题越来越难以回答。英国相信和解是唯一可
行的方式。美国也认为在道德上有义务与德国和好。战略或地缘政治
分析已不流行,各国虽对正义一词各有迥然不同的定义,却都把它挂
在嘴上。一连串肯定国际联盟一般性原则与呼吁的条约陆续出炉,部
分是出于信念,部分是出于不胜其扰,也有部分条约是出于想要逃避
地缘政治的残酷现实。
后洛迦诺时期,只见法国一步步自凡尔赛和约的安排中退却,虽
明知其不可,但在英美不断施压之下也只有一再让步。这段期间资金
使和平难以巩固。
凡尔赛秩序没有地缘政治为基础,因此必须靠各国政治家的私交
来维持,这也是史无前例的。19世纪主导外交政策的是贵族,在他们
的圈子里,大家对抽象的概念有共同的认识。他们彼此多半能相处融
洽,但不会认为私人情谊能够影响他们对本身国家利益的评估。任何
协定决不会以当时“气氛”作为签署的理由,也不致为了维护某人在
位而做出让步。领袖们也不以称呼对方的名而不称姓,以向其人民显
示彼此关系之良好。
这种外交形态在一次大战后起了变化。从此将外交关系个人化的
趋势便一发不可收拾。当白里安欢迎德国加入国际联盟时,他特别强
调史特瑞斯曼的人品,史特瑞斯曼也投桃报李。同样的,因听说张伯
伦对法国有个人偏好,促使史特瑞斯曼在张伯伦于1924年继较亲德
的寇松爵士后出任外相时,加快执行其顺应政策及承认德国的西界。
奥斯汀·张伯伦系名门之后。父亲是才干过人、足智多谋的约瑟
夫·张伯伦( Joseph Chamberlain),20世纪初时曾主张与德国结盟。
日后签订慕尼黑协定的内维尔·张伯伦( Neville Chamberlain)则是其
同父异母的兄弟。奥斯汀在数任英国联合政府中均握有极大的权力。
但他与父亲一样都未做到最高的首相位置;事实上,他也是20世纪
英国保守党唯一一位未做过首相的领袖。有一说法指他“每战必与,
每役必输”。麦克米伦首相( Harold Macmillan)对他的评语是:“此
人口才一流,但气势不足。条理分明,但不够锐利。他倍受尊敬,但
无法令人生畏。”
张伯伦主要的外交成就便是促成洛迦诺协约。他亲法的立场众所
周知,还曾说过他“像女人一般爱恋法国”的话。史特瑞斯曼害怕会
有英法同盟出现。史特瑞斯曼是基于这种顾虑乃发动最后签订洛迦诺
协约的过程。
事后看来,对欧洲疆界线双重标准的缺失便很清楚。但张伯伦认
为这已是将英国的战略承诺大为延伸,已到达英国民意能接受的底
线。英国在18世纪初之前,均是以英吉利海峡为其安全国界。整个
19世纪,这个安全界线移到了低地国家。张伯伦则试图再移向莱茵
河,但后来德国于1936年越界时,英国并未起而捍卫。至于保障波
兰,在1925年时英国政治家尚没有这种见地。
白里安则是法国第三共和的典型政治人物。他以左翼激进分子起
家,后来成为内阁中固定的一员,偶尔担任总理,多半是任外长(曾
历任14届政府的外长)。他很早便警悟到法国相对于德国的弱势,因
此认为与德国修好是法国维护长期安全的上上策。凭他个人长袖善舞
的手腕,他希望能为德国解除凡尔赛和约中最严苛的条款。
白里安这种政策在曾遭德军蹂躏的国度中不可能受欢迎。也很难
判断他这个政策是为消弭一个世纪来的仇视,还是为现实政治而不得
不如此。在危机发生时,法国人喜欢立场强硬不妥协的普恩加来,他
坚持必须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当危机演变到不可收拾时,如占领鲁
尔区之后,白里安就会再度出山。如此变换频仍的缺点就是,法国无
法有始有终地贯彻这相反两种政策中的任一种:法国已没有足够的实
力执行普恩加来的政策,但法国民意令白里安没有太多的筹码可与德
国达成永久的和解。
且不论白里安真正的动机为何,他明白法国若不主动修好,也会
在英美压力及德国日益强盛的逼迫下这么做。史特瑞斯曼虽强烈反对
凡尔赛和约,他却相信缓和与法国的紧张关系,可加速裁军条款的修
正,并成为改定德国东界的基础。
1926年9月27日,白里安与史特瑞斯曼在法国近日内瓦的侏罗
山脉( Jura Mountains)中,一个穷乡僻壤的村落施瓦希(Thoiry)会
面。当时德国刚获准加入国际联盟,白里安以一篇亲切且热忱感人的
演说表示欢迎。在此有利的气氛下,两位外长研拟出一套整体协议,
打算一劳永逸地解决战争留下的问题。法国将归还萨尔区,凡尔赛和
约要求的公民投票不会举行。法军在一年内会撤出莱茵区,盟国军委
会将退出德国。德国方面则会为萨尔区的矿产支付三亿马克,并加速
偿还对法国的赔款,实现道威斯计划。白里安等于是想以凡尔赛和约
最为德国不满的条款,来交换对法国经济复苏的援助。协议内容显示
出双方处于不平等的谈判地位。德国得到的是永久性、无法收回的好
处;而法国所获得的不过是只此一次、暂短的金钱上的收益,而且有
一些是重复德国已做过的保证。
这个协议在巴黎与柏林都遭到反对。德国民族主义者对任何形式
的遵从凡尔赛和约,不论实际条件多么有利,一定是反对到底,而白
里安则被指责抛弃了莱茵河的缓冲区。发行公债筹措德国额外的支出
也成问题。于是白里安在11月11日突然中止谈判,宣称“施瓦希构
想尽速实施的希望因技术性障碍而破灭”。
这是两次大战期间德法最后一次尝试达成全面的协议。至于即使
这个协议得以付诸实施,后来的历史是否就会大为改观,也不得而
知。因为洛迦诺式外交所引发的基本问题,即和解究竟会促使德国接
受凡尔赛国际秩序,还是会助长德国威胁这个秩序的问题,依然无
解。
洛迦诺之后,这个问题越来越难以回答。英国相信和解是唯一可
行的方式。美国也认为在道德上有义务与德国和好。战略或地缘政治
分析已不流行,各国虽对正义一词各有迥然不同的定义,却都把它挂
在嘴上。一连串肯定国际联盟一般性原则与呼吁的条约陆续出炉,部
分是出于信念,部分是出于不胜其扰,也有部分条约是出于想要逃避
地缘政治的残酷现实。
后洛迦诺时期,只见法国一步步自凡尔赛和约的安排中退却,虽
明知其不可,但在英美不断施压之下也只有一再让步。这段期间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