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65节
恐惧尚不及对法国的疑虑,它误以为法国的行为是出于傲慢,不是出
于恐慌。后来英国虽勉强同意白里安的提议,但其真正的动机反映在
内阁某文件中,文中解释与法结盟是为了加强英国与德国的关系:
“德国对我而言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不仅因彼我间的
贸易,更因它是俄罗斯情势的关键。在现有状况下,协助德
国或会使我招致背弃法国的指责,但法国若为我盟国,则此
种指责便不致出现。”
不论法国总统米勒兰( Alexandre Millerand)感受到英国是在避重
就轻,或仅是觉得这盟约太不具体,他拒绝了白里安的建议,白里安
因此辞职。
法国未能说服英国结成传统式同盟后,便转向国际联盟,希望在
国联中为侵略立下明确的定义,以达到保障其安全的结果。定义确立
后再融入国联架构中成为一项明确的义务,借此使国际联盟转换为全
球性同盟。1923年9月,在法英敦促之下,国际联盟理事会完成一项
全球性互助条约。一旦发生冲突,理事会将获授权,可判定哪一国为
侵略者,哪一国为受害者。每一会员国都有义务,在签约国所在的那
一洲(加上此句是为避免国际联盟须涉人殖民地冲突)协助受害国,
必要时可诉诸武力。由于集体安全原则下的义务应来自整体原因,而
非国家利益,因此条约中规定,受害国若要获得援助,就必须事先签
署经国联认可的裁军协定,并按照约定的时间表减少其军力。
由于受害国通常都是较弱的一方,国联这个互助条约( Treaty of
Mutual Assistance)其实是让易受侵害的国家更加为难,令侵略者更加
有恃无恐。更何况全面性裁军协定的时间表需经年累月的谈判,这个
互助条约反而会制造大片真空。国际联盟抵抗侵略的义务被延到很久
以后的不可知的未来,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及其他受到威胁的国家就
只有自求多福了。
互助条约中虽列有种种例外条款,却未能获得各国的支持。美苏
拒绝考虑,德国从未被要求表示意见。一旦明白这个草约可能使在各
洲都有殖民地的英国,必须协助世界任何角落的任何被侵略国后,工
党首相麦克唐纳( Ramsay Mac Donald)也感觉不得不表示,英国虽曾
参与草拟,但无法接受这个条约。
此时,法国追求安全已到走火入魔的程度。它不肯承认一切努力
只是白费力气,始终不放弃要找出符合集体安全原则的对抗侵略的标
准,特别是麦克唐纳领导下的英国政府强烈支持集体安全与裁军,即
国际联盟所标榜的先进目标。最后麦克唐纳与法国新任总理赫里欧
( Edouard Herriot),想出一个互助条约的变体。1924年的日内瓦议定
书( Geneva Protocol),要求所有国际冲突均应由国际联盟仲裁,并订
出三个各国有义务协助被侵略者的标准:侵略国拒绝交由理事会调解
以解决争议;侵略国未能将争议交由司法解决或仲裁;第三点当然是
受害国必须参与全面性的裁军计划。所有签署国均有义务以任何可行
方式,协助受害国对抗合于上述标准的侵略者。
不过日内瓦议定书因同样的理由,落得与互助条约同样的下场,
20世纪20年代所有其他的集体安全方案也都未能成功。这个议定书
超出英国能接受的范围,却远不及法国想要达成的目标。英国做此提
议是为吸引法国加入裁军,不是要为自己多加一份防御义务。法国主
要则是为确立互助的义务,裁军充其量只是次要的考虑。美国的态度
已注定其失败,美国表示不会遵守日内瓦议定书,也不会容许议定书
中的条款干预美国的贸易。到英国皇家国防参谋( Imperial Defense
Staff)主席警告,这个议定书会使英国兵力过度延伸,十分危险时,
英国内阁便在1925年初退出。
这种安排实在荒谬,抵抗侵略者的先决条件是受害者必须先裁
军,地缘政治考虑及一地的战略重要性,即千百年来国与国交战的理
由,如今已不被视为正当理由。照这个原理推论,英国之所以要保卫
比利时,是因为比国已裁军,不是基于它的战略地位重要。经过相当
时日的谈判,各民主国在裁军及集体安全两方面均毫无进展。集体安
全倾向于将侵略转为抽象的法律问题,而且不考虑特定的威胁或承
诺,这反而无助于凝聚共识,令各国倍感挫折。
英国虽在言词上大力支持集体安全,但显然认为集体安全下的义
务没有传统联盟所要求的义务那么具强制性。这由英国内阁的表现可
见一斑,在发明各式各样的集体安全架构上它迭有创见,却抵死拒绝
与法国签订正式盟约,直到十五年后战争爆发前夕都是如此。要不是
英国把集体安全的义务看成比同盟的义务要履行的可能性较小,或是
较易于规避,态度上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差异。
盟国最聪明的做法,应是主动将凡尔赛和约中对德国最严苛的条
款删去,并促成英法间坚定的联盟。丘吉尔( Winston Churchill)就
曾有这种想法,他赞成与法国结盟,“如果(且唯有)它全然改变对
德国的待遇,并衷心地接受英国协助及友好德国之政策。”可惜这个
政策未能一贯地加以推行。法国领袖太过惧怕德国及反德情绪高涨的
法国民意,英国领袖则对法国的图谋太多疑。
凡尔赛和约的裁军条款拉大了英法间的鸿沟。具讽刺意味的是这
反而方便德国取得军事上的优势,加以东欧的弱势,久而久之德国在
地缘政治上的优越地位便告确立。盟国的一大败笔是在立下不公平条
款之后,又未能制定查证其实施情形的制度。法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主
要代表之一达赫狄欧( Andre Tardieu) 1919年写给豪斯上校的信中即
预言,未制定查证体制将使和约中的裁军条款滞碍难行:
“正草拟中的是一个不完整的工具,危险且荒谬。国联
是否会对德表示:‘请证明我的情报错误’,甚至‘我们希望
查证,。但那便是主张有监督权,德国将回答: ‘你有何权
利?,德国会如此答复,若没有和约强迫它必须承认查证权,
那这么回答将很合理。”
在武器管制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前那段懵懂时期,没有人觉得要
于恐慌。后来英国虽勉强同意白里安的提议,但其真正的动机反映在
内阁某文件中,文中解释与法结盟是为了加强英国与德国的关系:
“德国对我而言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不仅因彼我间的
贸易,更因它是俄罗斯情势的关键。在现有状况下,协助德
国或会使我招致背弃法国的指责,但法国若为我盟国,则此
种指责便不致出现。”
不论法国总统米勒兰( Alexandre Millerand)感受到英国是在避重
就轻,或仅是觉得这盟约太不具体,他拒绝了白里安的建议,白里安
因此辞职。
法国未能说服英国结成传统式同盟后,便转向国际联盟,希望在
国联中为侵略立下明确的定义,以达到保障其安全的结果。定义确立
后再融入国联架构中成为一项明确的义务,借此使国际联盟转换为全
球性同盟。1923年9月,在法英敦促之下,国际联盟理事会完成一项
全球性互助条约。一旦发生冲突,理事会将获授权,可判定哪一国为
侵略者,哪一国为受害者。每一会员国都有义务,在签约国所在的那
一洲(加上此句是为避免国际联盟须涉人殖民地冲突)协助受害国,
必要时可诉诸武力。由于集体安全原则下的义务应来自整体原因,而
非国家利益,因此条约中规定,受害国若要获得援助,就必须事先签
署经国联认可的裁军协定,并按照约定的时间表减少其军力。
由于受害国通常都是较弱的一方,国联这个互助条约( Treaty of
Mutual Assistance)其实是让易受侵害的国家更加为难,令侵略者更加
有恃无恐。更何况全面性裁军协定的时间表需经年累月的谈判,这个
互助条约反而会制造大片真空。国际联盟抵抗侵略的义务被延到很久
以后的不可知的未来,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及其他受到威胁的国家就
只有自求多福了。
互助条约中虽列有种种例外条款,却未能获得各国的支持。美苏
拒绝考虑,德国从未被要求表示意见。一旦明白这个草约可能使在各
洲都有殖民地的英国,必须协助世界任何角落的任何被侵略国后,工
党首相麦克唐纳( Ramsay Mac Donald)也感觉不得不表示,英国虽曾
参与草拟,但无法接受这个条约。
此时,法国追求安全已到走火入魔的程度。它不肯承认一切努力
只是白费力气,始终不放弃要找出符合集体安全原则的对抗侵略的标
准,特别是麦克唐纳领导下的英国政府强烈支持集体安全与裁军,即
国际联盟所标榜的先进目标。最后麦克唐纳与法国新任总理赫里欧
( Edouard Herriot),想出一个互助条约的变体。1924年的日内瓦议定
书( Geneva Protocol),要求所有国际冲突均应由国际联盟仲裁,并订
出三个各国有义务协助被侵略者的标准:侵略国拒绝交由理事会调解
以解决争议;侵略国未能将争议交由司法解决或仲裁;第三点当然是
受害国必须参与全面性的裁军计划。所有签署国均有义务以任何可行
方式,协助受害国对抗合于上述标准的侵略者。
不过日内瓦议定书因同样的理由,落得与互助条约同样的下场,
20世纪20年代所有其他的集体安全方案也都未能成功。这个议定书
超出英国能接受的范围,却远不及法国想要达成的目标。英国做此提
议是为吸引法国加入裁军,不是要为自己多加一份防御义务。法国主
要则是为确立互助的义务,裁军充其量只是次要的考虑。美国的态度
已注定其失败,美国表示不会遵守日内瓦议定书,也不会容许议定书
中的条款干预美国的贸易。到英国皇家国防参谋( Imperial Defense
Staff)主席警告,这个议定书会使英国兵力过度延伸,十分危险时,
英国内阁便在1925年初退出。
这种安排实在荒谬,抵抗侵略者的先决条件是受害者必须先裁
军,地缘政治考虑及一地的战略重要性,即千百年来国与国交战的理
由,如今已不被视为正当理由。照这个原理推论,英国之所以要保卫
比利时,是因为比国已裁军,不是基于它的战略地位重要。经过相当
时日的谈判,各民主国在裁军及集体安全两方面均毫无进展。集体安
全倾向于将侵略转为抽象的法律问题,而且不考虑特定的威胁或承
诺,这反而无助于凝聚共识,令各国倍感挫折。
英国虽在言词上大力支持集体安全,但显然认为集体安全下的义
务没有传统联盟所要求的义务那么具强制性。这由英国内阁的表现可
见一斑,在发明各式各样的集体安全架构上它迭有创见,却抵死拒绝
与法国签订正式盟约,直到十五年后战争爆发前夕都是如此。要不是
英国把集体安全的义务看成比同盟的义务要履行的可能性较小,或是
较易于规避,态度上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差异。
盟国最聪明的做法,应是主动将凡尔赛和约中对德国最严苛的条
款删去,并促成英法间坚定的联盟。丘吉尔( Winston Churchill)就
曾有这种想法,他赞成与法国结盟,“如果(且唯有)它全然改变对
德国的待遇,并衷心地接受英国协助及友好德国之政策。”可惜这个
政策未能一贯地加以推行。法国领袖太过惧怕德国及反德情绪高涨的
法国民意,英国领袖则对法国的图谋太多疑。
凡尔赛和约的裁军条款拉大了英法间的鸿沟。具讽刺意味的是这
反而方便德国取得军事上的优势,加以东欧的弱势,久而久之德国在
地缘政治上的优越地位便告确立。盟国的一大败笔是在立下不公平条
款之后,又未能制定查证其实施情形的制度。法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主
要代表之一达赫狄欧( Andre Tardieu) 1919年写给豪斯上校的信中即
预言,未制定查证体制将使和约中的裁军条款滞碍难行:
“正草拟中的是一个不完整的工具,危险且荒谬。国联
是否会对德表示:‘请证明我的情报错误’,甚至‘我们希望
查证,。但那便是主张有监督权,德国将回答: ‘你有何权
利?,德国会如此答复,若没有和约强迫它必须承认查证权,
那这么回答将很合理。”
在武器管制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前那段懵懂时期,没有人觉得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