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 第62节
衡德国的可取之处。但它们绝无可能取代过去奥地利及俄罗斯所处的
地位。它们都太弱,又陷于内部纷扰与彼此敌对而无法自拔。它们的
东面环伺着革命后的俄罗斯,也正为其领土损失而喧嚷不已。一旦俄
罗斯恢复实力,它对这些小国家的威胁性不下于德国。
于是欧洲的稳定全恃于法国。先前是结合了美、英、法、俄的力
量才使德国投降。如今这四国当中,美国再度倾向于孤立主义,俄国
由于其革命及所谓的东欧诸小国“防疫( cordon sanitaire)”妨碍其向
法国施援,而与欧洲相隔绝。法国为维护和平便需扮演全欧的警察。
然而法国不仅没有采取如此干预性政策的意图与实力,而且就算有意
这么做,也会发现自己孤单无援,被英美两国所遗弃。
不过,凡尔赛和约最危险的弱点是心理上的。维也纳会议所建立
的国际秩序,有符合均势要求的保守势力团结原则为后盾,而实际上
最有能力维持维也纳和解的各大国,都认为和约内容很公平。但凡尔
赛和约却注定短命,因其标榜的价值观与执行和约所需的诱因相互冲
突:有能力维护和约的国家大多认为其内容在某一方面有欠公平。
一次世界大战的矛盾之处在于,作战的目的是为遏阻德国势力兴
起及可能称霸欧洲,且民意曾高涨到难以建立与敌人和解的和平。然
而到最后,威尔逊的原则却使盟国无法达到能够压制德国的和平,各
国也不认为和约很公正。根据抽象原则执行外交政策的代价,便是无
法处理个别案例的特殊情况。由于集会于凡尔赛的各国领袖,既不愿
意根据战胜国必然有的权利,也不肯依照均势原则对各国实力的评
估,来削弱德国实力,他们便只有将要求德国裁军解释为各国全面裁
军的第一步,将要求赔偿解释为对战争本身的补偿。
盟国如此解释要求德国裁军的理由,是破坏了维持和约所需要的
心理准备。因为从一开始,德国便可因此抗议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并
要求重新武装或其他国家也裁军到与它相同的水准,而德国也的确如
此抗议。在裁军过程中,凡尔赛和约的相关条款反令战胜国自觉理
亏。在每次裁军会议上,德国一定采取理直气壮的高姿态,通常英国
会表示支持。但法国若同意在裁军上对德国一视同仁,那想要护卫东
欧各国的独立便不可能。因此和约中的裁军条款势必导致不是法国就
是德国必须裁军。而不论是哪一种情形,法国均不具备足够的力量保
卫东欧,最后甚至是自身难保。
同样的,禁止奥地利与德国合并,而在捷克境内又有一大群德裔
少数民族,波兰境内也有一支人数较少的德裔少数民族,这些都违反
民族自决原则。所以德国追求民族统一的运动有凡尔赛和约基本原则
为后盾,更增添民主国家的罪恶感。
造成最大心理负担的是和约的第231条,通称的战争罪(War
Guilt)条款。这一条指德国需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负全责,并对此
提出严厉的道德谴责。和约中大部分的惩罚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及
军事,完全根据德国是罪魁祸首的前提而来。
18世纪主持议和的人一定视“战罪条款”为荒谬不可思议。他
们认为战争是利益起冲突的必然结果,与道德无涉。在十八世纪战争
结束后所签订的条约里,战败国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不致受到道德批
判。而威尔逊及参与凡尔赛和约的人士则认为,1914~1918年战争的
起因必须归罪于某个坏蛋,并且必须加以惩罚。
但是当仇恨消退后,有识之士逐渐发现,战争爆发的责任归属要
复杂得多。固然德国必须负一大部分责任,但只处罚德国是否公平?
第231条款是否恰当?一旦大家开始产生这些疑问,尤其在1920年
的英国,欲执行和约中惩处德国的条款的意愿,就渐渐动摇。良心不
安的议和代表们,对他们完成的和约是否公平不再有把握,便失去执
行此约的决心。对这一点德国当然没有责任。在德国大众的口里,第
231条款被称做“战罪谎言”。建立均势已有实质上的困难,如今又
有建立道德均势的心理障碍。
由此可知,研拟凡尔赛和平方案的各国代表最后得到的是反效
果。他们想削减德国的实力,却反而增强了德国的地缘政治地位。从
长期来看,德国在凡尔赛和约后的地位比战前更大大有利于主宰欧
洲。一等到德国摆脱裁军的束缚,而这是迟早的事,它注定会变得空
前的强大。尼科尔森( Harold Nicolson)曾有这样的结论:“我们初来
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
过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第十章 胜利者的困境
集体安全的观念
凡尔赛和约的监督执行建立在两个相互抵消的基本概念上。其中
一个概念因太过广泛,另一个则因太过狭隘,均告失败。集体安全概
念就是太空泛,不适用于最可能扰乱和平的特殊情况,取而代之的英
法非正式合作协议又太分散欠缺决心,不足以对抗德国大规模的挑
衅。不到五年,两个战败国又在拉巴洛(Rapallo)携手。德国与苏联
合作日益密切对凡尔赛体系是重大打击,但已丧失斗志的各民主国一
开始并未意识到其严重性。
一次大战结束时,多年来有关国际事务道德与利益孰重的辩论似
已终结,而且是法律及道德占上风。经过这场战争的洗礼,许多人期
盼世界会变得更好,并尽可能远离被他们视为曾夺走大批年轻人生命
的“现实政治”。虽然当时美国正逐渐退回孤立主义,它却是这个过
程的催生者。威尔逊描绘的美景是,即便美国退出,欧洲仍应遵行他
所倡导的方向,通过集体安全来维持稳定,放弃传统追求结盟及均势
的做法。
此后在美国的说法里,美国所加入的盟约——如北大西洋公约组
织(NATO) 通常都被说成是达成集体安全的工具。然而这并非
盟约( alliance)这个字的原始意义,因为基本上,集体安全与结盟是
地位。它们都太弱,又陷于内部纷扰与彼此敌对而无法自拔。它们的
东面环伺着革命后的俄罗斯,也正为其领土损失而喧嚷不已。一旦俄
罗斯恢复实力,它对这些小国家的威胁性不下于德国。
于是欧洲的稳定全恃于法国。先前是结合了美、英、法、俄的力
量才使德国投降。如今这四国当中,美国再度倾向于孤立主义,俄国
由于其革命及所谓的东欧诸小国“防疫( cordon sanitaire)”妨碍其向
法国施援,而与欧洲相隔绝。法国为维护和平便需扮演全欧的警察。
然而法国不仅没有采取如此干预性政策的意图与实力,而且就算有意
这么做,也会发现自己孤单无援,被英美两国所遗弃。
不过,凡尔赛和约最危险的弱点是心理上的。维也纳会议所建立
的国际秩序,有符合均势要求的保守势力团结原则为后盾,而实际上
最有能力维持维也纳和解的各大国,都认为和约内容很公平。但凡尔
赛和约却注定短命,因其标榜的价值观与执行和约所需的诱因相互冲
突:有能力维护和约的国家大多认为其内容在某一方面有欠公平。
一次世界大战的矛盾之处在于,作战的目的是为遏阻德国势力兴
起及可能称霸欧洲,且民意曾高涨到难以建立与敌人和解的和平。然
而到最后,威尔逊的原则却使盟国无法达到能够压制德国的和平,各
国也不认为和约很公正。根据抽象原则执行外交政策的代价,便是无
法处理个别案例的特殊情况。由于集会于凡尔赛的各国领袖,既不愿
意根据战胜国必然有的权利,也不肯依照均势原则对各国实力的评
估,来削弱德国实力,他们便只有将要求德国裁军解释为各国全面裁
军的第一步,将要求赔偿解释为对战争本身的补偿。
盟国如此解释要求德国裁军的理由,是破坏了维持和约所需要的
心理准备。因为从一开始,德国便可因此抗议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并
要求重新武装或其他国家也裁军到与它相同的水准,而德国也的确如
此抗议。在裁军过程中,凡尔赛和约的相关条款反令战胜国自觉理
亏。在每次裁军会议上,德国一定采取理直气壮的高姿态,通常英国
会表示支持。但法国若同意在裁军上对德国一视同仁,那想要护卫东
欧各国的独立便不可能。因此和约中的裁军条款势必导致不是法国就
是德国必须裁军。而不论是哪一种情形,法国均不具备足够的力量保
卫东欧,最后甚至是自身难保。
同样的,禁止奥地利与德国合并,而在捷克境内又有一大群德裔
少数民族,波兰境内也有一支人数较少的德裔少数民族,这些都违反
民族自决原则。所以德国追求民族统一的运动有凡尔赛和约基本原则
为后盾,更增添民主国家的罪恶感。
造成最大心理负担的是和约的第231条,通称的战争罪(War
Guilt)条款。这一条指德国需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负全责,并对此
提出严厉的道德谴责。和约中大部分的惩罚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及
军事,完全根据德国是罪魁祸首的前提而来。
18世纪主持议和的人一定视“战罪条款”为荒谬不可思议。他
们认为战争是利益起冲突的必然结果,与道德无涉。在十八世纪战争
结束后所签订的条约里,战败国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不致受到道德批
判。而威尔逊及参与凡尔赛和约的人士则认为,1914~1918年战争的
起因必须归罪于某个坏蛋,并且必须加以惩罚。
但是当仇恨消退后,有识之士逐渐发现,战争爆发的责任归属要
复杂得多。固然德国必须负一大部分责任,但只处罚德国是否公平?
第231条款是否恰当?一旦大家开始产生这些疑问,尤其在1920年
的英国,欲执行和约中惩处德国的条款的意愿,就渐渐动摇。良心不
安的议和代表们,对他们完成的和约是否公平不再有把握,便失去执
行此约的决心。对这一点德国当然没有责任。在德国大众的口里,第
231条款被称做“战罪谎言”。建立均势已有实质上的困难,如今又
有建立道德均势的心理障碍。
由此可知,研拟凡尔赛和平方案的各国代表最后得到的是反效
果。他们想削减德国的实力,却反而增强了德国的地缘政治地位。从
长期来看,德国在凡尔赛和约后的地位比战前更大大有利于主宰欧
洲。一等到德国摆脱裁军的束缚,而这是迟早的事,它注定会变得空
前的强大。尼科尔森( Harold Nicolson)曾有这样的结论:“我们初来
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
过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第十章 胜利者的困境
集体安全的观念
凡尔赛和约的监督执行建立在两个相互抵消的基本概念上。其中
一个概念因太过广泛,另一个则因太过狭隘,均告失败。集体安全概
念就是太空泛,不适用于最可能扰乱和平的特殊情况,取而代之的英
法非正式合作协议又太分散欠缺决心,不足以对抗德国大规模的挑
衅。不到五年,两个战败国又在拉巴洛(Rapallo)携手。德国与苏联
合作日益密切对凡尔赛体系是重大打击,但已丧失斗志的各民主国一
开始并未意识到其严重性。
一次大战结束时,多年来有关国际事务道德与利益孰重的辩论似
已终结,而且是法律及道德占上风。经过这场战争的洗礼,许多人期
盼世界会变得更好,并尽可能远离被他们视为曾夺走大批年轻人生命
的“现实政治”。虽然当时美国正逐渐退回孤立主义,它却是这个过
程的催生者。威尔逊描绘的美景是,即便美国退出,欧洲仍应遵行他
所倡导的方向,通过集体安全来维持稳定,放弃传统追求结盟及均势
的做法。
此后在美国的说法里,美国所加入的盟约——如北大西洋公约组
织(NATO) 通常都被说成是达成集体安全的工具。然而这并非
盟约( alliance)这个字的原始意义,因为基本上,集体安全与结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