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名著 > 大外交

大外交 第61节

出的成果,却是美国的乌托邦理想与欧洲的恐慌症妥协下,不堪一击


的产物——有太多的妥协使美国的美梦难以成真,又有太多的权宜之
计而难以平息欧洲的恐惧。仅能靠武力维持的国际秩序很不可靠,尤
其当必须负责执行此一任务的主要国家,当时是指英、法两国,又不
和时,更令人忧心。
很快大家便意识到,民族自决原则在实际实行时,无法像十四点
原则中所说的那样简单明了,这在奥匈帝国解体后形成的各国之间尤
其明显。到头来捷克(Czechoslovakia) 1500万左右的人口当中,有
300万德国人,100万匈牙利人,50万波兰人,有近1/3的人口既非
捷克( Czech)亦非斯洛伐克(Slovakia)人。而斯洛伐克对于加入以
捷克人为主的国家也不是很有兴趣,由1939~1992年它两度脱离捷
克便可见一斑。新成立的南斯拉夫( Yugoslavia)实现了南部斯拉夫
民族知识分子的愿望。但要建立南斯拉夫,就必须跨越欧洲史上的障
碍线。这条线曾使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使欧洲信仰分为罗马天
主教与希腊正教,语文分为拉丁与斯拉夫语系。它大约是穿越克罗地
亚(C。oatia)与塞尔维亚(Serbia)两国之间。在这两国复杂的历史
当中,它们从不曾属于同一政治实体。为建国所需付出的代价出现在
1941年后的一场惨烈内战,到1991年又历史重演。
罗马尼亚涌人了数百万匈牙利人,波兰得到数百万德国人及一条
分隔德国与东普鲁士的走廊。以民族自决为名的这个重整过程结束
后,受帝国统治的人民其人数几乎不下于奥匈帝国时代,差别只在于
他们是分散于更多、更弱小的民族国家内,而这些国家龃龉时起,使
这个地区更加不稳定。
劳合·乔治后虽觉悟到协约国将自食其果,但已太迟。他在1919
年3月25日致威尔逊的函件中说:
“我想不出将来有比这更可能掀起战火的原因了,世上
数一数二积极进取与实力雄厚的德国,居然被一群小国所包
围,而其各民族中有不少从未能建立稳定的政府,但每一国
中都有大批吵着要与祖国统一的德国人。”
但此时和会已进行得差不多,快到6月的闭幕日期了。同时在均
势原则已被废除后,也没有其他的选择可资重整国际秩序。


后来许多德国领袖声称,德国是被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所骗才同
意议和,他们在一步步地破坏和约。但这种说辞根本是自我安慰地自
说自话。德国在自以为有胜算把握时全不理会十四点原则,并且在这
些原则宣布后不久,强迫俄罗斯接受罗马对迦太基式的和平,签订了
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条件,违反了十四点当中的每一点。到最后德
国休战的唯一原因纯属实力上的对比,由于美国已参战,德国战败已
是指日可待。当德国要求停火时,它已是强弩之末,其防线已逐渐瓦
解,盟军也即将长驱直人。威尔逊的原则其实使德国得以幸免于更严
厉的报复。
史学家对为什么凡尔赛和约注定会失败有更好的解释,其原因即
美国拒绝加入国际联盟。美国未能批准这个条约,无法保证法国与此
约相关的边界,当然令法国大失所望。但以当时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
气氛,即使加入国联或批准对法国国界的保证,也不会有多大差别。
不论是哪一种结果,美国都不会出兵反抗侵略,要不然美国也会把侵
略的定义定为不适用于东欧的情形,就如同英国1930年代的做法。
凡尔赛和约的祸害在于其结构。维也纳会议带来的百年和平,有
三大支柱为支撑,每一个都不可或缺:与法国怀柔修好;维持欧洲均
势;对正统观念的共识。对法国采取低姿态不见得能防止法国再次侵
略。但法国明白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一定可以集结优越的实力,使法
国向外扩张的风险太大。另一方面,欧洲定期集会使法国有机会以平
等地位参与欧洲协调。最重要的是,大国拥有相同的价值观,使各国
既有的不满不致累积成想要推翻国际秩序。


凡尔赛和约不符合以上任一条件。其条款对修好而言太烦琐,对
彻底使德国屈服又不够严苛。事实上,要在令德国满意与害怕之间求
得平衡并非易事。德国既觉得备受战前的世界秩序所限,在战败后大
概也不会对任何可行的条款感到满意。
法国有三个战略选择:可以设法组成一个反德同盟;可以设法分
裂德国;也可设法向德国示好。但法国屡次想要结盟,均因英美拒绝


而未能成功,而俄国此时已不属欧洲均势范围。分裂德国也受到英美
反对,但法国在危急时又必须仰赖这两国的支援。至于向德国示好,
此时不是太迟,就是太早,太迟是因为凡尔赛和约已成,示好有违条
约精神,太早是因为法国民意尚不能接受。
矛盾的是,凡尔赛和约虽不乏惩罚性条款,法国的脆弱与德国的
战略优势反而因此加剧。战前德国在东西两面均有强国压境,不论向
东向西,只要向外扩张一定会遭遇强邻,或是法国、奥匈帝国,或是
俄罗斯。但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在东欧已无制衡德国的力量。法国国
势衰弱,奥匈帝国解体,俄罗斯一度消失于欧洲社会,因而已无可能
重建旧的均势,更何况英美两国不肯保证凡尔赛和约的执行。
早在1916年,英国外相贝尔福爵士( Lord Balfour)便预见到至
少一部分欧洲未来将面临的危险。他当时即提出警告,若波兰独立,
可能使法国在再度遭逢战争时无力反击;若“波兰被变为一个独立王
国,形成德俄间的缓冲国,法国将在下次发生战争时任德国宰割,因
为俄国若要援法便不可能不违反波兰中立。”这正是1939年时的难
题。法国为围堵德国,就需要在东欧有一盟国,以迫使德国必须两面
作战。俄罗斯是唯一强大到能牵制德国的东欧国家。但有波兰从中将
德俄分开,俄国要向德国施压就势必侵入波兰。波兰则太弱,不足以
担任俄国的角色。凡尔赛和约的建树却是使德俄继20年前瓜分波兰
后,再生同样的野心。
法国在东欧找不到大国暗中支持,便想壮大新成立的国家,以制
造德国腹背受敌的假相。法国支持东欧新兴国家,向德国或匈牙利所
剩的版图攫取更多领土。这些国家显然有其吸引法国误以为它们可制
首节 上一节 61/119下一节 尾节 返回目录下载地址

上一篇:哭泣的骆驼

下一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推荐阅读